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58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21年2月14日靈命日糧讀經註釋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1-2-14 08:57:3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rbc 於 2021-2-14 09:00 編輯

【詩三十四篇題目裡的「亞比米勒」,若改為「亞吉」,是否更符合大衛的生平事蹟?】

     詩三十四篇的題目是「大衛在亞比米勒面前裝瘋,被他趕出去,就作這詩」。這個詩題所指的,極可能是撒母耳記上二十一13所記載的那件事。大衛逃避掃羅追殺,走到非利士人境界內,被帶到迦特王亞吉面前。為免招亞吉妒忌,大衛遂在他面前裝瘋。結果,亞吉下令驅逐大衛出城,而大衛便不至落入非利士仇敵之手中。至於詩三十四篇題目所寫的亞比米勒,就可能是編搜詩篇的文士犯了錯誤,將亞比米勒誤以為亞吉。然而,大衛的生平事蹟是每個以色列人都耳熟能詳的,後世的文士負責編搜詩篇,當然是飽學之士;因此,他們極不可能將亞比米勒及亞吉弄錯了。

    由此看來,題目所指的亞比米勒並非亞吉之誤;而亞比米勒是迦特王亞吉的另一名字。正如基旬又名耶路巴力(參士六32,七1等),所羅門又名耶底底亞(撒下十二25),西底加又稱為瑪探雅(王下二十四17)。因此,非利士王有兩個名字,當然不足為怪。事實上,創世記最初提及的非利士王名叫基拉耳的亞比米勒(創二十2),到以撒的時代,又有一個非利士王名叫亞比米勒第二(創二十六1)。由此看來,亞比米勒似乎是當時非利士王朝的名字,就像波斯王朝的「大利烏」(第一個名為大利烏的王於主前五二二年被加冕,在此之前,他可能被稱為Spantadata;而瑪代人大利烏[但五31,六 1,九1]原來可能被稱為Gubaru[Dareyawes能是王族的名稱,意即「君尊者」]。所有埃及王最低限度有兩個名字(nesu-bity是法老自己的名字,而帶有sa-Ra'的名字可能是王號,同一王朝的法老都有一個與Sa-Ra’相連的名字)。非利士與埃及相鄰,而埃及是古代近東的強國,非利士王朝起名號的方法受到埃及的影響,也是可以理解的。

         舊約聖經只記載非利士王的兩個名字,就是亞比米勒和亞吉。然而,從亞述遺留下來的文獻卻記載多個非利士王的名字:亞實突王是AZirr或Azuri;後來撒珥根二世以亞實突王的弟弟Ahimiti取代王位;亞實基侖王稱為Sidqia,在他之前有Rukibtu,之後是Sharruludari;此外,還有以革王倫Padi,由西拿基立使其坐王位,成為亞述的傀儡;與此同時期,加薩的王是sillibel;以撒哈頓曾題及亞實基侖的王名叫Mitinti,而以革倫的王則稱為Ikausu;還有一個名字具有更深含義,就是亞實突王A-himilki,這個名字即是亞希米勒(Animelech,亞比米勒在形式上頗相似)。(有關上述名字,可參Pritchard,ANET,P.286 187,288,191。)上述資料足以構成有力的證據,證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八世紀期間,非利士王朝中都持續使用亞比米勒此名字。──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詩三十四1】「我要時時稱頌耶和華,讚美他的話必常在我口中。」

         在這首感恩詩(象詩篇二十五篇的離合詩)裏,大衛呼籲會眾讚美耶和華,因為祂拯救了他,並因為祂對子民施行仁愛(1~10節),其後又教導百姓行公義以得長壽(11~22節)。大衛在亞吉面前“裝瘋”(參看撒上二一10~15);這裏(在標題部分)稱亞吉為“亞比米勒”。參看創世記二十六章1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字母詩,其中許多經節,為我國信徒特別喜愛,結構與二十五篇類似(看該處注),通稱作個人感恩詩。題注中說明此詩為大衛所作,背景見《撒上》二十一11~15。(亞比米勒或為《撒上》所記亞吉王的閃族名,也可能為朝代或王室稱號。)全詩以讚美神並呼喚他人一同榮耀神開始(1~3節),然後見證神的良善,並與眾人同享詩人的美好經歷(4~10節),最後勉勵會眾敬畏神(11~22節)。――《啟導本詩篇註釋》

