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43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耶利米書】第三十六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7-4-7 10:49:1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頑梗的王(三十六1~32)】
   一、第一卷書(1~40)——記載了主前六二六至六○五年間耶利米說的預言
   二、向民宣讀(5~10)
   三、向王子(牧伯)宣讀(11~19)
   四、向王宣讀(20~26)
   五、重錄書卷(27~32)——先知要巴錄再錄第二卷,並增訂了包括論到約雅敬厄運的預言
──《新舊約輔讀》

逐節詳解

【耶三十六1】「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第四年,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說:」
  〔呂振中譯〕「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四年、有以下這話出於永恆主而傳與耶利米,說:」
  〔暫編註解〕“第四年”指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執政的第一年,也是但以理和其它人被帶往巴比倫的那年。
         約雅敬第四年。約西元前604年(見耶25:1注釋)。先知耶利米遞交了耶19章直率的信息之後,就被捕下獄了(見耶20章)。第36章的事件發生在這次拘禁期間和之後。
         1~9記錄預言的過程: 本文描述了耶利米按照神的命令記錄神之信息的一系列過程。須留意的是耶利米負責口述,巴錄則負責記錄(4節)。儘管如此,本文沒有錯謬處,且被接納為是正典,這是因為此二人均被聖靈所充滿。亦即,神徹底地介入了記錄聖經的過程。
       1-32  耶利米的書卷:約雅敬四年(約主前六○五年),尼布甲尼撒於幼發拉底河流域的迦基米施擊敗埃及(參46:2), 隨即揮軍南下,次年洗劫巴勒斯坦的亞實基倫城,先知多年所預言的「來自北方的敵人」之審判,如今已經到了猶大的門口。猶大可能因面臨此危機而朝野宣告禁食,京城、聖殿聚集廣大民眾,正是宣讀神話語的好時機。神命令先知將他蒙召至今所傳的信息寫成文字,以便將來作為永遠的見證。有關先知口述的信息如何筆錄成書卷,本章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參17-18, 32)。可惜王拒絕神的話語,於是審判將斬釘截鐵地臨到。
         36:1~32預言的記錄: 作為傳播媒體,書面記錄要比口傳更加可信,效率也較高,並且容易長期保管。因此,耶利米記錄了自己23年間所宣告的信息,亦即自約西亞13年(B.C.628)蒙召作先知起,到約雅敬第4年(B.C.605)為止。用文字記錄信息的直接動機是因被囚禁而無法進入聖殿傳講信息(36:5)。但間接目的則是,為要保證預言的成就,且使後人讀到這些文字之後,不致重蹈覆轍。本文寫於約雅敬第四年(B.C.605年),由巴錄代筆。關於當時的歷史背景,請參照35:1-19。本章的內容可分為:①巴錄用書卷記錄耶利米的預言,並在殿裡宣讀(1-8節);②眾民、首領和約雅敬對此所作出的反應(9-26節);③準備新書卷,預言將要臨到約雅敬的災難(27-32節)。這三個內容似乎是獨立的,其實卻是相互關聯的。本文所包含的屬靈教訓是:①可以擋住人的口,卻無法阻止宣告屬神的信息(10節;提後2:9);②對主的僕人而言,苦難是信仰更上一層樓的楔機(32節;太5:10-12);③逼迫真先知的人,終必受到神的震怒而落到悲慘的下場(30節;徒12:23)。
     三十六1~三十八28這三章記載耶利米所受逼害。本章為約雅敬燒毀耶利米的預言書卷。看三十六32注。

