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42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耶利米書】第二十四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7-3-28 11:08:2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無花果(二十四1~10)】
   一、無花果(1~3)
   二、極好的無花果(4~7)
   三、極壞的無花果(8~10)
──《新舊約輔讀》

逐節詳解

【耶二十四1】「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猶大王約雅敬的兒子耶哥尼雅和猶大的首領並工匠、鐵匠,從耶路撒冷擄去,帶到巴比倫。這事以後,耶和華指給我看,有兩筐無花果放在耶和華的殿前。」
  〔呂振中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使猶大王約雅敬的兒子耶哥尼雅〔即:約雅斤〕和猶大的首領跟匠人、鐵匠〔意難確定〕、從耶路撒冷流亡去,給帶到巴比倫:這事以後,永恆主給我看個異象:看哪,有兩筐無花果,放在永恆主的殿堂前。」
  〔暫編註解〕這次被擄是在主前597年巴比倫人第二次擄掠耶路撒冷。
         這事以後: 本節幫助我們推算耶利米記錄本章的年代。自B.C.600起,尼布甲尼撒作為新巴比倫的帝王,粉墨登場在世界的舞臺上。該年他侵略猶大,與約雅敬王簽署條約,叫猶大向巴比倫進貢(王下24:1)。然而,約雅斤登基後施行了反巴比倫政策,尼布甲尼撒於B.C.597再一次侵略猶大,擄走了約雅斤和王族,以及百姓約一萬名(王下24:8-16)。據此事實,本節的預言應該是在B.C.597尼布甲尼撒剛剛侵略猶大之後,百姓陷入絕望之際所記錄的。
         指給我看。就是看異像(見耶1:11中-13;亞1:8)。
         尼布甲尼撒。見耶21:2注釋。
         耶哥尼雅。見耶22:24注釋。上下文暗示這個異像是在約雅斤被擄以後不久臨到的(西元前597年),可能在那年的末底。
         首領。猶大的領導人(見耶27:20)。
         工匠、鐵匠。見王下24:14。擄走這些熟練工人,削弱了製造武器和修築防禦工事的力量,無疑也為尼布甲尼撒在巴比倫大興土木提供了額外的工匠(見撒上13:19注釋)。
       1~10 這異象出現在主前597年耶哥尼雅及其它人被帶往巴比倫之後。“極好的無花果”代表那些被擄和獲應許得以返回巴勒斯坦的人。“極壞的無花果”就是那些留在巴勒斯坦或去了埃及而沒有獲得復興之應許的人。考古發掘顯示尼布甲尼撒有出色的建築成就,而他就是使用第1節所提到的巧匠。
     1~10耶利米責備了猶大領袖和假先知之後,接著說有關百姓的預言,他用好與壞的無花果將百姓分為極好與極壞兩種,好的要歸回,壞的一定消滅。
         1-10  兩筐無花果的異象:這個異象的歷史背景,是在主前五九七年猶大的第一次被擄(參王下24:10-17), 那些留在本地的百姓對將來抱著樂觀的態度,新王西底家甚至企圖背叛巴比倫(參27章),假先知則妄言被擄的百姓很就可返回故土(參28章)。耶和華以兩筐極好與極壞的無花果為喻象,作為被擄的人與留在耶路撒冷的人之對比,指出將來的希望是落在被擄歸回的猶大人身上,而非西底家一黨的人。
         24:1~10兩筐無花果的比喻: 巴比倫的兩次入侵,終於應驗了耶利米警告猶大關於審判的預言。第一次是在B.C.605,在迦基米施戰役獲得勝利的尼布甲尼撒擄走了許多猶大人;第二次是在B.C.597,尼布甲尼撒為了懲罰施行反巴比倫政策的約雅斤王,又擄走了猶大的優秀精英和王族(王下24:8-16;但1:1-5)。在此過程中,耶利米和百姓都陷入了絕望。正當此時,神以好壞無花果作比喻,暗示了猶大不會全部毀滅,從而給耶利米和百姓帶去了一線希望。

【耶二十四2】「一筐是極好的無花果,好像是初熟的;一筐是極壞的無花果,壞得不可吃。」
  〔呂振中譯〕「一筐是極好的無花果,好像首先熟的無花果;一筐是極壞的無花果,壞到喫不得。」
  〔暫編註解〕初熟的。無花果通常在八月開始收穫。“初熟的果子”(何9:10),“夏天的果子”(彌7:1)、“夏令以前初熟的無花果”(賽28:4),被視為上好的美味。
     極壞的無花果。“壞得不可吃。”可能是因為損壞,腐爛,或味道不好。

【耶二十四3】「於是耶和華問我說:“耶利米你看見什麼?”我說:“我看見無花果,好的極好,壞的極壞,壞得不可吃。”」
  〔呂振中譯〕「於是永恆主問我說:『耶利米阿,你看見甚麼?』我說:『我看見無花果,那好的無花果好極啦,那壞的壞極啦,壞到喫不得。』」
  〔暫編註解〕這個問題加深了耶利米對這些表號重要性的認識。

【耶二十四4】「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呂振中譯〕「永恆主的話就傳與我說:」
  〔暫編註解〕暗示先知在“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前,有機會思考他所看見的異像,但間隔的時間可能很短。
       4~7解釋好無花果的比喻: 耶利米所比喻的好無花果,象徵將得恢復的以色列百姓。此比喻足以給陷入絕望的百姓帶去新的希望。對猶大而言,被擄到巴比倫是悔改認罪、與神恢復相交的決定性契機。
     4~7 雖然有一群余民必定從巴比倫返回,但這裏所應許的祝福,要等到基督再來時才得以實現。

