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18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23年12月16日靈命日糧讀經註釋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3-12-16 09:07:0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rbc 於 2023-12-16 09:07 編輯

【徒二38】「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

    〔原文字義〕「叫」據此,基於,因著。

    〔文意註解〕「你們各人要悔改」:『悔改』意指心思的轉變。不是重在指為他們的罪行悔改,乃是重在指為他們和神的關係悔改;所以聖經不是說『向罪悔改』,而是說『向神悔改』(徒廿21)。

          「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注意,彼得在這裏沒有提到『相信』,而單指提到『受洗』,這是因為:(1)『奉耶穌基督的名』含有相信祂的意味;(2)當日那些聽彼得講道的人,有許多是參與反對主的猶太宗教世界,在五十天以前喊著說:『除掉祂!除掉祂!』(約十九15),有分於殺害主耶穌的人。這些人必須公開脫離猶太人的立場,與主耶穌認同,才能在眾人面前清除抗拒主的罪。『受洗』是將全人浸入水裏,象徵悔改的人在此接受水的埋葬,藉以表明他們向著世界已死。因此彼得叫他們受洗,就是要他們以行動公開宣告:從此脫離猶太人的宗教世界,好叫他們的罪得著赦免。

          「叫你們的罪得赦」:罪得赦免是因著相信主耶穌,並不是因著受洗。聖經只有兩處記載受洗是為著使罪得赦,且對象都是猶太人,都同樣具有特殊的用意;除本節外,另一處是亞拿尼亞對使徒保羅說的話:『起來,求告祂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徒廿二16)。這是因為在保羅還沒有信主之前,也是屬於猶太宗教世界中逼迫基督徒的一個人(徒七60;八3;九1);現在他相信了主耶穌,就應當起來去受浸。他這樣一受浸,他與世界的關係一斷,他的罪也就洗去了。

          「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領受聖靈』意即得著聖靈,是指人在得救時得著聖靈內住的經歷。

〔問題改正〕羅馬天主教根據這節聖經,認為一個人單單相信耶穌基督仍不能得救,必須加上受洗才能得救,甚至為此發明了『點水禮』,以便使臨死的病人能夠得救;這是錯誤的解經,因為:

          (一)新約聖經裏有一百多次說到人在神面前蒙恩,是因著信,不是因著別的。意思是說,人要蒙恩得救,除了相信之外,不須要再作甚麼。救恩的一切,都是神所計劃、所作成的,並不需要人再加上些甚麼。人得救,不在乎人的工作,而完全是神的工作。因此人在得救的事上,不需要再作甚麼,只要相信。

          (二)一個人得救的條件不在乎受洗;試看十字架上的強盜並沒有受洗,但耶穌對他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廿三43)。

          (三)聖經沒有記載主耶穌曾給任何人施洗(約四2)。如果人必須受洗才能得救的話,則主耶穌未給人施洗就真令人費解了。

          (四)保羅感謝神,因他只曾替一小撮哥林多人施洗(林前一14~16)――如果受洗具備了叫人得救的好處,那麼他的感謝就令人稀奇了。

    〔話中之光〕五旬節最大的道理,乃是從一個團體(世界)裏出來,而進入另一個團體(教會);受浸就是表明從世界的團體裏面出來,聖靈的澆灌就是表明進入教會的身體裏面。

【徒二39】「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神所召來的。」」

    〔文意註解〕「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這應許』指領受所應許的聖靈(參33,38節),也是得救的應許(參21節)。『你們』特指猶太人。

          「和你們的兒女」:『兒女』指後裔子孫。

          「並一切在遠方的人」:特指外邦人(弗二13,17)。

    〔話中之光〕(一)罪得赦免和領受聖靈的應許,是賜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而不是光賜給『你們』;所以作一家長的人,要在神面前抓住這一個應許,帶領自己的兒女來信主。

          (二)感謝神,我們原是「在遠方」的局外人,然而因著神的呼召,竟得以有分於基督的救恩,這是何等的憐憫!