【耶三十六2】「“你取一書卷,將我對你說攻擊以色列和猶大,並各國的一切話,從我對你說話的那日,就是從約西亞的日子起,直到今日,都寫在其上。」
  〔呂振中譯〕「『你取一卷書卷,將我對你說攻擊耶路撒冷〔傳統:以色列〕、攻擊猶大和各國的一切話,從我對你說話的的那一天,從約西亞執政的日子起,直到今日、都寫在那上頭;」
  〔暫編註解〕“一書卷”。一個卷軸。用蒲草紙粘合而成(比較23節)。當中包含耶利米從主前627至605年所說的預言。
       書卷: 派生於“翻滾”一詞。古代的造紙技術或裝訂技術並不發達,主要用紙莎草製作的簡冊或動物的皮來代替紙。首先將數張比帛聯接到一起,之後在兩端各自固定能夠滾動的兩個木棒,好從兩邊卷起來。一般寬為25-30釐米,長度卻沒有具體標準,有的可長達10.5米。據他勒目記載,在官方聚會中宣讀的妥把手抄本,是用潔淨的畜類皮(創7:2)所作的書卷,以便於長期保管。約雅敬所焚燒的書卷,可能不是皮作的,而是用紙莎草作的。因為若是皮書卷,就無法忍受它在焚燒時所發出的異味(22,23節)。
     一書卷。無疑是用皮做的,有時統稱為羊皮紙。但真正的羊皮紙要到西元前二世紀才出現。
         各國。本節概括耶25章的內容。

【耶三十六3】「或者猶大家聽見我想要降與他們的一切災禍,各人就回頭,離開惡道,我好赦免他們的罪孽和罪惡。”」
  〔呂振中譯〕「或者猶大家聽見我想要降與他們的一切災禍,各人就回轉,離開各人的壞行徑也不一定,我好赦免他們的罪孽和他們的罪。』」
  〔暫編註解〕或者猶大家聽見……就回頭離開惡道: 神雖以公義治理世界,但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都喜悅施慈愛、憐憫和恩典給那些痛悔的人(詩18:26;路15:4-32)。
     或者。這時猶大仍有悔改的微弱機會。

【耶三十六4】「所以,耶利米召了尼利亞的兒子巴錄來,巴錄就從耶利米口中,將耶和華對耶利米所說的一切話寫在書卷上。」
  〔呂振中譯〕「於是耶利米把尼利亞的兒子巴錄叫來;巴錄就由耶利米口傳將永恆主的一切話、就是他對耶利米所說的、都寫在書卷上。」
  〔暫編註解〕“巴錄”是耶利米先知的書記,他也是耶利米的助手(參三十二12~25;三十六10~19,26;四十三3,6)。
       “巴錄”。參看第三十二章12至25節、第三十六章10至19、26節及第四十三章3、6節。他是耶利米的隨從和書記。

【耶三十六5】「耶利米吩咐巴錄說:“我被拘管,不能進耶和華的殿。」
  〔呂振中譯〕「耶利米吩咐巴錄說:『我有阻礙、不能進永恆主的殿;」
  〔暫編註解〕可能因為反對耶利米的信息,不許他入殿(比較七章;二十六章)。
       “ 我被拘管, 不能進耶和華的殿”。可能由於眾人反對他所傳的信息(比較七;二六)。
     「被拘管」:在此宜譯作「被阻止」。
         我被拘管: 說明了耶利米不能直接記錄書卷而宣告的理由。這並非指他囚禁在獄中,而是指他因為受到包括約雅敬和官長在內的眾人之嫌(7,26章),因為19節和26節告訴我們,耶利米和巴錄可以自由躲藏起來。
         耶利米仍然被囚緊(見第1節注釋)。

【耶三十六6】「所以你要去,趁禁食的日子,在耶和華殿中將耶和華的話,就是你從我口中所寫在書卷上的話,念給百姓和一切從猶大城邑出來的人聽。」
  〔呂振中譯〕「所以你要去,趁禁食的日子、在永恆主殿中、將永恆主的話、就是你由我口傳所寫在書卷上的、念給眾民聽;你也要念給所有從他們城市中來的猶大人聽;」
  〔暫編註解〕「禁食的日子」:並非定期舉行,通常是在緊急情況下召開。此次禁食的原因大概是巴比倫的入侵。
       趁禁食的日子……念給……人聽: 對以色列民族而言,禁食的日子是特殊的日子,故它有以下目的:①為了悔改(尼9;1,2);②為了禱告蒙應允(拉8:21);③為了使肉身順服聖靈(林前9:25-27);④為了得到神的引領(士20:26-27)。可以說在禁食的日子,聚集在聖殿裡禁食的百姓,心中洋溢著對神的火熱信仰。耶利米要在禁食的日子宣告話語的目的是:①為了向更多的人傳講信息;②為了更有效地宣告預言。關於禁食之日的詳細內容,請參照斯4:1-17,關於禁食。
     所以你要去……念。耶利米被禁止“進耶和華的殿”,所以就召來巴錄擔任先知的秘書,並發佈耶利米所獲得的神啟示。
         趁禁食的日子。這不是年度常規的禁食(見第9節注釋),而是“宣告”國家處於緊急狀態的特殊場合(代下20:1-3;珥2:15)。許多百姓被召集在一起,預備傾聽神的警告和悔改的呼籲。約雅敬很可能接受背道的祭司和假先知的建議,召集了這次禁食,為了鼓勵百姓更加堅決地抵抗巴比倫人。

