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33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23年7月18日靈命日糧讀經註釋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3-7-18 07:13:4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rbc 於 2023-7-18 07:14 編輯

【代下三十三10】「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

  乃是“藉祂僕人眾先知”(王下21:10)。又見王下21:11~15,記錄了先知的信息。《列王紀》的作者補充了細節:“瑪拿西……又流許多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從這邊直到那邊。”(王下21:16)──《SDA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三11】「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的將帥來攻擊他們,用鐃鉤鉤住瑪拿西,用銅鏈鎖住他,帶到巴比倫去。」

         這事可能發生在亞述巴尼帕(Ashurbanipal)在位期間(主前648年)。也許瑪拿西參加亞述巴尼帕兄弟的謀反,或被懷疑是這次謀反的同謀。“鐃鈎”。穿在重犯的鼻孔中(王下一九28)。――《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這個時候的亞述王是亞述巴尼帕,時在主前648年。“鐃鉤”是用來鉤住重要囚犯鼻子的刑具。亞述人把瑪拿西王當作罪犯看待。

    瑪拿西被擄往巴比倫的事尚未見聖經以外的記載。亞述人的史料中,記有瑪拿西曾助亞述王亞述巴尼帕進攻埃及。在進貢建材供亞述大興土木的屬國名單中也有他的名字。從本章所記亞述軍對待瑪拿西的嚴峻手法看,他可能涉嫌陰謀叛亂,暗中幫助巴比倫脫離亞述;後來查明無辜,始釋放回國。――《啟導本聖經註釋》

         當時亞述王為亞述巴尼帕(主前六六九至六二六年),瑪拿西大概是因背叛他而遭受亞述軍隊的攻擊。

          「巴比倫」:當時只是一小城邦,仍受制於亞述;作者顯然是用此事影射日後國家的被擄。――《串珠聖經注釋》

         帶到巴比倫去: 瑪拿西和百姓被擄到巴比倫,而沒有去亞述,因此有些學者對此提出疑問。這一問題可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解答。當時亞述已征服巴勒斯坦周邊的國家(推羅、以東、摩押、埃及等),並接收貢品。其中也有巴比倫,因此亞述王有充分的理由把瑪拿西擄到巴比倫。 ――《聖經精讀本》

         神借著眾先知向南國猶大發出嚴肅的警告(王下二十一10~15),但「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10節),所以神就使用亞述作為管教的器皿。當時亞述王亞斯那巴的弟弟、巴比倫王沙馬什·舒姆·烏金(Shamash~shum~ukin,主前668~648年在位)發動叛亂,結果被平定。瑪拿西可能涉嫌其中,所以被「帶到巴比倫」(11節)受審,後來查明無辜、釋放回國。神好好說話,瑪拿西不聽(10節),非要被惡人「用鐃鉤鉤住、用銅鏈鎖住」(11節),才發現在急難時各種偶像、假神都沒有用,「惟獨耶和華是神」(13節)。但在今天,許多人卻是被「鐃鉤鉤住」也不肯聽、被「銅鏈鎖住」也不醒悟,反而責怪神沒有保佑他們、懷疑神不夠公義慈愛。──《聖經綜合解讀》

         ◎ 33:11~17 瑪拿西被擄後悔改的事蹟,並沒有出現在列王紀中,是歷代志獨特的資料。不過瑪拿西被擄後悔改回到耶路撒冷,也是歷代志讀者的遭遇,因此被納入歷代志是很可以理解的事情。

         ●「鐃鉤」:SH 2336,「荊棘」、「鉤子」。亞述人敬奉魚神,征服某地時會用鉤子勾住被俘虜的君王或貴族的下唇,將之運送到其他地方。此處就是描述這種狀況。──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鉤住瑪拿西。第11~17節記錄了瑪拿西被擄,悔改,回國和改革,是《歷代志》所獨有的。以撒哈頓(西元前681~669年)和亞述巴尼帕(西元前669~627年?)把瑪拿西列入他們西亞屬國的國王中間。

         鐃鉤。希伯來語是chochim,有人解釋為把鐃鉤穿透俘虜的鼻孔或面頰,用一根繩子牽拉。亞述人的浮雕畫著用鉤子穿透嘴唇和鼻孔,拉著重要的俘虜走(見賽37:29;參摩4:2)。還有人把chochim 解釋為“洞穴”或“凹進處”。

