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26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耶利米書】第六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7-3-21 10:46:0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煉而又煉(六1-30)】
   一、逃亡的警鐘(1-8)
   二、一個義人也沒有(9-15)
   三、史無前例的警告(16-26)
   四、最後分析(27-30)
──《新舊約輔讀》

逐節詳解

【耶六1】「便雅憫人哪,你們要逃出耶路撒冷,在提哥亞吹角,在伯哈基琳立號旗。因為有災禍與大毀滅從北方張望。」
  〔呂振中譯〕「便雅憫人哪,從耶路撒冷城中逃出來避難哦!要在提哥亞吹號角,在伯哈基琳豎立警報;因為有災禍與大破毀從北方張望下來。」
  〔暫編註解〕耶利米是來自便雅憫地的祭司(一1)。他呼籲自己支派的人快逃離耶路撒冷,因為毀滅的敵軍快到。“提哥亞“:在耶路撒冷南面19公里。”伯哈基琳“:在耶路撒冷南面3公里。1~3節為神說話,告訴百姓連耶城也不完全。
       耶利米警告他所屬的“便雅憫”支派要逃離耶路撒冷。“提哥亞”,在希伯來文與“擊打”一詞相近,位於耶路撒冷以南十一英里(17.6公里)。“伯哈基琳”。現在的拉密拉哈勒(Ramat Rahel),位於耶路撒冷以南兩英里(3.2公里;尼三14)。
     耶利米警告自己的支派逃出耶路撒冷,先知的家鄉亞拿突距耶路撒冷僅五公里(三英里),顯示敵人來犯近矣。
         「提哥亞」:位耶路撒冷之南十九公里(十二英里)。(參摩1:1)
         「伯哈基琳」:於耶路撒冷之西三公里(二英里)。(參尼3:14)當敵人往南壓境時,耶路撒冷附近的城鎮都難逃災禍。
         「號旗」:乃烽火的記號(參4:6注)。
         「張望」:原文作「俯視」,有「逼近」之意。
         在提哥亞吹角,在伯哈基琳立號旗: 警告戰爭來臨,似乎表明耶路撒冷已遭受了審判。因為,此二城均位於耶路撒冷南部,吹角暗示耶路撒冷已被攻佔。倘若此二城是在耶路撒冷的北部,它們就會先遭到侵略,而耶路撒冷則會吹角示警。
         便雅憫人。指耶路撒冷的居民。這裡所採用的是以局部指代整體的提喻法。按原來各支派的分配方案,耶路撒冷劃歸便雅憫(見書15:8注釋)。在大衛的時代以前,該城既有猶大支派的人(見書15:63注釋),也有便雅憫支派的人(見士1:21注釋)。便雅憫和猶大以城市南部的欣嫩子穀為界(書15:8)。耶利米的故鄉就在便雅憫境內(見耶1:1注釋)。有人認為在耶利米即將開始工作時,這個信息就可能已傳到了那裡。因此這裡的呼籲特別向便雅憫人發出,儘管它是以整個民族為物件的。
         耶路撒冷。在早些時候(耶4:6),鄉間的居民被勸到城裡避難。現在則警告從耶路撒冷逃到南方荒涼的牧場。本章生動地描述了北方敵軍的到來。這裡發出新的呼籲,可能是為了指出毀滅將十分徹底,甚至最大城市的工事也比不上窮鄉僻壤安全。在另一方面,耶4:6也可能指早先的入侵。那時有工事的城市是比較安全的。
         提哥亞。一個在耶路撒冷南面約16公里的山城,海拔約820米,下面是猶大曠野。在大衛的時代,約押所雇的聰明女子就住在這裡(撒下14:2),後來它成為羅波安的防城(代下11:5,6)。它也是先知阿摩司的家鄉(摩1:1),現名提庫(Teqû)。本節含有雙關的意義。“吹”和“提哥亞”都來自taqa`,意為“趕”,“拍”或“吹”。
         號旗。這裡無疑指“以火為信號”(見士20:38,40)。
         伯哈基琳。直譯是“葡萄園的屋子”。被確認為艾因卡琳(`Ain Kârim),位於耶路撒冷以西方7公里處。
         災禍。直譯是“(從上面)俯視”。用擬人的手法說災禍俯視百姓,以其為獵物。
         北方。見耶1:14;4:6注釋。
         1-8  耶路撒冷被圍。
         1~8巴比倫侵略猶大: 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來自北方的外邦軍隊蹂躪猶大的情景。亦即,以緊迫的口吻描述了耶路撒冷頃刻間就被巴比倫所佔領而滅亡的光景(4-6節)。漫延於社會中的罪行,固然是他們受懲罰的原因(7節),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他們厭棄神訓誨的宗教性罪行(8節)。神雖然已作出了萬般準備除滅猶大,卻再一次督促其悔改(8節),顯明了神恒久忍耐的憐憫之情。
         1-30  敵人已逼在眉睫:本章的警告較4和5章更為緊急,敵人已在城的四圍紮營,隨時要發動攻擊。
         6:1~30審判的確切性:為了使猶大免遭審判,耶利米在全城尋找一個行公義、求誠實的人(5:1),卻未能發現。因此,只有城毀枝折的審判在等候著他們(5:10)。本章則更加具體地論及了審判的確切性。同時,本章也再次重複了4、5章中所論到的三個主題。那就是:①預言巴比倫的入侵(1-8節);②神對猶大的彈劾(9-21節);③預言審判之日的慘狀(22-30節)。

