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31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士師記】第八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6-4 10:04:3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恒忍(八4)】
   一、忍得氣(八1-3)
   二、忍得苦(八4)——他知道,必須擒王,才算全勝,因此忍得苦,忍得勞,不顧肉體的饑餓,仍然往前
   三、忍譏誚(八5-17)
——《士師記》-於中渂聖經研究箋記


逐節詳解

【士八1】「以法蓮人對基甸說:“你去與米甸人爭戰,沒有招我們同去,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呢?”他們就與基甸大大地爭吵。」
   〔呂振中譯〕「以法蓮人對基甸說:『你去和米甸人交戰,沒有招我們一同去,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呢?』他們就和基甸極力吵鬧。」
   〔暫編註解〕以法蓮支派是約瑟兒子以法蓮的後裔。約書亞分配迦南土地的時候,以法蓮得著中部山區,是最好的土地。士師時代,中心聖所所在地的示羅(書十八1)、宗教聖地伯特利,和神與以民立約的示劍(書二十四1),都在以法蓮支派的業地上,可說得天獨厚。這支派遂成為住在以色列北部和中部各支派的領袖。
         基甸屬瑪拿西支派,以法蓮人顯然不服其領導,借詞搗亂,幸基甸智慧地處理,一場內爭得以化解。以法蓮後來在另一次戰役中又以同樣理由仗勢威脅士師耶弗他,招來大禍(看十二章)。以法蓮支派好大喜功的性格,也是日後以色列國分裂的一個遠因。
         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定居的早期,以法蓮人的地業在中央高地,這塊地區是完全被征服的,所以以法蓮支派比較少遭遇外敵入侵,又擁有伯特利與示羅兩個士師時期的聖所,因此此支派比較具有優越感。 12:1-6 記載耶弗他時期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不過結局卻大不相同。
         以法蓮人責備基甸的原因可能居心不良,因為基甸戰後必然有一大批戰利品。以法蓮人的憤怒有可能來自於他們沒有得到戰場上奪回掠物的分配。
         他們就……爭吵。以法蓮是巴勒斯坦北方人數最多和最重要的支派,所以他們妒忌基甸的領袖地位。在基甸的號召下,以法蓮人立即集合起來,以證明他們的力量和對國家的忠誠。躊躇滿志和心存的傲氣使得他們遇見基甸時,就責備他沒有在戰爭開始時呼召他們,就說離開他們的參與,沒有人能抵抗共同的仇敵。他們的傲氣部分歸因於自己的實力,部分是因為以色列公認的領袖約書亞也是以法蓮人。後來以法蓮支派又變得傲慢自大(士12:1-7),這是他們招致蒙羞的慘敗。
         我們可以在這個故事中找到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就是與其他北方各支派一樣。以法蓮在反抗米甸人肆意掠奪的過程中沒有什麼作為;與其他北方各支派一樣,他們僅在敵人逃跑時才有足夠的勇氣投入戰鬥。今天有許多人與此多麼相似,他們對別人勇敢的計畫評頭論足,並置身局外袖手旁觀,直到事情明顯有成功的把握時,才投機取巧搶佔功勞。這種態度我們應當給以譴責。
         1~3 以法蓮人抱怨他們沒有參與最初打敗米甸人的戰鬥。基甸溫和的回答——指出他們已經捉拿了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七24,25)——使他們平靜下來。
         1-3  反映以法蓮好以首領自居的特徵(參串)

【士八2】「基甸對他們說:“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所摘的葡萄嗎?」
   〔呂振中譯〕「基甸對他們說:『我現在所行的怎能比得上你們呢?以法蓮摘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所割取的麼?」
   〔暫編註解〕基甸屬瑪拿西支派的亞比以謝族(六11)。他這話的意思是說,表面上看,以法蓮人好像只是拾取收穫後剩下的葡萄,事實上沒有他們,這場戰爭取不到這末大的勝利,因此居功最偉。3節已為這比方作了解釋。回答柔和,的確可以使怒消退。
         基甸用的比喻可能改自古舊的的諺語。
         「以法蓮拾取....摘的葡萄」:可能是一句成語,表示亞比以謝在收穫季節所收穫的葡萄,比以法蓮在收穫季節過後所拾取的葡萄來得少。以法蓮遠比亞比以謝強大多了。基甸謙稱自己的貢獻比不上以法蓮人的貢獻,自己的軍隊成不了氣候。以法蓮受阿諛,怒氣轉消,消弭了一場可能的紛爭。
         基甸在此的回應讓人想起 箴 15:1 。
         拾取剩下的。剩餘物。
         亞比以謝所摘的葡萄。基甸甚至沒有說自己,而是審慎地提到亞比以謝家與他一起的三百人。基甸借著這經典的比方,暗示以法蓮隨後取得的成就會大於他和他的隊伍。然而,這樣的評價也不無根據,因為以法蓮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見賽10:26),即使對他們爭戰的記載極為簡略。基甸的領袖特質和自控力使他能有效地應對充滿嫉妒的以法蓮人,他的謙恭和交際技巧平息了他們的怒氣,使他自己從窘困的情形中解脫出來。

【士八3】「神已將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們手中;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基甸說了這話,以法蓮人的怒氣就消了。」
   〔呂振中譯〕「神已把米甸的首領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們手中;我能行甚麼來跟你們相比呢?』基甸說了這話,以法蓮人氣就消了。」
   〔暫編註解〕有時我們難免遇到爭功的人,我們願意像基甸一樣,退讓一步以換取和諧嗎?如果基甸花時間與精力跟以法蓮人消耗,大概就無法打贏最終的決定性戰役。「面子」實在不應該那麼被看重。

