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36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士師記】第七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6-4 10:03:1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神的算術(七1~8)】
   一、第一次挑選(1~3)──在基甸號召之下,有三萬二千人跟隨他,要與米甸人、亞瑪力人、東方人爭戰(參六33)
   二、第二次挑選(4~8)──耶和華說,一萬人還是太多。神要再在其中挑選出忠勇的戰士。從兩次挑選之中,我們可以學到甚麼功課呢?
      1、 神的意念,非同我們的意念。爭戰要得勝,就是照神的辦法
      2、 蒙選召參與屬靈爭戰的,必須要勇敢,靠生作剛強的人
      3、 生活態度要時刻警醒
——《新舊約輔讀》


逐節詳解

【士七1】「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隨的人早晨起來,在哈律泉旁安營。米甸營在他們北邊的平原,靠近摩利岡。」
   〔呂振中譯〕「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他所有跟隨的眾民、清早起來,在哈律泉旁邊紮營;米甸營在他們北邊的,在山谷中、靠近摩利山岡。」
   〔暫編註解〕“北邊的平原”指耶斯列平原(六33)。
         「哈律」:位於以薩迦境內基利波山向北山麓。
         「摩利岡」:位於他泊山與基利波山之間。監於以往七年以色列人的衰弱,且現在其軍隊人數有限,雖然兩軍營地極接近,但米甸人認為以軍不會構成威脅。
         「哈律泉」:可能是基利波山腳下的「雅魯泉」(Mount Gilboa)。「哈律」的字義是「懼怕、顫抖、驚恐」的意思。
         「北邊的平原」:指「耶斯列平原」。
         「摩利」岡:「教師」的意思。
         哈律泉。這條豐富的泉水,從一個山丘的山腳洞穴湧出沿著基利波山邊緣流淌,向東流的一股小溪,有另外一個名字。同一股泉水在撒上29:1可能間接地提到。哈律意思是“顫慄”,可能這條泉水得名于米甸人受基甸攻擊被逮住的時候。
         摩利岡。摩利岡在谷地對面大約四英里遠處,這個山地的北側是隱·多珥,就是掃羅求問女巫的地方。因此基甸的戰線與很多年以後掃羅時期和希伯來人面對非利士人時期的戰線是一樣的(撒上三十一章)。

【士七2】「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基甸說:『跟從你的眾民太多、過於我要把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的,免得以色列人向我炫耀自己說:“是我自己的手拯救了我的。”」
   〔暫編註解〕過多。基甸有三萬二千人(3節),米甸人有十三萬五千人(士8:10)。當耶和華告訴基甸跟隨他作戰的人過多的時候,他的信心一定受到了嚴厲地考驗。

【士七3】「現在你要向這些人宣告說:‘凡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於是有二萬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萬。」
   〔呂振中譯〕「現在你要向這眾民明白宣告說:凡懼怕戰慄的可以回去、離開基列山』;於是眾民中有二萬二千人回去;還剩下一萬。」
   〔暫編註解〕“基列山”不是約但河東面那個基列,可能是耶斯列平原上一座不著名的山;也可能就是基利波山。
         著名的“基列山”在約但河以東。這也許是另一座山;也許“離開”(from)應譯作“(離開而)前往”(toward)。
         「基列山」:在約但河以東,距離戰場甚遠,所以有學者認為這裡應該是指基利波山。
         7:3 是依據 申 20:8 的規定,不過居然有三分之二的人離去。
         7:3 「基列山」的出現有點奇怪(因為基列是位於約旦河的東面),此處比較可能是指基利波山。
         宣告。這個宣告也是摩西曾作出宣告的一部分(申20:5-9),在作戰前讓那些膽怯的人卸甲歸田,以免他們臨陣脫逃貽誤戰機。基甸因為自己人數與仇敵的人數比較起來,已經眾寡懸殊,所以沒有照著平常的習慣宣告以上的話(《祖知》第五十三章)。因為基甸激勵人心的號召,就有許多人應徵入伍,但他們還存在懼怕和不信的心,為避免開戰後他們脫逃,或戰爭勝利後歸功於自己,耶和華要將這些人遣散回家。隊伍三分之二的人離開了,他們的偶像崇拜破壞了以色列人對神的信心。
         基列山。有些人把這個單詞誤讀為基利波山,因為基列在約旦河東側,離戰場很遠,那裡有一座基列命名山與耶斯列谷地毗連。有人指出此名源自這個地方同名的一條河,就是現在我們知道的Nahr el-Jālūd 河。