         稱頌與信心之歌。讚美及感恩詩的特點:不以感恩及稱頌結束,附加對會眾的見證、勸勉、教訓。如標題所示,大衛為躲避掃羅與仇敵追趕,甚至裝瘋。大衛終於逃出虎穴,高唱喜樂的感恩詩(撒上21:10-22:2)。整首詩沉浸在感恩的氛圍中,大部分內容是對聖徒的勸勉。內容如下:①詩人許願要常稱頌神,陳述自己的經歷(1-7節);②勸勉聖徒經驗並敬拜神(8-14節);③揭示惡人與義人全然對立的命運,勸人歸回耶和華(15-22節)。 ――《聖經精讀本》

         必常在我口中: 詩人決志一生獻給神,讚美神。不是利用閒暇,偶爾紀念稱頌神。 ――《聖經精讀本》

    「時時」一詞,較準確的意思是「每一次」,由大衛當時經過的苦難,和其結果來看,這樣解釋更具意義;這次經歷又重新向他證明,「我遭遇的事」無論多絕望,仍然「在你手中」(見三十一15的註釋)。新約說得更明白:要「凡事謝恩」(帖前五18;參,羅八2837)。──《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1~3】引言:作者要獻上感恩祭,邀請人同來讚頌耶和華。――《串珠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2】「我的心必因耶和華誇耀;謙卑人聽見,就要喜樂。」

         因耶和華誇耀: “誇耀”不是指人為的優越或驕傲,乃是指謙卑地將榮耀歸給神,承認他。詩人的告白與新約時代聖徒只誇十字架一脈相承(加6:14)。 ――《聖經精讀本》

【詩三十四2~3】受苦的人應該是「謙卑人」(和合),大部分的譯本也都如此譯。這種謙卑的正面為忘我的熱情(誇耀……稱……為大……高舉衪的名):純粹因另一位(即:神)的得勝而喜樂,不管自己的情況多糟糕。保羅提筆寫他自誇之事的那一偉大篇章時,或許曾想到這段話和其事蹟,並聯想到他自己從另一位外邦君王手下,非光明正大的脫逃經歷(林後十一30~33),以及他從這樣的艱難中所學到的功課。──《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3】「你們和我當稱耶和華為大,一同高舉他的名。」

         稱……為大: 詩人比較神及卑微的人,認為神的能力與存在極其偉大,生動描繪神是屬靈的實體。 ――《聖經精讀本》

【詩三十四4】「我曾尋求耶和華,他就應允我,救我脫離了一切的恐懼。」

    「恐懼」,這裏用的字很強,與三十一13的「驚嚇」接近,與第7節和第9節的敬畏不同。它可以指可怕的事件(參,箴十24),或是懼怕本身。這裏大概是指後者,因為前者由第6節的「患難」提及,並且第5節所分享的祝福源出於本節,所改變的乃是態度,不一定是環境。另一處宣告儘管危險當前,心中恐懼已除的歡呼,記於二十三4。──《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4~10】複述困境和獲救的經過:詩人曾遇到困難(詳情未有透露),於是禱告神,神聽他祈禱和搭救他,故此,他從自己經驗中得到一個結論:耶和華絕對可信,敬畏的人必會蒙福(5-10)。――《串珠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5】「凡仰望他的,便有光榮;他們的臉,必不蒙羞。」

