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48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耶利米書】第三十七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7-4-11 10:33: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短暫平靜的日子(三十七1~21)】
   一、短暫的美夢(1~10)
   二、耶利米被捕(11~21)
──《新舊約輔讀》

逐節詳解

【耶三十七1】「約西亞的兒子西底家代替約雅敬的兒子哥尼雅為王,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立在猶大地作王的。」
  〔呂振中譯〕「約西亞的兒子西底家做王,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猶大地所立,以代替約雅敬的兒子哥尼雅〔即:約雅斤,又名耶哥尼羅〕的。」
  〔暫編註解〕約西亞的兒子西底家。耶37-44章繼續記錄耶利米後期的生活和命運,以猶大最後一任國王即位開始(王下24:17,18)。
         哥尼雅。見耶22:24注釋。
         尼布甲尼撒。見耶21:2;但1:1注釋。
         立在猶大地作王的。西底家是巴比倫人的傀儡,同時也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他無疑必須發誓效忠尼布甲尼撒,但幾年之後他違背了誓言,與幾個周圍的國家結盟對抗巴比倫。西底家和他的謀士們就是這樣釀成了西元前586年的悲劇。
     1~2本文相當於37,38章的緒論,講述了西底家不聽從先知的警告,像眾先王一樣依靠了世界。西底家是由尼布甲尼撒王立為猶大王的。因此,西底家本應忠於巴比倫王。況且,耶利米曾告誡他不要抵擋巴比倫,就更不應該對抗巴比倫。然而,西底家仍然與親埃及國家締結了反巴比倫同盟(結17:15)。對尼布甲尼撒而言,這無異於是一種背叛,所以有充分的理由攻打猶大。
       1~3 傀儡王西底家雖然要求耶利米為百姓禱告,卻不聽耶利米的警告。
     1-10  西底家求問耶利米:本章的背景參21章與34章。西底家原是巴比倫所立的王,可是由於他優柔寡斷的個性,後來又傾向埃及宮廷,他的背叛招致巴比倫的進軍,雖有埃及出兵而使耶路撒冷暫時解圍,但先知始終預言巴比倫必然傾覆猶大。(參考附注:拉吉書信集)
         37:1~21耶路撒冷淪陷前夕所發生的事件: 本文記錄了西底家王在位晚期(B.C.588-586),亦即在巴比倫圍困攻陷耶路撒冷之前的3年中(其實是18個月),發生在耶利米身邊的事件。當時西底家與周邊列國結盟,強有力地施行了反巴比倫政策,但終於還是被巴比倫軍隊逼上絕路。在這種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機中,西底家請求耶利米獻上代禱(37:3)。但是耶利米知道神欲滅亡猶大的計畫決不會更改,便冒著被人視為賣國賊的危險,依然宣告了耶路撒冷的淪陷(37:4-10)。因著這件事情,耶利米被一些首領囚在監牢裡(37:11-15),後來,他藉著西底家的幫助而出了監牢(37:16,17),私下也與西底家見面,再一次重複了相同的預言(37:18-21)。耶利米全然沒有顧及時代的好惡和自己的將來,忠心耿耿地宣講了神的話語耶利米體現出了神的僕人所當具備的信仰人格,亦即:①剛強壯膽(申31:6);②絕對忠於所蒙的呼召(啟2:10)。

【耶三十七2】「但西底家和他的臣僕,並國中的百姓,都不聽從耶和華藉先知耶利米所說的話。」
  〔呂振中譯〕「但西底家和他的臣僕、以及國中之民、都不聽永恆主的話、不聽永恆主由神言人耶利米經手所說的。」
  〔暫編註解〕鑒於西底家後來執政的歷史,這是對西底家統治總體特徵的預告。
       就西底家而言,至少他個人是相信耶利米為真先知的。雖然沒有明說,但上下文暗示耶利米回應了國王有關祈禱的請求(第3節)。根據記錄(第5節),至少在這個請求以後不久,埃及的軍隊似乎撤離了耶路撒冷。稍後,西底家和先知進行了一次秘密的交談。即使他不完全相信耶利米是有靈感的使者,至少他心中懷有一種秘密的恐懼。
     如果這些推定是正確的,那就說明西底家的決定是出於一種猶豫,而不是出於完全的懷疑或不信。西底家草率地屈從首領們的請求,把耶利米投入瑪基雅的獄中(見耶38:4-6),後來又聽從了一個太監的建議,把他轉出地牢(第7-13節),這證明如果西底家有勇氣堅持自己的信念,耶路撒冷的命運就會迥然不同。