【耶三十六7】「或者他們在耶和華面前懇求,各人回頭,離開惡道,因為耶和華向這百姓所說要發的怒氣和忿怒是大的。”」
  〔呂振中譯〕「或者他們把懇求的話呈到永恆主面前,各人就回轉、離開各人的壞行徑也不一定;因為永恆主所說要攻擊這人民的怒氣和惱怒實在很大。』」

【耶三十六8】「尼利亞的兒子巴錄就照先知耶利米一切所吩咐的去行,在耶和華的殿中從書上念耶和華的話。」
  〔呂振中譯〕「尼利亞的兒子巴錄便照神言人耶利米一切所吩咐的去行,在永恆主殿中從書上念永恆主的話。」

【耶三十六9】「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第五年九月,耶路撒冷的眾民和那從猶大城邑來到耶路撒冷的眾民,在耶和華面前宣告禁食的日子。」
  〔呂振中譯〕「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五年、九月、耶路撒冷的眾人、和那些從猶大城市來到耶路撒冷的人、在永恆主面前宣告禁食。」
  〔暫編註解〕百姓禁食,因為巴比倫軍隊已經佔據了亞實基倫。耶利米預言來自北方的敵人,蹄聲清晰可聞,時為主前604年。
       “禁食”。在主前604年十二月,大概由於巴比倫人當時已經征服了亞實基倫。
     書卷的記錄始於約雅敬第4年,成於第五年,宣告於那年的某一禁食的日子。並不是定期禁食的日子,而是舉國陷進患難或信仰面臨危機時,非定期進行的禁食之日(士20:26;撒上7:3-9)。引人注目的是宣告禁食之日的並不是王或官長,而是猶大百姓。這表明比起那些領袖,黎民百姓更加切實地感受到了信仰上的危機和國家的危機。今日亦然,比起那些耽於安逸而自高自大的政治宗教領袖,普通的聖徒更為冷靜地直面現實並為此禱告。擁有正確的信仰和歷史意識,與擁有社會地位或特定身份無關。
         第五年。這是神的話臨到的次年(見第1節注釋)。
         九月。念書卷給人聽是在始於十一月或十二月的冬天。由於猶大國王的年份似乎從秋天開始的,這次的宣讀應在寫作開始以後的二個或三個月就進行了。
         9~26宣告預言時的反應: 描述了巴錄宣告耶利米的預言時眾人所作出的反應。反應主要有兩種: 一是以米該亞為首的眾首領之反應(11-19節),二是約雅敬及其臣僕的反應(20-26節)。前者似乎因著巴錄所宣告的預言,而感到有巨大的懼怕和自責。他們擔心耶利米的信息傳到王的耳中,耶利米和巴錄就會有生命危險,便勸他們二人躲到無人知道的地方。與此相反,約雅敬和他的臣僕們聽了書卷的內容後,不僅沒有悔改,反而極其憤怒,焚燒了所有書卷,想要囚殺耶利米和巴錄(26節)。

【耶三十六10】「巴錄就在耶和華殿的上院,耶和華殿的新門口,沙番的兒子文士基瑪利雅的屋內,念書上耶利米的話給眾民聽。」
  〔呂振中譯〕「巴錄就在永恆主之殿的上院、永恆主之殿的新門口、沙番的兒子祕書基瑪利雅的廂房中、把書上耶利米的話念給眾民聽。」
  〔暫編註解〕耶利米的書卷曾經三次公開宣讀:在聖殿門口(10節);在領袖面前(15節);在約雅敬王面前(21節)。
       書卷要唸三遍:在聖殿的上院(10節),在眾首領面前(15節)和在約雅敬王面前(21節)。
     基瑪利雅。他的父親可能是約西亞的執政期間領導聖殿重建(王下22:3-6),發佈剛發現之“律法書”(王下22;23)的沙番。由此可見,沙番是領導復興神真崇拜的領袖之一。怪不得他的兒子們支持耶利米。他們當中的一個──亞希甘,曾保護了先知(見耶26:24注釋)。另一個──基瑪利雅,允許巴錄在他的房間裡念“耶利米的話”。
         新門口。有人認為這是希勒家和沙番重建工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王下22:3-6)。