【士八4】「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人到約旦河過渡,雖然疲乏,還是追趕。」
   〔呂振中譯〕「基甸來到約但河過渡,他和跟隨他的那三百人都過了渡,雖很疲乏,還追趕着。」
   〔暫編註解〕8:4 的時間應該是接在 7:22 之後,因為 7:25 基甸已經在約但河東。而此處基甸正要過約但河。
         到約旦河。基甸追趕米甸人的記錄從士7:24繼續講述。米甸人的一股逃兵被以法蓮阻截並消滅;其他的成功越過約旦河逃進了基列山地。
         雖然疲乏,還是追趕。雖然基甸和跟隨他的人在追擊米甸軍隊爭戰中又累又餓,但他們在約旦河沒有停歇下來,而是直接過河,繼續追趕敵人。他們竭盡全力,乘勝追擊。就如我們屬靈的爭戰需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不可懈怠。許多基督徒屬靈的得勝就是因為他們“雖然疲乏,還是追趕”的精神。

【士八5】「基甸對疏割人說:“求你們拿餅來給跟隨我的人吃,因為他們疲乏了。我們追趕米甸人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
   〔呂振中譯〕「基甸對疏割人說:『請把幾個餅給跟隨我的人喫,因為他們很疲乏,我呢、又在追趕着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
   〔暫編註解〕疏割在迦得支派境內,位於約但河東,雅博河之北。
         「疏割」:屬於迦得支派,位於雅博河以北。
         「疏割」:字義是「茅舍」,位於約但河東迦得支派的地業中,在雅博河北邊。
         「西巴」:字義是「犧牲」。
         「撒慕拿」:字義是「失去保護的」。
         疏割。字面意思是“棚”。這是迦得支派的城,位於雅博河沿岸山丘逐漸聳立的地方離雅博河流入約旦河的河口不遠。疏割的名字由雅各為牲畜搭棚而來(創33:17)。
         餅。字面意思是“圓狀的”或“圓形的”餅,這裡是指聖經中常提到的圓狀扁平的餅。基甸的要求正當而合理,他為以色列爭戰,在需要幫助的時刻希望他的兄弟提供充饑的食物,這是合乎情理的。這就如教會的屬靈爭戰也需要弟兄的支援一樣,拒絕這樣做是令人羞恥的事情。神對古時以色列人的教導是:“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它的嘴”(申25:4)。保羅在他的屬靈爭戰中應用這一經文,將這一條例作為支持福音事工工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林前9:9)。
         西巴和撒慕拿。這兩個人名可能是意味深長的雙關語。西巴意思是“獻祭”或“獻祭的犧牲”。撒慕拿的意思可能是“停止保護”。
         5~6 “疏割”位於約但河以東,雅博河以北。這裏的居民不想冒險幫助基甸,除非他們肯定他已經制伏了米甸人的首領。

【士八6】「疏割人的首領回答說:“西巴和撒慕拿已經在你手裡,你使我們將餅給你的軍兵嗎?”」
   〔呂振中譯〕「疏割的首領說:『是不是西巴和撒慕拿的手掌現在已在你手中、我們就該將餅給你的軍隊喫呢?』」
   〔暫編註解〕疏割人要確知基甸已擒獲米甸人的首領,才肯出來幫助。他們害怕米甸人報復,不信以色列人能打敗米甸人,始終未允供給糧食。西巴和撒慕拿當為米甸族的另外兩個首領。
         「西巴和撒慕拿已經在你手裡 ...... 」:原文作「西巴和撒慕拿的手已經在你手裡 ...... 」,意思是基甸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他已殲滅敵軍。古代近東戰爭的規矩有把敵兵屍體的雙手砍下,積累成堆以證明敵軍已被消滅。
         基甸帶領的軍隊應該是為了快速追擊米甸人所以沒帶太多補給。他們會期待約但河東的以色列人給他們補給,不過卻發現他們只希望自保,因此基甸憤怒不已。畢竟,他們可是為了要拯救以色列人,沒想到河東的以色列人卻不伸出援手。
         疏割人的首領。這些首領的職責和作用見十四節。這些首領拒絕為基甸的人提供食物,且要為他們的怯懦和對基甸的嘲弄承擔罪責。他們看見一萬五千米甸人經過時,可能會想:“這一點人如何能抵抗這麼多的敵人呢?我們會因幫助追趕者而落到米甸人的手裡招致恥辱和懲罰吧。”因此,他們就只顧自己的小利,表現出極度的自私,而將民族大義和對同胞的憐憫之情拋之腦後。他們作了實利主義的榜樣,寧願侍奉外邦的暴君也不願冒險虧損自己一點。此外,他們的吝嗇也使他們捨不得給這三百人提供食物。

【士八7】「基甸說:“耶和華將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後,我就用野地的荊條和枳棘打傷你們。”」
   〔呂振中譯〕「基甸說:『好,永恆主將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那時候,我就要把你們的肉跟野地裏的荊條和枳棘踹在一起。』」
   〔暫編註解〕基甸雖然大獲全勝,但疏割人與毗努伊勒人依然不敢掉以輕心。畢竟這個環境適合游牧民族神出鬼沒,而基甸所率領的不過是一小隊農兵而已,要抓到敵方頭目的機會不大。基甸聽到他們的回覆時,言詞激烈 8:7,9 ,與先前給以法蓮人的柔和回答 8:2,3 大相逕庭,顯示他無法容忍這種背叛行為。
         打傷你們。基甸以此恐嚇來回答首領的譏笑。他知道如何安撫以法蓮人,而他們也能有所幫助。他把疏割的首領看作叛國者,威脅他們要招報應。