【士七4】「耶和華對基甸說:“人還是過多。你要帶他們下到水旁,我好在那裡為你試試他們。我指點誰說:‘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點誰說:‘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基甸說:『人還是太多;你要帶着他們下到水邊,我好在那裏為你一試他們:我指着誰對你說:“這個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着誰對你說:“這個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
   〔暫編註解〕根據《申命記》二十8的原則,懼怕膽怯的可以不參加作戰。

【士七5】「基甸就帶他們下到水旁。耶和華對基甸說:“凡用舌頭舔水,像狗舔的,要使他單站在一處;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單站在一處。”」
   〔呂振中譯〕「基甸便帶着眾民下到水邊;永恆主對基甸說:『凡用舌頭舔水、像狗舔的,你要把他單安置在一處;凡屈身跪下喝水的、你也要把他安置在一處。』」
   〔暫編註解〕狗通常站著舔水。像狗舔水的人大概是雙腳仍舊站著,用手捧水來喝,隨時提防敵人。耶和華靠祂的大能得勝,不靠人多;所以人數一減再減,減到最後的三百人,全屬精銳。
         “像狗舔的”。那三百人顯然正站直,用手捧舔水,像狗用舌頭舔水一樣。這證明他們比那些跪下喝水的人更警醒。
         水旁。很多人被帶到水旁,他們顯然是被寄予希望立即越過這條溪流,進入對面不遠處敵人的營地。那些下到水旁用手捧著舔水的即刻獲得通過,成了少數參與戰鬥的人。其他臨戰膽怯毫無求勝欲的,因他們跪下來悠閒地喝水,所以不容他們久候。那些急促用手捧水舔的人,數下來僅有三百人。所以耶和華應許使用他們去打敗米甸人。因拜偶像而沾染污穢的被篩選掉,挑選出有信心和勇氣的戰士──擁有依靠神的信心,沒有被偶像崇拜的行為敗壞。他們有信心並深信即使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神仍然會讓他們獲得勝利。就如後來約拿單對拿兵器的少年人所說,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見撒上14:6)。
         5-7 只有用舌頭 水的被揀選與米甸人作戰。他們喝水時可能是站著的,顯示他們比跪著喝水的較為儆醒,能隨機應變。

【士七6】「於是用手捧著舔水的有三百人,其餘的都跪下喝水。」
   〔呂振中譯〕「於是用手捧到嘴邊舔水者、數目有三百人;其餘的眾民都屈身跪下喝水。」
   〔暫編註解〕「手捧著舔水」:這樣的人比較具有警覺性與敵情觀念,喝水時仍注意周遭的狀況。這種表達方式的合理的解釋是,這三百人用手捧水送到口中喝,好像狗舔水一樣。
         相較於「手捧著舔水」的三百人,另外九千七百人則顯得只注意到自己的方便與舒適,並沒有考慮到跪下喝水會花時間且來不及應付任何狀況,此乃行軍大忌之一。

【士七7】「耶和華對基甸說:“我要用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將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餘的人,都可以各歸各處去。”」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基甸說:『我要用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將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餘的眾民可以各往自己的地方去。』」
   〔暫編註解〕以色列軍以寡敵眾,再度顯示舊約強調的重點:勝利不在於人數,而是在於神的同在。
         依據 8:10 米甸軍隊大約有十三萬五千人,遠超過以色列軍隊的人數,而神進一步裁減以色列軍到三百人,使得基甸只能依靠神,不能依靠戰術、武力、策略。