【耶三十七3】「西底家王打發示利米雅的兒子猶甲和祭司瑪西雅的兒子西番雅,去見先知耶利米,說:“求你為我們禱告耶和華我們的 神。”」
  〔呂振中譯〕「西底家王打發了示利米雅的兒子猶甲、和祭司瑪西雅的兒子西番雅去見神言人耶利米,說:『請為我們禱告永恆主我們的神。』」
  〔暫編註解〕猶甲。見耶38:1。
         西番雅。猶甲和西番雅二人屬於反巴比倫的勢力,對先知並不友好(耶21:1,2;29:25;38:16)。
         我們的神。這句話說明他們不但在執行國王的命令,而且藉著表現出對於神的宗教熱情,希望把耶利米爭取到他們一邊來(見耶21:1,2)。
       3~5猶大的滅亡: 當時,除耶路撒冷之外的所有猶大城邑,均已被巴比倫所攻陷,耶路撒冷的淪陷也是早晚的事。一直以來,包括西底家在內的所有百姓,皆誤認為耶路撒冷是固若金湯的聖城(7:12)。那時,埃及軍隊正以幫助猶大為名,向耶路撒冷進軍,這更助長了他們的錯誤想法。結果,埃及軍隊還未抵達耶路撒冷就被巴比倫所擊退,猶大終於沒有得到埃及的援助,亡於B.C.586。
     3~10耶利米和西底家會面: 關於耶利米和西底家的會面和西底家的請求,本書總共記錄了5次(21:1-7;34:1-7;37:1-10;37:17-21;38:14-28)。頗為獨特的是,除了第一次之外,其它會面都是由西底家發出邀請。這表明,西底家認為耶路撒冷尚有機會免遭毀滅,為了請求耶利米向神獻上代禱,他才會見耶利米(3節)。面對國家的生死存亡,西底家請求先知獻上代禱,這是非常值得推崇的態度(雅5:14)。然而,當他所得到的結果不同於自己所期待的,他就把先知囚在監牢,這表明他召見先知的動機極其不純(民22:2-6)。亦即,他早已設定了有利於自己的結論,之後再請求神予以同意。

【耶三十七4】「那時耶利米在民中出入,因為他們還沒有把他囚在監裡。」
  〔呂振中譯〕「那時耶利米還在人民中間出入,因為人還沒有把他下在監裏。」
  〔暫編註解〕耶利米沒有被囚,直到西底家執政的第10年,耶路撒冷最後一次遭到圍攻之時(見耶32:1,2注釋)。而圍攻實際上是在他執政的第9年開始的(耶39:1)。

【耶三十七5】「法老的軍隊已經從埃及出來,那圍困耶路撒冷的迦勒底人聽見他們的風聲,就拔營離開耶路撒冷去了。」
  〔呂振中譯〕「法老的軍隊已經從埃及出來;那圍困耶路撒冷的迦勒底人聽見了這風聲,就拔營離開耶路撒冷而去。」
  〔暫編註解〕這位“法老”名叫合弗拉(四十四30)。統治時期為主前589~570年。他打算興兵幫助西底家反抗巴比倫王(五十二3;結十七11~21),事未成功而撤兵。耶路撒冷終於毀在巴比倫人手上。
       那位法老是合弗拉(四四30),他從主前589至570年執政,並曾領兵來到支持西底家對抗巴比倫(五二3;結一七11~21)。他在實際參與戰役之前便撤退了,使耶路撒冷在主前587年淪陷在巴比倫人手中。
     法老: 指合弗拉,他統治埃及的期間為B.C.589-570。
         這次行動無疑是出於合弗拉(希臘語人稱為亞比裡斯)和西底家之間對抗尼布甲尼撒的協議(見結17:15注釋)。埃及的軍隊通常配備精良的戰車和戰馬(結17:15;見賽31:1),並具有軍事圍攻的能力(結17:17)。