【士八8】「基甸從那裡上到毗努伊勒,對那裡的人也是這樣說;毗努伊勒人也與疏割人回答他的話一樣。」
   〔呂振中譯〕「基甸從那裏上毘努伊勒,對那裏的人也這樣說;毘努伊勒人回答他、也像疏割人所回答他的一樣。」
   〔暫編註解〕毗努伊勒在疏割以東約六公里,是宗教聖地,雅各曾在此與神的使者摔跤(創三十二31)。
         “毗努伊勒”在疏割以東四英里(6.4公里) 。這些人也想保持中立。參看創世記三十二章30節的腳註。
         「毗努伊勒」:接近示劍,在疏割以東八公里(五英里)。
         「毗努伊勒」:位於疏割東邊8公里處。此處是雅各與神相遇摔跤之處 創 32:30 。此處離戰爭剛發生之處有80公里遠。
         「荊條」和「枳棘」:都是有刺的灌木。
         「打傷」:「踩在....之上」、「輾過」。
         毗努伊勒。原文字義就是“神之面”。這裡就是雅各與天使摔跤的地方(創32:22,30)。它在雅博河的淺灘附近,可能是從疏割逆流而上數英里。

【士八9】「他向毗努伊勒人說:“我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我必拆毀這樓。”」
   〔呂振中譯〕「他也向毘努伊勒人說:『我平平安安回來時,就要拆毀這譙樓。』」
   〔暫編註解〕「這樓」:可能是一座堡壘,周圍沒有城牆。
         「樓」:應該是城內的一個要塞。
         平平安安。即不受傷害,獲得成功和勝利。
         這樓。或許是用作防禦工事的一個塔樓和危險時期的避難所。在牆內很可能是用石頭修築的,毗努伊勒的首領感到很安全,不怕米甸人和基甸的攻擊,所以他們輕蔑地拒絕幫助以色列人。基甸因他們拒絕幫助,就威脅要回來拆毀這樓,儘管他們現在心安理得的並且無禮地拒絕他的呼籲。

【士八10】「那時,西巴和撒慕拿並跟隨他們的軍隊,都在加各,約有一萬五千人,就是東方人全軍所剩下的;已經被殺約有十二萬拿刀的。」
   〔呂振中譯〕「那時西巴和撒慕拿並跟隨他們的軍兵都在加各,約有一萬五千人,就是東方人全營一共所留下的;至於倒斃的就有十二萬人是能拔刀的。」
   〔暫編註解〕「加各」:在死海以東,接近米甸人原居地。
         「加各」:位於死海東邊160公里,靠近什罕河谷。
         加各。我們不知道此地的位置,可能在敘利亞沙漠邊緣難以到達的火山岩地區。

【士八11】「基甸就由挪巴和約比哈東邊,從住帳棚人的路上去,殺敗了米甸人的軍兵,因為他們坦然無懼。」
   〔呂振中譯〕「基甸就從一條路上去;這條路是通到那些奉命屯紮在挪巴和約比哈東邊的帳棚的;基甸擊敗了米甸人的軍營,那軍營正自坦然無懼地不警備着。」
   〔暫編註解〕“他們坦然無懼”。即米甸的軍隊以為他們已經安全,不再受到基甸的攻擊。
         「挪巴」:地點不詳。
         「約比哈」:在 努伊勒東南約廿六公里(十六英里)。
         「因為他們坦然無懼」:應譯作「因為軍兵正毫無戒備」。
         「挪巴」:位置不詳,大概在基列山東面。
         「約比哈」:位於毗努伊勒東南25公里處。
         「住帳棚人的路」:實際上就是「篷車商隊的路」,很可能就是約但河東的交通大道。這裡基甸是沿著商旅慣常行走的路線朝東南走追趕其餘在逃的米甸人。
         「他們坦然無懼」:意義應該是「軍兵以為到了安全的地方,不用再防備了」。
         米甸人以為基甸不會追上他們,但基甸鍥而不捨透過大道追上米甸人,以致米甸人驚恐之餘,全軍潰散。我們是否會因為太過安逸而失去了警戒心?畢竟,我們不是真的完全沒有敵人,沒有威脅。
         從住帳棚人的路上去。基甸和他的隊伍沒有跟隨米甸人逃跑的路線,而是繞道經過人煙稀少的貝多因遊牧地區靠近他們的營地。經這條迂回路線,他就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挪巴。此地的準確位置無人知道。有人認為挪巴是民32:42提到的瑪拿西的一座同名城邑。
         約比哈·迦得的一座城(民32:35)即現在叫做Jubeihat的遺址,在安曼東北6.5英里(10.4公里)的地方,疏割東南大約18.5英里(29.6公里)處。

【士八12】「西巴和撒慕拿逃跑,基甸追趕他們,捉住米甸的二王西巴和撒慕拿,驚散全軍。」
   〔呂振中譯〕「西巴和撒慕拿逃跑;基甸追趕他們,捉住了米甸那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使他們的軍兵驚惶狼狽。」
   〔暫編註解〕驚散全軍。米甸人可能以為他們已逃到了安全之地,遠離受到攻擊的威脅,在驚慌失措之後試圖重振旗鼓。他們沿著逃跑過來的路線設立崗哨,警惕希伯來人的靠近。但是基甸及跟隨他的人卻巧妙地迂回包抄,出其不意的從營地東側攻擊米甸人。這一突然降臨,出乎米甸人意料,他們試圖再次逃脫,但勇敢的希伯來人擊殺了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捉住這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米甸人中其餘的一小部分可能逃到沙漠裡去了。