【耶六2】「那秀美嬌嫩的錫安女子,我必剪除(“女子”就是指“民”的意思)。」
  〔呂振中譯〕「錫安小姐是不是像青綠的草場〔傳統:那秀美嬌嫩的錫安小姐我必剪除〕,」
  〔暫編註解〕「秀美嬌嫩」:特指耶路撒冷天之驕子的獨特地位,因為她是聖殿的所在地(參賽2:2-3; 結24:21)。另一解釋是把「秀美」譯作「草場」(見耶9:10; 23:10) , 「我必剪除」譯作「你好像」,全節便成為「錫安女子啊,你好像美好的草場」;此譯法與下上文之內容符合。
     我必剪除(damah)。可譯為“使……靜下來”,也可譯為“滅絕”(見何4:5)。有人認為本節也是指 “滅絕”,即“我要滅絕秀美嬌嫩的錫安女子”。

【耶六3】「牧人必引他們的羊群到她那裡,在她周圍支搭帳棚,各在自己所占之地使羊吃草。」
  〔呂振中譯〕「以致有牧人帶着羊群來光顧她?他們支搭帳棚四面圍攻她,各在自己所佔之地放羊喫草。」
  〔暫編註解〕“牧人”、“羊群”指巴比倫軍隊;他們要來安營,以猶大國為食物(比較十二10)。
       “牧人……他們的羊群”。指巴比倫的領袖和他們大群的士兵渴望吞吃猶大(比較一二10)。
     「牧人」:指巴比倫的將領或君王。
         「羊群」:指其軍隊,他們正覬覦耶路撒冷這塊牧場,預備前來掃蕩。
         本節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把侵略軍的首領比作牧人,其牛羊吃掉所有的草木(見民22:4注釋)。二,描寫入侵以後的狀況:城市毀滅,土地荒蕪,貝多因人進來放牧。

【耶六4】「你們要準備攻擊她,起來吧!我們可以趁午時上去。哀哉!日已漸斜,晚影拖長了。」
  〔呂振中譯〕「『你們要行聖禮備戰來攻擊她;起來!我們趁中午上去!唉,我們不得了啦!日已漸斜了!暮影拖長了!』」
  〔暫編註解〕你們要準備攻擊他: 神命令巴比倫準備作戰。巴比倫侵略猶大而使那地荒廢,且擄走百姓,這並非是一般的征服戰爭,乃是屬神的戰爭,因為神為了懲戒犯罪的猶大而使用了巴比倫。事實上,我們不能否認世界的每一件大小事件與戰爭背後,總是隱藏著神的聖潔旨意與護理。神是萬物之主,他積極地介入人類的歷史(羅11:36)。
         你們要準備攻擊。直譯是“使戰爭神聖化”。戰前的獻祭,占卜和祈禱。結21:21,22描述了迦勒底人的這種習俗。以色列人在打仗前也獻祭和祈禱(見申20:1-3;撒上13:9-12)。參“所挑出來的人”(見賽13:3注釋,LJV版為“神聖化的人”)。
         起來吧,我們可以趁午時上去。侵略者互相鼓勵,準備發動進攻。他們他們生怕失去打敗敵人,實施掠奪的機會。
         午時。在正午的酷熱之下也不放鬆(見耶15:8;20:16)。但願今的人們也能這樣熱心為神的國從事屬靈的戰鬥!決不可浪費時間或機會!
       4-5古時軍隊通常是在清早發動攻勢,在晚間休息,這裡顯示敵人攻勢之逼切。
     4~5犯境的敵人說的話。“她”指耶城。“午時”:古時軍隊一早進攻,晚間休息。現在改在午間,喻攻擊來得突然。“夜間上去”:軍隊夜間應休息,現在漏液進攻,喻攻陷城池的決心。

【耶六5】「起來吧!我們夜間上去毀壞她的宮殿。」
  〔呂振中譯〕「『起來!我們乘夜上去!毀壞她的宮堡。』」
  〔暫編註解〕「宮殿」:或作「堡壘」。

【耶六6】「因為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砍伐樹木,築壘攻打耶路撒冷。這就是那該罰的城,其中盡是欺壓。」
  〔呂振中譯〕「因為萬軍之永恆主這麼說:『你們要砍伐樹木,倒土堆攻打耶路撒冷,就是該受察罰〔或譯:放蕩不羈〕的城,其中盡是欺壓。」
  〔暫編註解〕“壘”。攻城的坡道,侵略者可借此運送他們的攻城槌,並且攀登耶路撒冷的城牆。
       當時攻城須以樹幹及石頭堆成斜坡,以便在較高位置撞擊城牆。
         萬軍。見書5:14;詩24:10注釋。
         你們要砍伐樹木。先知生動地描繪了古代的圍城。城市的周圍地區清除乾淨了。樹木被砍下來構築墩,壩,塔和軍事器械。摩西的律法禁止為圍城而砍伐果樹(見申20:19,20注釋)。普盧塔克(約西元46-120年,古希臘傳記作家和散文家)記錄埃及人的一個類似法規,但不知道其他近東國家會不會這樣謹慎。
         築壘。一筐一筐的泥土運過來,堆成土墩,與城牆一樣高,以便發起進攻憑(見撒下20:15;王下19:32;賽29:3;結4:2)。
         罰。這裡指“處罰”(見耶5:9;見詩8:4;59:5注釋)。
         盡是欺壓。見王下24:3,4;賽1:21;結7:23。
     6~8耶和華向巴比倫人說的話。“築壘”:古時攻城先用石頭在城外築斜坡,然後用巨樹幹撞塌城牆。“病患損傷”:指道德和靈性上的墮落。神仍渴望百姓在最後關頭能悔改(8節)。