         帶到巴比倫去。巴比倫是亞述帝國的一部分。許多亞述國王帶有巴比倫王的稱號,既統治亞述,也統治巴比倫(見本書卷二61,156,157頁)。所以亞述王可以把猶大國王擄到巴比倫去,而不用帶到尼尼微。把瑪拿西帶到巴比倫的國王,要麼是在整個執政期間統治亞述和巴比倫的以撒哈頓,要麼是亞述巴尼帕。他擁有巴比倫王的稱號時間很短。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有一位巴比倫王在亞述人的監督之下統治巴比倫。――《SDA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三11 瑪拿西和亞述的關係】瑪拿西從父親希西家手中繼承了亞述的一個附庸小國。亞述王以撒哈頓(主前681~668年在位)的年表提到瑪拿西和敘利亞─巴勒斯坦的一組君王,必須將建築材料運到尼尼微供某個工程所用。以撒哈頓的繼承人亞述巴尼帕也將瑪拿西列作送他禮物的一組君王中之一員。在這兩個文獻之中,瑪拿西都被形容為忠心的藩屬。——《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1 瑪拿西被囚】以撒哈頓死後,亞述分由他兩個兒子統治。亞述巴尼帕分得亞述,即位不久便完全支配了分得巴比倫統治的哥哥沙馬士舒馬烏金。沙馬士舒馬烏金實際上與一般總督無異,到了主前六五二年,顯然厭倦了這個臣服角色的他,在以攔的支持下發動了一個為期五年的血腥內戰。結果在巴比倫被圍兩年之後,沙馬士舒馬烏金在橫掃巴比倫的大火中身亡。史籍記載沙馬士舒馬烏金曾經試圖爭取附庸國的支援,部分學者推測瑪拿西在這場叛亂中大概是巴比倫總督的支持者。值得留意的一點是,亞述人囚禁瑪拿西的地點是巴比倫(或許是與其他叛黨一同目睹叛亂失敗的結果),不是尼尼微。亞述經常將背叛的藩屬擄走一段時期。有證據證明「悔改」(即被亞述所馴服)了的君王,往往能夠釋放回國,恢復原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1  一國之君被視為罪犯,是因為他違背了神的心意,故此要謹慎神的警戒與提醒……】在公元前652和648年,巴比倫城背叛亞述,叛亂雖然被平定,但是亞述可能懷疑瑪拿西支持叛亂,所以將瑪拿西帶到巴比倫,而不帶到亞述的首都尼尼微去受審。――《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三12】「他在急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極其自卑。」

         ●「急難」:SH 6887,「遭受困苦」。

         ●「自卑」:SH 3665,「自謙自卑」。──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12 瑪拿西的祈禱】歷代志經文並沒有記載瑪拿西祈禱的內容。但後世的次經卻包括了一篇優雅的禱文,托稱是他的作品。——《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2~13】瑪拿西悔改,結果得著釋放:重回故上。――《串珠聖經注釋》

         瑪拿西的悔改出自他人生的體驗。過去在神面前放縱無禮,之所以變得謙卑是因為他切實地領悟到了懲治自己的神的愛和公義,儘管這種領悟是短暫的。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三13】「他祈禱耶和華,耶和華就允准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瑪拿西這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

         神從埃及選召以色列人「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是要在地上作祂的見證;不但見證神的慈愛、憐憫,也見證神的公義、聖潔。因此,百姓順服的時候,神就用祝福來維持見證;百姓悖逆的時候,神就用管教來維持見證。現在神用「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羅二4)來等待悖逆的瑪拿西,並不是為了包容罪惡,而是要用祂的恩慈領人悔改(羅二4;代下三十三12~16)。「神是輕慢不得的」(加六7),當神的百姓任著自己剛硬不悔改的心(代下三十三17),「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二4),神就會「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撒下七14)。今天,我們傳福音如果只傳「神就是愛」(約壹四16),卻不傳「我們的神乃是烈火」(來十二29),就是「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太二十三15)了。──《聖經綜合解讀》