【士七8】「這三百人就帶著食物和角;其餘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發他們各歸各的帳棚,只留下這三百人。米甸營在他下邊的平原裡。」
   〔呂振中譯〕「於是這三百眾民、手中拿着乾糧跟號角;其餘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發各回各家去,只留下那三百人。當時米甸營就在他下邊山谷中。」

【士七9】「當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起來,下到米甸營裡去,因我已將他們交在你手中。」
   〔呂振中譯〕「那一夜、永恆主對基甸說:『起來,下去攻營,因為我已把他們交在你手中。」
   〔暫編註解〕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神教導基甸行動之前應對全域作瞭解(9~11節)。約書亞入迦南,先派探子(書二1);參孫之敗在敵人得窺其秘(十六5)。信息為無形之物,卻能渙散人心。
         當那夜。哈律泉水旁的挑選可能發生在傍晚,以色列軍隊大多數人遣散回家已是夜幕降臨了。米甸人無論如何也不會知道以色列軍隊的大多數人已經回家了。
         9~11雖然先前神已經一再保證基甸絕對會勝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 7:9-11基甸也願意進一步取得印證,這是合乎人性的,展現一個偉大軍事領袖大事臨頭,即使在手下面前假裝堅強,也掩飾不了內心的恐懼。這也加強了這份記錄的真實性。

【士七10】「倘若你怕下去,就帶你的僕人普拉下到那營裡去。」
   〔呂振中譯〕「倘若你一人怕下去,你和你僮僕普拉儘可以下到營旁去,」
   〔暫編註解〕「普拉」:是基甸的隨從或帶兵器的( 9:54 、 16:26 、撒上 14:1 、 撒上 14:6 )。
         倘若你怕。神願意給以更多的確據使基甸放心,因為基甸害怕進攻,耶和華就給他一個鼓勵的記號,在他悄悄靠近米甸人的營地時就能聽到米甸士兵所說的話。

【士七11】「你必聽見他們所說的,然後你就有膽量下去攻營。”於是基甸帶著僕人普拉下到營旁。」
   〔呂振中譯〕「聽聽他們所說的,然後你的手就會剛強起來,你就敢下去攻營了。』於是基甸就下去,他和僮僕普拉一同下去、到敵營武裝部隊的儘邊。」
   〔暫編註解〕「營旁」:指「駐守在米甸軍營外圍的精銳部隊」。
         神透過敵人的夢以及對夢的詮釋,讓基甸看見敵人心裡對基甸與耶和華也相當的畏懼。因此也讓基甸有信心可以擊敗敵人。
         基甸不相信神親口說的話,卻相信敵人口中說的話,這當然是一種諷刺。有時候我們也不相信聖經中說的話,卻相信其他人口中說出來跟聖經觀念一樣的話。不過神還是憐憫基甸,以基甸能夠接受方式讓他獲得勇氣。
         營旁。就是崗哨旁。米甸人的營地可能包括婦女和兒童的住區。自然在營地邊界周圍有武裝人員站崗把守。

【士七12】「米甸人、亞瑪力人和一切東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蟲那樣多。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
   〔呂振中譯〕「那時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散布在山谷中,像蝗蟲那麼多;他們的駱駝無數,就像海邊的沙那麼多。」
   〔暫編註解〕散佈。這個谷地不寬闊,因此營地的人遍佈於一個細長的延伸至穀底下面的長達數英里的長線上。米甸人營地的狹小使其人數看起來多如“海邊的沙”。

