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2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23年5月28日靈命日糧讀經註釋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3-5-28 08:12:0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rbc 於 2023-5-28 08:13 編輯

【徒二1】「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

    〔原文直譯〕「當五旬節期終了之日,他們都同心合意的聚集在同一處。」

    〔文意註解〕「五旬節到了」:『五旬節』意思就是『五十天的節期』,由逾越節那週安息日的次日算起,一共過七個安息日,所以又稱『七七節』(出卅四22;申十六10),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就是第五十天(利廿三15~16);它適逢七日的第一日――主日。這一天在舊約裏又稱作『收割節』(出廿三16)。

          「門徒都聚集在一處」:『門徒』原文是『他們』;按照後面所記十五種的鄉談(8~11節)來看,『他們』應當不是僅指十二使徒(徒一26),而是指第一章裏所提至少約有一百二十名的門徒(徒一13~15),他們當然包括『彼得和十一使徒』(14節)在內。

                『聚集』原文作『同心合意的聚集』;『一處』顯然不是指他們所在的那間樓房(徒一13),而可能是聖殿的某處,因為在聖殿開放的時間,門徒們常在殿裏(路廿四53;徒二46)。

    〔靈意註解〕『五旬節』是從『初熟節』獻上一捆初熟之物算起(利廿三10~11,15),到第五十天『收割節』獻上新素祭(利廿三16;民廿八26)。『初熟節』豫表信徒經歷基督復活的大能,活在生命的新樣裏;『收割節』或『五旬節』則豫表信徒經歷聖靈的澆灌,在聖靈裏被浸成了一個身體,就是教會(林前十二13)。

          初熟節所獻一捆初熟之物,豫表復活的基督自己;收割節所獻的兩個有酵的餅(利廿三17),豫表猶太和外邦教會(我們雖然已經得著了重生,但在我們的肉體裏面仍然有『酵』的成分――天然老舊的生命)。

    〔話中之光〕(一)弟兄姊妹們『同心合意的聚集』(原文),乃是教會得著神祝福的秘訣。

          (二)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一百卅三1)。

          (三)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參4節),不是降臨到單個門徒所在的地方,乃是降臨到門徒的聚會中。只有那天參加聚會的人,才有分於聖靈的澆灌,由此可見聚會的緊要。

【徒二2】「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

    〔原文字義〕「響聲」巨大的聲音;「風」氣息;「充滿」全部填充,完全應驗,完全成就。

    〔文意註解〕「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忽然』表示事情的發生,乃出乎人意料之外;『從天上』表示其源頭乃出於神;『響聲』是為震撼人心,吸引人注意。

          「好像一陣大風吹過」:表明其勢之威猛強烈,有如一陣大風。

          「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充滿』原文是指裏面的充滿;『屋子』在原文與『殿宇』(徒七47)同字,故此處可能指聖殿的某處屋宇。

    〔靈意註解〕『風』和『氣息』是聖靈的象徵(約三8;結卅七9,14)。當主耶穌復活的那天晚上,祂已經向門徒吹了一口『氣』,使他們『受了聖靈』(約廿22);如今聖靈則像『風』吹到,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前者的『氣』象徵生命的靈;後者的『風』則象徵能力的靈。

    〔話中之光〕(一)「忽然」說出他們的經歷,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刻臨到;我們若存著信心,堅定不移地等候並仰望神的祝福,這美好的時刻也必按神計劃中的『必然』,「忽然」臨到我們身上。

          (二)聖靈的臨到,乃是有「響聲」的;人若被聖靈充滿,就不能不發出見證的聲音來。

          (三)聖靈如『氣』,吹進信徒的裏面,帶著生命的素質,使我們能活出復活生命的新樣;聖靈如「風」,澆灌在信徒身上,帶著神聖的能力,使我們能完成主所託付的使命。

          (四)人若順風駛船,便易達目的地;逆風而行,便會搖櫓甚苦(可六48)。聖靈如風,我們若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也必事半功倍。

          (五)聖靈有如「大風」在吹動,力能摧枯拉朽;我們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神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

          (六)聖靈是充滿門徒「所坐的屋子」;信徒靠主同被建造的教會,乃是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22)。

【徒二3】「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

    〔文意註解〕「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此處『舌頭』在原文裏是複數,『火』是單數,指舌頭有許多,但火焰是總體的。

    〔靈意註解〕「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舌頭』象徵說話的恩賜,使人能說起別國的話(參4節);『火焰』象徵神的同在(出三2),一面使說話的人火熱、有膽量,一面使聽話的人被光照、煉淨。

    〔話中之光〕(一)聖靈如「火焰」,要燒盡我們身上一切的污穢、卑情和下品;你我是否願意讓聖靈來除去一切不討神喜悅的東西呢?