【耶三十六11】「沙番的孫子、基瑪利雅的兒子米該亞聽見書上耶和華的一切話,」
  〔呂振中譯〕「沙番的孫子基瑪利雅的兒子米該亞聽見書上永恆主的一切話,」
  〔暫編註解〕見第10節注釋。
     11~12本文記錄了眾首領的名字。逐一記錄首領的名字,與記錄預言年代(1,9)一樣,是為了強調預言的歷史性。

【耶三十六12】「他就下到王宮,進入文士的屋子。眾首領,就是文士以利沙瑪、示瑪雅的兒子第萊雅、亞革波的兒子以利拿單、沙番的兒子基瑪利雅、哈拿尼雅的兒子西底家和其餘的首領都坐在那裡。」
  〔呂振中譯〕「就下王宮,到祕書的廂房那裏;只見所有的首領都坐那裏:有祕書以利沙瑪、示瑪雅的兒子第萊雅、亞革博的兒子以利拿單、沙番的兒子基瑪利雅、哈拿尼雅的兒子西底家、和所有其餘的首領。」
  〔暫編註解〕米該亞可能是故意這樣做的,為了使國王和他的高級謀士瞭解耶利米所說的話。

【耶三十六13】「於是米該亞對他們述說他所聽見的一切話,就是巴錄向百姓念那書的時候所聽見的。」
  〔呂振中譯〕「於是米該亞對他們述說他所聽見的一切話,就是巴錄將那書念給眾民聽的時候米該亞所聽見的。」

【耶三十六14】「眾首領就打發古示的曾孫、示利米雅的孫子、尼探雅的兒子猶底到巴錄那裡,對他說:“你將所念給百姓聽的書卷拿在手中,到我們這裡來。”尼利亞的兒子巴錄就手拿書卷,來到他們那裡。」
  〔呂振中譯〕「眾首領就打發古示的曾孫示利米雅的孫子尼探雅的兒子猶底去見巴錄說:『你將所念給眾民聽的書卷親手拿來。』尼利亞的兒子巴錄就把書卷親手拿到他們那裏。」
  〔暫編註解〕這麼重要的事情,首領們顯然不滿足於道聼塗説,所以就派猶底帶巴錄到他們面前,以證實米該亞的報告(見第11-13節)。
     14-19眾首領對先知及其秘書的友善態度參26:16-24。

【耶三十六15】「他們對他說:“請你坐下,念給我們聽。”巴錄就念給他們聽。」
  〔呂振中譯〕「他們對他說:『請坐下,念給我們聽。』巴錄就念給他們聽。」

【耶三十六16】「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害怕,面面相觀,對巴錄說:“我們必須將這一切話告訴王。”」
  〔呂振中譯〕「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震驚恐懼,彼此相對,向巴錄說:『我們必須將這一切話告訴王。』」
  〔暫編註解〕眾首領要將書卷的話告訴王,並非要告發先知,乃因先知所宣告的審判非同小可,是關乎國家民族的命運;他們也希望約雅敬王聽見後能悔改。
       他們……面面相觀: 指首領的心有所動搖。驚駭之餘,他們必是感到應該向神悔改。

【耶三十六17】「他們問巴錄說:“請你告訴我們,你怎樣從他口中寫這一切話呢?”」
  〔呂振中譯〕「他們問巴錄說:『請告訴我們,你是怎樣寫了這一切話的?是由他口傳的麼?』」
  〔暫編註解〕首領急於瞭解先知的信息是從哪裡來的。是巴錄用自己的話轉述先知的意思,還是耶利米的原話?巴錄的回答表明這些話是耶利米親口說的(第18節)。

