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46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20年11月06日靈命日糧讀經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0-11-6 06:01:2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rbc 於 2020-11-6 06:02 編輯

【賽五1】「我要為我所親愛的唱歌,是我所愛者的歌,論他葡萄園的事。我所親愛的有葡萄園在肥美的山岡上。」

  〔暫編註解〕葡萄多栽在土壤肥沃、陽光充沛的山岡上。

         我: 指以賽亞;我所親愛的: 指神;葡萄園: 指以色列。以賽亞用詩歌教導百姓,為的是使百姓便於頌讀。摩西也常用這種方法(出15:1)。即使不用詩歌,以賽亞也用豐富的想像力,用可傳達鮮明意象的文學表現手法,使人知曉他所具備的良好教養。

         我要為我所親愛的唱歌。以賽亞的預言有時宣佈厄運,有時則表達希望。他先採用溫柔親切的語氣,然後又用忿怒的語言說話。在賽1:10,他曾稱耶路撒冷的領袖為“所多瑪的官長”,稱百姓為“蛾摩拉的百姓”。現在他則以歌手的身份對以色列唱一首愛國主題的歌曲,讓他的同胞高興。參大衛《詩篇》和所羅門《雅歌》(見摩6:5)中的眾多作品。

         是我所愛者的歌。和他的一些先知同行一樣,以賽亞是一個高明的詩人。他的許多信息都是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的(賽6:10-13;9:2-21;10:1-11,13-19,28-34;11:1-9,12-16;12;13:2-22;14:4-21,24-32;15;16:1-11;17:1-6,10-14;18;19:1-15;21:1-15;22:1-8等)。

         我所愛者。擁有葡萄園的“所愛者”是神;葡萄園是以色列民族(見詩80:8-16;太21:33-41)。

         肥美的山岡。就是迦南地,可能特指耶路撒冷。

1-7  葡萄園之歌:以賽亞把猶大比喻為葡萄園:雖蒙神親手栽種護理,可惜卻令神大失所望,結出野葡萄 ── 頑梗悖逆 、 行各樣罪惡,終難免受神嚴厲責罰。

     1~7本節至7節為著名的“葡萄園之歌”,以色列是神的葡萄園,雖由神親自栽種,可是以民背逆、犯罪,不忠於神,結出的不是好果子,卻是野葡萄,不只果子小,而且又酸又澀。

         112 以色列在其它地方也被描述為“葡萄園”(耶一二10;詩八○8~19;太二一33~45),神已經賜下各樣的優勢,但只結出邪惡的果子。

         1-30  猶大忘恩負義必受刑罰:本章再次描述猶大的罪惡,但更清楚道出神的忿怒與猶大要受的刑罰,可謂2-4章信息的高潮。

         5:1~30葡萄園之歌。以賽亞將神比作良善的僕人,將以色列比作葡萄園,暴露以色列離棄神的眷顧與期待的墮落,警告神將來對他們的懲罰。這首葡萄園之歌分為三個部分:①神對葡萄園的關愛與失望(1-7節);②被比作葡萄園的以色列具體的罪惡與審判(8-25節);③神使用外邦人審判敗壞的葡萄園(26-30節)。


【賽
12 古代近東的比喻與寓言】學者一直在討論,這段經文到底要歸類於比喻還是寓言。差別在於這個故事的比較層面有多廣。在古代近東文學,早于蘇美時期就有比喻的用法,到新亞述時期也有少數例子。在《艾拉與伊舜神話》(抄本日期為主前第八世紀),瑪爾杜克哀歎巴比倫,將其比作不生長的植物。瑪爾杜克說,自己把松球般的種子撒滿城中,卻沒有果子生出。他像種植果園一樣栽培巴比倫,卻從沒嘗到果實。詳情參:以西結書十七1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
16 栽培果園的準備與維護】葡萄是古代近東的主要出產,因此,當時都知道如何照管葡萄園。在以色列多石的山區,尤其需要保持水土,才能結出理想的果實。農夫會把山區地的石頭清除,然後用石頭砌成梯田狀,防止水土流失。他們也用石頭蓋小房子或是守望塔,近收成的時節,可以保護作物。農夫也要不斷用鋤頭清除樹與樹中間的雜草,以免吸收土裡的水分。他們也會使用不同的灌溉方法,確保地裡有足夠的水。如果地的水分不夠,結出的葡萄會又小又酸。另外,農夫也會用石頭在葡萄園附近建酒醡或酒池,就不用擔心葡萄搬運的時候受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2】
「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壓酒池;指望結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

