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48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約書亞記】第十九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5-26 15:20: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暫缺)

逐節詳解
【書十九1】「為西緬支派的人,按著宗族,拈出第二鬮。他們所得的地業是在猶大人地業中間。」
  〔呂振中譯〕「第二鬮是給西緬、給西緬人支派、按家族拈出的;他們的產業是在猶大人的產業中間。」
  〔暫編註解〕在猶大和約瑟的子孫分得產業以後,約書亞曾下令將剩下的土地分成七份(書18:4-6)。但如果想要讓每一個支派都得到滿意的一份,土地顯然是不夠了。土地的地形也不太可能均分成七份。既然猶大支派得到這麼大的一份,也許有人提出要他們與其他支派分享。接著抽籤就輪到西緬支派。起初以色列人可能認為分給猶大的土地已經夠大的了。但如果以色列人佔領神應許給他們“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大河之地”(創15:18;申11:24)的所有土地,猶大支派就能保住他們的全部份額。然而以色列人疏忽和滿足於現狀。他們的邊界就得按照他們的信心而定。如果我們憑著信心嘗試為神做更大的事,我們就能從祂那裡獲得更多。這些事“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前10:11)。
         從西緬的簽中我們可以看出神如何引導土地的分配。由於西緬和利未對示劍人的屠殺(創34章),雅各在他的臨終預言中說要使他們散居在以色列人中間(創49:7)。上面已經提到利未人沒有自己的土地,只是散居在各支派的城鎮中。西緬支派則要居住在猶大的境內。這個支派還得進一步分散。到了羅波安的時代南北分裂之際,雖然他們歸屬北方十個支派,但因其土地在猶大王國,故還是得不到他們的份。從此他們就分散在以色列人中。經文中很少提到西緬支派。他們中間沒有出過士師,先知或其他重要人物。這一支派一定被猶大支派同化了。他們的特徵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經消失了(見創49:7)。
     1~9 西緬得到猶大領土的南部為產業,應驗了雅各的預言。參看創世記四十九章5節的腳註。西緬最後移居北部,而其領土跟猶大的領土合併。參看列王紀上十一章13節的腳註。“過多”(9節)即太大。
         1-9  西緬所得之地:西緬支派的邊界未有清楚列出;所占地是在猶大支派以南的南地。

【書十九2】「他們所得為業之地,就是別是巴(或名示巴)、摩拉大、」
  〔呂振中譯〕「他們所得的產業是別是巴、示瑪〔傳統:示巴〕、摩拉大、」
  〔暫編註解〕他們所得為業之地。作者列舉了分給西緬支派的十七座城,其中十三座主要在南地,另外四座在設非拉,但南地和設非拉的界線不是很清楚。作者沒有為這個支派劃出明確的界限,因為他們沒有分得足夠多的領土,而只是在本屬猶大的區域中獲得了一些城鎮和周圍的地區。這些城鎮中有許多是與猶大支派共同擁有的。所以有時屬這個支派,有時屬那個支派。
         別是巴(或名示巴)。代上4:28在列舉西緬的城市時沒有提示巴。亞伯拉罕的別是巴(“誓約的井”)就是這裡的別是巴,在希伯侖西南約43.6公里處。後來到了以色列君主時代,別是巴城在西巴丘(Tell es-Seba )以東5公里,距希伯侖有39.7公里處。
         在2-6節的十三座城,和第7節的四座城中,只有別是巴的位置得到了確認。

【書十九3】「哈薩書亞、巴拉、以森、」
  〔呂振中譯〕「哈薩書亞、巴拉、以森、」
  〔暫編註解〕「哈薩書亞」:「哈薩」二字原文為「圍起來的空地」的意思,大概西緬族在南部過著半遊牧的生活。

