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23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23年4月26日靈命日糧讀經註釋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3-4-26 07:34: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rbc 於 2023-4-26 07:35 編輯

【詩一百十 八13】「你推我,要叫我跌倒,但耶和華幫助了我。」

         “你推我”。更可作:你大力推我。這是指以色列的仇敵,這裏看為一個個體。――《詩篇雷氏研讀本》

         「你推我要叫我跌倒」:古譯本作「我被推撞,將要跌倒」。――《串珠聖經註釋》

         你: 指以色列的敵人或逼迫詩人之徒。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十 八14】「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

    這一節完全引自紅海邊的勝利之歌(出十五2a),第15、28節也是其回聲。所以,出埃及的事件可成為神在歷史中救贖的典範(林前十6、1l,直譯:「如模型」),而救贖大工則由基督完成(參,路九31,直譯:「他的出埃及,就是他將在耶路撒冷完成的事」)。──《丁道爾聖經註釋》

  與出15:2相同。詩人可能想到了以色列過紅海時所得到的大拯救。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主如今還在。――《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十 八22】「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匠人所棄的石頭”可指詩中所說的王為進侵的異邦的王看不起,當作無用的石頭。但也可指以色列為列國看不起。

“房角的頭塊石頭”通指牆基用的大石,置於牆角上,支持全牆。這塊為世上的列邦看不起的石頭,已成為神藉以色列而建立起的國度的重要基石。耶穌曾引本節和23節說明祂雖為人棄絕,卻為神高舉,成為人類的救贖主(太二十一42;可十二10~11)。使徒們也把這兩節用在耶穌身上(徒四11;弗二20;彼前二7)。――《啟導本詩篇註釋》

         「匠人所棄的石頭」:象徵卑賤無用之物。

          「房角的頭塊石頭」:珍貴的基石,十分重要。

          詩人本陷於死地,卻蒙神拯救,被高舉和得尊榮。

          主耶穌曾引用本節經文,表明 雖為同胞棄絕,卻被神高舉,成為人類的救主(參串)。――《串珠聖經註釋》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大衛雖曾因掃羅及隨從備受生命的威脅,落到四處被追殺的悲慘境地,卻因神的保守與拯救,最終佔據重要如房角頭塊石頭般的地位。新約常用這句話指耶穌基督(太21:42;徒4:11;弗2:20;彼前2:6),意味被所有世人視為卑賤、並無辜受死的耶穌基督,復活後卻被神高舉,成為教會的元首,治理萬有(賽53:1-3;腓2:7-11)。 ――《聖經精讀本》

  石頭。這個預言是以所羅門建造聖殿時所發生的一件真事為依據的。

  頭塊石頭。就是房角石。以賽亞蒙指示:這塊石頭象徵著基督(賽8:13-15;28:16;參徒4:11;彼前2:6)。基督在屈辱之中受到蔑視和棄絕,但在榮耀當中,祂成為天地萬物的元首(弗1:22)。 ――《SDA聖經注釋》

【詩一一八22 匠人所棄的石頭】琢石石工在鐵器時代以色列的建築設計日益普遍,取代了較早時代所用之未經琢磨之巨礫和毛石的地位。要將兩幅牆壁穩定地接合時,必須在中間插入一方精工雕琢的石頭,這塊石頭就成了房角石。這石應該比其他石頭巨大,插入時需要特別的工夫或儀式。其表面大而平滑,最宜刻上宗教口號、主持建築的技師或君王的名字,和建築日期。房角石可能亦用作基石。有關後者的資料,可參看:注釋的下一段,和以斯拉記三3及三10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一八22 房角的頭塊石頭】房角石──較佳的譯法是用作基石的磚──在廟宇的建築和重修過程中十分重要。古代近東文學對興建廟宇最詳細的記載之一,是主前二○○○年古德為女神甯吉爾蘇興建廟宇的故事。安放第一塊磚時的隆重場面,證明了它在建築過程中的中央地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十 八22~23】那“石頭”是以色列的王,入侵者以為他們可以征服他,但神卻賜他勝利,使他作“房角的頭塊石頭”。基督用這段話來描述祂自己的被棄(太二一42~44;比較彼得在使徒行傳四章11節和彼得前書二章7節的用法)。――《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一百十 八23】「這是耶和華所作的,在萬民眼中看為希奇。」

         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 神的所思所想與人截然不同,按人的思考方式很難理解。 危難中的大衛,擊敗列國的君王成為大帝國的君王,  在十字架上悲慘死去的耶穌基督,成為萬有之主,這些以我們看都是不可思議的。但神卻彰顯自己的主權,保護受逼迫的人,使弱者變剛強。 ――《聖經精讀本》