  〔暫編註解〕用石頭築成的“一座樓”,在樓上可以看見四面八方的環境,以至能保護葡萄園。

「一座樓」:用來看守園中的果子,免得被盜賊和雀鳥偷去或吃掉;另作放置耕具之用。

     「野葡萄」:果子小、味酸澀。

         描繪神作為農夫的細心,他充滿期待地耕耘著葡萄園。反倒結了野葡萄: 意指種良得莠,表明神並未坐等待收,而是盡心盡力、辛勤勞作。責任只能在葡萄園。

         祂刨挖園子(`azaq)。上下文表明葡萄園是有籬笆或“牆垣”的(賽5:5;參太21:33)。神在祂的子民周圍築起了一道護籬保衛他們。他們處在巴勒斯坦的中央高地上,不與周圍的民族直接接觸,這是一種保障。神的律法和祂藉著先知所傳達的信息,有效地防止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

         石頭。可能代表當地的民族,以及他們拜偶像的宗教和邪惡的習俗。

         上等的葡萄樹。代表以色列人,是神精心挑選的(見第7節)。

         一座樓。樓代表聖殿。

         壓酒池。可能代表先知學校這樣的機構,是神所設立培養公義,公平,誠實和純潔等美德的。

         葡萄。種植葡萄園是為了收穫葡萄,就像路13:6-9比喻中的無花果樹一樣(見太21:19,34)。葡萄象徵品格的果實,是以色列所要在世人面前反映的神品性。

         野葡萄。以色列沒有結出聖靈的果實,反而結出情欲的果子(見加5:19-23)。殘暴,不公正,不誠實,欺騙,不節制和不道德的行為,漠視窮困者的權利,欺詐寡婦孤兒──這些先知所不斷斥責的罪惡,就是本節的“野葡萄”。


【賽五3】
「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猶大人哪,請你們現今在我與我的葡萄園中,斷定是非。」

  〔暫編註解〕斷定是非: 如1:18等經文,以法律訴訟形式提示神與以色列之間的矛盾,邀請讀者進行客觀思考。借不斷墮落的以色列史,我們當智慧地回顧自己的生活。

猶大人。以賽亞繼續對自稱為神子民的猶大和耶路撒冷居民說話(見賽1:1;2:1;3:1;4:3,4)。葡萄園的歌結束了。歌中的“所愛者”神,藉著先知對祂的子民說話。

         斷定是非。這裡呼籲錫安自己作出判斷(見太21:40,41)。神再次邀請祂的子民與祂評理(見賽1:18)。祂的要求是公正的。如果他們正確地面對現實,就肯定會承認祂的公義和自己的罪惡。

     3-7神呼籲猶大自己作出裁決,看看誰是誰非,使猶大無法推諉自己的罪。這種斥責技巧亦見於撒下12章; 羅1-2章等。


【賽五4】
「我為我葡萄園所作之外,還有什麼可作的呢?我指望結好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呢?」

  〔暫編註解〕還有什麼可作的呢?……怎麼: 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傾注全力的好農夫,因預想不到的結果深深陷入失意與絕望的心境。盡力的農夫即刻將失望轉化為公義的憤怒,宣告審判(5,6節)。

