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39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耶利米書】第四十一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7-4-11 10:39:2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隨走隨哭(四十一1~18)】
   一、基大利被殺(1~3)
   二、冷血殺手(4~9)
   三、剩民獲救(10~18)
──《新舊約輔讀》

逐節詳解

【耶四十一1】「七月間,王的大臣宗室以利沙瑪的孫子、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帶著十個人,來到米斯巴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他們在米斯巴一同吃飯。」
  〔呂振中譯〕「七月間以利沙瑪的孫子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就是王家的後裔、王的大臣、帶了十個人跟着他到米斯巴來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他們在米斯巴那裏一同喫飯。」
  〔暫編註解〕“王的大臣宗室”。以實瑪利殺害基大利,可能是出於猜忌,因為他感到省長的職位輕微越過了他。
       「七月」:可能是耶京失陷當年,也可能是另一次被擄後數載(參52:30)。
     七月: 是陽曆10月。基大利被任命為猶大省長之後,約過了3個月。那時,戰爭所帶來的傷痕依然觸目驚心,百姓理應齊心協力克服這種困難。儘管如此,以實瑪利卻標榜自己作為大臣宗室的身份,極欲爭奪政權。以實瑪利一直在尋找暗殺基大利的機會,基大利的筵席就成了他下手的絕佳機會。
         以實瑪利帶著十個人。沒有明說耶41章的事件發生在什麼時候,鑒於敘述的延續性,可以推定是緊接著耶40章的事件。
         七月間。約在巴比倫人佔領耶路撒冷後兩至三個月(耶39:1,2),如果描述按推定沒有間斷的話。
         一同吃飯。以實瑪利和十個同謀造訪了基大利,表面上是去恭敬地承認基大利的崇高地位,但實際上是想謀害基大利及其隨從。
         41:1~18暗殺基大利: 基大利無視約哈難的警告,而沒有警戒以實瑪利,結果在筵席上遭到以實瑪利的毒手。因此,猶大再一次陷入混亂。後來,約哈難聽到這一消息之後,帶兵追趕了以實瑪利。以實瑪利丟下擄走的百姓,往亞捫逃去。約哈難在帶領百姓回猶大的途中,懼怕巴比倫因此事而發動報復性侵略,便下定決心逃往埃及。於是,建立新政府的期待成為泡影,百姓再一次被分散在外邦。本章告訴我們:①依賴人多於信靠神,是自取滅亡的舉動(40:13-16)。因為人心本已敗壞 ;②從神領受權柄的人,不應該依靠個人的感情或判斷,乃要首先想到神和百姓,這是理當具備的統治哲學。

【耶四十一2】「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同他來的那十個人起來,用刀殺了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就是巴比倫王所立為全地省長的。」
  〔呂振中譯〕「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跟着他的那十個人就起來,用刀擊殺了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殺死了他;他是巴比倫王所立為總督來管理這地的。」
  〔暫編註解〕以實瑪利殺死基大利可能是因為嫉妒。

【耶四十一3】「以實瑪利又殺了在米斯巴基大利那裡的一切猶大人和所遇見的迦勒底兵丁。」
  〔呂振中譯〕「所有跟着他的、就是跟着基大利的猶大人、以及當場在那裏的迦勒底人、〔傳統有:軍兵〕以實瑪利都給擊殺了。」
  〔暫編註解〕兵丁。是“迦勒底人”( 英KJV版)的同位語。

【耶四十一4】「他殺了基大利,無人知道。」
  〔呂振中譯〕「殺死了基大利的第二天,還沒有人知道的時候,」
  〔暫編註解〕這次屠殺進行得非常徹底,以致無人逃出來報信。