  基督的高升不是出於人,而是神親自“將祂升為至高”(腓2:9)。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十 八24】「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

         “所定的(勝利)日子”。――《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日子: 既指大衛被撒母耳膏立、登上王位的那天,也指神藉著耶穌基督成就的救恩之日。 ――《聖經精讀本》

  所定的日子。亞大鈉西(約293-373,基督教護教士),亞當·克拉克,亞爾伯特·巴恩斯等人把本節解釋為新約教會敬拜的日子星期日。有人要問,這裡的上下文根本沒有提到每週敬拜的日子,怎麼會用到每週的第一日呢?這些注釋家是把本節和22,23節的聯繫起來的。他們聲稱基督既然是祂教會的房角石(見第22,23節),基督教的整個建築都建造在祂身上,祂復活的日子也就是祂成了“房角石”的日子;這個復活的日子就是24節所提的日子。

  其他注釋者反對這種解釋,認為上下文中根本沒有涉及每週敬拜的日子。這些人中有奥古斯丁,馬丁路德,加爾文(1509-1564)和許多現代注釋家。他們認為詩118篇的創作要麼與尼希米時期住棚節的慶典有關(見尼8:14-18),“所定的日子”是指那件事,要麼是指詩歌所慶祝的其他特殊的日子。

  本詩是一首會眾的讚美詩歌。第19節似乎展示了一群敬拜者站在聖殿門口要求進去的畫面。20節是聖殿裡祭司的回應:“這是耶和華的門,義人要進去”。當隊伍進入聖殿時,他們歡呼喊:“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等。第20和24節都是以希伯來語的指示代詞zeh開始的。第20節指面前的門。第24節指當時進門的日子。顯然根本與星期日無關。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十八24~27】和散那!當稱頌!耶穌的暗示一點也沒錯(太二十一42、45),而民眾也自然領會了,所以他們以這段經文的話來迎接祂──第25節就是「和散那」的出處(ho^s%i^ `a^nna{~,「拯救,禱告!」),第26節則是「當稱頌」的出處(「……來的人是應當稱頌的」)。

  在舊約時代,本詩所標示的場合顯然是一個節日(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24節),雖有可能是安息日,但是譯為節日的行伍之字(見下文27節的\cf5增註;和合:祭牲)顯示,這是三個朝聖的節期之一:逾越節、五旬節或住棚節。這裡也可看出有兩群人:那群已在聖殿中的,迎向伴隨君王而來的一群。進來(和合: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是歡迎個人(譯註:單數),但我們……為你們祝福則是對陪伴他的人而說。

  曾參與過這類儀式的人,從來不會想到,有一天這種情況會突然實現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沒有預演,不是儀式,然而卻帶有爆炸的力量。在神所定的那星期,象徵和預表都成了實際(參來十1),壇角即為十字架,而「節期」(見以下節日的行伍之增註)則應驗為「基督為我們的逾越」(林前五7,AV)。——《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十 八25】「耶和華啊,求你拯救!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亨通!」

         「求你拯救」:在希伯來文就是「和散那」。

          當主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群眾曾撮用本篇25-26兩節經文歡迎祂。――《串珠聖經註釋》

  求你拯救(hoshia′ah nna')。基督勝利進城時所群眾所唱的“和散那”(見太21:9)顯然來自這個希伯來語詞語。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十 八25~26】群眾在基督榮耀地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說出這讚美的話(參看太二一9的腳註),但由於猶太人的領袖拒絕基督,所以祂宣告這讚美的內容要等到祂再來的時候才應驗。參看馬太福音二十三章39節和路加福音十三章35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時,群眾歡呼“和散那”(“求你拯救”),並稱頌祂(“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看《約翰福音》十二13),所用的便是這兩節經文。――《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一百十八26】「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我們從耶和華的殿中為你們祝福。」

  當基督騎著驢勝利地進入耶路撒冷時,眾門徒呼喊“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路19:38)。――《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十八26~29】結語:當詩人和隨從進入聖殿後,殿裡的祭司就歡迎和祝福他們(26)。――《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十八27】「耶和華是神,他光照了我們。理當用繩索把祭牲拴住,牽到壇角那裡。」

         獻感恩祭的高潮,是把祭牲拴在壇角,準備獻上(利七11~21)。但也有人認為本詩很可能為住棚節所用。“祭牲”的原文hag也可指“節期中行進的行列”,會眾手拿樹枝繞壇而行,把樹枝堆在壇上,故有的譯本作“你們要用樹枝開始慶節,來到壇前”。――《啟導本詩篇註釋》

