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43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耶利米書】第二十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7-3-28 11:04:4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吶喊(二十1-18)】
   一、先知被枷(1-6)——耶利米的預言,使巴施戶珥怒火中燒,鞭打了先知四十下(在保羅的時代是三十九下,參林後十一24),並把他枷起來
   二、自咒自詛(7~\cs1618)——這篇賦有詩韻的自述反映出先知心底的掙紮和人性的軟弱
──《新舊約輔讀》

逐節詳解

【耶二十1】「祭司音麥的兒子巴施戶珥作耶和華殿的總管,聽見耶利米預言這些事,」
  〔呂振中譯〕「祭司音麥的兒子巴施戶珥、做永恆主殿的總管,聽見耶利米對這些事傳了神言。」
  〔暫編註解〕“殿的總管”:是在祭司以下管理聖殿的人。
       “總管”。掌管聖殿律法和規矩的官員(比較路二二52;徒四1;五24)。跟第二十一章1節的“巴施戶珥”不同。
         巴施戶珥: 是約雅敬在位時的祭司,負責維持聖殿的秩序。
         音麥的兒子。說明他不是“瑪基雅的兒子巴施戶珥”(耶21:1)。音麥的兒子可能是耶38:1-4“基大利”的父親。基大利是後來反對耶利米工作的首領之一。
         總管。地位接近于大祭司。他在聖殿中地位很高,所以帶頭採取行動反對耶利米(第2,3節),特別是先知“在耶和華殿的院中”向百姓傳達信息以來(見耶19:14,15)。本章的事件顯然緊隨19章的事件(見耶19:1注釋)。
     1-6  傳毀瓶信息的後果:先知的直言不諱遭宗教領袖的逼迫。
         1~6對耶利米的逼迫: 至今為止,耶利米都是在街頭、城門口或類似欣嫩穀等郊外宣告信息,故祭司們尚且默許了他。然而,當耶利米在聖殿宣告審判之時,他們終於採用了監禁的極端方法。下文按階段綜合了猶大人對耶利米的信息所作出的反應:①不予關注;②默許;③不斷的默許導致憤怒的爆發;④諸如直接囚禁先知等正面衝突;⑤與假先知發生衝突;⑥將先知囚在護衛兵的院內;⑦將先知囚在監牢。另一方面將有關耶利米受逼迫的經文按年代順序記錄如下:①5:5 -B.C.625,②11:18 -B.C.610,③26:8-B.C.608,④20:1-B.C.605,⑤28:2-B.C.594,⑥32:2-B.C.588,⑦37:15-B.C.587。綜上所述,最激怒百姓的是耶利米在聖殿宣告審判的事件,百姓也以此為契機開始直接逼迫先知。他們原本想要以聖殿為堡壘,而迷惑無知的百姓,並歪曲真理。耶利米的舉動卻妨礙了他們,他們就開始攻擊耶利米。這些人遠比肉眼所能見到的異端更加危險,他們象癌細胞一樣,使傷口從內部化膿(可8:15;路11:42-54)。