【士八13】「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由希列斯坡從陣上回來,」
   〔呂振中譯〕「約亞施的兒子基甸由希列斯坡從戰陣上回來,」
   〔暫編註解〕「希列斯」:地點不詳。
         由希列斯坡。這一句有的譯為“日頭升起以前”。“由希列斯坡”的翻譯更為妥當,因為此處的希伯來單詞cheres,不是平常所指的“日頭”,聖經這裡是用作地名。這句話的重要性在於說明,基甸回到疏割,故意走與離開時不同的道路,這是為了使兩個首領意想不到,避免他們逃走。

【士八14】「捉住疏割的一個少年人,問他:“疏割的首領長老是誰?”他就將首領長老七十七個人的名字寫出來。」
   〔呂振中譯〕「捉住了疏割的一個青年人,問他疏割的首領長老是誰;他就把疏割的首領和長老七十七個人的名字寫出來給他。」
   〔暫編註解〕主前1200年,早已用字母當作書寫工具,甚易學習。此少年因此能把全體首領的名字寫出。
         「首領長老七十七個人」:這是全書中第一次提及城中的長老。
         「寫出來」:西元前1200年當地就已經用字母來書寫了,因此受過訓練的少年人可以寫出首領長老的名字。已知最早有文字是在西元前三千年之前的蘇默人(Sumerian)。這少年人可能是用尖頭器械把字刻在一塊陶片或一片岩石上,這是舊約時代通用的書寫方法。
         寫出來。一個來自疏割的少年人被偶然地捉住,他就為基甸將疏割城首領長老的名寫出來。因為他們都是疏割傲慢地拒絕幫助基甸的統治者,基甸無疑要把他們和城裡的居民區別開來,以免懲罰到那些不該承擔負責的百姓。
         首領。希伯來原文單詞sarim.譯為“統治”,“首領”,“酋長”等,最常見的翻譯為“首領”。這裡是指長老會議的首老,負責軍事和民事的領袖。
         長老。一座城邑的居民家庭的首老,組成長老會或主管團體。

【士八15】「基甸到了疏割,對那裡的人說:“你們從前譏誚我說:‘西巴和撒慕拿已經在你手裡,你使我們將餅給跟隨你的疲乏人嗎?’現在西巴和撒慕拿在這裡。”」
   〔呂振中譯〕「基甸到了疏割人那裏,就說:『你們從前指着西巴和撒慕拿譏罵我說:“是不是西巴和撒慕拿的手掌現在已在你手中、我們就該將餅給你那些疲乏的人喫呢?”現在你看,西巴和撒慕拿在這裏呢!』」

【士八16】「於是捉住那城內的長老,用野地的荊條和枳棘責打(原文作“指教”)疏割人。」
   〔呂振中譯〕「就把那城的長老跟野地的荊條和枳棘拿了來,用荊條和枳棘把疏割人教訓了一頓〔或譯:把疏割人踹在荊條枳棘中〕;」
   〔暫編註解〕基甸用荊條打疏割的首領,結果可能導致他們死亡。
         捉住那城內的長老。現在基甸開始執行他在第七節中所說的話。文中沒有具體講述他如何捉拿這些長老,他們或許為了保全他們的城邑,就沒有抵抗,因為基甸戰勝米甸人的事實已打破了他們抵抗的意志。
         責打。原文是指教。用荊條和刺棘擊打他們給以懲罰。對長老所行的懲罰也是為了給兩個首領一次有效的教訓,以免他們再傲慢自大,對同胞以色列人漠不關心。

【士八17】「又拆了毗努伊勒的樓,殺了那城裡的人。」
   〔呂振中譯〕「又拆毀了毘努伊勒的譙樓,殺死了那城裏的人。」
   〔暫編註解〕殺了那城裡的「人」:「男人」。
         折了毗努伊勒的樓。毗努伊勒的人似乎要抵抗,基甸就拆毀他們的樓以示警告,他覺得必須殺掉他們。基甸本來已警告他們要拆毀這樓,或許是他們自己帶領眾人試圖保衛這樓的愚蠢行為斷送了他們的性命。
         以色列新士師的這些強硬措施,或許是必要的警告方式,它告訴以色列各城邑中的百姓缺乏愛國心所導致的可能後果。給疏割和毗努伊勒所施的懲罰產生了有效的作用,至少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那些孤立的以色列城邑的獨立行為。促使以色列人在將來受到侵略時,組成聯合陣線共同抵抗敵人。