【書十九4】「伊利朵拉、比土力、何珥瑪、」
  〔呂振中譯〕「伊利多拉、比土力、何珥瑪、」

【書十九5】「利巴勿、沙魯險,共十三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洗革拉、伯瑪加博、哈薩蘇撒、」
  〔暫編註解〕「伯瑪加博」與「哈薩蘇撒」:可能分別是「麥瑪拿」和「三撒拿」(參15:31)。
         洗革拉。可能是庫威夫丘(Tell el-Khuweilfeh ),在迦薩東南,別是巴和底壁之間。這座城雖然給了西緬支派,但要麼他們沒有佔領,要麼後來失去了。因為大衛在逃避掃羅的時候,非利士王亞吉把這座城送給了大衛(撒上27:6)。
         伯瑪加博,哈薩蘇撒。哈薩蘇撒可能就是薩拉蘇森(Sbalat Abū Sûsein )。這兩座城可能位於通往埃及的南北大道上。其名字暗示它們可能是喜克索斯或後來的所羅門存放戰車和馬匹的地方(王上10:26)。前者意為“車城”,後者意為“馬村”。

【書十九6】「伯利巴勿、沙魯險,共十三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伯利巴勿、沙魯險:十三座城,和屬這些城的村莊;」
  〔暫編註解〕「伯利巴勿」與「沙魯險」:可能分別是「利巴勿」和「實忻」(參1532)。
         沙魯險乃扼守以色列地南面通往埃及大路的重鎮。
         沙魯險。在巴勒斯坦到埃及的主要通道上。就是現在的法拉丘(Tell el-Fâr`ah ),有喜克索斯人,埃及人和羅馬人堡壘的重要遺跡,位於迦薩以南約24公里處。

【書十九7】「又有亞因、利門、以帖、亞珊,共四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又有亞因、利門、以帖、亞珊:四座城,和屬這些城的村莊;」

【書十九8】「並有這些城邑四圍一切的村莊,直到巴拉比珥,就是南地的拉瑪。這是西緬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呂振中譯〕「以及這些城四圍所有的村莊,直到巴拉比珥、南地的拉瑪:這是西緬人支派按家族所得的產業。」

【書十九9】「西緬人的地業是從猶大人地業中得來的,因為猶大人的份過多,所以西緬人在他們的地業中得了地業。」
  〔呂振中譯〕「西緬人的產業是從猶大人分得的地得來的;因為猶大人的業分過多,西緬人在猶大人的產業中便得了產業。」
  〔暫編註解〕西緬支派的地在南方,位於猶大支派所得的地業中間。西緬沒有專屬於自己支派的土地(創四十九5~7)。此後,聖經中很少再提到西緬支派。
         當時他們認為太多了。但如果他們憑著信心展望將來,就會覺得這並沒有超過他們在神的祝福下所需要的。但以色列人這時開始忘記神對於他們的計畫,安於現狀了。神暫時允許了作出調整。但即使計畫改變了,他們仍有權利去擴展領土,直到重新覺得需要得到這一切。當我們忘記神對我們的計畫時,我們的眼光就會變得狹窄和自私。我們成就的少是因為我們嘗試的少。我們嘗試的少是因為我們太容易依靠自己的血肉之軀,而不依靠神大能的膀臂。

【書十九10】「為西布倫人,按著宗族,拈出第三鬮。他們地業的境界是到撒立。」
  〔呂振中譯〕「第三鬮是給西布倫人按家族拈上的;他們的產業的境界是到撒立;」
  〔暫編註解〕「撒立」:在西布倫境之盡東南部,在拿撒勒東南八公里(五英里)。
         第三簽。這些支派被召上來,要麼是按照神藉著雅各的所定的順序,要麼按抽籤這樣定的。雖然西布倫比以薩迦小,但按照雅各的祝福(創49章)和摩西的預言(申33章),他排在以薩迦前面。這種優先權也體現在土地的分配上。根據雅各的預言,希布倫必“住在海口”,“成為停船的海口”(創49:13)。約瑟弗斯說(《上古史》VI.I.22),他們的領土從基尼烈海延伸到迦密和地中海。但根據《約書亞記》的描述,他們的邊界不大可能延伸到地中海。
         既然瑪拿西支派與亞設支派接壤(見書17:10),西布倫的疆界就不太可能延伸到地中海。也許西布倫是經亞設地界,或從包括迦密山北部海灣地區在內的走廊而通往大海的。預言說西布倫的子孫將住在海邊,可能是通過他們與亞設支派的協調來實現的。這樣,西布倫支派就很容易來到港口,接觸到富庶的市場。據說在他們的境內有一條古代的貿易通道,叫做“海洋大道”。
         到撒立。與七十士譯本相同。但梵底岡抄本為“伊思戴克柯拉”( Esedek Gola )。敘利亞譯本為“亞實突”,但不可能是非利士的亞實突。有些手稿為撒都德(Shadud),意為“廢墟”。在埃斯德賴隆平原北邊、拿撒勒西南7.2公里處有一大片廢墟,叫做撒都德廢丘(Tell Shadûd)。
     10~16 “西布倫”分得下加利利四面被高地包圍的土地,其中包括拿撒勒,而且有貿易路線橫過。
         10-16  西布倫所得之地:包括耶斯列谷之西部及下加利利的中段。