【耶六7】「井怎樣湧出水來,這城也照樣湧出惡來。在其間常聽見有強暴毀滅的事,病患損傷也常在我面前。」
  〔呂振中譯〕「水池怎樣使它的水清新,這城也怎樣使她的邪惡推陳出新;她中間常聽到有強暴和毀滅的事;創痍和損傷不斷在我面前。」
  〔暫編註解〕井。 這是依據馬所拉的傳統說法。英KJV版譯為“泉水”。
       湧出。七十士譯本,武加大譯本和大多數現代的注釋者認為詞來自詞根qarar(“寒冷”),把這句譯為“保持涼爽”或“保持新鮮”。水存在一個地下水庫中,保持新鮮,好隨時取用。這種解釋喻指耶路撒冷也保存著她的罪惡。
     但其它人按照猶太拉比的解釋,認為其詞根為qur(“掘水”),把這句譯為“使水湧出。”這種解釋喻指耶路撒冷不斷地湧出罪惡和壓迫的事。
         不論先知心裡想到的是什麼比喻,顯然都說明耶路撒冷已完全被罪惡所控制。

【耶六8】「耶路撒冷啊,你當受教,免得我心與你生疏,免得我使你荒涼,成為無人居住之地。”」
  〔呂振中譯〕「耶路撒冷阿,你須要接受管教,免得我跟你疏遠,免得我使你荒涼,成為無人居住之地。』」
  〔暫編註解〕耶路撒冷啊,你當受教: 意指猶大受懲是因藐視神的教訓,只要是他們為懲戒之因——不順服而悔改,神就會轉意收回審判。即便是在審判迫在眉睫之際,神依然在尋找施恩的機會(箴4:13)。
       你當受教。在可怕懲罰的警告中,傳來了以色列神的溫柔呼籲。祂無限善良和忍耐,不願意毀滅祂的子民。神勸告他們接受祂的管教和懲戒而改邪歸正。
     生疏(yaqa`)。“轉身(表示厭惡)”。神不願意轉離祂所揀選的民族(見結23:18;何9:12;11:8)。

【耶六9】「萬軍之耶和華曾如此說:“敵人必擄盡以色列剩下的民,如同摘淨葡萄一樣。你要像摘葡萄的人摘了又摘,回手放在筐子裡。”」
  〔呂振中譯〕「萬軍之永恆主這麼說:『你要〔傳統:他們要〕擄盡以色列餘剩之民,如同摘淨葡萄一樣;要像割取摘葡萄的人回手到枝子上〔原文:筐子裏〕割了又割。』」
  〔暫編註解〕猶大將會被毀滅淨盡,正如摘葡萄的人把葡萄樹摘光一樣。
       形容農夫在葡萄收成後摘去餘剩的葡萄,以此比喻先知在敵人洗劫猶大之際,要盡力搶救殘餘的人。
         「筐子」:原文或作「枝子」。先知要往返救人,像農夫不斷回到樹枝上摘葡萄。
         擄盡以色列剩下的民: “剩下的民”是指耶路撒冷被佔領之後,沒有被俘虜去而留在猶大的百姓。因本節意指入侵的迦勒底人將擄盡這些餘剩者。受到審判之後,餘剩者理當大大悔改,然而本節暗示我們,連這些人都未曾歸向神。神曾經命令以色列百姓,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利19:10;申24:21),但是當時的猶大人卻被貪婪所蒙蔽而無視此律例。神論到此罪與將受的審判相關。
         擄盡。在這個比喻中,葡萄代表猶太人,擄掠的是侵略者巴比倫人。囚擄和毀滅會一再充分地發生。
         以色列剩下的民。在耶利米時代,猶大王國是以色列中所剩下的。十個支派已被亞述人擄走(見賽24:13;耶49:9;俄5)。
         摘了又摘。俘擄們會一再被帶往巴比倫(耶52:28-30;參王下24:14;25:11)。
         筐子(salsilloth)。含義不定,《舊約》中只出現在這裡。有人認為可能指“嫩枝”,“樹枝”或“葡萄”。但七十士譯本為kartallos(“筐子”),與亞述語和現代希伯來語相同。
         9-15  本段是耶和華與先知的對話。
         9-21  百姓全然敗壞:上文先知對耶京仍存一線希望,只要百姓願意受教,則災難仍可免去,無奈這個民族已病入膏肓,舉國上下一味犯罪,審判勢難倖免。
     9~21神的希望落空,百姓不聽勸導,災劫難逃!