【耶四十一5】「第二天,有八十人從示劍和示羅,並撒瑪利亞來,鬍鬚剃去,衣服撕裂,身體劃破,手拿素祭和乳香,要奉到耶和華的殿。」
  〔呂振中譯〕「有人從示劍、示羅、和撒瑪利亞來,共有八十人,鬍鬚都剃光,衣服全撕裂,身體都刻劃破,手裏拿着素祭和乳香、要奉到永恆主的殿。」
  〔暫編註解〕這些人是為了哀哭耶路撒冷失陷而來。他們採用了律法上所禁止用的外邦異教儀式(十六6;利十九28;二十一5;申十四1)。
       “鬍鬚剃去,衣服撕裂,身體劃破”。這些朝聖者大概是由於耶路撒冷的淪陷而作出哀悼的表現。聖殿被毀了,但他們仍在原址敬拜。
     由八十人組成的朝聖團是來自北國以色列。他們顯然服膺主前六二二年猶大王約西亞的宗教改革,視耶路撒冷為唯一合法的敬拜中心。他們剃髮撕袍的表現或為哀悼聖殿被毀。
         有八十人從示劍。這八十人似乎是前去為聖殿的毀滅而哀哭,也許還要去遵守住棚節,在古代聖壇的所在地獻上素祭和乳香。
         鬍鬚剃去。這種做法是摩西的律法所禁止的(見利19:27,28;申14:1,2)。
         5~8八十人: 這些人是聞聽耶路撒冷聖殿被毀而哀痛不已,後又傳來基大利被任命為猶大省長,正在努力恢復秩序的消息,便決定要朝拜耶路撒冷。至於以實瑪利為何殘酷地殺害這些人,我們不得而知。據推測,或者是因為他們屬於基大利,或者是為了防止自己來殺基大利的罪行被洩露出去。

【耶四十一6】「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出米斯巴迎接他們,隨走隨哭。遇見了他們,就對他們說:“你們可以來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
  〔呂振中譯〕「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從米斯巴出來迎接他們,一邊走、一邊哭;遇見了他們,就對他們說:『你們來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吧!』」
  〔暫編註解〕「隨走隨哭」:指以實瑪利假裝與他們一同哀悼。
     以實瑪利假惺惺地迎接他們,與他們一同傷心。七十士譯本描述哭泣的人是那八十人,而不是以實瑪利。

【耶四十一7】「他們到了城中,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同著他的人就將他們殺了,拋在坑中。」
  〔呂振中譯〕「他們到了城中,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跟着他的人、就把他們宰殺,拋在坑中。」
  〔暫編註解〕這種暴行的目的不詳。有以下可能:一,這些哀悼者在場,會引發難以控制的怨恨;二,認為這些哀悼者自願承認基大利為巴比倫人所任命的領袖,是一種背叛猶大的行為;三,是以實瑪利對“猶大的首領”被殺的復仇(見耶52:10);四,謀財害命。

【耶四十一8】「只是他們中間有十個人對以實瑪利說:“不要殺我們,因為我們有許多大麥、小麥、油、蜜藏在田間。”於是他住了手,沒有將他們殺在弟兄中間。」
  〔呂振中譯〕「只是他們中間有十個人對以實瑪利說:『不要殺死我們;因為我們有許多小麥、大麥、油、蜜〔葡萄蜜或蜂蜜〕、在田間埋藏着。』於是他們住了手,沒有在他們族弟中把他們殺死。』」
  〔暫編註解〕根據本節來看,以實瑪利不僅貪圖權力,而且也貪財。在他殺死70名朝聖者之後(7節),餘下的10名就說有財寶藏在田間,他就沒有再下毒手。當時,戰爭剛剛結束,生活用品極其缺乏,他們所拿出的財寶,足以刺激以實瑪利的貪欲。