【士八18】「基甸問西巴和撒慕拿說:“你們在他泊山所殺的人是什麼樣式?”回答說:“他們好像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樣式。”」
   〔呂振中譯〕「基甸對西巴和撒慕拿說:『你們在他泊山所殺的人在哪裏?』他們說:『你甚麼樣子,他們也甚麼樣子;每一個都像王子的丰姿。』」
   〔暫編註解〕“他泊山所殺的人”可能講的是一次未記錄的戰役,發生在此之前。
         「他泊山」:位於耶斯列平原的北部。
         基甸問西巴和撒慕拿說。基甸把這捉住的兩個王帶到疏割和毗努伊勒眾人面前,就與他們清算,因為他們曾譏諷基甸戰勝米甸軍隊的能力。這個場景可能不是發生在毗努伊勒毀滅的當時,而是在數天后基甸回到俄弗拉家中才發生的。這一點從基甸的兒子益帖(20節)在場可以看出來,他膽怯,不敢拔刀殺這兩個王。
         是什麼樣式?。原文單詞'ephoh. 譯為“哪裡”如得2:19和賽49:21 更為貼切。七十士譯本也譯為“哪裡”。基甸完全知道他的兄弟是被這兩個王處死的。他的提問是向這兩個王宣告,現在他們必須為此惡行付出代價。
         你們……所殺的人。我們完全不清楚這場爭戰或屠殺的詳情。似乎基甸有好幾個弟兄在早期米甸人的掠襲中在他泊山附近被俘,並被這兩個王殺死。這是第一次暗示,基甸要他們償還罪債。
         18-21基甸擊殺米甸人的原因除了為以民外,亦為其弟報仇(參民35:9-34)。
         8:18-21 所記載的殺戮米甸二王事件顯然發生在俄弗拉,因為基甸的長子益帖不可能和那三百人一起到外約但的戰場。在這以前,基甸的主要目的一直都是將他的同胞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但這裡我們看到他另有目的,就是血債血還,為死去的弟兄報仇。
         由這裡可以看出基甸追擊米甸人,也有報私仇的意味。他泊山的戰,應該是沒有被記載的一場戰役。

【士八19】「基甸說:“他們是我同母的弟兄。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你們從前若存留他們的性命,我如今就不殺你們了。”」
   〔呂振中譯〕「基甸說:『他們是我的弟兄,跟我同母生的;我指着永活的永恆主來起誓:假使你們從前讓他們的活着,我現在就不殺死你們了。』」
   〔暫編註解〕「同母的弟兄」:在一夫多妻的狀況下,「同母的弟兄」就特別有親情。
         我同母的弟兄。這是基甸為了說明這些人是他親弟兄的表達方式。在一夫多妻的時代,這種表述是為了區別全親弟兄和半親弟兄。很自然基甸的全親弟兄就會比同父異母的弟兄更親。
         若存留他們的性命。報血仇的律法要求基甸把這兩個王治死(民35:16-19)。以免他們的犯罪危害更多的人。

【士八20】「於是對他的長子益帖說:“你起來殺他們。”但益帖因為是童子,害怕不敢拔刀。」
   〔呂振中譯〕「就對他的長子益帖說:『你起來殺死他們。』但是那少年人因為還年少,害怕,沒能拔出刀來。」
   〔暫編註解〕益帖若負責執行死刑,將會是這位男童的榮譽,以及對被刑殺之人一種更大的羞辱。
         「你起來殺他們」:少年人如果能殺掉敵軍的領袖,將獲得極大的榮耀,但戰士如果被童子所殺,將是重大的羞辱,所以兩個米甸王寧可被基甸殺死。
         殺他們。古時候,死于未成年的少年或婦女之手被看作是奇恥大辱(見士9:54)。
         20~21身為首領死在連刀都不敢拔的童子手上,是一種恥辱(參撒上十七43),因此央求基甸下手。“月牙圈”是一種用以辟邪的飾物。米甸二王可能把這種飾物戴在駱駝頸上當作護身符來辟災擋難。

【士八21】「西巴和撒慕拿說:“你自己起來殺我們吧,因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基甸就起來,殺了西巴和撒慕拿,奪獲他們駱駝項上戴的月牙圈。」
   〔呂振中譯〕「西巴和撒慕拿說:『你自己起來殺掉我們吧;因為人作樣,他的勇力也怎樣』;基甸就起來,將西巴和撒慕拿殺死,並且取下他們駱駝脖子上的月牙圈。」
   〔暫編註解〕“月牙圈”戴在身上作護身符(比較賽三18)。
         死在少年人的手下是恥辱,西巴和撒慕拿寧願被勇士所殺。
         「月牙圈」:彎月形的金屬裝飾物,當時的游牧民族信仰星宿,月牙圈是帶有宗教色彩的裝飾品。在巴基斯坦考古出土的文物中,發現許多彎月形的飾品。阿拉伯人至今依然常常使用這種飾品。
         基甸可以為弟兄報血仇,因為申命記有報復法則( 申 19:12 )。
         你自己起來。代詞“你”是強調語氣。如果必死無疑,他們寧願死在英雄的刀下而不願死在一個小孩的手裡。
         人如何。即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力氣,小孩不要指望去做要求成年男人的氣力才能達到的事。兩個王自然願意被一擊致死,也不願被一個小孩亂殺亂砍一氣。那將更加痛苦的。
         月牙圈。希伯來字saharonim,意思是“小月亮”或“月牙”賽3:18中這個單詞也譯為“月牙圈”。今天的貝多因人的駱駝項上仍然掛有月牙圈。在這兩個王的駱駝項上戴的月牙圈可能是金的。

【士八22】「以色列人對基甸說:“你既救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對基甸說:『你既拯救了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管理我們,你的兒子孫子也管理我們。』」
   〔暫編註解〕以民請求基甸和他的子孫治理他們,即擁戴他為王,並讓他的子孫世襲王位。
         「以色列人」:應該不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而是參戰的幾個支派。
         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因為基甸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而使以色列人贏得了巨大的勝利,來自各個支派的人組成軍隊,他們向基甸提議,推舉他作他們的王,並可承襲父傳子的世襲王位制度。這個提議是以色列各支派團結在一個君主政體下的日益增長的願望的表達。這樣他們就更容易、更有效地相互支持共抵外侮。他們從周圍的鄰國可以看到團結努力的價值,就是一個能幹的君王誕生出來。這種願望不斷地成長壯大,直到掃羅時代成功地形成了君王制度。
         22~23以色列人切望建立王朝(參撒上八5),打算擁立民族英雄基甸為王,但為基甸所拒。他的一個庶出的兒子後來卻自立為王(九章)。
         22-35  戰事完畢:瑪拿西境內,以民擁戴基甸為王。但他死後,以色列人重蹈覆轍,離棄耶和華。