【耶三十六18】「巴錄回答說:“他用口向我說這一切話,我就用筆墨寫在書上。”」
  〔呂振中譯〕「巴錄對他們說:『他親口將這一切話念給我聽,我就用筆墨寫在書上。』」
  〔暫編註解〕墨: 不同於今天的墨水,是煙灰或墨炭加上樹膠或油混合而成的(林後3:3;約三1:13)。
       他用口向我說。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先知向秘書口授了他的信息。

【耶三十六19】「眾首領對巴錄說:“你和耶利米要去藏起來,不可叫人知道你們在哪裡。”」
  〔呂振中譯〕「首領們對巴錄說:『去哦,你和耶利米都要去藏起來;不要叫人知道你們在哪裏。』」
  〔暫編註解〕可以說眾首領已認識到耶利米的信息是神的話語,故要保護他。可惜,他們沒有堅持這種立場。他們口中承認神,行為上卻否認神(提1:16),在嚴格的意義上說不能稱為神的真兒女(太10:32,33;路12:8,9)。
     耶利米在何時或如何被釋放(見第1節注釋),以便藏起來,我們不得而知。

【耶三十六20】「眾首領進院見王,卻先把書卷存在文士以利沙瑪的屋內,以後將這一切話說給王聽。」
  〔呂振中譯〕「首領們進院子去見王,卻先把書卷存在祕書以利沙瑪的廂房裏,然後將這一切話報告給王聽。」
  〔暫編註解〕有人認為,這樣做是因為擔心耶利米和巴錄會單憑著書卷的鐵證而被起訴。顯然首領們希望國王不會做得那麼絕。但在這一點上他們失望了。
     20~26約雅敬焚燒書卷: 約雅敬是猶大的第18代王,他在聽到書卷所記錄的話語之後所作出的反應,與在潔淨聖殿時中發現律法書的約西亞王(王下22:8-13)所作出的反應截然不同。神的話語和先知喚醒約西亞,而約雅敬卻對此加以蔑視,這就暴露了他從根本上不依賴神,而依靠人力的信念。這更是向神挑戰的行為。屬血氣的人都會採取這種態度(徒4:7)。

【耶三十六21】「王就打發猶底去拿這書卷來,他便從文士以利沙瑪的屋內取來,念給王和王左右侍立的眾首領聽。」
  〔呂振中譯〕「王就打發了猶底去把書卷拿來;猶底便從祕書以利沙瑪底廂房裏取來;猶底念給王聽,也給侍立在王左右的眾首領聽。」

【耶三十六22】「那時正是九月,王坐在過冬的房屋裡,王的前面火盆中有燒著的火。」
  〔呂振中譯〕「那時正是九月,王在冬天屋子裏,有火〔傳統:受格記號〕王前面的火盆中有燒著着。」
  〔暫編註解〕“過冬的房屋”:屋內氣溫比較和暖的房子。
       “過冬的房屋”。不是另一幢房子,而是他住所內較暖和的地方。
     「九月」:即陽曆十二月,屬寒冷季節。
         是陽曆12月。此時猶大已進入冬天,且適逢雨季,因此天氣很冷。
         過冬的房屋。可能是王宮南側一所特殊的房屋(見摩3:15)。現在正值基斯流月(十一至十二月),需要生火取暖。

【耶三十六23】「猶底念了三、四篇(或作“行”),王就用文士的刀將書卷割破,扔在火盆中,直到全卷在火中燒盡了。」
  〔呂振中譯〕「猶底念了三四欄,王就用祕書的刀將卷頁割掉,扔在火盆中的火裏,直到全卷都在火盆中的火裏燒盡了。」
  〔暫編註解〕“文士的刀”:專門用來修理蘆葦筆和書寫紙的筆刀。
     各張書寫材料通常訂成一卷。

【耶三十六24】「王和聽見這一切話的臣僕都不懼怕,也不撕裂衣服。」
  〔呂振中譯〕「王和他的眾臣僕、就是聽見這一切話的人、都不震驚恐懼,也不撕裂〔同詞:割掉〕衣服。」
  〔暫編註解〕約雅敬對書卷的反應,與他父親約西亞對律法書的回應(見王下22:10-23:3)成一強烈對比。
       「撕裂衣服」:是悔改的表現。此字於原文與23節的「割破」為同一字;約雅敬不但沒有撕裂衣服,還要將書卷撕破。
     聽見……不撕裂衣服: “撕裂衣服”是指承認自己的過犯,表明自己是毫無價值的罪人是一種外在的信仰告白(書7:6)。王聞聽耶和華的話語之後焚燒了記載話語的書卷。面對這種大罪,在場的王和臣僕卻無動於衷,他們已完全失去了屬靈的功能。藐視神話語的人,必然會受到神的審判(詩1:5)。