         “有光榮”。發光,容光煥發。――《詩篇雷氏研讀本》

         「蒙羞」:即失望。――《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的臉: 臉最能表現一個人的人格與尊嚴。本書常用與臉相關的表情、動作,描寫羞辱與名譽、憤怒與悲傷、神的詛咒與慈愛 (143:7;傳8:1;耶5:3)。 ――《聖經精讀本》

    「光榮」一字,在以賽亞書六十5再度出現,那裏形容母親見到失散已久,以為再也找不到的孩子時,那種臉上的光采。出埃及記三十四29用另外的詞彙,形容摩西從山上下來時面皮發光;哥林多後書三18將這點與基督徒生命成長、像主的情形相聯。換言之,光榮是欣喜,但也是榮耀:是全人的改變。──《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6】「我這困苦人呼求,耶和華便垂聽,救我脫離一切患難。」

         “困苦人”。不是因缺乏物質而困苦,而是由於他沒有方法拯救自己。――《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困苦人: 大衛一生充滿苦難和生死攸關的試煉。聖徒在世上都要承受各樣苦難,當效法大衛,全然仰望、投靠神。 ――《聖經精讀本》

【詩三十四7】「耶和華的使者,在敬畏他的人四圍安營搭救他們。」

         “耶和華的使者”。耶和華自己。耶和華親自保護屬祂的人。參看創世記十六章9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篇》只有此處和三十五5~6提到天使。天使是神的使者,看顧保護一切敬畏神的人(參書五14;王下六17);但也執行神的刑罰(例如撒下二十四16;王下十九35)。――《啟導本詩篇註釋》

    耶和華的使者通常是描述神自己臨到地上的詞彙(參,如:創十六7以下、13節等)。克巴確克建議:「或許,既然祂是『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書五14),祂就可以指揮天使天軍,四圍環繞他們」。以利沙也可能是根據這裏的應許,而確定「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以致求神開祂僕人的眼睛,能見到此異象(王下六15以下)。──《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8】「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

         嘗嘗……知道: 詩人用有關味覺的語詞勸勉聖徒,為使大家生動體驗神的恩典與良善。 ――《聖經精讀本》

    如果以利沙的僕人(見上節)看見後才相信,那麼,能先相信神,再經歷其印證,就更為有福(約二十29)。希伯來書六5和彼得前書二3都用這節來形容踏入信仰之旅的第一步,並且勸勉信徒,不要淺嘗輒止。──《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8~14】詩人邀請敬拜神的人分享他獲神拯救的甜美經驗,盼望能一同享受神恩。因為神美善(8節),信靠祂的人可以一無所缺(10節);但要享受美福(12節),必須遠離惡事,追求和睦(14節)。使徒彼得引用此處的話,教導信徒不要以惡報惡,應彼此體恤,相愛如兄弟(彼前四8~11)。――《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三十四9】「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當敬畏他,因敬畏他的一無所缺。」

【詩三十四9~10】本詩的背景為撒母耳記上二十一章,那裏記載,大衛當時最迫切的需要,就是防衛和供應。他從前者(7、8節)轉到後者,在此所披露的信心,與他在二十三1所表達的相同,9b、10b節重複「缺」一字,不僅藉與10a節的對比來突顯(參,賽四十30以下的對比),又藉什麼好處都不等字來界定(參,八十四11)。這不是讓人豐足的空泛應許,而是祂必負責照管的保證:參,「使我們常得好處」(申六24)與「任你飢餓……」(申八3)並列。──《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10】「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但尋求耶和華的,什麼好處都不缺。」

         萬獸之王也有飢餓的時候,耶和華卻時常供應屬祂的人(比較二三1)。――《詩篇雷氏研讀本》

         「少壯獅子」:古譯本作「勇士」或「富者」。――《串珠聖經註釋》

         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 獅子是最勇猛、迅捷的猛獸,被譽為百獸之王。少壯獅子可以輕易飽食美餐,詩人卻認為它們也要面對缺食忍餓的問題,以此強調“尋求耶和華的什麼都不缺”這一真理的絕對性與永恆性。 ――《聖經精讀本》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