          (二)凡真正看見神榮耀的人,都必認識自己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真需要讓聖靈用火炭來燒淨我們(賽六1~7)。

          (三)我們越被聖靈煉淨,就越得著「舌頭」能為神說話;那些從未被聖靈對付過人,不配為神說話,即使說了,也缺少屬靈的能力。

          (四)聖靈如「火焰」,人一旦被聖靈充滿,就自然會被焚燒、如火挑旺起來(提後一6~7),而不至於『不冷不熱』了(啟三15~16)。

          (五)「舌頭」雖然眾多,卻是由同一個火焰分開落在各人身上的;我們若真的同被一個聖靈所感,就會有一樣的心思和意念(腓二2),而說一樣的話了(林前一10)。

【徒二4】「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原文直譯〕「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溢,並且按著聖靈賜給他們去發表的,開始說起別種語言的話來。」

    〔原文字義〕「充滿」溢於外表、充沛於外(pletho)。

    〔文意註解〕「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他們』指包括十二使徒在內的所有在場的門徒(請參閱第一節註解);『充滿』指充滿在人的外面。

                注意:《使徒行傳》用了三個不同的原文字來形容『被聖靈充滿』。第一個字是pletho(徒二4;四8,31;九17;十三9),被動詞,指溢於外表、充沛於外;第二個字是pleres(徒六3,5;七55;十一24),形容詞,指裏面充滿的狀態;第三個字是pleroo(徒十三52),被動詞,指充滿裏面,此字另含有『應驗、成就』的意思。總之,聖靈的充滿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在人的身上,使人滿有聖靈的能力;一種是在人的身內,使人滿有生命之靈的質素,而活出屬靈的模樣。本節的『充滿』,乃是指在人外面的充滿。

                聖靈是『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參2節),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溢』了。這種情況有如水『充滿』了澡盆,人躺在那澡盆裏,就會被水所『充溢』了。

          「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口才』指言語發表的能力;信徒為主說話的能力,乃是聖靈的恩賜之一。

          「說起別國的話來」:『說』原文是一個特別的字,並非指含糊不清的咕噥,而是指清晰、響亮的談話;『別國的話』指人間的語言,絕不是一種空洞無意義的聲音。對這些門徒而言,他們當時所說的各種鄉談(參8~11節),都是他們從未學過的。

    〔問題改正〕自從『靈恩運動』興起之後,有一班偏於極端的『方言主義者』根據本段聖經主張:(1)說方言乃是被聖靈充滿所必然有的現象,不會說方言的人,就表示他尚未被聖靈充滿;(2)說方言不一定是指說別種的語言,更多時候是指說出一種別人所聽不出來的舌音。我們認為這是誤解聖經,理由如下:

          (一)按本節聖經的原文,『都』字是形容『被聖靈充滿』,並不是形容『說起別國的話來』;意即在場的所有門徒,『都』被聖靈充滿,但不一定『都』說別國的話。

          (二)本節原文在『被聖靈充滿』之後,並在『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之前,有一個『又』字,中文聖經沒有翻出來;『又』字表示:『被聖靈充滿』和『說別國的話』是兩件平行的事,被聖靈充滿並非一定要說別國的話。

          (三)使徒保羅說:『恩賜』是聖靈按己意分給各人的;且聖靈所賜的恩賜原有分別,除了說方言的恩賜之外,還有許多各種不同的恩賜(林前十二4~11;羅十二6~8)。由此可見,人被聖靈充滿之後,不一定要說方言。人們往往羨慕說方言的恩賜,以為它是被聖靈充滿後必有的憑據,以及被聖靈充滿後惟一的現象。這未免太過了,所以聖靈又藉著使徒對我們說:『豈都是說方言的麼』(林前十二30)?