【士八23】「基甸說:“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
   〔呂振中譯〕「基甸對他們說:『我不管理你們,我兒子也不管理你們,只有永恆主管理你們。』」
   〔暫編註解〕基甸拒絕“管理”百姓和建立王朝,反而確認耶和華的王權。
         8:23 基甸的回答是不自私的標準答案,他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以色列其實早已經有了一位王,只是他們不肯承認而已。耶和華就是他們的王,能供應他們所需的一切,比其他國家的王能為其百姓所做的更多 撒上 10:19 。
         耶和華管理你們。基甸拒絕接受世襲的王位,他認識到他的一切成就惟有歸功於神的能力。他被神選召為以色列民執行了一項特別的工作,並且完成了這項工作。神沒有叫他作一個君王。他知道他的兒孫沒有能力領導國家,除非神特別地選召他們。但神的呼召沒有臨到他的家庭,世襲統治地位的弱點反映了這一事實,常常直系的後代並不適合這樣的工作。
         基甸的高風亮節表現在他拒絕作王。這項提議一定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個試探,這往往需要有比打敗敵人更大的力量來抵禦權力的誘惑。但基甸在那一刻立穩了腳跟,他的話使他可敬地戴上了英雄業績的冠冕。

【士八24】「基甸又對他們說:“我有一件事求你們:請你們各人將所奪的耳環給我。”原來仇敵是以實瑪利人,都是戴金耳環的。」
   〔呂振中譯〕「基甸又對他們說:『我可有一個要求要求你們;你們各人請將所掠得的金環給我;(原來仇敵都帶金環,因為他們是以實瑪利人)。」
   〔暫編註解〕以實瑪利人應照廣義用法,指一般商旅(創三十七25,27~28;三十九1)。
         “以實瑪利人”。指過遊牧生活的商人,米甸人就是這種商人。參看創世記三十七章25節的腳註。
         「以實瑪利人」:是阿拉伯遊牧民族的普通稱呼,因此米甸人又稱為以實瑪利人。
         「耳環」:可能是「耳環」或「鼻環」。
         「以實瑪利人」:以實瑪利人的始祖是夏甲,米甸人的始祖是基土拉。可能當時用「以實瑪利人」來泛指遊牧經商的團體。
         以實瑪利人。以實瑪利和米甸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創25:2)這兩個名字在經文中常常互換,因為他們近親血族關係,並且居住在同一地區,在那裡相互通婚並長期融合。

【士八25】「他們說:“我們情願給你。”就鋪開一件外衣,各人將所奪的耳環丟在其上。」
   〔呂振中譯〕「他們說:『我們情願給你;就舖開一件外衣,各人將所掠得的金環丟在裏面。」
   〔暫編註解〕情願給你。經歷七年的被掠奪後,從米甸人的壓制下解脫出來獲得自由是一件幸事,對基甸的擁戴之情也逐漸堅定起來,以色列人欣然同意他們拯救者的要求,把這些最貴重的戰利品交給他。

【士八26】「基甸所要出來的金耳環,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此外還有米甸王所戴的月環、耳墜,和所穿的紫色衣服,並駱駝項上的金鏈子。」
   〔呂振中譯〕「基甸所要求的金環、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此外還有米甸王身上的月牙圈、耳墜、和紫紅色衣服;另外又有駱駝脖子上的鍊子。」
   〔暫編註解〕“一千七百舍客勒”重約十八公斤至34公斤,因當時的舍客勒有輕重兩種標準。
         金子最少重四十二磅半( 1 9 . 3 千克)。
         「一千七百舍客勒」:重約十八公斤(四十磅)。
         「此外還有 ...... 金鏈子」:顯示掠物豐富,不過,基甸只要金耳環。
         「一千七百舍客勒」:重 18 至 34 公斤左右(一公斤黃金大約60萬台幣),這顯示了以色列人所奪得的戰利品之豐富與基甸受尊崇的程度。
         重。金耳環的重量大約是42磅10盎司(19.3千克)創24:22記載一個耳環是半舍客勒。
         月環。原文希伯來字saharonim(見21節)。
         耳墜。原文希伯來字netiphot.就是“墜子”是掛在耳垂上的墜子。