     反問句往往更能強調事實。以賽亞用這個問句說明神為以色列已盡到了一切努力。祂向他們提供了各種便利,幫助他們培養品格,使他們可以像祂。所以他們的失敗只能是咎由自取。


【賽五5】
「現在我告訴你們,我要向我葡萄園怎樣行:我必撤去籬笆,使它被吞滅;拆毀牆垣,使它被踐踏。」

  〔暫編註解〕“撤去籬笆”、“拆毀牆垣”:指神容許敵人來蹂躪以色列。

以色列無可避免的懲罰,就是神把那保護的“籬笆”撤去,致令她的仇敵可以向她入侵。

     神要撤去猶大的一切庇護,使敵人很容易吞噬他。

         籬笆……牆垣: 這些設施是為葡萄園的安全而設,意指神對以色列的保護。撤去、拆毀意味他們不再受神的保護。當這些成為現實,葡萄園必像被離棄的地土,陷入悲慘境地。

         神將撤回祂保護祂子民的手,允許他們的敵人掠奪和驅逐他們。犯罪的結果是葡萄園變成一片荒地。


【賽五6】
「我必使它荒廢,不再修理、不再鋤刨,荊棘蒺藜倒要生長;我也必命雲不降雨在其上。」

  〔暫編註解〕聖徒若帶來與神期待不符的結果,神可能會懲罰他們。

我必使他荒廢。神並沒有自己使以色列荒廢,而是撤回了祂保護的手,允許外敵,現在是亞述,以後是巴比倫和羅馬,來實行祂的旨意(見代下18:18;22:8注釋)。後來以賽亞說到神利用亞述作為祂“怒氣的棍”和“惱恨的杖”(賽10:5-7)來懲罰以色列人。

     不再鋤刨。要葡萄園出產,就必須予以照料。不加修剪和栽培,最後就會淪為荒地。不再修剪和鋤刨,說明神停止在道德和屬靈進行栽培(路13:8;約15:2)。

         荊棘蒺藜。繁茂的葡萄園變成了荒地。所生產的不是葡萄,而是荊棘蒺藜。甚至天象也扣留了它們的福氣。土地變為焦黃荒蕪。生命和福氣都是神所賜的(雅1:17)。祂扣留福氣就會造成荒蕪和死亡。


【賽五7】
「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或作“倒流人血”);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

  〔暫編註解〕本節為此短詩作的解釋。“公平”(mishpat)和“暴虐”(亦作“流血”,mispah),在原文發音近似;“公義”(sedaqah)與“冤聲”()在原文的發音也近似。先知用此寫作手法來生動說明以民的行為與神的要求,差以毫釐,失之千里。

“冤聲”。呼求幫助。

     先知用字手法絕妙,「公平」與「流人血」、「公義」與「冤聲」在原文發音相似,諷刺人的實際行為與神的要求相距千里,給聽眾當頭一棒。

         誰知: 希伯來語連接詞,具有“因為”之意。以賽亞再次重複1、2節所提的審判原因,指出以色列的可憎之處。以本節為分水嶺,之前都以比喻警告,自8節起直接、公開向猶太人宣告神的審判。以賽亞宣告的審判與耶穌的警告“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就剪去扔在火裡燒了”(約15:1-6)相同。

         葡萄園。神已清楚地說明了祂給祂子民信息的意義。這個信息特別用在該背道的民族,使人想起了拿單對大衛的責備:“你就是那人”(撒下12:7),和耶穌對猶太人的斥責:“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太21:43)。

         以色列家。雖然以賽亞的使命主要是針對猶大王國,他的一些信息也完全可以用在以色列王國。葡萄園的比喻當然主要是指猶大(第3節),但責備和將要厄運的信息,既適合猶大,也適合以色列。“以色列”常用來指猶大民族(見賽1:3;4:2;8:18;31:6;彌1:14;3:1;6:2)。但這裡同時提到“以色列家”和“猶大人”,似乎暗示該信息適用於這兩個國家。如果這裡的“以色列”是指北方王國,那麼這個預言就肯定是在西元前722年北方王國覆滅以前發出的。既然那個國家快要滅亡了,就不能否認主要關注猶大的神先知,有時也會把預言的目光投向處在危險中的猶大北方的鄰居。

         他指望的是公平。神指望祂的子民秉公行義,卻到處看到流血,冤屈和壓迫。

         冤聲。“冤聲”來自遭受壓迫,無辜流血的人(見創4:10;申24:15;雅5:4;啟6:9,10)。義人不會這樣彼此相待,致使求救的冤聲傳到天上。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