【士七13】「基甸到了,就聽見一人將夢告訴同伴說:“我作了一夢,夢見一個大麥餅滾入米甸營中,到了帳幕,將帳幕撞倒,帳幕就翻轉傾覆了。”」
   〔呂振中譯〕「基甸到了,只見有一個人正向他的同伴敘說着一個夢;他說:『我作了一個夢,夢有一塊大麥餅輥入米甸營中,來到帳棚,將帳棚擊倒,帳棚就翻轉倒壞了。』」
   〔暫編註解〕大麥粗,價錢低,沒有小麥值錢(參啟六6)。以色列人裝備差,人數也少,像個大麥做的圓麵包,卻能把實力強大的敵營滾倒。
         「大麥餅」:以色列人主要的農產是大麥,所以大麥餅一般認為是代表以色列農民。大麥是比較次等的穀物,價格僅有小麥的一半 王下 7:1 。
         做了一「夢」:在東方文化中,夢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一般人認為神明藉此傳達旨意,且在舊約中,多處指出神藉著夢向人披露未來會發生的事情: 創 37:5-11 、創 40:5-22 、 但 2:1-45 、 但 4:4-28 、但 7:1-28 。
         「帳幕」:代表「游牧民族」。
         將夢告訴……說。因為米甸是亞伯拉罕的一個兒子,所以米甸人的語言無疑與希伯來語言很相似。神在所有事件中,都使基甸能夠明白夢和對夢的講解,由此可見,基甸是在聖靈的引領下,帶著信心履行神託付於他的使命。
         大麥餅。希伯來原文單詞salil在聖經中只有此處出現。我們難以確定其準確的意思,但這個字好像出自意思為“烘烤”的動詞。大麥餅是極度貧困的窮人的食物,這可能是暗指以色列人在米甸人連續七年的壓制下陷於了極度貧困。
         帳幕。或是指營地將帥或王居住的帳棚,或是指這兩個人所在的帳棚,或是象徵整個營地。
         13~15 “大麥餅”(不是小麥餅)正好像徵以色列中貧窮的農夫,而“帳幕”則像徵過遊牧生活的米甸人。一個米甸人對夢境的解釋,給了基甸最後的確證。

【士七14】「那同伴說:“這不是別的,乃是以色列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 神已將米甸和全軍都交在他的手中。”」
   〔呂振中譯〕「他的同伴回答說:『這不是別的,乃是以色列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神已把米甸和全營交在他手中了。』」
   〔暫編註解〕米甸軍已風聞以軍首領是基甸。
         不用說,米甸人知道以色列軍隊的動靜,情治單位也知道軍事領袖的名字,卻毫不看在眼裡,很可能是他們的軍力遠超過以色列,再加上過去屢屢得勝使他們信心滿滿,以致大意輕敵。
         7:14 顯示米甸人掌握了基甸是以色列軍隊的領袖的情報。

【士七15】「基甸聽見這夢和夢的講解,就敬拜 神,回到以色列營中,說:“起來吧!耶和華已將米甸的軍隊交在你們手中了。”」
   〔呂振中譯〕「基甸聽見那夢這樣的敘說和講解,就敬拜神,回到以色列營中,說:『起來,永恆主已把米甸營交在你們手中了。』」
   〔暫編註解〕敬拜。希伯來單詞shachah“俯伏拜”,曲身獻上崇敬。在基甸的拯救工作中,只要他認識到神臨在的明顯確據,就在這樣的時候以敬拜的方式來回應神。毫無疑問,他在禱告中抒發他內心的感恩之情。那些受了神福惠而疏忽了向祂報恩的人常常是這樣。基甸或許會申辯,因為有這樣緊急而需要立即行動的任務,他要等到勝利以後便稱謝神,這似乎是合理的。但是這樣的延緩常常導致全然疏忽向神感恩。基甸的敬拜或許也是為自己不配的感悟而認罪。當他說到自己“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士6:15)這就已經顯明了他的謙卑。這裡他又重申他的態度。他生命中的這一獨特性格,賦予他完成這一任務的資格。就是這樣的人,神才在祂的工作中使用他,將成功希望的重托交付與他們,因為神知道他們不會將榮耀歸於自己。驕傲和自負的人不適宜為神工作。