【徒二40】「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

    〔話中之光〕(一)『當讓自己蒙拯救脫離這彎曲世代的人』(原文另譯)。雖然我們不能拯救自己,也不必負拯救自己的責任,但我們能『讓』主來拯救我們,所以該負起這個『讓』主來拯救的責任。

          (二)我們既然在主的救恩裏,蒙主拯救脫離了這邪惡的世代,就當在實際的生活裏,『讓』主來拯救我們脫離這彎曲世代的人。我們不該再和這彎曲世代的人,同行一路,過著相同的生活。

【徒二41】「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

    〔文意註解〕「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這話表明:(1)人只要接受福音,就可以受浸,此外並無其他的條件;(2)在相信和受浸之間,並不需要等候一段時間,不需要慢慢學習,等明白了聖經才受浸。

          「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表明聖靈降在信徒身上所顯的能力,遠超過主耶穌在肉身時所作的功效(約十四12)。

    〔話中之光〕(一)人一信了主,立刻就該受浸,一點也不該等候。

          (二)打鐵趁熱。許多弟兄姊妹得救不夠厲害,就是因為沒有趁著他們剛信、心情火熱的時候,立刻就受浸。

【徒二42】「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原文直譯〕「他們都繼續不斷地持守在使徒的教訓、交通、擘餅和禱告裏。」

    〔原文字義〕「彼此交接」分享,同伴。

    〔文意註解〕「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恆心』意思是經常地,繼續不斷地;『使徒的教訓』指當時使徒們所口傳主耶穌的一切吩咐,和有關祂死而復活的見證。這獨特的教訓是初期教會信仰的楷模,因為它源於神,且帶有使徒得自神的權柄(林後十三10;帖前四2)。今天我們則是由新約經文中得到這些教訓。

          「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交接』指相交、交通、團契,這表示初期信徒甚多來往、分享,包括屬靈和物質的;『擘餅』這個名詞在當時一面是指吃主的晚餐,記念主的死(林前十一20,23~26),一面也有可能是指日常普通的進餐(參46節);『祈禱』包括私禱和公禱,在此特指一同禱告。

    〔話中之光〕(一)「都」字非常寶貴,只有每一位信徒「都」有分於其中,才能顯出基督身體的實際。

          (二)基督教純正信仰與異端的分別,乃在於是否符合使徒的教訓。

          (三)按原文,「恆心」不僅用於形容「遵守使徒的教訓」,也用於形容「彼此交接、擘餅,祈禱」,所以我們應當在聖徒彼此交通、擘餅記念主和禱告神的事上,恆切地持守。

          (四)我們一得著主的生命,就進到主生命的交通裏。從這時起,我們就該繼續活在這生命的交通裏,就該負責使自己在這生命的交通裏不至中斷。

          (五)本節裏的交通,在原文又可稱作『使徒們的交通』。這是因為主的生命是藉著使徒們傳給人,使人成功教會――主的身體的,而是徒們又是主的生命所成功之教會的代表。所以使徒們的交通,也就是教會的交通。

          (六)一個常記念主(擘餅)的教會,也必常蒙主的記念。

          (七)祈禱是經歷神祝福和能力的妙法――多有禱告,就必多有經歷。

【徒二43】「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

    〔文意註解〕「眾人都懼怕」:『眾人』指彼得講道的聽眾,特別是那些領受他話語的人,就是新蒙恩的信徒;『懼怕』是指一種畏懼又崇敬的『敬畏』心理。

          「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奇事神蹟』乃是神與人同在的證明;施行奇事神蹟的目的,一在增加信息的可信性,二在建立使徒教訓的權威。

【徒二44】「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背景註解〕當時教會突然增加了數千信眾,不少因信仰之故遭受親友排斥,以致生活陷入困境;也有不少是從外地來耶路撒冷守節(參9~11節)的,今成了信徒,就滯留在耶城同過教會生活,所以需要被接待。

    〔文意註解〕「信的人都在一處」:指信徒經常性的聚會(來十25~26),表現出早期教會的合一情形。

          「凡物公用」:指信徒自動自發地與那些生活上有需要的人分享財物。這種教會生活方式,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心理因素,僅在耶路撒冷教會實行了一段時間,後來並未被其他各地教會所採用。