【耶六10】「現在我可以向誰說話作見證,使他們聽呢?他們的耳朵未受割禮,不能聽見。看哪,耶和華的話,他們以為羞辱,不以為喜悅。」
  〔呂振中譯〕「我要向誰說話,而發警告,使他們聽呢?看哪,他們的耳朵沒受割禮,不能傾聽;看哪,永恆主的話、他們以為羞辱,不喜悅它。」
  〔暫編註解〕先知抱怨,說話已無人肯聽。“耳朵未受割禮”:表示百姓冥頑不靈,不能明白神的道(徒七51)。
       先知向神抱怨,因為沒有人肯聽神要他傳講的話。
         「未受割禮」:比喻被蒙蓋以致失去原有功能(參徒7:51)。
         耳朵未受割禮,不能聽見: 耶利米預料到,他們均會將審判的警告當作指責,卻不會信以為真。亦即,猶大百姓雖在身體行了割禮,卻未曾受屬靈的割禮,故必掩耳不聽神的話語。在這一點上,當時的猶大百姓可以說是屬靈的耳聾之人(結12:2;徒7:51)<創17:9-14,割禮>。
         向誰?耶利米似乎對自己的使命有一種失落感,因為百姓的固執使他的話語未能產生效果。
         他們的耳朵未受割禮。其他地方說“心”(見利26:41;申10:16;耶9:26;結44:7,9)和“唇”(見出6:12,30)未受割禮。《舊約》中只有本節說耳朵未受割禮(見徒7:51)。猶大人掩耳不聽神的教訓,固執地追求世俗的道路。他們頑梗而悖逆。
         羞辱。他們藐視和嘲笑神藉著祂的先知所傳達的信息(見耶20:8)。
         不以為喜悅。宗教活動只有甘心樂意地參加,才會帶來益處。
     10~21 猶大進一步受到責備,因為她不聽警告(10節)、不知慚愧(15節)、頑固(16節),而且進行鋪張但卻空洞的敬拜(20節);這樣的敬拜包括使用“從示巴(也門)出的乳香”和“菖蒲”(或作甘蔗,一種芳香的根,大概從印度運來)。

【耶六11】「因此我被耶和華的忿怒充滿,難以含忍。“我要傾在街中的孩童和聚會的少年人身上,連夫帶妻,並年老的與日子滿足的都必被擒拿。」
  〔呂振中譯〕「因此我充滿了永恆主的烈怒,我含忍得膩了。我要〔傳統:你要〕向街上的孩童和聚在一處的青年團身上倒去了;他們連夫帶妻、年老的跟歲數滿足的必都被捉拿。」
  〔暫編註解〕他決定閉口不言,但神要他說話。“傾”:把忿怒傾倒在男女老幼身上,無一人能免審判。“日子滿足的”:老年人。
       先知於是閉口不言,但卻不能抑制內心的激動。雖然他一生的事奉毫無果效,他仍得忍辱負重,鞠躬盡瘁。接著是神給先知的回答,重申所有百姓,不論男女老幼,都要受神的審判。
     真信仰的出發點是聆聽神的話語,猶大卻拒絕聽,這就使他們完全喪失了脫離罪的希望(10節)。正如本節所示,罪惡就會大肆為虐,且影響上到老下到小的所有人,一同淪為刑罰的物件。正如漆黑的大海需要照亮航線的燈塔,邪惡勢力四處尋找可吞惡滅之人時,則更需要真理即神的話語的光照,然而他們卻漠視了這一點。這無異於污辱神不斷以話語相勸的忍耐之工夫,促使神發出了憤怒的預言。當時的猶大百姓,與新約時代抵擋真光耶穌基督的猶太人毫無二致(約1:9-11)。
         忿怒充滿。比喻先知為神的事業而發熱心(見耶4:19;參結3:3)。
         難以含忍。指再也忍不住了。
         傾。見耶7:20;啟16:1。
         在街中的孩童。不論年齡和性別,從街上的孩子到老弱者,所有的人都要受到懲罰。
         被擒拿。即受到懲罰(見耶8:9;參賽8:15)。

【耶六12】「他們的房屋、田地和妻子都必轉歸別人。我要伸手攻擊這地的居民。這是耶和華說的。」
  〔呂振中譯〕「他們的房屋必轉歸別人,田地和妻子一概都去;因為我要伸手攻擊這地的居民』:這是永恆主發神諭說的。」
  〔暫編註解〕百姓所珍惜的一切東西都要落到外人手中。第12-15節與耶8:10-12相似(見申28:30)。

【耶六13】「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貪婪;從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虛謊。」
  〔呂振中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貪圖不義之財;從神言人到祭司、都行虛假。」
  〔暫編註解〕貪婪……行事虛謊: “貪婪”具有“猜忌”或“以不正當的方法獲取”之意,這就表明猶大極其邪惡,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毫不猶豫地傷害鄰人。下到小上到老,微至貧賤庶民,尊至在位掌權之人,均深諳此道。對這些因物欲而犯罪的人,神的審判就是奪取他們所看重的。實際上,對人而言沒有比神更重要的存在。若有人看重其它過於神,必因此倍受挫折和痛苦。耶利米另行敘述了先知與祭司的罪,這是因為祭司原是被任命將律例教授給百姓。因此,即便是君王與百姓一同敗壞了,至少祭司是不應與他們同流合污。然而,連這些理當給萬人帶去光明、教導得救之道的人,都淪落為背道者而沒有敬畏神。
     屬靈的領袖先知和祭司,應該首先制止罪惡,可他們卻帶頭犯罪。