【耶三十七6】「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耶利米說:」
  〔呂振中譯〕「那時永恆主的話傳與神言人耶利米:」
  〔暫編註解〕6~10 耶利米給西底家的回答不是他想聽到的——那就是:法老的軍隊將要打敗,尼布甲尼撒要攻陷和焚燒耶路撒冷。

【耶三十七7】「“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猶大王打發你們來求問我,你們要如此對他說:‘那出來幫助你們法老的軍隊,必回埃及本國去。」
  〔呂振中譯〕「『永恆主以色列之神這麼說:猶大王打發了你們來求問我,你們要對他這麼說:“看吧,法老的軍隊、那出來幫助你們的,必回埃及它本地去。」
  〔暫編註解〕西底家向埃及求援,違背了與迦勒底人的“約”(結17:17,18)。埃及人的出兵,就像在亞述人入侵時特哈加的出兵一樣(王下19:9;賽37:9),只能暫時解除對耶路撒冷的攻勢。

【耶三十七8】「迦勒底人必再來攻打這城,並要攻取,用火焚燒。’」
  〔呂振中譯〕「迦勒底人必再來攻擊這城;將城攻取,放火焚燒。」
  〔暫編註解〕尼布甲尼撒擊退了亞比裡斯的進攻以後,回師進軍耶路撒冷,佔領和完全地摧毀了這座城市(王下25:1-10;代下36:17-19)。

【耶三十七9】「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要自欺說:‘迦勒底人必定離開我們’,因為他們必不離開。」
  〔呂振中譯〕「永恆主這麼說:你們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說:『迦勒底人一定會離開我們』;他們是不離開的。」
  〔暫編註解〕猶大的國王和他的謀士們希望埃及能夠從巴比倫人的手中解救他們,這是枉然的。

【耶三十七10】「你們即便殺敗了與你們爭戰的迦勒底全軍,但剩下受傷的人,也必各人從帳棚裡起來,用火焚燒這城。”」
  〔呂振中譯〕「就使你們擊敗了那攻擊你們、的迦勒底人全軍,其中只剩下一些被刺重傷的人,他們也會各從自己的帳棚裏起來,放火焚燒這城的。”』」
  〔暫編註解〕「但剩下 ...... 從帳棚裡起來」:應作「以致他們只剩下傷兵,他們也必各人從軍營裡起來」。此節乃強調耶路撒冷終必被攻陷。
      本節強調神滅亡耶路撒冷的計畫,絕不會被人為的方法所改變。就如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創18:22-19:28),耶路撒冷也必然滅亡。
     形象地說明了耶路撒冷必遭厄運。鑒於聖殿即將被摧毀,耶路撒冷的一些義人決心不讓神聖的約櫃落到侵略軍強暴的手中(見耶27:19注釋)。在最後的圍攻中,巴比倫人為解除來自埃及軍隊的威脅,暫時解除了包圍(見耶32:2注釋),於是給這些虔誠的人提供了把約櫃藏起來的機會。他們懷著悲哀憂傷的心情秘密地將約櫃運到一個山洞的安全之所。“那神聖的約櫃至今仍隱藏著。自從它被隱藏以後,始終沒有受到打擾”。約櫃裡有神用自己的手指寫上十誡的兩塊石版(申10:1-5)。

【耶三十七11】「迦勒底的軍隊因怕法老的軍隊,拔營離開耶路撒冷的時候,」
  〔呂振中譯〕「迦勒底人軍隊因怕法老軍隊,而拔營離開耶路撒冷的時候,」
  〔暫編註解〕耶利米被囚共有五次:1,在城門口被捕,囚在牢房,人誣告他通敵之罪(11~15節)。2,從牢房釋放出來,又囚在護衛兵的院中(17~21節)。3,囚在滿是泥濘的瑪基雅牢獄中(三十八6)。4,再度從牢房中釋放,囚在護衛兵的院中,直到耶京被攻陷(三十八17~28)。5,巴比倫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把他從耶京帶出來,在拉瑪把他釋放了(四十1~4)。
         拔營。迦勒底軍隊“拔營”,就是撤圍。
       11~15耶利米被捕入獄: 巴比倫軍隊聽到埃及軍隊進軍耶路撒冷的消息之後,就拔營離開了耶路撒冷。隨即,耶利米想要離開耶路撒冷回到故鄉。這種行為促使人懷疑他是不是巴比倫的間諜而被囚在監牢中。王和眾首領有可能認為,耶利米宣佈耶路撒冷淪陷的預言,是為了使百姓感到恐懼而使巴比倫更容易攻佔耶路撒冷。對屬靈的事無知的人,必然會常常敵擋神
     11-21  先知被捕入獄。