【耶三十六25】「以利拿單和第萊雅,並基瑪利雅懇求王不要燒這書卷,他卻不聽。」
  〔呂振中譯〕「並且以利拿單、第萊雅和基瑪利雅懇求王不要燒這書卷,王也不聽他們。」
  〔暫編註解〕以利拿單: 是猶大首領之一,可能與為了殺害先知烏利亞而下埃及的亞革波的兒子以利拿單是同一人(12節;26:22)。 第萊雅: 只見於此處,無從查考他是何等人。根據本節他可能是多少有些信心的人。 基瑪利雅: 是沙番的兒子,職分是文士,他曾允許巴錄在位於聖殿新門口的自己屋內,給百姓宣讀書卷(10節)。他們冒著生命的危險,欲阻止猶大王的錯誤,可見他們相信耶利米的信息就是真神的話語。正是這些有識有勇的少數人,在逐漸成就著神的歷史。
     以利拿單、第萊雅和基瑪利雅這三位首領(見第12節)勇敢地勸國王不要燒毀書卷,但是他不聽。

【耶三十六26】「王就吩咐哈米勒的兒子(或作“王的兒子”)耶拉篾和亞斯列的兒子西萊雅,並亞伯疊的兒子示利米雅,去捉拿文士巴錄和先知耶利米。耶和華卻將他們隱藏。」
  〔呂振中譯〕「王竟吩咐王子耶拉篾、亞次列的兒子西萊雅、和亞伯疊的兒子示利米雅去捉拿祕書巴錄和神言人耶利米;然而永恆主卻將他們隱藏着。」
  〔暫編註解〕耶和華卻將他們隱藏: 當得知王焚燒書卷,且下令捉拿自己時,耶利米或許會因自己勞苦已付諸東流而絕望。正當此時,神安全地隱藏了耶利米。這就表明,無論在何時何地,神均為聖徒的避難所(詩91:9,10;箴14:26)。
       哈米勒的兒子(或作:王的兒子)。耶拉篾一定是按“宮內”的輩分算為王的“兒子”(見斯1:9)。約雅敬“登基的時候”才25歲(王下23:36),此時不可能有一個成年的兒子可供他使喚。
     耶和華卻將他們隱藏。耶利米和巴錄雖然是自己躲起來的(見第19節注釋),但國王找不到他們是出於天意的安排。

【耶三十六27】「王燒了書卷。其上有巴錄從耶利米口中所寫的話,以後,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說:」
  〔呂振中譯〕「王燒了書卷和巴錄由耶利米口傳而寫下的話以後,永恆主的話又傳與耶利米說:」
  〔暫編註解〕可能是在先知和巴錄躲起來以後(第19,26節)。
     27~32重寫書卷: 耶利米和巴錄藏身于暗處之時,神命令耶利米重寫書卷(出32:19;34:1)。 這暗示無論在什麼情況中,都要宣告神的話語(太5:18;24:35)。

【耶三十六28】「“你再取一卷,將猶大王約雅敬所燒第一卷上的一切話寫在其上。」
  〔呂振中譯〕「你再另取一卷,將前卷上先前的話、就是猶大王約雅敬所燒了的、都寫在那上頭。」
  〔暫編註解〕第二卷要包括第一卷的全部內容(見第32節)。