【耶六14】「他們輕輕忽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
  〔呂振中譯〕「他們輕輕忽忽地醫治我人民的破爛,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
  〔暫編註解〕“損傷”:指靈性上的墮落。
       百姓與神之間的關係嚴重破裂,並非表面工夫所能修好,乃需內心徹底的改變(參4:3-4)。百姓所面臨的是沈重的打擊,假先知們慰撫的話實在無濟於事。
     輕輕忽忽地醫治: “輕輕忽忽”具有“不予重視”或“輕蔑”之意,暗示祭司和先知並沒有認為百姓的罪已極為深重。事實上,百姓的罪行已嚴重得足以引發嚴厲的審判。然而,先知不斷重複“平安了”,從而使問題更加惡化。當時的宗教領袖,缺乏屬靈的洞察力和誠實,故犯了瞎子領瞎子的過錯(太15:14)。
         百姓的。英KJV版為“我百姓的女兒”(參耶8:11,21,22)。
         輕輕忽忽地。即敷衍了事地。
         平安了(shalom)。常用來泛指人生一切美好的事物。不僅指“平安”,還表示“完全”,“繁榮”,“幸福”,“健康”和“友誼”等。Shalom及其同義詞salaam仍是今日許多東方國家常用的問候語。
         耶利米時代的所謂先知掩飾民族的罪行,描繪了猶大將來繁榮的虛假畫面(見耶8:11;14:13;23:17;參彌3:5)。這些不忠心的領袖用油滑和騙人的學說,引誘罪人產生致命的安全感。他們理應就迫近的災難和悔改的必要發出警告(見結13:22)。
         神已經宣佈犯罪即將不可避免地遭到報應。在這種情況下,先知仍說有平安和安全,這就是回應了撒但當初藉著蛇在伊甸園說出的謊言:“你們不一定死”(創3:4)。神藉著耶利米和其他使者宣佈猶大恩典的日期快要結束了。犯罪的報應不再耽擱(參結12:21-28)。但假先知卻批評耶利米和他從天而來的信息(見耶28;29章),設法安撫百姓的恐懼,使他們不受阻擾地繼續犯罪。假先知簡直是在說:“明日必和今日一樣,就是宴樂無量極大之日”(賽56:12)。

【耶六15】「他們行可憎的事,知道慚愧嗎?不然,他們毫不慚愧,也不知羞恥。因此,他們必在僕倒的人中僕倒,我向他們討罪的時候,他們必致跌倒。這是耶和華說的。”」
  〔呂振中譯〕「他們行了可厭惡的事、覺得慚愧麼?不,他們一點也不慚愧,也不知羞恥;因此他們必在仆倒的人中間仆倒;我察罰他們時、他們必致傾覆:這是永恆主說的。』」
  〔暫編註解〕「撲倒的人」指在戰場上被殺的人。
       他們行可憎的事知道慚愧嗎?“他們”指那些鹵莽的屬靈領袖。如果他們能以自己的大罪為恥辱,那可能還有希望。但他們已麻木不仁了。“良心既然喪盡”(弗4:19),就越過了聖靈所能感動的界限。
     羞恥。參耶3:3;8:12。恬不知恥是良心麻木的表現。
         討罪。這裡指“懲罰”(見第6節注釋)。

【耶六16】「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間;這樣,你們心裡必得安息。他們卻說:‘我們不行在其間。’」
  〔呂振中譯〕「永恆主這麼說:『你們要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往古的路徑,哪一條是好的路,你們便在那上頭行;這樣、你們就得安然。但他們卻說:“我們不在那上頭行。”」
  〔暫編註解〕“古道”:猶大國敬畏神的先祖所走的正直道路。
       「古道」:指耶和華在古代賜予以色列人的啟示,即在西乃山所訂立的約(參出19:5),這是以色列民族信仰的根基與生活行為的準則;有學者則認為此字於原文可解作「智慧之道」。
         你們當站在路上。比喻中的旅客在幾條道路的交叉口迷了路,就認真考慮和多方打聽正確的道路。
         古道。正確的道路就是猶大虔誠的祖先所走的路。遵守聖約的道德規範會給民族和個人帶來最高的屬靈福氣。
         你們心裡必得安息。凡行在神所指引道路上的人將獲得平安和安息(見太11:28,29注釋)。
     16-17  神呼籲百姓轉回,但他們不肯聽從。
         16~17從兩方面概括了上文所指出的猶大之罪(9-15節):①失去了列祖時期對神的純正信仰(16節);②拒絕了先知悔改的呼籲。第一項罪顯明了他們未能正確認識歷史教訓的愚蒙;第二項罪則揭露了他們未能直面現實,而留於膚淺的安逸狀態。今日的聖徒,理當慎思明辯,神在過去歷史之中的護理對今天的意義;也要認識到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當如何行事。

【耶六17】「我設立守望的人照管你們,說:‘要聽角聲。’他們卻說:‘我們不聽。’」
  〔呂振中譯〕「我屢次立了守望人來照管你們,說:“要留心號角聲哦!”但他們卻說:“我們不留心聽。”」
  〔暫編註解〕“守望的人”:指先知們。
       「守望的人」:指眾先知。
     「角聲」:是面對敵人入侵時所發的警報。
         守望的人。參賽56:10;結3:17;33:7。
         角聲。角聲是城牆的哨兵所發的警報(見耶4:5)。
         我們不聽。參第16節“我們不行”。