【耶三十七12】「耶利米就雜在民中出離耶路撒冷,要往便雅憫地去,在那裡得自己的地業。」
  〔呂振中譯〕「耶利米就離開耶路撒冷而出去,要往便雅憫地、去在那裏、在人民中間、取得他自己的產業分額〔意難確定〕。」
  〔暫編註解〕「在那裡得自己的地業」:原文作「在那裡眾人當中得產業」。耶利米出城可能與32章購地事件有關。
       耶路撒冷的解圍雖然是短暫的,卻使百姓以為耶利米的預言是假的。因此,他們對耶利米的逼迫勢必更加激烈。耶利米可能是為了暫時躲避逼迫,並確認從叔叔的兒子哈拿蔑購買的地(32:6-15)而想要離開耶路撒冷。
         耶利米就雜在。經過過多年忠實的服務,耶利米認為自己的工作已經完成。現在他想回到家鄉亞拿突去。
         得自己的地業。這裡的原文含義模糊。耶利米在“便雅憫地”的亞拿突有自己的產業(耶32:6-12)。他所指可能就是這一產業。
     12~13 “伊利雅”以為耶利米要向敵人投誠,然而,耶利米只是打算回鄉“得自己的地業”。

【耶三十七13】「他到了便雅憫門那裡,有守門官名叫伊利雅,是哈拿尼亞的孫子、示利米雅的兒子,他就拿住先知耶利米,說:“你是投降迦勒底人哪!”」
  〔呂振中譯〕「他到了便雅憫門那裏,有個警衛官、名叫伊利雅,是哈拿尼亞的孫子、示利米雅的兒子,他把神言人耶利米拿住,說:『你,你是在投降迦勒底人哪。』」
  〔暫編註解〕哈拿尼亞的孫子、示利米雅的兒子伊利雅: 哈拿尼亞是假先知,曾取下了耶利米頸項上的軛,神便使耶利米對他發出咒詛(28:1-17),伊利雅似乎因此懷恨在心。他假借社會輿論——耶利米是巴比倫的走狗——而逮捕耶利米。
       便雅憫門。通常被認定為耶路撒冷東北角的羊門。
     伊利雅。可能是猶甲的兄弟(見第3節)。
         你是投降。伊利雅指控耶利米犯下叛國罪,顯然是因為他推測先知想逃到巴比倫軍營投敵。

【耶三十七14】「耶利米說:“你這是謊話,我並不是投降迦勒底人。”伊利雅不聽他的話,就拿住他,解到首領那裡。」
  〔呂振中譯〕「耶利米說:『胡說;我並不是在投降迦勒底人哪。』伊利雅不聽他,卻把他拿住,解到首領那裏。」