【書十九11】「往西上到瑪拉拉,達到大巴設,又達到約念前的河。」
  〔呂振中譯〕「他們的界線往西而上、到瑪拉拉,和大巴設接觸,又和約念東面的河接觸;」
  〔暫編註解〕“約念前的河”指基順河。
         往西。或“向大海。”
         上到瑪拉拉,達到大巴設。瑪拉拉和大巴設的位置都沒有確定。

【書十九12】「又從撒立往東轉向日出之地,到吉斯綠他泊的境界,又通到大比拉,上到雅非亞。」
  〔呂振中譯〕「又從撒立往東轉、對着日出的方向,到吉斯綠他泊的境界,又出到他比拉,上雅非亞;」
  〔暫編註解〕「吉斯綠他泊」:可能是「基蘇律」(18),在拿撒勒東南三公里(二英里),座落於西布倫與以薩迦接壤的邊界。
         「大比拉」:在他泊山之西北。
         「雅非亞」:在拿撒勒之東南。
         吉斯綠他泊。直譯是“他泊的兩邊”。據信是現在的伊克撒勒(Iksâl)。這是他泊西面一個多石的高地,是巴勒斯坦的一座名山。有人認為他泊就是後來主登山變像的地方。
         雅非亞。據認為是拿撒勒西南2.8公里處的雅法(Yâfā)。

【書十九13】「從那裡往東,接連到迦特希弗,至以特加汛,通到臨門,臨門延到尼亞。」
  〔呂振中譯〕「又從那裏往東、日出的方向,經過迦特希弗、以特加汛,出臨門,折向尼亞;」
  〔暫編註解〕「臨門」:在拿撒勒東北九公里(六英里)。
         迦特希弗(Gath-hepher)。意為“希弗的酒榨”,約拿的家鄉(王下14:25)。現為祖拉遺跡(Khirbet ez-Zurrâ`),據說附近有約拿的墳墓,位於拿撒勒以東4.4公里處,在通往提比哩亞的路上。
         臨門延到尼亞。有人認為尼亞就是現在的魯馬納(Rummâneh ),在拿撒勒以北,但這個位置似乎太靠西了。

【書十九14】「又繞過尼亞的北邊,轉到哈拿頓,通到伊弗他伊勒穀。」
  〔呂振中譯〕「那界線又在北邊繞過尼亞、轉到哈拿頓,其終點是伊弗他伊勒平谷:」
  〔暫編註解〕又繞過尼亞的北邊。描寫北部的邊界是從尼亞開始的。
         伊弗他伊勒。就是現在的米利幹河(Wadi el-Melek) ,靠近加利利的伯利恒。這是北部邊界的終點。

【書十九15】「還有加他、拿哈拉、伸侖、以大拉、伯利恒。共有十二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還有加他、拿哈拉、伸崙、以大拉、伯利恆:十二座城、和屬這些城的村莊:」
  〔暫編註解〕此處的伯利恒不是猶大支派大衛家鄉伯利恒,而是在拿撒勒西北約11公里的另一城邑。
         「拿哈拉」:在亞柯以南。
         「伯利恒」:不是位於猶大境內,而是在拿哈拉之西北。
         「以大拉」:在伯利恒附近。
         加他。這裡沒有說清楚加他和所提到的其他城市是屬於西布倫,或只是邊界城市。加他可能是米吉多西南的誇提納遺跡(Khirbet Qoteina) 。拿哈拉可能是靠近基訓溪的納爾丘(Tell en-Nahl )。伸侖是約書亞所殺國王之一的都城。這裡的伯利恒不是猶大地的伯利恒,而是在拿撒勒西北11.2公里處,現名拜特拉姆(Beit Lahm )。
         十二座城。只提到五座城,還有七座沒有提。如果把西布倫邊界的城市都列出來,那是不止十二座的。有些邊界城市並不屬於西布倫支派。有一些根本不是城市的名字,所以實際的數字加起來還是十二座。從下一節可以看出,十二座城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提到了,但很難確定是哪一些。從書21:34,35可以看出,屬於西布倫的城市並沒有全部記下來。那裡說加珥他和丁拿就給了利未支派。