         「他光照了我們」:作者可能想起神昔日如何用火柱領導選民經過曠野。這句話也可指神讓他們得勝。

          「繩索」:或作「樹枝」;

          「祭牲」:原文作「節期」,可指節期中的遊行。

          「拴住」:有學者認為此字於原文可作「開始」或「參與」。

          本節下乃描寫進殿的人拿著樹枝,開始遊行,向著壇角進發;現代譯本譯作「要拿著樹枝開始我們的慶節,環繞著祭壇進行」。

          末了,詩人自己向神歌頌(28),又勉勵人感謝神(29)。――《串珠聖經註釋》

         理當用繩索把祭牲拴住,牽到壇角那裡: 指敬拜神的祭牲。代罪而死的耶穌基督,完全成就了這樣的獻祭,我們可藉著他的血,坦然無懼地到神面前(來4:16)。 ――《聖經精讀本》

    節日的行伍所譯的單字,意為「節期」或「朝聖筵席」(參,出二十三14、15)。這裡則似乎取其延伸的含義,指筵席的某種特色,或是指禮拜者(參,大部分近代譯本),或是指祭牲,如類似的出埃及記二十三18之暗示(參 BDB、AV、RV、RP;RSV在瑪拉基書二3譯為「你們的祭牲」。亦請參「基督為我們的逾越」,上文曾提及)。

  樹枝所譯的字是一常見的字,一般的意思是「繩索」(如:詩二3;士十五13等);既然「用繩索把祭牲拴住」立刻讓人一目瞭然,這譯法應當比「以樹枝繫住節期的行伍」優先考慮。惟一反對的理由為,按我們所知,祭牲並不是被綁著帶到壇角的,雖然在希律的聖殿中,祭壇旁有這類繫繩(參德里慈)。但是從介系詞來到(即「直到」,和合:到)看來,「繫住」可以視作含「帶著……綁著」(有點像第5節,那裡的希伯來文「把我」未寫出,讀者可意會。參 G-K 119 gg,那裡提供更多例子)。總而言之,若視之為:「帶著祭牲,綁著,到壇角那裡」,則困難最少。——《丁道爾聖經註釋》

  光照了我們。正如神在創造的早晨帶來光明一樣(見創1:15),祂也驅走苦難之夜的黑暗,顯示出祂悅納的光輝。

  祭牲(chag)“節日”。Chag在《舊約》中共出現61次,只在這裡和出23:18中譯為“祭牲”。這樣的譯法值得商榷。許多譯者喜歡把這裡的chag譯為“節日”。至於“繩索”(′abothim),有古卷為“樹枝”。綜合起來可能指在裝飾豪華的節日裡,遊行的隊伍揮舞著樹枝,一直前進“到壇角那裡”。原來的譯法似乎很難有滿意的解釋。 ――《SDA聖經注釋》

【詩一一八27 節日遊行】和合本之「理當用繩索把祭牲拴住,牽到壇角那裡」,新國際本作「手拿樹枝,參加節日遊行,上到壇角那裡」。以色列人受命慶祝代表這地豐富茂盛的住棚節。他們要在過節時揮動樹枝,並且用果子(枸櫞)和柳樹、棕樹的樹枝作為棚的裝飾。這節日慶典大概包括舞蹈,以及攜帶一束一束多葉的樹枝遊行。百姓如此承認神所賜與的豐富,並且團體性地慶祝盟約可見的成就。古代近東文獻又有記載祭司攜帶神像和各種裝備,周遊全國各城鎮的行程表。這作法容許神明造訪神廟,巡察首要廟宇在外所有的設施,以及參與不在首都舉行的周年慶典。這些神聖遊行展示神祇的偶像和標誌,穿街過巷直到神廟。獻祭、聖舞,和其他祭儀活動都在此舉行。──《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十 八28】「你是我的神,我要稱謝你;你是我的神,我要尊崇你。」

【詩一百十八28~29】詩人再次讚美神,並勸眾人一同讚美(1節)。――《啟導本詩篇註釋》

         第28節再度是個人在發言,其內容取自摩西之歌,第14節曾引該節前半(參,出十五2),而此處則引其後半(較自由引用)。然後以會眾的回應(29節)作本詩的結尾,這句疊句與本詩開頭的引句相同(1節),不過現在卻有了新的含義──至少對我們是如此。——《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十 八29】「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本節是這首莊嚴的詩歌非常合適的結束語。 ――《SDA聖經注釋》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