【耶二十2】「他就打先知耶利米,用耶和華殿裡便雅憫高門內的枷,將他枷在那裡。」
  〔呂振中譯〕「巴施戶珥就擊打神言人耶利米,將他枷在便雅憫上門內的枷架上;這門是在永恆主的殿內。」
  〔暫編註解〕“打先知”:大概是用鞭打(參申二十五3;林後十一24)。“枷”:是一種刑具。在木枷上開了孔,犯人的頭、頸、手和足都扣緊在枷的孔內,身體要作九十度蜷曲(比較二十九26;代下十六10)。
       “打”。即鞭打他的腳四十下(比較申二五3;林後一一24)。“枷”把腳、手和頸固定,使他的身體幾乎對折(比較代下一六10;耶二九26)。這樣使耶利米受到公眾的嘲笑。
     「便雅憫高門」:大概是朝北的上門(王下15:35; 代下23:20;結9:2)。
         他就打……將他枷在那裡: 巴施戶珥以擾亂聖殿和百姓之平靜生活的藉口,暴打了神人耶利米。虛假的宗教人士逼迫了深知信仰真諦的先知<37:15,神的僕人與逼迫>。更甚的是,他將耶利米枷在“耶和華殿裡便雅憫高門內”,亦即鎖在被稱為以法蓮門的耶路撒冷城北門(王下14:138:16),使出入城門的人都譏笑耶利米。靈裡黑暗的人必定會否定和破壞真理(太5:10-21;約1:9-11)。
         先知耶利米。這《耶利米書》中第一次把“先知”的稱號和“耶利米”的名字用在一起,無疑是為了強調耶利米所遭遇的淩辱和暴行。
         枷(mahpeketh)。“迫使彎曲姿勢的東西”,是一種使身體處於最不舒服和痛苦之姿勢的刑具。耶利米在這種痛苦屈辱的狀態下,被枷在耶路撒冷最顯眼的地方,就是“便雅憫高門”過夜。這個門可能就是羊門(見耶37:13)。但也有人認為這些枷是在另一個地方;便雅憫高門是通往聖殿院子的一個入口。第490頁的地圖顯示了兩種可能的位置。

【耶二十3】「次日巴施戶珥將耶利米開枷釋放。於是耶利米對他說:“耶和華不是叫你的名為巴施戶珥,乃是叫你瑪歌珥米撒畢(就是“四面驚嚇”的意思),」
  〔呂振中譯〕「第二天巴施戶珥將耶利米從枷架上放出來,於是耶利米對他說:『永恆主不把你的名叫巴施戶珥,乃叫做四圍恐怖。」
  〔暫編註解〕“瑪歌珥米撒畢”:是“驚慌四起”的意思,指巴比倫擄掠來到。
       “瑪歌珥米撒畢”的意思是“四面驚嚇”;巴施戶珥名字的更改,象徵巴比倫人入侵時所要發生的事(4~6節)。
     巴施戶珥的易名成為巴比倫入侵舉國驚嚇的一個記號;新名稱的原意是「四圍受驚嚇」(參耶6:25; 20:10; 46:5; 49:29; 哀2:22)。
         乃是叫你瑪歌珥米撒畢: 巴施戶珥的原意是“平安”,如今他要被稱為“四面驚嚇”的瑪歌珥米撒畢,更改其名的意義如下:①正如名字所示,象徵猶大將要處在四面驚嚇的光景,即要被擄到巴比倫(4-6節);②表明猶大被擄巴比倫的原因就是,他像巴施戶珥一樣拒絕了真先知的信息並逼迫了他。耶利米雖然被打了四十下(申23:5;林後11:24),且被枷在眾人面前,但很快就恢復了自由。這就告訴我們:①在罪惡橫流的世界,義人必會受到無以復加的苦待(林前4:13);②惡人雖然能夠囚禁義人的身體,卻無法監禁其靈魂(徒16:25;提後2:9);③默默忍耐肉體上的極大痛苦之人,必不會遭到毀滅,反而必將迎來勝利(路23:34;彼前2:23)。
         次日。過了一夜,先知被打開枷鎖,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被開釋了。顯然耶利米在監獄中花大量的時間寫傳達給國王約雅敬的信息。
         瑪歌珥米撒畢。直譯是“四圍都是驚嚇”。參詩31:13;耶6:25;20:10。先知可能在詩31章中得到了安慰。他相信神是他的拯救者,所以把“四圍都是驚嚇”用在迫害他的人身上,而不像詩人那樣用在自己身上(見詩31:9-16)。

【耶二十4】「因耶和華如此說:我必使你自覺驚嚇,你也必使眾朋友驚嚇,他們必倒在仇敵的刀下,你也必親眼看見。我必將猶大人全交在巴比倫王的手中,他要將他們擄到巴比倫去,也要用刀將他們殺戮。」
  〔呂振中譯〕「因為永恆主這麼說:看吧,我必使你和一切友愛你的人都覺得恐怖;他們必倒斃在他們的仇敵刀下,你必親眼看見。我必將猶大人全交在巴比倫王手中;他必使他們流亡到巴比倫去,用刀擊殺他們。」
  〔暫編註解〕「朋友」:大概是指政壇上的同黨。