【書十九16】「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西布倫人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呂振中譯〕「這些城和屬這些城的村莊、是西布倫人、按家族所得的產業。」

【書十九17】「為以薩迦人,按著宗族,拈出第四鬮。」
  〔呂振中譯〕「第四鬮是給以薩迦人按家族拈出的。」
  〔暫編註解〕17~23 “以薩迦”的領土在瑪拿西以北,從西面的他泊山延伸至加利利海南端。
         17-23  以薩迦所得之地:在下加利利之南部(特別是西南部)。

【書十九18】「他們的境界是到耶斯列、基蘇律、書念、」
  〔呂振中譯〕「他們的地界有耶斯列、基蘇律、書念、」
  〔暫編註解〕「基蘇律」:參12節注。
         「書念」:在耶斯列之東北。
         耶斯列。 直譯是“神播種”。這是耶斯列谷南端的一座城市。谷底呈三角形,長約24公里,朝著約旦河谷。北邊是拿撒勒的山脈,包括他泊山;南邊是撒瑪利亞的山脈,包括基利波山。山頂有一個隘口,基訓溪從這裡穿過一直流到亞克灣。耶斯列城現名澤林(Zer`în),在基利波山的西北坡,俯視著下面的平原和約旦河渡口。
         基蘇律。被認為是第12節的吉斯綠他泊。
         書念。就是現在的索倫(Sôlem),在南北走向的從拿撒勒到耶路撒冷的道路東邊。位於耶斯列以北5.6公里處。這兩座城在耶斯列谷西端的兩邊。

【書十九19】「哈弗連、示按、亞拿哈拉、」
  〔呂振中譯〕「哈弗連、示按、亞拿哈拉、」
  〔暫編註解〕「哈弗連」:在摩利岡之東北。
         作者沒有描述以薩迦的全部邊界,而只是記下一些主要的城市,其原因是以薩迦的邊界十分明顯,位於瑪拿西和西布倫之間。這裡所提到的大多數城市都無從知悉。

【書十九20】「拉璧、基善、亞別、」
  〔呂振中譯〕「拉璧、基善、亞別、」
  〔暫編註解〕「拉璧」:可能是「大比拉」(參21:28)。

【書十九21】「利篾、隱干寧、隱哈大、伯帕薛;」
  〔呂振中譯〕「利篾、隱干寧、隱哈大、伯帕薛;」
  〔暫編註解〕「隱干寧」:在伯善以西,耶斯列平原盡南。
         隱干寧。直譯是“花園之泉”。可能就是耶戶追趕逃跑的亞哈謝時所前往的“園亭”(王下9:27)。也許就是現在的傑寧(Jenîn ),位於平原的低端,離基利波山坡約9.6公里,在米吉多經撒瑪利亞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

【書十九22】「又達到他泊、沙哈洗瑪、伯示麥,直通到約旦河為止,共十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界線又和他泊、沙哈洗瑪、伯示麥接觸;其終點是到約但河:以上有十六座城,還有屬這些城的村莊;」
  〔暫編註解〕「他泊」:大概近他泊山。
         又達到。根據所提到的地名,可能指北方的邊界。
         他泊。該城可能得名於他泊山,據認為坐落在他泊山的高原上。可能就是現在的代泊裡亞(Debûriyeh )村,在通往拿撒勒的山脈西部。
         沙哈洗瑪。位置未能確定,但可能像伯示麥一樣,在以薩迦朝約旦河的北部邊界上,也許稍偏向東北。
         伯示麥。“太陽之殿”。不要與猶大的伯示麥(15:10節)和拿弗他利(19:38節)的伯示麥混淆。它就是現在的阿貝迪亞(el-`Abeidiyeh )。同名城市之多表明太陽崇拜的普遍。
         十六座城。包括他泊,否則就只有十五座了。所以他泊在這裡是一坐城而不是一座山。這裡的土地並不多,但卻是全國最肥沃的。以薩迦支派十分強大。在西奈山點名時,他們的成年男性有54,400人(民1:28,29)。後來到了什亭的平原,他們增加到64,300人(民26:25),僅次於猶大和但支派。