【耶六18】「列國啊,因此你們當聽!會眾啊,要知道他們必遭遇的事!」
  〔呂振中譯〕「因此,列國阿,你們要聽!要清楚知道將要來臨的事〔此行有殘缺,意難確定〕。」
  〔暫編註解〕“會眾”:亦作“見證人”。指外邦人。
       「會眾」:原文或作「證人」。
         因此。以色列人掩耳不聽嚴厲的警告和善意的勸戒。
         列國(goyim)。見耶1:5注釋。先知呼喚外邦人見證神對祂子民的懲罰(見賽1:2)。
         會眾。可能指聚集旁觀的外邦人。先知呼籲這些國家聽“臨到這百姓”的判決(第19節)。
         他們必遭遇的事。可以指:一,他們罪惡和頑固的程度;二,他們因墮落而遭致懲罰的嚴厲。
     18-19  神呼喚全地見證以色列民因悖逆而受罰。

【耶六19】「地啊,當聽!我必使災禍臨到這百姓,就是他們意念所結的果子,因為他們不聽從我的言語。至於我的訓誨(或作“律法”),他們也厭棄了。」
  〔呂振中譯〕「大地阿,聽哦!看吧,我必使災禍臨到這人民,就是他們的意圖〔或譯:背道〕所結的果子;因為我的話他們不留心聽;我的指教他們棄絕了。」
  〔暫編註解〕我必使。直譯是"我正使”。把懲罰說成是已經臨到。
     他們意念所結的果子。猶大的居民要自食其果。他們的執迷不悟將很快招惹毀滅(見箴1:31注釋)。品格決定行為。行動源於思想。

【耶六20】「從示巴出的乳香,從遠方出的菖蒲(或作“甘蔗”)奉來給我有何益呢?你們的燔祭不蒙悅納,你們的平安祭我也不喜悅。”」
  〔呂振中譯〕「從示巴來的乳香,從遠地出的菖蒲,奉來給我有甚麼益處?你們的燔祭不是可悅納的,你們的平安祭、我不覺得香甜。」
  〔暫編註解〕“示巴”:今沙地亞拉伯南方的葉門。
       「示巴」:位於亞拉伯南部,是當時各類香料的貿易中心(參結27:22)。
         「遠方」:可能指印度。
         給我有何益。耶利米在這裡強調,單在外表上事奉是不會被神接納的。如果不是出於內心,即使遵守全部的禮儀也是無用的(見撒上15:22;詩40:6;賽1:11-13;耶7:21-23;結20:39;何6:6;摩5:21-24;彌6:6-8)。
         示巴。據最近的考古發現(大約1950年),示巴就是現在阿拉伯西南部的葉門(見王上10:1注釋)。示巴人是閃族的商人,經營黃金,香料和寶石等貴重物品(見賽60:6;見王上10:1,2注釋)。其首都是馬里伯卜。
         菖蒲(或作甘蔗)。其最優良的品種是在印度和阿拉伯南部(見結27:19)。它的根,莖和葉子可榨出香料來。
         我也不喜悅。英KJV版譯為“我也不覺甜。”
     20-21背約的百姓厭棄神的律法,卻想用貴重的祭品來取悅神,結果適得其反。
         20~21責備了空虛而偽善的敬拜儀式,因為內中沒有對神的愛與順服神的誠實行為。大多數先知都曾責備過這種假冒偽善的宗教行為(賽1:10-17;何6:6;摩5:21-24;彌6:6-8)。當時猶大的獻祭過於偏重形式,這是愚弄神的可憎之舉。因為神喜悅順服神而行公義、求公平,恨惡形式上的祭祀與燔祭(撒上15:22;箴21:3;羅12:1)。因此,雖然他們獻上了貴重的乳香和菖莆,神卻看穿了其內心(撒上16:7),而予以拒絕。耶穌也抨擊了這樣的形式主義(太23:23)。

【耶六21】「所以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絆腳石放在這百姓前面。父親和兒子要一同跌在上;鄰舍與朋友也都滅亡。”」
  〔呂振中譯〕「故此永恆主這麼說:“看吧!我要將絆腳物放在這人民前面,他們就必絆跌在那上頭,父親和兒子一同絆跌,鄰居和朋友一概滅亡。”』」
  〔暫編註解〕“絆腳石”:巴比倫的軍隊。
       「絆腳石」:指仇敵和所帶來的毀滅。
     絆腳石。可能指神藉以摧毀猶大的迦勒底人。
         鄰舍與朋友。暗示普遍而不加區別的毀滅。