【耶二十5】「並且我要將這城中的一切貨財和勞碌得來的,並一切珍寶,以及猶大君王所有的寶物,都交在他們仇敵的手中,仇敵要當作掠物,帶到巴比倫去。
  〔呂振中譯〕「我必將這城的一切貲財、一切勞碌得來的、它的一切珍寶、和猶大列王的一切寶物、都交在他們仇敵手中;仇敵必將這一切當作掠物,帶到巴比倫去。」
  〔暫編註解〕一切貨財。直譯是“所有的財產”,即巴比倫人從耶路撒冷所掠奪的一切。

【耶二十6】「你這巴施戶珥和一切住在你家中的人都必被擄去,你和你的眾朋友,就是你向他們說假預言的都必到巴比倫去,要死在那裡,葬在那裡。”」
  〔呂振中譯〕「你呢、巴施戶珥阿,你和一切住在你家的人、也必被擄而去,你和你一切友愛你的,就是你向他們傳假神言的那些人。你要去的是巴比倫;你就是必死在那裏,必埋葬在那裏。』」
  〔暫編註解〕你和你的眾朋友……葬在那裡: 巴施戶珥的朋友是指向百姓和領袖傳講虛假預言的假先知。本節告訴我們,惡人周圍必有與他一同作惡造孽之徒,他們將一起面對悲慘的命運(箴29:16)。
       都必到巴比倫去。以色列人都被擄走,除了“國中極貧窮的人以外”(王下24:14;25:12;耶40:7)。
     你向他們說假預言。暗示巴施戶珥自命為先知,屬於反對迦勒底人的一夥人。他們煽動百姓抵抗尼布甲尼撒的軍隊,藐視耶利米的警告,把國家的安全寄託在與埃及的結盟上(見耶2:18,36;14:13-15;37:5-10)。

【耶二十7】「耶和華啊,你曾勸導我,我也聽了你的勸導。你比我有力量,且勝了我。我終日成為笑話,人人都戲弄我。」
  〔呂振中譯〕「永恆主阿,你誘導了我,我被誘導了!你比我強,你勝了我;我終日成為譏笑的對象,人人都戲弄我。」
  〔暫編註解〕「勸導」:原文作「引誘」(參出22:16; 王上22:20)或「欺哄」(參士16:5)。
         「你比我有力量,且勝了我」:帶有強逼之意;先知採用這般強烈的語氣,因他內心極度痛苦。
         耶和華啊……且勝了我: 本節強調耶利米因遵照神的要求而宣告信息,心裡大為矛盾。若按照字面意義來理解,就有可能誤會神是迷惑人心的。然而,這是耶利米悖論性的抗議,因為他所期待的和實際上的結果截然不同。耶利米本欲推辭先知一職(1:6),神都以諸多見證促使他擔任先知的職份,因為神深深眷愛著百姓,耶利米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答應了神。然而,當他宣告信息時,所帶來的結果並非悔改而是可怕的逼迫。耶利米被內心的衝突所攫起,向神吐露自己的心情。
         你曾勸導我。見耶4:10注釋。這個傾訴可能指先知對於戴枷的不幸之夜的反應(見第2,3節)。耶利米在沮喪之中似乎認為自己的工作失敗了,再加上擔心神不會實現祂的應許,他就更加難過了(見耶1:8-10;參耶15:10,17;拿4:1-4)。
         比我有力量。耶利米在痛苦的傾訴中,暗示神遠用了祂更大的能力,強迫他違背自己的意願,承擔起他所不敢從事的任務。
       7~18 耶利米因自己的結局而抱怨(7,8,14~18節),然而卻不得不傳講神的信息(9節)。“四圍都是驚嚇”(10節)。希伯來文是Magor-missabib(參看看第3節的腳註)。耶利米的綽號,充滿諷刺性。
     7~18這是本書所記耶利米最後一次自白,也是六次自白中最長的一次。他放膽說話,言詞十分激烈。在敵人環伺,親友疏離的環境下,先知不免發出怨言,說神似乎讓人家戲弄他。但他並未因此終止傳信息的工作,看十八18~23注。耶利米不是埋怨神把黑白顛倒,而是宣洩自己在困苦環境中壓抑已久的苦惱。神命他長期站在反對者的面前,要他經歷體驗神所要他忍受的苦楚。耶利米的痛苦反映出神看見自己百姓犯罪不信,拒絕接受神善意的對待而有的憂愁傷痛。
         7-18  先知痛苦的禱告:本段獨白再次表現先知內心的掙扎,雖然眾叛親離,受盡屈辱,他甚至抱怨神愚弄了他(7,參15:18), 但先知蒙召的意識卻又強烈催逼他繼續傳神信息。
         7~18耶利米的告白: 本文是耶利米6次自我告白中(11:18-23;12:1-4;15:10-21; 17:12-18;18:18-23)的最後一個,從以下三個方面描繪了自己所經歷的屬靈矛盾和肉體上的衝突:①因自己所宣告的信息而感到苦惱(7-9節);②對惡人的羞辱與義人的勝利所擁有的確信;③雖然如此,卻依然為自己所承受的苦難而咒詛自己出生的年日(14-18節)。因著對百姓的熱心,耶利米傳講了“若不悔改,就必受審判”的信息,而其結果卻使他灰心喪氣。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先知坦率告白自己感受的人性,與人無法逾越的局限性。耶利米的此番告白和傳承——他因在埃及斥責拜偶像的百姓,而被石頭打死——告訴我們,先知的使命伴隨著巨大的身心衝突和痛苦。