【士七16】「於是基甸將三百人分作三隊,把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裡,瓶內都藏著火把。」
   〔呂振中譯〕「於是基甸將三百人分作三隊,把號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裏,瓶中有火把。」
   〔暫編註解〕以色列人的武器很特別:吹的羊角和藏有火把的空瓦瓶;交在神手裡,就能發揮大作用。參三16注。這三百人分成三隊,站在敵營的四周。
         “角”。公羊的角。一種陶器,可能用來盛載第8節所提到的食物。
         藏在空瓶裡的火把是燃著的(參20)。
         「三隊」:將以色列軍分為三隊,這是舊約時期時常採用的戰略撒上 11:11  撒下 18:2 。
         「瓶子」:「罐子」、「罈子」。應該是一種陶器。
         三隊。這種劃分是為了給敵人一個進攻力量強大的錯覺,所以當米甸人看見營地周圍各處有火把,又聽見各方有號角的大聲,就以為他們落入包圍之中。進攻的計畫是在神的引領下完成的。
         角。希伯來單詞shophar. 就是彎曲的公羊角。
         空瓶。不值錢的土制陶器水罐,那時人們普遍用於裝水燒飯。
         火把。燃燒著的火把,插在空陶器罐裡會暗燒,當罐子打破後,火把就會突然燃燒起來,火焰隨風閃耀。在神的指引和賜福下,看來不太可能的方法也會勝過人的精心設計,神不會根據人數來決定結果。

【士七17】「吩咐他們說:“你們要看我行事,我到了營的旁邊怎樣行,你們也要怎樣行。」
   〔呂振中譯〕「對他們說:『你們要看我、而照樣行;你看,我到了營的儘邊,我怎樣行,你們也要怎樣行。」

【士七18】「我和一切跟隨我的人吹角的時候,你們也要在營的四圍吹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呂振中譯〕「我和所有跟隨我的人吹號角時,你們也要在全營四圍吹號角,喊叫說:“為永恆主!為基甸!”』」

【士七19】「基甸和跟隨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換更的時候,來到營旁,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
   〔呂振中譯〕「基甸和跟隨他的一百人、在半夜更之初、剛剛換更的時候、來到營的儘邊,就吹號角,擊破手中的瓶。」
   〔暫編註解〕“三更之初”:按原文,“三更”應譯為“中更”或“二更”。希伯來人分夜為三更,每更四小時:日落到晚上十時為一更;十時到次晨二時為二更;二時到日出為三更。這次夜襲是在敵人入睡,而才換更的哨兵尚未熟悉夜間情況之際,其時當為夜間十至十一時。
         “三更之初”。約為下午十點。打破“瓶子”不但造成噪音,而且造成忽然光亮起來的效果。
         夜晚分作三更,每更約四小時長。
         「三更之初」:或譯作「半夜更之初」(呂振中譯本),即開始第二更,約晚上十時。
         基甸突襲米甸人採用「製造混亂」和「引起恐慌」的策略,包括吹號、打破瓶子和狂叫。火把除了發出火光,可作心理攻勢之外,也可用來燒毀米甸人的營幕。
         「三更」之初:應譯為「中更」,當時晚上分成三更,一更四小時,初更是從晚上六點開始,所以中更從晚上十點開始到半夜兩點。
         三更之初。這個時辰被認為是整夜的三分之一,所以三更之初就是午夜稍前一點的時間。後來猶太人採用了羅馬的計時方式,把一夜分成四更。

【士七20】「三隊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著火把,右手拿著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呂振中譯〕「三隊的人就都吹號角,打破瓶子,左手握着火把,右手握着號角好吹;他們都喊叫說:『有刀為永恆主,為基甸!』」