          (四)聖經中僅有一處提到門徒被聖靈充滿時,以及兩處提到當聖靈降在(或稱「澆灌」)門徒身上時,他們曾說起方言的事例(徒二4;十45~46;十九6),而更多處記載當人被聖靈充滿時,他們並沒有說過任何方言(路一15,41,67;四1;徒四8,31;六3;七55~56;九17~18;十一24;十三52),所以,人被聖靈充滿不一定要說方言。換句話說,說方言不能用來作為證明人是否被聖靈充滿的條件。並且全部新約聖經,沒有一處預告說,被聖靈充滿的人必要說方言;包括主耶穌吩咐祂的門徒要等候聖靈(路廿四49,徒一8),以及保羅吩咐信徒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8),並沒有提及當他們得著聖靈或被聖靈充滿時,要以說方言為證。

          (五)『方言』的希臘文是 glossa,它雖然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舌頭』,另一個是『語言』。但《使徒行傳》三次記載說方言的事例(徒二4,十46,十九6),原文都是用 glossa,旁觀的人都能清清楚楚地聽出來他們在說甚麼話:『講說神的大作為』、『稱讚神為大』等,可見 glossa 在本書裏面並不是指『舌頭』,而是指『語言』。

          (六)『說方言』的『說』字原文是 laleo,聖經另一個常用的希臘文『說』字是 lego;靈恩派的人認為前者是指沒有組織,沒有邏輯的『說』,而後者是指有組織,有邏輯的『說』。因此他們就主張,說方言就是沒有組織,沒有邏輯,混雜不清的發出『舌音』。這種主張在聖經裏站不住腳,因為保羅也用 laleo 在傳講福音(腓一14;西四3),講智慧(林前二6),講造就、安慰、勸勉人的話(林前十四3)上,可見 laleo 並不是沒有組織,沒有邏輯的『說』。

    〔話中之光〕(一)人被聖靈充滿,就會得著一種屬靈的口才,說出自己原來不會說的話來。所以我們若要為主說話,問題不在於我們沒有口才,乃在於我們有沒有被聖靈充滿(參出四10~12)。

          (二)『說方言』的深刻意義,乃是聖靈的交通。人在神的定罪之下,就會言語分歧,口音變亂,雖彼此交談卻互不領會(創十一1~9);人在恩典的聖靈中,雖有天然的區分,卻能彼此交通(參5~11節)。

          (三)我們若活在天然的原則下,雖合亦離――造巴別塔的原意是『免得分散』,其結果卻『分散在全地』(創十一4,9);但若活在聖靈的原則下,雖離亦合――不再分種族、語言、地位、教育、性別了(林前十二13;加三28;西三11)。

【徒二5】「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

    〔原文字義〕「虔誠」敬畏神。

    〔背景註解〕當時有許多猶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五旬節為猶太人每年必守的三大節期之一(出廿三16~17;卅四22~23),並且時值陽曆六月初,天候最適宜於旅行,因此每逢這節期來臨時,便有許多虔誠的猶太人,從世界各國來到耶路撒冷守節,造成耶城人山人海。

【徒二6】「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納悶;」

    〔原文字義〕「聲音」說話的聲音;「一響」成就,變成;「鄉談」自己的語言,本地的話;「納悶」被搞糊塗,混亂,迷惘,困惑。

    〔文意註解〕「這聲音一響」:『聲音』按原文似乎不是指第二節所說的『大響聲』,而是門徒們用眾人的鄉談『說話的聲音』;不過,也有可能兩者兼指,因為若是單指一百多人的說話吵雜聲音,或不致驚動至少有幾千個人前來聚集(參41節)。

          「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眾人的鄉談』原文是『自己的方言』,指自己出身地方所用的語言。由此可見,前面第四節的『別國的話』,並非毫無意義的舌音,而是實在的人間語言。許多解經家相信,神在五旬節賜下說方言恩賜的目的,是在同一個時間內,向各國的人宣講福音。

    〔話中之光〕(一)神用一種語言向一個國家(以色列)頒佈祂的律法,但祂用各種語言向各國傳講祂的福音。

          (二)不認識神的人,對於發生在信徒身上的現象,也會「納悶」、迷惘、不明究竟。

【徒二7】「都驚訝希奇說:『看哪,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麼?』

    〔原文直譯〕「…看哪,這所有的人,說話的人,不都是加利利人麼?」

    〔原文字義〕「驚訝」驚奇(amazed),癲狂(be beside self);「希奇」詫異(marvel),仔細查看(to look closely at)。

    〔背景註解〕加利利人的口音獨特,腔調濃重,所以一開口就知是加利利人(參太廿六73)。

    〔文意註解〕「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麼?」這句話在原文的結構上,似乎有意突出這班人的特點乃是『說話的人』。

    〔話中之光〕(一)聖靈的工作常使人想不通,使人驚訝希奇。

          (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林前二14)。

          (三)我們從今以後,不要再憑外貌認人了(林後五16),以免錯過領受屬靈恩典的機會。

【徒二8】「我們各人,怎麼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

    〔背景註解〕當時散住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除了會說出生地的語言外,其共通的語言為羅馬帝國通用的希利尼(希臘)話,或在巴勒斯坦通用的亞蘭話。