         ◎亞述的文獻沒有提及瑪拿西被擄的事件,只是描述瑪拿西是個不情願的藩屬君王,被強迫提供物資。不過也可能瑪拿西只是個參與集團叛變的君王,所以沒有被專門提及。──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他祈禱耶和華。神滿有慈悲和憐憫,願意饒恕那些誠心懇求祂的人。

歸回耶路撒冷。讓瑪拿西復位的是亞述巴尼帕。這就像他對尼哥一世的做法一樣。尼哥一世被擄到亞述,後來被釋放回去,做亞述的附庸。――《SDA聖經註釋》

【代下卅三13~16為何列王紀下沒有提及瑪拿西悔改?】

    根據歷代志下三十三13~16,瑪拿西從巴比倫獲釋回國,此後便悔改歸向神(參11節)。在極度絕望中,瑪拿西投向神的恩典,而這位神正是他統治猶大時所憎恨、所侮辱的那一位。瑪拿西悔改,神便應允他的呼求,使他獲釋回國。第十五及十六節指出,瑪拿西除掉他以前立在聖殿裡的偶像,並將耶路撒冷的異教祭壇全數拆毀,丟棄在城牆外面。此後,他依照摩西的律例恢復了聖殿中的敬拜,終其一生,都與耶和華有美好的相交。

    但為什麼這位惡王最終悔改的事蹟,列王紀下第二十一章竟沒有提及?這章開首的九節經文,詳盡記載了瑪拿西的惡行,破壞以色列人與神所立的約,他這罪惡的行徑的影響,使國民的靈性一瀉千里。到了十至十五節,作者指出,因為瑪拿西的滔天罪行,神便向他及猶大國發出審判,耶路撒冷及整個國家都被敵人蹂躪。本章結束時(16~18節),概括描述了在瑪拿西統治之下,使耶路撒冷陷於罪裡,又流許多無辜人的血,但作者沒有指出瑪拿西逝世之前是否有悔改。

    列王紀上二十一章沒有提及這個統治期長的惡王最後悔改了,著實令人有點訝異,因為瑪拿西悔改是一項重要的發展。然而,我們也可以找到解釋理由,就是列王紀作者所重視的,與歷代志有些歧異。列王紀作者所關注的,並非某領導者個人與神的關係,他認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就代表了這個國家,他要帶領國家遵守神盟約中的責任。在瑪拿西統治期間,猶大國民的道德及靈性水平大降,雖然他自己終於悔改歸向神,但也太遲了,影響所及的結果也太微弱。縱使他悔改,但對猶大國的影響可說是微不足道。其子亞捫繼位作猶大王后,國民又回復拜偶像,道德依舊腐敗,國家的情況就像瑪拿西未從被擄之地獲得釋放時一樣。神的咒詛並未從耶路撒冷挪走,主前五八七年這城被摧毀了。

    歷代志編者所注重的,是每個領導人自己與神的關係。因此,在列王紀十五9~24,只是大略描述亞撒的政績,作者將注意力集中在亞撒所犯的一個大錯上,就是他送金銀財物給大馬色王便哈達,要求他自北侵略以色列國,迫使巴沙王放棄在南面邊界修築拉瑪的計劃。亞撒的計劃似乎成功了,巴沙所築的防禦工事後來被亞撒的軍兵破壞了,但亞撒賄賂便哈達,卻引致一連串災難。但歷代志一段平行經文卻有不同的重點,代下十六7~9記載先知哈拿尼指摘亞撒,控訴他倚靠亞蘭王而不祈求神幫助。哈拿尼提醒亞撒,神曾奇妙地救他脫離埃及和古實強大陣容的軍兵,因此,只要亞撒完全仰賴神的恩慈,神必施行拯救。(這件事蹟詳見於代下十四9~15,但列王紀卻隻字不題。)