【耶三十七15】「首領惱怒耶利米,就打了他,將他囚在文士約拿單的房屋中,因為他們以這房屋當作監牢。」
  〔呂振中譯〕「首領惱怒耶利米,打了他,將他下在監裏、就是祕書約拿單的屋子,因為他們拿這屋子當作監獄。」
  〔暫編註解〕耶利米的預言貫穿著責備和審判,眾首領早就對此不滿。正值此時,耶利米竟被懷疑是巴比倫的探子而被捕,這無異於是絕佳的藉口和機會。因此,他們在歐打耶利米之後,把他囚在文士約拿單的房屋中。作為百姓的領袖,他們本應守護真理,卻領頭逼迫主的僕人,這就直接揭露了當時社會已腐敗到極點。同時,本文也預示了,神的僕人不僅要忍受悖逆百姓的嘲笑和責難等精神上的逼迫,還要忍受身體上的刑罰。我們下面探討神的僕人和所受的逼迫。神的僕人是神為護理這世界而揀選的人。雖然身蒙神如此特殊的恩惠,他們卻要在現實生活中不斷遭受苦難。聖經記錄了很多這種例子:①遭受非難(路6:22;來10:33;11:26;13:13;彼前4:14);②受到蔑視(撒上17:42;撒下6:16;尼2:19;4:1,2;伯12:4;詩119:141;可9:12;林前1:28;4:13);③被囚在監牢裡(耶利米——耶32:2;約瑟——創39:20;米該雅——王上22:27;哈拿尼——代下16:10;施洗約翰——可6:17-27;彼得——徒12:4;保羅——徒23:35;西拉——徒16:24;初期教會的聖徒——26:10;使徒約翰——啟1:9);④挨打(王上22:24;伯16:10;賽50:6;太27:30;約18:22;徒23:2);⑤殉道(撒迦利亞——代下24:21;施洗約翰——可6:27;司提反——徒7:58-60;雅各——徒12:2;基督徒——來11:37;啟6:9;安提帕——啟2:13)。逼迫神僕人的原因較多,主要是因為那些逼迫人的:①恨惡良善而喜悅不義(加4:29);②恨惡神(約15:20-23);③不認識神(約16:1-3);④恨惡基督(帖前2:15);⑤拒絕十字架的意義(加5:11;6:12);⑥恨惡敬虔(太13:21;提後3:12);⑦大發錯誤的熱心(徒13:50;26:9-11)。神的僕人受到惡人的逼迫並不是因自己的過犯,乃是因積極遵從神的旨意。面對逼迫,可消極地躲避(太10:23)或歡喜快樂地(太5:12)忍耐(林前4:12)。然而不可或缺的態度是,積極地榮耀神(彼前4:16),且為逼迫者禱告(太5:44;徒7:60)。使徒保羅告白說:“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3:12),從而肯定地評價了聖徒的苦難。
     迦勒底人因埃及軍隊的逼近,就解除了對耶路撒冷的圍困(見第5節注釋),這無疑提高了反巴比倫勢力的士氣。

【耶三十七16】「耶利米來到獄中,進入牢房,在那裡囚了多日。」
  〔呂振中譯〕「耶利米來到地牢,就進了獄室;耶利米在那裏呆了許多日子。」
  〔暫編註解〕這“牢房”可能是個貯水池(三十八6,13)。
       “獄……牢房”。大概是一個貯水池(三八6,13)。
     「牢房」:大概是指地窖;這裡可能氣味惡臭,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參20)。
         牢房。直譯是“地牢”,作為單身犯人的囚室。耶利米在這個地牢裡過得很苦,所以他後來要求不要被送回到這裡(見第20節;耶38:26)。
         在那裡囚了多日。先知在這個特殊的地牢裡關了好幾個星期。他總共被囚了大約一年時間。
         16~21第二次與西底家會面:本文記錄了囚在牢房中的耶利米和西底家之間的密談,描述了耶利米的迫切呼求。其實,抵抗巴比倫並非西底家的本意,而是臣僕們的強烈要求。因此他恐懼戰兢著,焦慮地等候耶利米宣告巴比倫必速速滅亡的預言,故與耶利米進行密談。

【耶三十七17】「西底家王打發人提出他來,在自己的宮內私下問他說:“從耶和華有什麼話臨到沒有?”耶利米說:“有!”又說:“你必交在巴比倫王手中。”」
  〔呂振中譯〕「西底家王打發了人去帶他出來;王在自己宮中私下問他說:『從永恆主那裏來了甚麼話語沒有?』耶利米說:『有。』他又說:『你必被交於巴比倫王手中。』」
  〔暫編註解〕王私下諮詢先知是因懼怕眾首長。
       私下問他說: 畫龍點睛地描述了西底家不能公開召見耶利米的心理。他雖有些信賴耶利米,但為了躲避反對耶利米的首領和百姓,只能私下帶耶利米出約拿單的房屋。耶利米並沒有說討西底家喜歡的阿諛之言,而是直言不諱地說出了神的旨意,從而開啟了西底家幽暗的靈眼。若要拯救他人的靈魂,就需要有犧牲自己生命的勇氣和信心(太19:28,29)。
     西底家王打發人。西底家不贊成虐待先知,但似乎是因擔心他的謀士,優柔寡斷的西底家“私下”召來了耶利米,仍希望從先知那裡得知“從耶和華有什麼話”對他是利於的。
         你必交在。年老的先知並沒有屈從誘惑而削弱自己的信息,以躲避他仇敵的進一步迫害。他勇敢地重複了他以前有關西底家會被巴比倫人擄走的預言(見耶32:1-5)。

