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62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21年2月13日靈命日糧讀經註釋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1-2-13 08:55:2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rbc 於 2021-2-14 09:00 編輯

【賽四十三14】「 耶和華你們的救贖主,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因你們的緣故,我已經打發人到巴比倫去,並且我要使迦勒底人如逃民,都坐自己喜樂的船下來。」

         “巴比倫”、“迦勒底”是以色列民被擄去之地。──《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賽四十三14 巴比倫為船上難民】這節經文描述巴比倫(也就是迦勒底)被古列打敗、捕捉。雖然在其他文獻找不到,但是迦勒底人顯然曾企圖搭船,從幼發拉底河航至波斯灣,逃避波斯的征服大軍,但是沒有得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三14~15】預言巴比倫傾覆:在米所波大米的南部建立新巴比倫帝國的迦勒底人,將被神所差派的古列擊敗,紛紛乘坐他們宴樂時所用的船隻,沿幼發拉底河狼狽逃生。──《串珠聖經注釋》

【賽四十三14~21】神要毀滅巴比倫,把祂的子民領回巴勒斯坦。這是一件“新事”,若把以色列歷史中其它的奇事與之相比,那些事情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拯救以色列的具體方式。之前以賽亞談論以色列百姓將要得到救恩的根據及性質。此時則論及具體的方式、方法。分為兩部分:①論及巴比倫的滅亡(14-17節);②謳歌以色列的解放(18-21節)。神的救恩並非是抽象的,乃是具體針對個人的。 ──《聖經精讀本》

【賽四十三15】「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聖者,是創造以色列的,是你們的君王。”」

【賽四十三15 神明為國王】古代近東的很多政權都認為神明才是當地的真命天子;人間的國王只是神的副手。例如,亞述國王是亞述神(Ashur)的攝政者。瑪爾杜克是巴比倫的王,一如巴力是很多迦南城邦的王。在古代蘇美,恩裡勒是眾神之王。事實上,蘇美文形容王權是「恩理勒權」(Enlilutu)。──《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三16】「耶和華在滄海中開道,在大水中開路,」

【賽四十三16~17】描述昔日奇事:神使紅海分開,讓以色列人經過,接著使水複合,溺斃在後追趕的埃及軍。──《串珠聖經注釋》

         在此將巴比倫滅亡的情形,比作以色列出埃及時遭到殲滅的埃及軍隊(出14:21-31)。以賽亞認為,虔誠的回憶會提供智慧,克服危機。如同奥古斯丁所說“從那之後,我認識到您就居住在我的回憶中,並且,每當在回憶中探訪您,便感到無限的喜樂”。 ──《聖經精讀本》

【賽四十三17】「 使車輛、馬匹、軍兵、勇士都出來,一同躺下,不再起來,他們滅沒,好像熄滅的燈火。」

【賽四十三18】「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要紀念從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時的事。」

         以色列人不用懷緬祖先的陳年歷史,因他們自己將從被擄之地獲得釋放,經歷新的「出埃及事件」(見下文)。──《串珠聖經注釋》

         不要紀念……也不要思想: 將要發生的拯救事件,其榮耀遠遠超過出埃及事件,因此,不要迷戀過去的榮耀。基督教的歷史觀極其明顯地指向未來,不同於東方人懷念堯舜時代、希臘人追想昔日黃金時代(golden age)。我們雖然失去了伊甸園,但正向著將來永恆的新耶路撒冷邁進。人確信必迎來永恆的勝利,必會充滿進取與建設精神,能動而積極、樂觀而虔誠。即聖徒的人生是有盼望的。 ──《聖經精讀本》

【賽四十三19】「 看哪,我要作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

         「曠野開道路 ...... 江河」:與16節呼應,表明神要為被擄巴比倫的子民開路,使他們得以重返故土。──《串珠聖經注釋》

【賽四十三20】「野地的走獸必尊重我,野狗和鴕鳥也必如此。因我使曠野有水,使沙漠有河,好賜給我的百姓、我的選民喝。」

         「野狗」、「鴕鳥」:都是沙漠上的動物。這些走獸「尊重」神,因看見神的作為,也得嘗救贖的福氣,有水源解渴。──《串珠聖經注釋》

         走獸隨本能行動,有水有食之時,它們會盡情享受大自然。以賽亞將以色列百姓比作走獸,得知就要歸回的以色列百姓,歡欣雀躍,盡情享受神所更新的自然環境,如同在大自然中盡情歡跳的走獸。包含以下意思:第一,以賽亞想到百姓要從巴比倫歸回,就想起神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使磐石出水(出15:22-26;17:1-7);第二,以色列百姓從巴比倫歸回,使外邦人蒙受福音恩典,暢飲永不再渴的活水(約4:10)。 ──《聖經精讀本》

【賽四十三21】「這百姓是我為自己所造的,好述說我的美德。”」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