【士八27】「基甸以此製造了一個以弗得,設立在本城俄弗拉,後來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
   〔呂振中譯〕「基甸將這些金子造了一個神諭像,安置在他本城俄弗拉;以色列眾人都變了節在那裏去服事〔原文:行邪淫〕那神諭像;這就害了基甸和他全家入於網羅。」
   〔暫編註解〕“以弗得”本為大祭司聖衣的一部分,華美高貴,上有胸牌的寶石(出三十九章)和尋求神旨意的烏陵與土明(出二十八30)。經過許多年後,以弗得的製造可能已有改變。以色列人把它當作一件單獨的物件使用,且當作偶像來拜。
         “以弗得”的形狀不得而知,但顯然它已經成為一種偶像膜拜的對像。
         「以弗得」:是大祭司所穿的無袖短外袍,但基甸造的以弗得比大祭司的更華麗,是金造的。另有學者認為這「以弗得」是個神像,用來祈求神諭。
         「以弗得」:在基甸的情況可能是指:1.按照大祭司穿著的短外衣的樣式所做的衣服;2.純金製成的大祭司禮服;依據出 28:6-30 的記載,應該不需要二十公斤的金子去製造。3.一個站立的像(大部分學者認為是這個解釋)。其珍貴使它成為一項網羅,因為它成為那些本來快脫離多神崇拜的民眾的敬拜對象 (參 書 24:15 ),破壞了以色列的一神信仰。
         「邪淫」:直譯作「行淫、成為娼妓」。常指身體上的行淫( 創 38:24 ),也可以視為屬靈上的行淫(解釋為與偶像行淫)。
         基甸的罪分成兩個層面:1.他不是利未人卻奪取祭司的職分2.選擇不恰當的地方(俄弗拉)作為敬拜中心,捨棄示羅。
         以弗得。以弗得是大祭司穿的無袖坎肩,肩帶上刻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的兩塊紅瑪瑙(出28:6-35;《祖知》第三十章)。這個單詞也用於簡單的外袍上,如撒母耳穿著它在聖殿中侍奉(撒上2:18)以及大衛在約櫃前跳舞穿著的衣服(撒下6:14)。很明顯這是許多祭司穿的外袍(撒上22:18)。大衛的祭司亞比亞他用以弗得向耶和華求告(撒上23:6,9-12)。基甸的以弗得和胸甲仿照祭司穿的以弗得做的。
         邪淫。以色列人明顯地把以弗得當作崇拜的物件。
         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作者暗示基甸死後臨到他家的不幸與此以弗得有關係。人們懷疑促使基甸在俄弗拉建立這個崇拜的動機。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是在以法蓮支派的示羅,會幕位於那裡。或許是以法蓮人傲慢自大的態度(士8:1)讓基甸對他們十分怨恨,使他不屑於到以法蓮的地域去崇拜。他被選召為士師之前,天使在他家附近顯了一個神蹟,他就斷定神在暗暗告訴他,要建立一個新的敬拜場所,他應該在那裡做祭司的工作。他曾請求顯出神蹟的徵兆,並得到了應允。在他後來士師的工作中,他感到時時求問耶和華的需要,因此,基於這樣的考慮,他就仿照會幕裡的那個以弗得又製造了一個,他的罪在於未經神的同意便接過了亞倫祭司職位的特權。這種從正確的預備中的偏離,導致他的至親乃至部族的人更廣泛的背道。百姓因此被這個昔日推翻偶像崇拜的人引至歧途。毫無疑問,基甸並不是打算轉離對神的崇拜,他的目的或許是好的。然而,他離開屬天的引領,主觀的估算一個新的宗教中心的需要,就打開了通向災難之路的大門。對基甸來說,沒有藉口放棄神在屬天的敬拜和侍奉中標明的印記。若基甸一如既往地尋求神的引領,他就不至於使他的親人和百姓陷於可悲的境地。
         基甸的歷史警示人們,良好的用心更需要做出值得稱道的行動。而且,人的地位越高,他邪惡榜樣的影響力就越深遠;因此,越是偉人就越需要效法神的樣式把握生命中的行為舉止。只有神的律法是唯一準繩。儘管基甸有失敗的經歷,但在使徒的希伯來書中因他早期的信心,依然得到稱讚(來11:32)。

【士八28】「這樣,米甸人被以色列人制伏了,不敢再抬頭。基甸還在的日子,國中太平四十年。」
   〔呂振中譯〕「這樣,米甸人就在以色列人面前被制伏,不能再抬起頭來;這樣基甸在世的日子、地方太平四十年。」

【士八29】「約阿施的兒子耶路巴力回去,住在自己家裡。」
   〔呂振中譯〕「約阿施的兒子耶路巴力去住在自己家裏。」

【士八30】「基甸有七十個親生的兒子,因為他有許多的妻。」
   〔呂振中譯〕「基甸有七十個兒子、都是他親生的,因為他有許多妻子。」
   〔暫編註解〕“許多的妻”,證明基甸的榮華富貴(比較六15)。
         許多妻子。這些妻妾說明了基甸的富有和權力。多妻制僅在統治者或極富裕的家庭採用。基甸家庭的描述在這裡(30,31節)為以後的一系列事件提供了背景(第九章)。

【士八31】「他的妾住在示劍,也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基甸與他起名叫亞比米勒。」
   〔呂振中譯〕「他的妾住在示劍、也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基甸給他起名叫亞比米勒。」
   〔暫編註解〕“他的妾”按照慣例住在自己示劍的家。
         「示劍」:在瑪拿西境內。可能基甸的妾是迦南人,所以仍住在示劍。
         「亞比米勒」:意思是「我父是王」。
         「妾....兒子」:一般這種情況下所生的兒子,屬於妾原屬的家庭而非屬於基甸 9:2 。「妻」跟「妾」(情婦)原文不同。
         「示劍」:瑪拿西的一個城市,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間的山谷中, 位於耶路撒冷以北54 公里,撒瑪利亞東南10.5公里。
         「亞比米勒」:字義是「我父親是王」。顯示基甸對他所拒絕的王位可能依舊念念不忘(不過名字中有「王」字在以色列乃常見之事)。
         基甸表面上雖然拒絕「作王」的邀請,但是他恐怕還是想要當王,所以他的兒子名字叫「我父親是王」。他也製作以弗得想要獲得神諭,他的兒子更是實際上爭奪著王位 9:4-6 。事實上,有多少人能夠抗拒權利的誘惑呢?
         妾。結局指出她可能是一個迦南人。事實是這個婦女與她的親戚留在示劍,沒有來到基甸在俄弗拉的家,這說明這是早期阿拉伯人稱作“sadika [女性朋友]”的婚姻。在這種婚姻制度下,婦女居住在自己的民中,由丈夫一次次來訪。在這種婚姻中所生的孩子算作妻子家族的成員,他們一直與母親一起生活。
         與他起名叫。希伯來原文是“他給他名字”。這裡所用的句子頻繁採用後來生活中的父家姓氏(王下17:34;尼9:7;但5:12)。因此,有人認為亞比米勒意思是“一個王的父親”,這是基甸觀察到這個孩子的雄心和自負的性格時取的名字。該名可能也有“我父親是王”的意思。所以,該名也可能是母親取的,因愛慕虛榮,讓所有的人記住這個孩子父親是強有力的士師基甸。亞比米勒被證實是基甸的一個不足稱道的兒子,因為他有他父親的勇氣和精力,但卻沒有他的德行。