【耶二十8】「我每逢講論的時候,就發出哀聲,我喊叫說:有強暴和毀滅!因為耶和華的話終日成了我的淩辱、譏刺。」
  〔呂振中譯〕「因為我每逢講論時,總得哀呼;我喊叫說:『有強暴哦!要毀滅啦!』因為永恆主的話對於我已成了終日不斷的辱罵和譏刺了。」
  〔暫編註解〕發出哀聲(za`aq)。“發出控訴的喊聲”。

【耶二十9】「我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他的名講論,我便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
  〔呂振中譯〕「我若說:『我不再去想起他,我不再奉他的名講論,我心裏就像有火燒著,閉塞在我骨中;我含忍得不耐煩了,簡直不能自禁。」
  〔暫編註解〕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 持續的逼迫促使他想要卸下先知的職分,然而對百姓的眷愛和所蒙的呼召,卻使他無法閉口不傳講信息。“含忍不住”具有“力竭而衰”之意,意指處在幾近乎死的光景。這是指蒙召宣告話語的人,若不執行任務,心靈就得不到安息。保羅也曾告白說“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
       我不再提。挫折和失敗感使先知覺得唯一的對策就是不再擔任神的代言人。
     我便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KJV版為“祂的話在我心裡如燒著的火。”有人認為這是神的命令,要耶利米擔任祂的代言人,不可以規避。也有人認為是指烈火本身。
         不能自禁。或“無法抗拒”。