【士七21】「他們在營的四圍各站各的地方。全營的人都亂竄;三百人呐喊,使他們逃跑。」
   〔呂振中譯〕「他們在營的四圍各站各的地方;全營的人都亂竄;又吶喊,又逃跑。」
   〔暫編註解〕21下    應譯作「全營的人都驚醒跳起來;他們呐喊和逃跑」。
         7:21 經文明顯表示以色列在襲擊敵軍之前,各自守在各自的崗位上;可以想像他們在基甸的領導下,使盡吃奶的力氣製造噪音:先是宏亮的號角齊響,接著是打碎三百個瓶子的聲音,然後是震天價響的戰鬥吶喊聲,最後再次響起號角聲。此時他們才開始追擊軍心潰散的敵軍。當時三百支火把可能造成一種敵人來勢洶洶的錯覺,直接影響到士氣。
         他們……各站各的地方。三百希伯來人還沒有進攻,就守在營地邊界吹號角,揮舞火把和叫喊,他們的意圖是在米甸人的營內引起恐慌。
         21~22敵軍有刀;基甸的三百人作戰,只在敵營的四周,各站各的地方,用角聲、火把的光和呐喊。敵人自相殘殺,紛紛潰逃。使人想起約書亞當年攻取耶利哥城,也是吹角、呐喊、繞城而行,城雖堅固,應聲而塌。

【士七22】「三百人就吹角,耶和華使全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逃到西利拉的伯哈示他,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亞伯米何拉。」
   〔呂振中譯〕「三百人把三百枝號角吹了起來,永恆主使各人的刀在全營中互相擊殺;他們向西利拉〔有古卷:洗利達〕逃到伯哈示他,直到亞伯米何拉河邊,靠近他巴。」
   〔暫編註解〕「西利拉」:即代下4:17的撒利但,在雅博渡口以北約十六公里(十英里)。
         「伯哈示他」:地點不詳。
         「他巴」:在基列雅比和疏割之間。
         「亞伯米何拉」:可能是在基列之高原。這些地方均在約但河以東,可見米甸軍面向其原居地逃去。
         「西利拉」:在約但河以東的基列雅比南方十六公里處。
         「亞伯米何拉」:在約但河以東的基列雅比東方十公里處。
         「他巴」:在約但河以東的基列雅比東南方十一公里處。
         互相擊殺。當米甸營地的人在黑暗中沖下耶斯列谷地要越過約旦河逃跑時,跑在前面的誤認為跟在後面的人是希伯來敵人,就轉身拿出武器擊殺他們。
         伯·哈示他。此地尚未明確地確定。可能位於耶斯列谷地的低地約旦河附近。
         西利拉。可能就是撒拉他拿(王上4:12)。認為是在耶斯列谷地低地的約旦河谷地帶。
         靠近。字面意思是“嘴唇”,“懸崖”。
         亞伯·米何拉。原文字義為“舞蹈的草場”。這裡是以利沙的出生地(王上19:16)。有人認為是伯·善以南大約九英里(14.4公里)的Tell el-Hamma;其他人認為是約旦東部七英里(11公里)處的Tell el-Maql?b,或是約旦的距離加利利海約二十二英里(35.4公里)的Wadi Yābis。
         他巴。可能是約旦東部亞伯·米何拉附近的Ras Abū Tābat。

【士七23】「以色列人就從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全地聚集來追趕米甸人。」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就從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全地、應召而來,追趕米甸人。」
   〔暫編註解〕本來按兵不動、自固吾圉的以色列其他支派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聞風而起,參加追殺敵人。
         以色列人。許多幾小時前被遣散回家的人,現在又集結起來幫助他們同胞兄弟追趕逃跑的敵人。
         23-8:3增援部隊從拿弗他利、亞設、瑪拿西和以法蓮趕來追殺米甸軍。