【耶六22】「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有一種民從北方而來,並有一大國被激動,從地極來到。」
  〔呂振中譯〕「永恆主這麼說:『看吧,必有一族之民從北方之地而來,必有一個大國被激動,從地之極處來到。」
  〔暫編註解〕“有一種民從北方而來”:指巴比倫民族(看一13~15)。
         北方。見耶1:14;4:6注釋。
         被激動(`ur)。“受到刺激而行動”。
         地極。指地球的遠方(見耶25:32)。耶5:15說侵略者“從遠方”來。神帶領祂的子民所離開的被擄之地,也被稱為“地極”(耶31:8)。
       22~23逼真地描繪了自北入侵的巴比倫,扼要如下:①手拿“弓和槍”,這表明了巴比倫軍隊的好戰性,他們的裝備均是攻擊性武器;②性情殘忍,不施憐憫。他們如同瑪代人“不注重銀子,也不喜愛金子”,是只知速速行軍而殺戮百姓的蠻族;③他們的聲音如海浪砰訇。意味侵略軍行軍時的軍歌聲和軍號聲,大得足以使猶大百姓驚恐萬狀。巴比倫軍隊的這些特點與撒但相似。亦即,巴比倫軍隊的好戰性,可以比作撒但的嗜血成性,它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巴比倫軍隊的野蠻,與撒但的奸詐邪惡相仿,它甚至膽敢試探基督(太4:3);巴比倫軍隊的可怖,與迷惑人心的撒但一脈相通(林後4:3,4)。到了新約時代,使徒約翰直接將巴比倫描述為撒但(啟14:8)。今天,撒但通過宗教便利主義、物質萬能主義、科學至上主義來迷惑人心。
     22~26 耶利米描述入侵之巴比倫人的殘酷。
         22-30  從北方來犯境的敵人。
         22~30審判之日的慘狀: 繼對惡事的責備之後(9-21節),展現了審判之日的慘狀。不思悔改之人的結局,亦即猶大作惡的結果,就是倒在仇敵刀劍之下與被扔進火爐。

【耶六23】「他們拿弓和槍,性情殘忍,不施憐憫。他們的聲音,像海浪匉訇。錫安城啊(“城”原文作“女子”),他們騎馬,都擺隊伍,如上戰場的人要攻擊你。”」
  〔呂振中譯〕「他們拿着弓和短槍;性很殘忍,毫無憐憫。其聲音如洋海之匉訇;他們都騎着馬,擺上隊,如上戰場的人要攻擊你了,錫安小姐阿。』」
  〔暫編註解〕「匉訇」:即呼嘯。
       弓。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擅長於這種武器(見耶4:29;5:16)。
     槍(kidon)。是一種可以向目標投擲的輕便式標槍(見耶50:42)。
         性情殘忍。從西底家的遭遇上,可以看出侵略者的殘忍(見耶52:8-11)。王子在他眼前被殺,國王的眼睛被剜出,給他留下最後視覺的可怕記憶,然後他被戴上腳鐐送往巴比倫。一些古碑上記錄了這樣的野蠻暴行。
         他們的聲音像海浪砰訇。侵略者人數眾多。他們臨近的聲音如大海咆哮(見賽5:30;17:12)。
         擺隊伍。全副武裝,準備投入戰鬥。

【耶六24】「我們聽見他們的風聲,手就發軟,痛苦將我們抓住,疼痛仿佛產難的婦人。」
  〔呂振中譯〕「我們聽見他們的風聲,手就發軟;產難的感覺將我們抓住,我們掙扎疼痛像生產的婦人。」
  〔暫編註解〕因恐懼而“發軟”。
       以臨產的婦人描繪選民慘痛無助的情景。
     第24,25節描寫侵略者來到的消息所引起的恐慌。

【耶六25】 「你們不要往田野去,也不要行在路上,因四圍有仇敵的刀劍和驚嚇。」
  〔呂振中譯〕「你們不要出去到田野,也不要在路上走;因為有仇敵的刀劍,四圍盡是恐怖。」
  〔暫編註解〕「田野」和「路」:是逃難時所經的地方。
     不要冒險到耶路撒冷城外去(見第1節注釋)。

【耶六26】「我民哪(“民”原文作“民女”),應當腰束麻布,滾在灰中;你要悲傷,如喪獨生子痛痛哭號,因為滅命的要忽然臨到我們。」
  〔呂振中譯〕「我的人民〔原文:我人民的女子〕哪,當腰束麻布,在爐灰中打滾;要舉行哀悼、如喪獨生子一樣,苦苦地號咷一頓,因為有毀滅者要突然襲擊我們了。」
  〔暫編註解〕“麻布”和“灰”是哀悼的象徵。參看創世記三十七章34節的腳註。
       「腰束 ...... 灰中」:是悲哀的表現。對以色列人來說,喪失唯一可以傳宗接代的兒子,是最悲慘不過的事。
     腰束麻布……痛痛哭號: 事實上,在宣告巴比倫入侵之時,22-23節所描繪的景象僅僅是預告,巴比倫軍隊尚未征討猶大。因此,本節是在一般意義上督促悔改(斯4:1;結27:30)。耶利米所說的悔改是指出於全人的真正悔改(珥2:12)。眾多的子孫象徵著祝福(創15:18;22:17)。在這種意義上,喪獨子意味著祝福的斷絕。生命與祝福的根源——神,必離棄不肯悔改的人。今天,到處可見無須悔改的宗教和無須痛悔的敬拜。有些宗教領袖取悅于信徒的便利主義,只傳講祈福性的信息。這些都是無視神的行為,必成為滅亡的根據(賽1:10-17)。
         滾在灰中。表示極度的悲傷。灑灰在身上,特別是頭上,是悲痛、屈辱或懺悔的標誌(見撒下13:19;參尼9:1)。有時痛苦悔罪的人會坐在灰中(見伯2:8;42:6;拿3:5,6)。滾在灰中則表示極其淒慘和潦倒。
         獨生子。在一個十分重視兒女繼承的民族中,剪除後代是最令人傷心的事。