    〔文意註解〕他們這樣的問話,也多少顯出他們對加利利人的輕看――在他們看來,加利利人的知識水平較低(參徒四13),似乎不可能操談各國的語言。

【徒二9】「我們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

    〔文意註解〕「帕提亞人」:底格里斯河(希底結河)至印度地區內的居民。

          「瑪代人」:瑪代位於米所波大米的東方,波斯西北方與裏海的西南偏南方。

          「以攔人」:以攔位於波斯灣的北方,底格里斯河為其西界。

          「米所波大米」:位於幼發拉底河(伯拉大河)與底格里斯河之間。

          「猶太」:猶太人的家鄉,在此或者是照舊約所謂『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創十五18),包括加利利地區。

          「加帕多家」:小亞西亞的羅馬省分之一,位於基利家之北,加拉太之東。

          「本都」:小亞西亞的羅馬省分之一,位於加拉太之北,庇推尼之東。

          「亞西亞」:小亞西亞的羅馬省分之一,位於加拉太之西,庇推尼之南。

【徒二10】「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

    〔文意註解〕「弗呂家」:小亞西亞的羅馬省分之一,位於加拉太和亞西亞之南。

          「旁非利亞」:小亞西亞的羅馬省分之一,位於基利家之西,加拉太之南,弗呂家之東。

          「埃及」:西乃半島以西的廣大地區,出名的亞力山太就在其北部,那裏有為數眾多的猶太人。

          「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呂彼亞』即今利比亞,位於埃及之西;『古利奈』乃呂彼亞北部地區的首府。

          「進猶太教的人」:指那些認同猶太教信仰而加入的外邦人。

【徒二11】「革哩底和亞拉伯人,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

    〔原文字義〕「大作為」大事,偉大的工作,奇妙的作為。

    〔文意註解〕「革哩底」:位於希臘東南方,在地中海的一個大島。

          「亞拉伯人」:指迦南地東南方亞拉伯半島上的居民。

          「講說神的大作為」:聖靈賞賜給他們說方言的口才,乃是有專一的目的,就是『講說』神的大作為。由此可見,說方言並不是指震動舌頭而發出一些無意識的聲音,乃是講說一些有意義的話語。

    〔話中之光〕(一)人被聖靈充滿,必然會不住地口唱心和的讚美神(弗五18~19);聖靈充滿人的目的,是要歸榮耀給神,不是要滿足人屬靈的虛榮心。

          (二)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林前十四19)。

          (三)神的大作為,須要衝破言語的藩籬,才能傳遍天下;而聖靈分賜言語的恩賜(林前十二8~11),正可應付此須要。我們若要為神傳講福音,應當多多仰望、等候聖靈的降臨(徒一8)。

【徒二12】「眾人就都驚訝猜疑,彼此說:『這是甚麼意思呢?』」

    〔文意註解〕「眾人就都驚訝猜疑」:『驚訝』是表示他們不明白;『猜疑』是表示他們想要知道自己所不明白的。

    〔話中之光〕(一)人若單憑宗教式的『虔誠』(參5節),來摸屬靈的事物,結果只有「驚訝猜疑」,仍不能領會半點。

          (二)只有『真理的聖靈』,才能把人帶進屬靈的實際裏面(約十六13);所以只有得著聖靈,才能摸著屬靈的實際。

【徒二13】「還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

    〔文意註解〕「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意指醉酒(參15節)。從外表看來,被聖靈充滿和醉酒似乎相近,都會使人顯出異常的表現。但究其根源與性質,乃是絕對相反的兩件事(弗五18)。醉酒是以屬地的喜樂來使人的魂陶醉,使人的體興奮,結果趨於『放蕩』;而聖靈的充滿是『從天上…下來』(參2節),使人滿有屬靈的能力,結果是拯救罪人並建造教會(參41~47節)。

    〔話中之光〕(一)人們對屬靈的現象有各種不同的反應;對同樣的福音信息,有的歡然接受,有的卻譏誚抵擋。

          (二)人常憑外貌來斷定事物,這是中了撒但的詭計,因為牠常叫人只看事物的外表,而忽略了事物的內涵實意。

          (三)聖靈的工作難免有人譏誚。我們若盼望被聖靈充滿,又期待人人都肯定我們、稱許我們,這是不可能的。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