【士七24】「基甸打發人走遍以法蓮山地,說:“你們下來攻擊米甸人,爭先把守約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於是以法蓮的眾人聚集,把守約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
   〔呂振中譯〕「基甸打發了使者走遍以法蓮山地,說:『你們下來、對米甸人接戰,趁他們未到之先,把守各水口,直到伯巴拉,就是〔或譯:也〕把守約但河。』於是以法蓮的眾人都應召而來,把守各水口,直到伯巴拉,就是〔或譯:也〕把守約但河。」
   〔暫編註解〕基甸見米甸人向南逃,號召以法蓮人在約但河的渡口截斷敵人的歸路。伯拉巴的詳細所在不詳,當在約但河下游,因為基甸曾渡河追擊敵人到雅博河附近的疏割(八4~5)。
         「伯巴拉」:地點不詳。
         「伯巴拉」:意為「渡口之城」,可能是靠近費哈小河 (Wadi Far'ah)。
         「約但河的渡口」:大概是指「伯善」附近的約但河渡口。
         基甸打發人。瑪拿西支派和人口眾多的以法蓮支派住在戰場的以南。當基甸召集希伯來人的時候,並沒有呼召以法蓮人。而是在米甸人開始逃跑時,基甸就很快地打發信使到以法蓮山地,催促以法蓮人趕緊到約旦河,把守米甸人逃跑必經的渡口。以法蓮人迅速地做出回應,阻塞了整個南部渡口的逃跑線路,那時約旦河的水位可能非常高,這就迫使敵人從淺灘涉足。
         伯·巴拉。我們不知道這個地方的地址,但它一定在以法蓮山地附近離約旦河不遠的地方,因為基甸要求以法蓮人把守逃跑的路線。進一步的證據是米甸人之前下到約旦河試圖越過去,這一點通過基甸追趕敵人越過約旦河到疏割的事實可以反映出來,疏割是雅博附近的一座城邑(士8:5)。

【士七25】「捉住了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一名俄立,一名西伊伯。將俄立殺在俄立磐石上,將西伊伯殺在西伊伯酒榨那裡。又追趕米甸人,將俄立和西伊伯的首級,帶過約旦河,到基甸那裡。」
   〔呂振中譯〕「他們捉住了米甸的兩個首領、俄立禾西伊伯;將俄立殺在俄立磐石上,將西伊伯殺在西伊伯酒池那裏;同時追趕米甸人;將俄立和西伊伯的頭帶到約但河東邊、基甸那裏。」
   〔暫編註解〕“俄立”是“烏鴉”的意思。“西伊伯”是“狼”的意思。戰鬥中把敵人首領的頭斬下來帶到主將前,證明殺敵奏功。
         「俄立磐石」、「西伊伯酒 」:這兩地方可能因該兩名首領在那裡被誅而得名。那時基甸已過約但河追殺敵軍,所以以法蓮人要到河東將首級交給基甸。
         「俄立」:字義是「烏鴉」。
         「西伊伯」:字義是「狼」。
         俄立和西伊伯。原文字義是“烏鴉和狼”這是沙漠酋長生動獨特的名字。以法蓮人的快速行動切斷了眾多米甸人的退路,他們試圖在淺灘越過約旦河,由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重新集合起來的力量在後面追趕,約旦河的另一邊是以法蓮人在把守,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米甸人被迫投降。在俘虜中有兩個王,俄立和西伊伯,兩人都很快被處死。為紀念這次勝利,這兩個王被殺的地方被命名為“俄立磐石”,即是“烏鴉磐石”和“西伊伯酒醡”,即“狼的酒醡”。顯然他們的名字在士師記寫成後的很多年,仍然為人所厭惡。“俄立磐石”在以賽亞時期仍然為人所知(賽10:26)。
         帶過約旦河。約旦河東的地區現在稱為“外約旦”,根據士8:4,基甸還沒有越過約旦河。因此,有些人認為以法蓮人捉住俄立和西伊伯是在他們越過約旦河到了河東後才有可能。他們然後又把俘虜的兩個首領帶回到基甸那裡。更好的解釋是,士師記的作者已經介紹了以法蓮人和他們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希望對有關以法蓮人的事在他的敘述中有一個完整的交待,如以法蓮人與基甸的爭辯就是在基甸追趕米甸人到約旦河東的敘事之前很長的一段記載。因為這個原因,作者中斷了按事件順序來講述戰爭轉而講述以法蓮人的嫉妒以及基甸如何安撫他們的事。接著在士8:4作者又重新理清戰爭故事的線索。基甸與以法蓮人會見實際上是在徹底打敗米甸人回來以後的事情,或至少他越過約旦河以後才有可能。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蔡哲民等《士師記查經資料》․《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