【耶三十六29】「論到猶大王約雅敬你要說,耶和華如此說:你燒了書卷,說:‘你為什麼在其上寫著,說巴比倫王必要來毀滅這地,使這地上絕了人民牲畜呢?’」
  〔呂振中譯〕「論到猶大王約雅敬你要說:“永恆主這麼說:你,你燒了這書卷,說:『你為甚麼在那上頭寫着說:巴比倫王一定會來,毀滅這地,使此地的人和牲口都從這上頭滅絕掉呢?』」
  〔暫編註解〕「論到 ...... 你要說」:或作「你要這樣針對猶大王約雅敬,說」。
       從統治階級的立場來看,猶大將要被巴比倫所滅亡的預言,分明是使百姓灰心喪氣的判逆之事。況且,周邊的情勢還不是很緊迫,也有可能認為這是妄言。然而,約雅敬應該深入思考此預言的真意。但是,他卻無視了此預言,從而沒有看到自己和百姓的罪,最終受到了神的咒詛與審判(31節)。
         約雅敬最反感的,顯然是耶利米預言猶大將被巴比倫國王所毀滅,變得荒無人煙(見耶4:25;32:43注釋)。
     29~31 重寫的書卷加上有關約雅敬之審判的預言:沒有後人繼位(他的兒子約雅斤三個月後被尼布甲尼撒廢黜了),沒有正式的安葬以及懲罰將會臨到他的後裔。

【耶三十六30】「所以耶和華論到猶大王約雅敬說:他後裔中必沒有人坐在大衛的寶座上;他的屍首必被拋棄,白日受炎熱,黑夜受寒霜。」
  〔呂振中譯〕「因此永恆主論猶大王約雅敬就這麼說:他後裔中必沒有人坐大衛的寶座;他的屍體必被拋擲出去,日間去受炎熱,夜裏去受寒霜。」
  〔暫編註解〕「被拋棄」:於原文與23節之「扔」屬同一字根;約雅敬因為將書卷拋在火中,自己便要被拋棄。
       他後裔中必沒有人。神關於猶大和耶路撒冷厄運的預言現在集中到約雅敬本人身上。實際上只有他的兒子約雅斤繼位(王下24:6),但年輕的約雅斤只執政了三個月(王下24:8)。下一位國王西底家是約西亞的第三個兒子(見代上3:15;見王下24:17注釋)。他是南方猶大王國的最後一位國王。
     他的屍首。見耶22:18,19注釋。

【耶三十六31】「我必因他和他後裔,並他臣僕的罪孽刑罰他們。我要使我所說的一切災禍臨到他們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並猶大人;只是他們不聽。”」
  〔呂振中譯〕「我必察罰他和他後裔及他臣僕的罪孽;我必使我所說要譴責他們、的一切災禍臨到他們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及猶大人;無奈他們不聽。”』」

【耶三十六32】「於是耶利米又取一書卷,交給尼利亞的兒子文士巴錄,他就從耶利米的口中寫了猶大王約雅敬所燒前卷上的一切話,另外又添了許多相仿的話。」
  〔呂振中譯〕「於是耶利米另取了一卷,交給尼利亞的兒子祕書巴錄,巴錄就由耶利米口傳將猶大王約雅敬所燒於火中的書上一切話、都寫在那上頭,還把許多類似的話加在裏面。」
  〔暫編註解〕本節說明了《耶利米書》是如何編排的。被擄日期越來越近,神吩咐耶利米將神口頭吩咐的話寫下來(三十2),然後加上一些關乎被擄歸回和將要臨到的其他福氣(三十3,10~11)。但約雅敬王燒毀了耶利米的書(三十六23)。耶利米又重新寫。這卷新寫的書大概是依照前一卷書,就是神原先所指示的次序而寫的。但他在合適的地方,加進了一些同類話題(三十六32)。之後,耶利米又加進了許多後來領受的信息。這些信息和原先的信息主題切合,故此放在一起(參21,24,27~29和32~34章)。新的書卷寫成後才領受的新信息,是依照領受的時間次序而寫下。46~52章便是例子。這樣《耶利米書》的編排,部分是根據信息領受的時間次序,部分是依照內容主題。
       「又添了許多相彷的話」:指第二次謄錄的複本對前卷的內容有增訂的地方,包括王悲慘的結局(參30)。
     文士: 在古代以色列社會裡,文士是專項職業,一般是世襲的。利未支派出現了很多文士,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抄寫神的律法書(申17:18),有時還會記錄祭司的職權(代上24:6),也擬定個人文件。巴錄就是一個繼承父業的文士。
         第二卷不僅記錄了第一卷的信息,而且補充了類似的信息。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箴言註解》․《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