                耶路撒冷教會在當時實行這種『凡物公用』制度,其原因如下:(1)正如上面的〔背景註解〕所載,當時有許多信徒需要被教會接待;(2)他們在聖靈的感動底下,特別覺得若要『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40節),便須有一個新的團體生活;(3)他們都浸沉在主的愛裏,因而轉化為『彼此相愛』(約十五9~17);(4)他們誤以為主耶穌即將快要再來,因此,對財物的擁有觀念相當淡薄。

    〔問題改正〕初期教會信徒所實行的,並非共產制度,其理由如下:(1)動機不同――並非被人勉強,而是出於自願的愛心行為――捐出來給教會,是為著照顧窮乏的信徒,使其日常需用無所缺乏(徒四34~35);(2)實行不同――各人仍舊擁有財產自主權――賣不賣田地由得自己,即使是賣了,現金也由自己作主(徒五4)。

          歷世歷代有一些少數愛主的基督徒,例如十八世紀在歐洲的摩爾維亞運動、二十世紀在中國的耶穌家庭等,認為初期教會的『凡物公用』生活制度,乃是基督徒教會生活的楷模,因此竭力仿效。但編者個人認為此種教會生活方式,僅可視為千年國度時期(或新天新地)的一面櫥窗,很難在目前的恩典時代中實行得完全,其理由如下:(1)信徒雖然已經重生,但肉體的敗壞仍舊存在,自私、貪婪和懶惰等惡性,使得『付出』和『享受』不均衡;(2)在信徒各人裏面,『愛心』和『理性』、『靈命』和『肉體』彼此時常交戰,且各有勝負,因此情況起伏難測;(3)教會的歷史證明此種生活方式僅能維持短暫年日,後來因為戰亂和災難,耶路撒冷教會變得非常窮困,必須依靠外邦教會的接濟(徒十一27~30;羅十五25~27)。

【徒二45】「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話中之光〕(一)先要「賣了田產家業」,才能有東西「分給各人」;誰被對付、剝奪得越多,就越有東西可以給人。

          (二)我們在教會中必須放棄一切的佔有和地盤,不認為任何的人事物該受自己的控制,才能成為別人的幫助。

          (三)凡是真正被主的手摸著的人,心胸必定會變得非常廣闊,別人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所以樂意與人分享我的所有。

          (四)各取所需的生活表明了:生活的意義不在填飽肚子,而在同心事奉主;生活的目的不在求個人的好處,而在為基督作見證。

【徒二46】「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文意註解〕「且在家中擘餅」:有解經家認為此處的『擘餅』是指平常的用飯,而不是指吃主的晚餐(參42節)。但按初期教會的實行,他們有可能在日常的聚餐席間也伴隨記念主之死的擘餅,直至多年以後因為某種不良惡習的發生(參林前十一章),才把普通的聚餐和主的晚餐分開。因此,這裏也有可能是指天天擘餅記念主。

          「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信徒享用飯食的心態是:(1)歡喜――施者歡喜獻上給神,受者歡喜領受神的預備;(2)誠實――施者不以為是吃虧,受者也不以為是佔人便宜,彼此坦誠相對。

    〔話中之光〕一面用飯,也一面擘餅記念主,這表明了在生活中高舉主;高舉主的人,在他一點一滴的生活中都在彰顯主。

【徒二47】「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文意註解〕「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教會是用得救的人建築而成的。但把得救的人加給教會的,不是人,乃是主基督。從外面看,乃是我們這些為主作見證、傳福音的人,把人救了來;但實際救人的工作,不是任何人所能作的,乃是主基督藉著聖靈作的。

    〔話中之光〕(一)我們若只會祈求神,而不會「讚美神」,就無法更多經歷神的大能。

          (二)信徒受到別人喜愛的秘訣,乃在於凡事多多讚美神。

          (三)信徒相親相愛的生活見證,是傳福音得人的最佳原因。

          (四)如果說教會是圓週,基督是圓心;教會惟有先活出向心的實際,主才會負責叫人受吸引而歸向心。所以教會傳福音若沒有功效,應當先省察教會向著基督的實際如何,而不該一直在那裏責怪作出口的弟兄沒傳好信息。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