【耶二十四5】「“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被擄去的猶大人,就是我打發離開這地到迦勒底人之地去的,我必看顧他們如這好無花果,使他們得好處。」
  〔呂振中譯〕「『永恆主以色列的神這麼說:猶大流亡的人、我所打發離開這地方到迦勒底人之地去的、我必看他們好,如同這些好的無花果。」
  〔暫編註解〕“迦勒底人之地”:即巴比倫。
     “被擄去的”人命運要比剩下的人好(見第6節注釋)。他們似乎願意接受神的引導,即使這意味著個人的被擄。

【耶二十四6】「我要眷顧他們,使他們得好處,領他們歸回這地。我也要建立他們,必不拆毀;栽植他們,並不拔出。」
  〔呂振中譯〕「我必注目好待他們,領他們返回這地;建立他們,必不傾覆;栽植他們,必不拔除。」
  〔暫編註解〕巴比倫的猶太人從被擄之地回歸的時候,其物質和經濟狀況要比奴隸或囚犯好(見耶29:4-7,28;參拉2:1,64-70)。《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透露了被擄的猶太人波斯君主手下所享受的寬容。但以理和他的朋友的歷史說明了猶太人在政界曾獲得很高的提拔。正是由於這種令人滿意的狀況,許多被擄的猶太人在有機會的時候也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但神真正的善意是讓被擄的人重返巴勒斯坦,完全恢復聖約的特權。

【耶二十四7】「我要賜他們認識我的心,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 神,因為他們要一心歸向我。”」
  〔呂振中譯〕「我必賜給他們一種心能認識我,知道我是永恆主;他們必做我的子民,我呢、必做他們的神,因為他們必全心全意地回轉回來歸向我。」
  〔暫編註解〕回歸後的猶太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這一點。他們再也沒有參與偶像崇拜。被擄有效地根治了他們這方面的所有傾向。但這個應許還包括充分恢復聖約的特權。

【耶二十四8】「耶和華如此說:“我必將猶大王西底家和他的首領,以及剩在這地耶路撒冷的餘民,並住在埃及地的猶大人都交出來,好像那極壞、壞得不可吃的無花果。」
  〔呂振中譯〕「『但是永恆主這麼說:我必將猶大王西底家和眾首領、以及耶路撒冷的餘民、剩在這地的、和住在埃及地的、都看像那壞的無花果,壞到喫不得的。」
  〔暫編註解〕「住在埃及地的猶大人」:指主前六○九年約哈斯王被帶到埃及時,一些定居下來的親埃及分子(參王下23:34);或主前五九七年巴比倫來侵時逃往埃及者(參43-44章)。
       「交出來」:或作「對待」,指神對待這些人如同對壞透的無花果。
         剩在這地耶路撒冷的餘民。見第5節注釋。後來的歷史證明,留下來的人比被擄的人遭遇了更大的不幸(見第9、10節注釋)。
         在埃及地。住在埃及的人無疑和後來逃到那個國家的人遭遇同樣的命運(見耶44:26-30)。
     8~10 那些留在“猶大”或前往“埃及”的人(四三4~7)的情況,事實上比被擄到巴比倫的人更壞。
         8~10解釋極壞的,壞得不可吃的無花果: 此無花果,象徵拒絕被擄到巴比倫而反抗到底的人,或逃亡到埃及和其他外邦國家的人。猶大被擄到巴比倫,是他們犯罪的必然結果,更是神的旨意(9:7)。他們的頑固抗拒是對神的悖逆,這也是他們的錯誤認識導致的,他們誤以為耶路撒冷是保護自己安全的固若金湯的堡壘。逃亡到埃及等外邦的人,可以說是背棄了真神信仰,背叛了祖國。總之,這些被比喻為壞無花果的人,必定是悖逆神的人。他們就如耶穌在此喻中所說的“失了味的鹽”(可9:50)。耶利米引用摩西的話(申28:36,37)宣告“耶和華必離棄他們”。

【耶二十四9】「我必使他們交出來,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遭遇災禍。在我趕逐他們到的各處,成為淩辱、笑談、譏刺、咒詛。」
  〔呂振中譯〕「我必使他們成了地上各邦國所不寒而慄的對象,〔此處有:以遭災禍〕在我放逐他們到各地方成了令人羞辱、令人談笑、令人譏刺、咒罵的對象。」
  〔暫編註解〕「我必使他們 ...... 遭遇災禍」:或作「我必使他們令天下萬國感覺震驚和討厭」。
       「刀劍、饑荒、瘟疫」:都是戰爭所帶來的災難。
     使他們交出來,……拋來拋去。直譯是“使他們成為恐懼”,即猶大的悲慘遭遇使其他國家充滿恐懼。

【耶二十四10】「我必使刀劍、饑荒、瘟疫臨到他們,直到他們從我所賜給他們和他們列祖之地滅絕。”」
  〔呂振中譯〕「我必打發刀劍、饑荒、瘟疫、來擊打他們,直到他們從我所賜給他們和他們列祖的土地上都滅絕了。』」
  〔暫編註解〕刀劍。見耶14:12注釋。
       從……之地滅絕。這些不順從的人所受的最大懲罰就是藉著被擄,逃亡或死亡,從他們的故土上完全消失。
     西元前586年第三次被擄到巴比倫之後剩下的猶太人,在基大利遭到謀殺的幾個月後,大部份都自願逃到埃及去。他們不顧耶利米警告執意這樣做,是因為擔心在尼布甲尼撒手下進一步受苦(見耶42章)。怪不得神稱這些乖張的人為“極壞的無花果”。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箴言註解》․《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