【耶六27】「“我使你在我民中為高臺為保障(“高臺”或作“試驗人的”),使你知道試驗他們的行動。」
  〔呂振中譯〕「『我使你在我的人民中做試驗人的、做堡壘,使你曉得試驗他們所行的路。」
  〔暫編註解〕“為高臺,為保障”。更可作:為分析者、為試驗者。
         「高臺」:或作「試驗者」;在提煉的過程中,他負責確定金屬的純度。
         「保障」:原文或作「礦石」。全句可譯為「我使你為試驗者,我的民為礦石」。
         使你……為保障: 保障保守城中的居民不被外敵的入侵。在本節,耶利米稱自己為神的保障。這是指耶利米向百姓宣佈警告的信息而使其悔改,從而事先預防仇敵的侵略(箴10:29)。這就是基督徒真正地服務于社會和愛國的方法。亦即,藉著宣告神的話語,推動靈性的復蘇和道德的更新,使社會更加健康,使國家更加堅固。
         你。根據上下文,這是指耶利米自己,而不是“民女"(第26節)。因為原文的代詞是陽性的。神顯然鼓勵先知在嚴峻的考驗中保持忠心。
         高臺(或作試驗人的)。Bachon。“檢驗者”,“測試者”或“審查者”。譯成“高臺”顯然是把bachon 與bachin聯繫起來。其複數形式在賽23:13中譯為“戍樓”。但bachin 的詞義是不確定的。
         保障(mibsar)。“不易接近之處”,通常指防守堅固的城市。耶利米要為主而堅立,成為人的憤怒所無法攻克的保障。
         試驗(bachan)。“檢驗”,“ 測試”,“ 審查”。第28-30節使用了冶煉術語。冶煉過程中肯定會產生銀渣(第30節)。
       27~30 耶利米試驗百姓,象化驗員試驗金屬一樣,但發現他們全是銀渣。
     27~30神要耶利米象煉礦爐一樣試驗百姓。古時從含有銅、鐵等雜質的礦石中提煉銀子,將爐燒紅後,加入鉛,又吹旺火,增速養化作用,使礦石溶解加快,排除雜質,把銀提出。可是礦石含的雜質太多(“惡劣的還未除掉”),提煉不出純銀來。百姓罪惡太甚,通不過考驗,成為“被棄的銀渣”,有如廢物。
         27-30  被棄的渣滓:先知的工作好像冶金匠,要煉盡百姓的渣滓、但徒勞無功,以色列人始終不能成器,神只有放棄他們,把他們交於敵人手中。
         27~30猶大的悖逆: 本文以冶煉金屬的過程,比喻了不被神的懲戒所煉淨的猶大之悖逆。冶煉金屬時,通常會將要冶煉的金屬和鉛放進火爐或熔爐,之後用高溫熔化它。而鉛就會帶著金屬中的雜質沉澱下來。耶利米藉此比喻揭露了百姓的可憎之罪。他們雖然聽到了審判的警告卻依然不思悔改,就像即使是用烈火也無法煉淨,而終被棄絕的不良金屬一樣。人一旦離開了神,就會在罪惡中越陷越深,哪怕是神加以懲戒(羅1:18-32)。

【耶六28】「他們都是極悖逆的,往來讒謗人。他們是銅是鐵,都行壞事。」
  〔呂振中譯〕「他們都是悖逆中最悖逆的,經常來來往往、搬弄是非,簡直是銅是鐵,都是腐化敗壞。」
  〔暫編註解〕是先知對百姓的評估。
       「是銅是鐵」:這裡是以提煉純銀為背景,銅、鐵和鉛(29)是要從銀礦中提出來的雜質。
     他們是銅是鐵: 喚醒猶大百姓,他們在神面前已淪為毫無價值而不再有尊榮的存在。輕看神的話語,一味地追求屬世欲望的人,將會被神所離棄,淪為毫無用處的存在(太5:13)。神所視為最可愛的人,就是奉神為自己生命之主宰的人。使徒保羅稱這些人為藏有寶貝的瓦器(林後4:7)。
         悖逆的。七十士譯本為“不肯聽話的人”,就是不順從的人。
         是銅是鐵。這些金屬雖然是有價值的,但如果查找黃金或白銀的人發現了,就會很失望。偉大的測試者對祂的子民非常失望。他們完全沒有實現神為他們所安排的崇高命分,卻自以為比外邦人優越。

【耶六29】「風箱吹火,鉛被燒毀,他們煉而又煉,終是徒然;因為惡劣的還未除掉。」
  〔呂振中譯〕「風箱猛烈地吹,鉛在火中銷熔;他們煉了又煉,終屬徒然;因為壞的還未提煉開來。」
  〔暫編註解〕「風箱吹火」:是要撥旺煉爐的火,但礦石的渣滓太多,始終不能清除。
     本節繼續冶煉的比喻。神為祂子民所作的努力白費了。

【耶六30】「人必稱他們為被棄的銀渣,因為耶和華已經棄掉他們。”」
  〔呂振中譯〕「人必稱他們為被棄絕的銀渣,因為永恆主棄掉了他們。』」
  〔暫編註解〕被棄的(ma'as)。“拒絕”,“藐視”,“排斥”。耶利米在他一生的工作中,一直勉勵百姓拋棄悖逆的渣滓。
     棄掉(是ma'as)。見上文“被棄的”注釋。這裡的雙關語大大加強了先知信息的語氣。猶大的百姓遠遠沒有達到神為他們民族所設下的崇高理想。他們的現狀是祂所完全不能接受的。祂再也不能忍耐他們的悖逆,免得祂的長久忍耐被理解為對他們行為的認可。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箴言註解》․《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