【士八32】「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年紀老邁而死,葬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在他父親約阿施的墳墓裡。」
   〔呂振中譯〕「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得享長壽而死,埋葬在他父親約阿施的墳墓裏,就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
   〔暫編註解〕死。基甸平靜和幸福地去世,但是他種下的邪惡種子在下一代中結下了苦果。很少人認識到他們的言語和行為的影響是多麼深遠。
         俄弗拉。見士 6:11。

【士八33】「基甸死後,以色列人又去隨從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為他們的神。」
   〔呂振中譯〕「基甸一死,以色列人又變了節去服事〔原文:行邪淫〕眾巴力〔即:外國人的神〕,並且以巴力比利土〔即:護約主〕為他們的神。」
   〔暫編註解〕“巴力比利士”是迦南人所拜的神,其廟宇設在示劍。“巴力”是“主”的意思,“巴力比利士”是“立約的主”。
         關於巴力的膜拜,參看第二章13節的腳註。
         「巴力比利土」:意即立約的巴力。可能以色列人與巴力立約,或與其他迦南城立約,以巴力作為護約之神。
         「巴力比利土」:「立約之主」的意思,或稱為「以勒比利土」,意思是「立約的神」。示劍有此神的廟 9:4 。
         諸巴力。見士2:13,17。不可容忍的敬拜方式很快引向對假神的崇拜。
         巴力·比利土。原文字義“立約的主”。同樣的神祗被叫作“比利土神”意思是“立約的神”(士9:46)。示劍有一座廟供奉這個神靈(士9:4)。我們不清楚“立約的主”這個名是否是指統管迦南城邑締結盟約的神,或是指在巴力和他的崇拜者之間有一個約。還是說在示劍的迦南居民與以色列新來者之間所立的約。兩個民族的聯盟常常由一個共同的崇拜契合在一起。在以後時期中像這樣的政教聯合常常把以色列人引向偶像崇拜。以色列人被禁止(士2:2)與外邦民族結成聯盟。在以色列人中背道的第一個徵兆之一,就是傾向把他們與外邦鄰居之間的藩籬挪開。似乎讓步是立約關係中必需的,而這種讓步常常是單邊的;就是以色列太頻繁地放棄他的信心。

【士八34】「以色列人不紀念耶和華他們的 神,就是拯救他們脫離四圍仇敵之手的;」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不懷念着永恆主他們的神、就是曾經援救他們脫離四圍仇敵之手的;」
   〔暫編註解〕不紀念。健忘成了神的跟隨者的普遍的毛病。安全在於銘記神在過去的引領和作為,並繼續不斷地仰賴祂的領導。感恩湧自回想和反思,當人們不思想神對他們的賜福時,他們就會忘記祂,變得不知感恩了。這種忘恩負義成了不信的根源(見羅1:20-28)。
         這使我們以積極努力來紀念神。人類頭腦構成就是這樣,他不會保留那些疏於回想之事的記憶。因此,通過我們日常對聖經的研習,不斷更新對神所施行祂救恩歷史的認識,並在屬天的敬拜中得以演練。因此也需要回顧當今教會的歷史,常常回想神在我們個人經歷中的引領。
         “紀念”一詞與許多希伯來單詞一樣常用,不僅是指有意識地將這些事情保留於心中,更是要求按照對這些事實的認知的命令列出來。神所說“紀念”的意思,就是依照祂的要求敬拜祂。基甸對“紀念”的理解,是向他的子孫顯示尊榮,也是留意他的建議和遵循他對未來以色列領地的許可權安排。
         基甸的錯誤在於,他認為設立對以弗得的崇拜能夠使百姓保持對耶和華的忠誠,這是極為荒唐的作法。他死後,以色列人既沒有思想他,也沒有思想神對他們施行的拯救。

【士八35】「也不照著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們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
   〔呂振中譯〕「他們也不照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們所施的厚愛、而好待他的家。」
   〔暫編註解〕基甸雖然有軟弱,不過聖經的作者還是給他正面的評價:「他給以色列人恩惠,以色列人居然沒有報答」。我們也不免有軟弱,但我們一生中,是否也給了這個世代恩惠呢?
         總結基甸這位士師,讓我們看到雖然人有侷限但神仍使用,但是也讓我們看到如果我們不能始終如一的順服神,也很容易犯罪得罪神(把自己看於過重)。尤其是,基甸雖然曾經領導過全族,但是卻不能領導他的家庭,戰場上的英雄不見得是日常生活上的英雄,任何的懈怠都可能產生問題,實在是不得不令人警惕。
         也不……厚待。這個句子是對下一章所述事件的概括。那些曾擁戴基甸作王的人,沒有善待他的子孫。這個世界多麼健忘,今天的英雄明天就被遺忘。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蔡哲民等《士師記查經資料》․《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