【耶二十10】「我聽見了許多人的讒謗,四圍都是驚嚇,就是我知己的朋友也都窺探我,願我跌倒,說:“告他吧!我們也要告他。或者他被引誘,我們就能勝他,在他身上報仇。”」
  〔呂振中譯〕「我聽見了許多人的讒誹;四圍盡是恐怖!『告發他!我們要告發他!』我的一切盟友,那些等着瞧我顛沛的說:『或者他被誘騙,我們就能勝過他,而在他身上得報復。』」
  〔暫編註解〕先知的朋友諷刺他本人才是「四圍受驚嚇」的人(參3注)。
       「讒謗」:或指低聲說話。
     「我知己的朋友」:原文作「為我謀求幸福的人。」
         就是我知已的朋友都窺探我: 在所有背信棄義的行為中,朋友與親人的背叛會帶來最大的挫折感。在本文中,耶利米亦從朋友處受到了污辱和罪的誘惑。與在獅穴前確信神的幫助而獻上禱告的但以理一樣(但6:4,5,10-23),耶利米想要持守真理的熱情卻有增無減。
         許多人的讒謗。參詩31:13。指耶利米已經聽到許多關於他的謠言。
         四圍都是驚嚇(magor missabib)。給巴施戶珥的名字(見第3節注釋)。
         告他吧。可能指“告他吧。我們將按你的話去告發”。 迫害先知的人希望得到耶利米叛國的證據(見耶11:19;18:18)。
         跌倒。 英KJV版為“停止”。
         引誘。或“欺騙”(見第7節)。敵人希望引誘耶利米以先知的熱情說出一些話來,好定他的罪,置他於死地。

【耶二十11】「然而耶和華與我同在,好像甚可怕的勇士。因此,逼迫我的必都絆跌,不能得勝,他們必大大蒙羞,就是受永不忘記的羞辱,因為他們行事沒有智慧。」
  〔呂振中譯〕「然而永恆主與我同在,他是大能大力者、威武可畏者;因此逼迫我的都必絆跌,不能得勝。他們必極其慚愧,蒙受永不能忘的羞慚,因為他們行事不聰明〔或譯:因為他們不得亨通〕。」
  〔暫編註解〕「因為他們行事沒有智慧」:或作「當他們失敗的時候」。
       然而: 單單信靠永活真神的人均會發出這種告白。
     耶和華與我同在。耶利米雖然憂慮困惑,但沒有絕望。他依然堅信神(見詩23;27;林後4:1,8,9)。患難的水淹不沒這信心。迫害的火也燒不毀這信心(見賽43:1,2)。
         可怕的勇士(`aris)。源於動詞`aras(“戰慄”)。說神是“可怕的勇士”,可能意為“使別人戰慄”。即使他的敵人是“強暴人”(見耶15:21),先知仍確知神是“甚可怕的勇士”,遠勝過他們的勇士(見賽9:6)。

【耶二十12】「試驗義人、察看人肺腑心腸的萬軍之耶和華啊,求你容我見你在他們身上報仇,因我將我的案件向你稟明了。」
  〔呂振中譯〕「萬軍之永恆主,試驗義人的阿,察看人心腸〔原文:腎〕心思的阿,讓我見你在他們身上加以報復哦,因為我已將我的案件向你稟明。」
  〔暫編註解〕萬軍之耶和華。見詩24:10;書5:14注釋。可能反映了第11節的思想,把神描繪成勇士。
     肺腑。見耶17:10注釋。

【耶二十13】「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歌,讚美耶和華,因他救了窮人的性命脫離惡人的手。」
  〔呂振中譯〕「你們要歌頌永恆主,頌讚永恆主!因為他援救了窮人的性命脫離作壞事者的手。」
  〔暫編註解〕「窮人」:原指有需要的人,這裡是指那些因敬虔被惡人逼害而專心倚賴神拯救的人。
       要向耶和華唱歌: 耶利米以無人相助,無人為之辯護的“窮人”,比喻了自己過去的光景。如今,他已走出那種光景,因耶和華的拯救而飽償喜樂。因此,他不僅自己讚美耶和華,也勸勉別人當稱頌耶和華。耶利米雖依然身處苦難,卻回想神昔日從鄉人亞拿突人的陰謀中拯救自己的恩典(11:18-23),沉浸在歡喜快樂之中。這一點展現了耶利米成熟的信仰面貌,教導我們克服困難的智慧。
     向耶和華唱歌。先知的苦惱變為希望,悲傷變為快樂(見詩30:5)。