【耶四十一9】「以實瑪利將所殺之人的屍首都拋在坑裡基大利的旁邊。這坑是從前亞撒王因怕以色列王巴沙所挖的。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將那些被殺的人填滿了坑。」
  〔呂振中譯〕「以實瑪利把他所擊殺的人的一切屍身拋進的坑是個大坑〔傳統:在基大利手邊〕;這坑是從前亞撒王為了提防以色列王巴沙而造的;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將那些被刺殺的人給填滿了。」
  〔暫編註解〕猶大王亞撒修築米斯巴等城邑,見《王上》十五22。
       參看列王紀上十五章22節和歷代志下十六章6節。
     「怕」:應作「防禦」(參王上15:22)。
         拋屍之坑: 以色列王巴沙入侵猶大時,在猶大邊界修築拉瑪城而威脅猶大,猶大王亞撒賄賂亞蘭王攻打以色列。巴沙就放棄攻打猶大,而回到本國。亞撒王便把修築拉瑪的建築材料運來,修建了迦巴和米斯巴(王上15:16-22;代下16:1-6)。運走所有石頭之後,拉瑪便出現巨坑,後來就成為阻止外敵入侵的自然防禦線。以實瑪利正是把殺害的屍首埋在此坑中。
         基大利的旁邊。以實瑪利假借基大利的名義殺害了這些人(第6節)。
         因怕以色列王巴沙。見王上15:16-22;代下16:1-6。

【耶四十一10】「以實瑪利將米斯巴剩下的人,就是眾公主和仍住在米斯巴所有的百姓,原是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交給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的,都擄去了。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擄了他們,要往亞捫人那裡去。」
  〔呂振中譯〕「以實瑪利將米斯巴所有餘剩之民:──包括王的女兒們以及在米斯巴餘剩下來的眾民,原是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交給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管理的──都擄了去,要過河去到亞捫人那裏。」
  〔暫編註解〕我們無法知道,以實瑪利是否一開始就有了這種意圖,還是自認為適合統治猶大之後不得已而採取了這種措施。但就結論而言,他的這種行為分明是使敵人受益的反民族行為。 眾公主:  可能不是指西底家的眾女兒,而是指大衛王族或屬於眾首領的女子。 亞捫人: (族類)是羅得次女的後裔(創19:38),他們曾受咒詛而不能參與耶和華的聖會(創19:38;申23:3)。以實瑪利把剩下的百姓帶到亞捫的行為,比擄到巴比倫更加殘忍。
       眾公主。西底家的眾子在利比拉被殺了(耶39:6)。公主們得到了饒恕,被交給基大利保護。根據東方的習慣,以實瑪利自稱是王室統治的代表,讓她們接受他的監護。
     亞捫人。亞捫人原與西底家結盟(見耶27:3;39:5注釋)。以實瑪利覺得逃到那裡比較安全。耶40:14的確暗示亞捫王曾“打發了以實瑪利”去謀害基大利。

【耶四十一11】「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同著他的眾軍長,聽見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所行的一切惡,」
  〔呂振中譯〕「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跟着他的眾將軍聽見了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所行的一切壞事,」
  〔暫編註解〕約哈難。見耶40:8,13,15。
       11~18約哈難聽到以實瑪利的叛逆之後,帶領軍隊追趕到基遍,而拯救了百姓。這就告訴我們以下事實:①約哈難的愛國心:約哈難曾把以實瑪利的陰謀透露給基大利(40:14)。現在,又從以實瑪利的手中救出了百姓,這表明了他的愛國心。以實瑪利所要投奔的亞捫是偶像崇拜勝地,又是敵國,倘若猶大百姓定居在那裡,真神信仰就會遭到破壞,百姓也會受盡逼迫;②他的過失:約哈難並沒有具備可正確指導愛國心的屬靈洞察力。倘若他誠實地順服神的旨意就應該:i.繼承基大利的政策,施行親巴比倫政策;ii.叫百姓定居在猶大,而非逃到埃及。
     11-18  約哈難救回被擄者:約哈難及時趕到,截斷以實瑪利尋求亞捫庇護的企圖,但因懼怕巴比倫追討刺殺省長基大利的罪,約哈難攜民欲逃往埃及。

【耶四十一12】「就帶領眾人前往,要和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爭戰,在基遍的大水旁(或作“大水池旁”)遇見他。」
  〔呂振中譯〕「就帶領所有的人前往,要攻擊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就在基遍的大水池旁踫着了他。」
  〔暫編註解〕在基遍(先為吉布ej-Jib,在耶路撒冷西北約9.2公里)的大水池旁,這些卑鄙的惡人得到了報應。約哈難曾警告過基大利有生命的危險(耶40:13,14)。

