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46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20年11月12日靈命日糧讀經註釋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2 06:18: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rbc 於 2020-11-12 06:19 編輯

【出十三17】「法老容百姓去的時候,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神卻不領他們從那裡走;因為神說:“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

   〔暫編註解〕“非利士地的道路”可能指沿地中海岸通往巴勒斯坦西南的軍用道路,始自埃及邊防要塞洗錄(Zilu)上達巴勒斯坦西南的拉非亞(Raphia),是自埃及去迦南的近路。但因埃及人沿邊境設有防守要塞,而非利士人又是好戰的強敵,兵凶戰危,以色列人畏縮之餘,很可能要求重返埃及,所以神領百姓繞道走曠野的路。

         神不容許以色列人行走那沿地中海岸前往巴勒斯坦的直接路線(這路線只需要走幾個星期的路程)。這路線有埃及軍隊嚴密防守,但更重要的是,以色列人要前往西乃山赴一個神聖的約會(參看三12)。

         刻畫出神的決定及計畫,並解釋以色列人為何會循一個意料不到的方向前進。

         「非利士地的道路」:應譯為「前往非利士的道路」,這本是最直接和最短的路程。

         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 非利士人又稱迦斐託人(申二23),他們原是從地中海的迦斐託島侵入大陸的人(摩九7;耶四十七4)。迦斐託島大概是現今的革哩底島(多一12)。他們在主前十二世紀入侵埃及,為埃及第二十朝的蘭塞三世(Ramesses III, ca. 1183~1152 B. C. )所擊敗,乃沿西乃半島北上,而居於迦薩一帶的五城地區(書十三3)。現今的巴勒斯坦地或人,就是從原文的非利士地或人而音譯的。由疏割往迦南,走這條西乃半島北部的非利士道路(即古代聖地三條道路中的沿海道路),乃是最近的道路。

         神卻不領他們從那裏走 我們之所以把這一大段經文(十三17~十四31)仍然放在「出埃及」的傳統之下,因為在這大段中,我們多次看到,主神不單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也領導他們當走的道路和不當走的道路。

         因為神說,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 這條沿海道路是有埃及的防兵和堡寨的。但在古代,西乃半島往南的道路,埃及防堡更多,因為他們的銅礦和各種寶石與珍珠的採集,都在蘇彝士灣和近紅海處。


【出十三17問:何以神不准百姓走非利士地的近路?】

答: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神卻不要他們從那裡走,原因是:「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 」。神既用大能的手將百姓救出來,祂不願意百姓再回埃及去。此事可作我們信徒的教訓。我們既從世界出來,斷乎不可再回到世界那裡去。信徒當和世界的罪惡完全斷絕。正如保羅所說:「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六14)── 趙世光《聖經寶藏》


【出十三
17 非利士地的道路】 通往非利士地的道路,是指從埃及到巴比倫,穿越肥腴月彎(Fertile Crescent),名叫大幹道的主要道路。這幹道沿地中海岸北上,穿過巴勒斯坦南部的非利士屬地,然後在貼近迦密山脈南麓的耶斯列谷轉往內陸。埃及人稱經西乃半島北部的部分為賀如司之道(Way of Horus),並且嚴力防守。因為除商旅以外,軍隊走的也是這條路。──《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十三17
~18 以色列人何時離開埃及?】

對以色列人究竟在何時離開埃及,有兩個解釋。認為是早期的,說他們在西元前1446~1445年之間離開;認為是在後期的,則定在西元前1300~1220年之間。前者的依據是 "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480年,...... 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 "(參王上6:1)。幾乎所有的學者都同意,所羅門是在西元前966年建造聖殿的,加上480年就是西元前1446年。後者則覺得480年不能按字面理解,因為以色列人曾為法老建造比東和蘭塞這兩個貯貨城(參出一11),蘭塞是照法老蘭塞二世所起的名字,他在西元前1290年前後即位,作王六十五年。不管是哪一種看法,總之神是照祂的應許,領以色列人出了埃及,既表明祂的大能,又表達祂對自己百姓的大愛。——出埃及記注釋(靈修版聖經注釋)


【出十三18】
「所以神領百姓繞道而行,走紅海曠野的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帶著兵器上去。」

   〔暫編註解〕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攜有一些武器,萬一遇埃及邊防軍,也可以一戰。他們帶兵器的事除此處外,六26也說他們是按軍隊的編組方法出埃及,沿途“安營”的(20節;十四2,9,19,20)。埃及的戰車隊由法老自己率領在後追趕(十四5~10)。這一切都說明,以色列人攜有本身力量能配備的武器同行。不過,這枝毫無訓練的“軍隊”,又有大群婦孺與牲畜隨行,決非裝備精良的埃及軍隊的對手。他們能夠勝利,因為有耶和華神為他們爭戰(十四14)。

         過“紅海”的地點可能是蘇彝士灣的北臂,即今天蘇彝士港以南。雖然這片語在字面上的意思是“蘆葦的海”,但卻是指紅海,並非只是一片沼澤地(另參看民一四25;徒七36;來一一29)。“帶兵器”。為這次長途路程而作組織和裝備。他們也許有武器的配置,絕對不象逃亡者那樣散亂沒有秩序(比較七4)。

         「紅海」:原文是蘆葦海。這與我們所認識的紅海或蘇彝士灣無關,大概是現今的孟沙勒湖的南半部。

         神領百姓繞道而行,走紅海曠野的路 原文的紅海,正譯應作「蘆葦海」或「蘆葦湖」,與現有的紅海不同。最可能的地方,是現今的蘇彝士灣至地中海區中間的一些原被蘆葦遮蓋的湖泊或沼澤地區(參看本書緒論的「紅海指的是哪個」)由這地區過去,就已經出了古代的埃及邊境而到了西乃半島的曠野地帶。所以現代有些學者認為十三17~十四31,是屬於「到曠野」的傳統,而不是「出埃及」的傳統。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帶凓兵器上去 有些學者認為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時已經成為軍隊(六26)。那是不切實際的(見本書六20的註釋)。他們出埃及時帶凓兵器上去,卻是可靠的。因為奴隸在工作時不可能有兵器;但他們出埃及時卻可在工地拿或向埃及人索要(參看十二35~36),藉以準備在防堡被拒通過時的作戰之用。


【出十三
18 紅海】 譯文中的「紅海」,希伯來原文作蘆葦海(Yam Suph)──好幾個水域都可以此為名。名字所指的大概是蒲草。這種葦草從前在蘇彝士灣和地中海之間的沼澤地帶生長得極茂盛,但如今絕大部分已經被蘇彝士運河所消滅。這種葦草只在淡水生長。從蘇彝士灣北行,沿途經過的湖泊有苦湖(Bitter Lakes)、廷薩湖(Lake Timsah)、巴拉湖(Lake Balah),最後的是地中海旁的門札萊湖(Lake Menzaleh)。以色列沿著圖米拉特乾河行進,就會走到廷薩湖。是以這湖經常被認為就是蘆葦海,但其他湖泊都各有其支持者。以色列人起先若是朝西北前行,回頭就會來到巴拉湖邊。然而若是朝西乃地區前進,他們肯定不會走在蘇彝士灣西岸,況且這地點亦超過經文所述(離疏割約120哩)太多了。因此「紅海」的譯文雖然導致這地點廣被接受,它卻是可能性最低的一個。除了按地理特色譯作「蘆葦海」以外,另一個說法認為「滅海」才是正確的翻譯。按這理解,水被分開,就是比喻古代近東創世神話中,代表混沌之水被制服,神的仇敵被擊敗的主題。──《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