    再將時間推前一點,我們再發現可顯出歷代志與列王紀不同重點的記載。歷代志下十三2~20詳述羅波安之子亞比雅如何戰勝耶羅波安第一。列王紀對這事隻字不題,因為這兩個王帝之間的爭戰,對分裂王國的動盪政局無長遠影響。但對歷代志編者來說,亞比雅得勝一事卻有極大含意;因為這事可顯出,神必拯救那些面對難題,周圍環境又對他不利的人,只要他信靠神,像亞比雅一樣就可以了。根據上述例證,我們可以識別出兩位歷史家選擇材料的不同重點。列王紀上的作者根據某王帝是否忠於神的盟約,而將注意力集中在這王帝統治期間在王國一般的影響。歷代志編者卻對某些可以彰顯偉大信心的特別時刻感興趣,縱使這段事蹟對整個國家沒有長遠的影響。所以,列王紀沒有記載某些在歷代志裡提及的事蹟,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說歷代志資料的準確性應受質疑。與這情況相似的是,新約符類福音其中一卷所沒有記載的事情,卻可見於另一卷福音書,我們亦不能說這些資料不真確。──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代下三十三14】「此後,瑪拿西在大衛城外,從谷內基訓西邊直到魚門口,建築城牆,環繞俄斐勒,這牆築得甚高;又在猶大各堅固城內設立勇敢的軍長;」

         瑪拿西王經此巨變,幡然悔悟,承認耶和華為獨一真神;神也賜福給他,可以加強耶城防禦力量,充實各防城中兵力。――《啟導本聖經註釋》

         鞏固防衛:在耶路撒冷的城牆外加築新牆,一方面是為了加強防衛,另一方面,由於人口不住增加,有往外擴展的需要。――《串珠聖經注釋》

         瑪拿西從巴比倫歸來後,便“從穀內基訓”西面直到“魚門口”建築了城牆。可能是重修了希西家建築的城牆(32:3)。“基訓穀”在耶路撒冷以西,魚門口位於耶路撒冷以北。也就是說他不僅建築了耶路撒冷的內城,還在猶大的北部地方建築了外城,其目的可能就是構築雙重的防禦牆以對付亞述的入侵。 ――《聖經精讀本》

         瑪拿西重整軍備(14節),可能是因為當時埃及在森美忒庫一世的領導下興起,所以亞述帝國協助猶大加強防禦設施,使猶大成為緩衝國。──《聖經綜合解讀》

  修建這樣的城牆可能著:一,瑪拿西可能改變對亞述宗主國的態度,準備反叛;二,作為亞述的附屬國準備防禦埃及。亞述巴尼帕在統治的後期,遭遇許多入侵和反叛,因為亞述已接近沒落。如果瑪拿西對防禦工事的加固是從基訓(耶路撒冷東部)西邊延伸到魚門(在北部),並環繞俄斐勒(在東南山的北部),工程就可能包括城牆的很大部分。烏西雅,約坦和希西家原先在耶路撒冷城牆的不同部位都做過大量的加固工作(代下26:9;27:3;32:5)。──《SDA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三14 耶路撒冷的擴建】瑪拿西擴建耶路撒冷防禦工事的理由可能與乃父希西家不同(見三十二5的注釋)。埃及在森美忒庫一世的領導下興起,可能驅使亞述協助猶大加強防禦設施,後者則迅速成為緩衝國。黑西遺址和亞拉得都可以找到或許是瑪拿西年間建築之防禦工事的遺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5】「並除掉外邦人的神像與耶和華殿中的偶像,又將他在耶和華殿的山上和耶路撒冷所築的各壇都拆毀拋在城外;」

         在耶和華殿的山上: 指摩利亞山,就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創22:2)。 ――《聖經精讀本》

  似乎指瑪拿西自己放在聖殿裡的亞舍拉(見代下33:7;參王下21:7)。他兒子亞們一定恢復了這個神像(見第22節),因為他的孫子約西雅又把亞舍拉從聖殿搬走,在汲淪溪邊焚燒(王下23:6)。──《SDA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三16】「重修耶和華的祭壇,在壇上獻平安祭、感謝祭,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瑪拿西幾十年來已經把猶大帶往邪路,到了晚年才悔改、「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神」(16節);但下坡容易上坡難,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改變(22節),更改變不了百姓。──《聖經綜合解讀》

  亞哈斯曾挪走銅祭壇(王下16:14),希西家重新潔淨了它(代下29:18)。瑪拿西可能也挪走並玷污了它,致使它年久失修。──《SDA聖經註釋》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