【耶四十一13】「以實瑪利那裡的眾人看見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同著他的眾軍長就都歡喜。」
  〔呂振中譯〕「那些跟着以實瑪利去的眾民一看見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跟着他的眾將軍,就歡喜。」
  〔暫編註解〕說明基大利是受人愛戴的。他原來的部下看到謀殺者得到了報應,就很高興。

【耶四十一14】「這樣,以實瑪利從米斯巴所擄去的眾人,都轉身歸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去了。」
  〔呂振中譯〕「於是以實瑪利從米斯巴所擄了去的眾民都轉身回來,向着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走來。」

【耶四十一15】「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八個人脫離約哈難的手,逃往亞捫人那裡去了。」
  〔呂振中譯〕「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帶着八個人逃脫約哈難的手,到亞捫人那裏去。」
  〔暫編註解〕以實瑪利和八個人: 當以實瑪利發動叛亂時,他有10個追從者。而本節告訴我們,當他逃往亞捫時卻只有八個人。由此可知,以實瑪利不戰而敗給約哈難的軍隊。惡人可以暫時召集一些人追隨自己,卻無法使他們對自己盡忠。
       和八個人。顯然以實瑪利“十個人”(第1節)中的兩個已在先前的戰鬥中被殺(第2,3,11,12節)。
     亞捫人。見第10節注釋。

【耶四十一16】「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殺了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從米斯巴將剩下的一切百姓、兵丁、婦女、孩童、太監擄到基遍之後,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同著他的眾軍長,將他們都奪回來,」
  〔呂振中譯〕「這樣、以實瑪利擊殺了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和約哈拿〔原文:他〕從基遍所帶回來的男人、就是軍兵、婦女、幼童和太監、以後,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跟着他的眾將軍、便將所有餘剩之民、就是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從米斯巴所擄了去〔傳統:就是他從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那裏從米斯巴所帶回來的〕的人民,都奪回來。」

【耶四十一17】「帶到靠近伯利恒的金罕寓(或作“基羅特金罕”)住下,要進入埃及去,」
  〔呂振中譯〕「他們去到靠近伯利恆的基羅特金罕〔或譯:“金罕客店”,或“金罕羊圈”〕住下,想要進埃及去;」
  〔暫編註解〕這是大衛特別賜給大臣金罕的土地(參撒下十九37~40)。百姓因懼怕巴比倫人會追究基大利被殺事,欲逃往埃及。
       “金罕”。參看撒母耳記下十九章37至40節。這是大衛封地的一部分。眾人打算前往埃及去,因為他們害怕巴比倫人為基大利被謀殺而進行報復。
     「金罕寓」:是大衛御賜給基列人巴西萊的土地,由巴西萊兒子金罕代為承受(參串),這批猶大難民暫居於此,以商討逃往埃及的對策。
         寓(geruth)。“住宿處”,即客棧。
         金罕。基列人巴西萊曾善待大衛(撒下19:31-39),所以大衛吩咐所羅門也要善待和關照他的兒子金罕(見王上2:7注釋)。也許希伯來國王把伯利恒附近的這塊土地賜給金罕為業,所以客棧就以他為名。

【耶四十一18】「因為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殺了巴比倫王所立為省長的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約哈難懼怕迦勒底人。」
  〔呂振中譯〕「這是因迦勒底人的緣故;因為他們懼怕迦勒底人,因為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擊殺了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就是巴比倫王所立為總督來管理這地的。」
  〔暫編註解〕耶利米簡略地描述了,約哈難要使從以實瑪利手中救出的百姓,逃往埃及的理由。約哈難雖有正義感和愛國心,但沒有堅心依靠神的應許。倘若他相信耶利米所宣告耶路撒冷將得恢復的預言,就不會懼怕巴比倫的侵略,也不會讓百姓避難到埃及。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箴言註解》․《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