【耶二十14】「願我生的那日受咒詛!願我母親產我的那日不蒙福!」
  〔呂振中譯〕「願我生的那一日受咒詛!願我母親生了我的那一天不蒙祝福!」
  〔暫編註解〕本章的其餘部分描寫了耶利米深深的絕望,使我們想起了先祖約伯(見伯3:1-6注釋)。我們要始終記住,雖然這些聖經人物是屬於神的偉人,但依然“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雅5:17)。
     14-18先知不能咒詛父母,因這是律法所禁止(見出21:17; 利20:9) , 他只能咒詛自己的生日或向他父親報信的人;這些咒詛只是文字上慣用的發洩方式,以表達個人內心極度的絕望鬱悶。先知的疑問表面上是:他為何要生在世上?但他的出生與神給他的呼召有密切關係(見耶1:5),  因此先知實際上是問:他所傳的信息不但沒有成果,反帶來嘲笑、淩辱,神起初為何要呼召他?
         14~18耶利米的歎息: 人們將生日視為生命之始,蒙福之日,且賦予特殊的意義,年年紀念那一天。然而,耶利米卻像約伯一樣,咒詛了自己的生日(伯3:1)。對此,有人解釋說耶利米原是在訴說自己對耶和華的信仰告白,卻突然陷入迷茫狀態而褻瀆了神,但這並不是正確的解釋。耶利米所歎息的是:①為了守護百姓的安寧與福祉而付出的辛勞終成泡影的事實;②神的信息竟然成為嘲笑與非難的對象。

【耶二十15】「給我父親報信說“你得了兒子”,使我父親甚歡喜的,願那人受咒詛!」
  〔呂振中譯〕「那給我父親報消息說:『有男孩給你生下來了!』使我父親歡喜快樂的,願那人受咒詛!」
  〔暫編註解〕想到父母親的高興,先知更痛上加痛(見耶15:10)。耶利米父母的歡樂,成了耶利米自己的絕望。

【耶二十16】「願那人像耶和華所傾覆而不後悔的城邑;願他早晨聽見哀聲,晌午聽見呐喊。」
  〔呂振中譯〕「願那人像永恆主所傾覆的城,而永恆主並不改變心意的;願他早晨聽見哀呼聲,而中午時分又聽見吶喊;」
  〔暫編註解〕這裡的“城”是指被神毀滅了的所多瑪、蛾摩拉城。
       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座“城”。
     「後悔」:或作「憐憫」;神所傾覆的城是所多瑪和蛾摩拉。(參創19:24-25; 耶23:14)。
         「哀聲」、「呐喊」:指面對敵軍入侵時所發出的警報。
         「早晨 ...... 呐喊」:指不斷受戰亂的干擾。
         像耶和華所傾覆而不後悔的城邑。指神所燒毀的“平原諸城”(創19:29)。那些城市的毀滅證明人類犯罪一定會遭到神的懲罰(見申32:32;賽1:9,10;猶7)。
         呐喊(teru`ah)。“警報”,可能指入侵的軍隊戰鬥的呐喊。

【耶二十17】「因他在我未出胎的時候不殺我,使我母親成了我的墳墓,胎就時常重大。」
  〔呂振中譯〕「因為永恆主不使我死於〔傳統:從〕母胎,好讓我母親做我的墳墓,而母胎永遠懷着。」
  〔暫編註解〕耶利米但願自己死在母親的腹中。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神正是在那裏呼召他(一5)。
       「胎就時常重大」:原文作「胎就永遠懷孕」,指先知的母親不把他生出來。
     因他……我的墳墓: 喻指自己因未曾在母胎中死去,才遭受此等痛苦,是屬靈痛苦,故並非是抱怨神之護理。通過本節我們可以看到,大先知耶利米也是一個人,未能超越人的軟弱(賽2:22)。
         這一章以高度情緒化的大膽語言結束。先知深深地懊悔自己的存在。

【耶二十18】「我為何出胎見勞碌愁苦,使我的年日因羞愧消滅呢?」
  〔呂振中譯〕「我為甚麼出母胎而見勞碌辛苦,以致我的年日都消耗於失望中呢?」
  〔暫編註解〕「因羞愧消滅」:或作「以羞愧收場」。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箴言註解》․《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