【耶三十七18】「耶利米又對西底家王說:“我在什麼事上得罪你,或你的臣僕,或這百姓,你竟將我囚在監裡呢?」
  〔呂振中譯〕「耶利米又對西底家王說:『我有甚麼得罪了你,或你的臣僕,或這人民,你們竟把我下在監獄裏呢?」

【耶三十七19】「對你們預言巴比倫王必不來攻擊你們和這地的先知,現今在哪裡呢?」
  〔呂振中譯〕「那些對你們傳神言說:“巴比倫王必不會來攻擊你們和這地”的那些“神言人”、如今在哪裏呢?」
  〔暫編註解〕此時巴比倫軍已捲土重來,恢復對猶大的侵襲,證實了耶利米的預言(參8-10)和假先知的錯謬,但如今耶利米仍被囚在獄中,假先知卻逍遙法外。
       先知,現在在哪裡: 間接地指出,“至今以來,你都被盜用神聖名的假先知所矇騙了”。在18節耶利米力言自己無罪,在本節中,他則用指責王之愚蒙的遞進手法,忠告西底家不可再以毫無根據的希望欺騙自己,乃要正視現實。
     這些假先知騙苦了國王。耶路撒冷並沒有像他們所宣稱的得救(見耶28:1-4),反而卻被包圍了。迦勒底人的暫時撤退,似乎證實了他們的希望,但其實只能加強他們的騙局。

【耶三十七20】「主我的王啊,求你現在垂聽,准我在你面前的懇求:不要使我回到文士約拿單的房屋中,免得我死在那裡。”」
  〔呂振中譯〕「如今我主我王阿,求你垂聽!願你允准我在你面前所懇求的!不要使我回到祕書約拿單的屋子裏,免得我死在那裏。』」
  〔暫編註解〕年屆六十的耶利米害怕返回潮濕的貯水池監牢之後,會“死”在那裏。
       免得我: 本節可作兩種解釋:①懼怕殉道;②擔心因再次被囚禁而失去宣告神信息的機會。耶利米曾經從巴施戶珥(20:2)和哈拿尼雅(28:10)等人,受到了污辱和肉體上的刑罰,故不可能懼怕肉體上的死亡。因此,後者較接近原意。
     見第16節注釋。

【耶三十七21】「於是西底家王下令,他們就把耶利米交在護衛兵的院中,每天從餅鋪街取一個餅給他,直到城中的餅用盡了。這樣,耶利米仍在護衛兵的院中。」
  〔呂振中譯〕「於是西底家王下了命令,人就把耶利米交在護衛監的院子裏;每天從製餅街上有個餅給了他,直到城裏的餅都用盡了。這樣,耶利米是這樣在護衛監的院子裏呆着的。」
  〔暫編註解〕「護衛兵的院中」:位於王宮鄰近(參尼3:25; 耶32:2),守衛並不森嚴,通常不需嚴密監視的囚犯是放在這裡看管。王雖有權使先知享較大的自由與較好的待遇,卻無法使先知得釋。王的懦弱、無定見與先知臨危的堅決鎮定成了強烈的對比。
       交在護衛兵的院中。這是對耶利米請求的答覆(第20節)。除了耶38:6所提到的那段時間以外,先知都被關在“猶大王的宮”中,護衛兵的院內(見耶32:2;33:1),那是在地面之上,有充足的光線和空氣,直到該城被巴比倫人佔領。
     一個餅。直譯是“一個圓麵包”。國王的命令表明耶路撒冷已遭到圍困。食物供應十分緊張。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箴言註解》․《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