【書十九23】「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以薩迦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呂振中譯〕「這些城和屬這些城的村莊、是以薩迦人支派、按家族所得的產業。」

【書十九24】「為亞設支派,按著宗族,拈出第五鬮。」
  〔呂振中譯〕「第五鬮乃是給亞設人支派、按家族拈出的。」
  〔暫編註解〕這個支派得到了西布倫以西和以北地中海沿岸的肥沃土地。不知作者在描述亞設支派產業的時候,是列舉邊界的城市,還是只提到一些主要的城市。因為其中大部分城市都不為人知。邊界可能從領土位於海岸的中心點開始,通往南界,再向東到西布倫,穿過東部的一系列的城鎮和山谷到北邊的西頓,再向南返回起點。
     24~31 “亞設”定居在地中海沿岸,從迦密山向北伸展至推羅,即腓尼基人居住的地方。
         24-31  亞設所得之地:範圍由迦密山至北面推羅、西頓沿地中海岸,是寬二十公里的地帶。

【書十九25】「他們的境界是黑甲、哈利、比田、押煞、」
  〔呂振中譯〕「他們的地界是黑甲、哈利、比田、押煞、」
  〔暫編註解〕「比田」:可能在亞柯海灣。
         黑甲。這座城後來給了利未支派(21:31節)。可能是現在的哈巴丘(Tell el-Harbaj)在阿卡(Acre)以南18.4裡處。
         押煞。曾在書11:1節和12:20中提到過。位置不詳。但可能在黑甲附近。

【書十九26】「亞拉米勒、亞末、米沙勒,往西達到迦密,又到希曷立納,」
  〔呂振中譯〕「亞拉米勒、亞末、米沙勒;那界線往西和迦密接觸,又和希曷立納接觸;」
  〔暫編註解〕「迦密」:為一列的山丘,走勢由地中海旁至多坍平原。
         亞拉米勒。這個名字可能保存在現代的米里克幹河(Wadi el-Melek)中,從東北流入基訓溪。
         迦密。地點已經確定,使我們能夠確定亞設領土的南界。
         希曷立納。有人說這是一座城,有人說是一個海岬,還有人說這是一條河(見書13:3)。現在流入迦密以南大海的澤卡河(Nahr ez-Zerka )比較符合所描寫的特徵,因為作者在列舉地名時指出了方向(見17:10節)。這條河在多珥以南不遠處流入大海。有人認為希曷立納是這裡的一座城。也有人認為這座城在迦密山上。

【書十九27】「轉向日出之地,到伯大袞,達到細步綸,往北到伊弗他伊勒谷,到伯以墨和尼業,也通到迦步勒的左邊。」
  〔呂振中譯〕「又對着日出的方向轉到伯大袞,和細步綸接觸,往北又和伊弗他伊勒接觸,就在伯以墨和尼業那裏,左邊又出到迦步勒,」
  〔暫編註解〕伯大袞。從邊界希曷立納往東到了伯大袞。伯大袞的位置不詳。但這個名字說明了大袞崇拜的普遍性。大袞是非利士人的神,是古老的迦南神明。
         伊弗他伊勒。見第14節注釋。
         迦步勒的左邊。有些譯者認為是“迦步勒的北邊”。也有些認為是“北邊的迦步勒”。這裡的迦步勒城不要與王上9:11-13的迦步勒混淆。那是所羅門送給希蘭的。如果本節是在描述東部的邊界,那麼迦步勒就成了亞設領土的東北角。邊界從這裡轉向西頓了。約瑟弗斯說,在他的時代有一個靠海的喬波洛(Choboulo),是在托勒密(Ptolemaïs)附近(《戰爭史》 iii.c.4)。

【書十九28】「又到義伯侖、利合、哈們、加拿,直到西頓大城,」
  〔呂振中譯〕「和義伯崙、利合、哈們、加拿,直到大西頓;」
  〔暫編註解〕「義伯侖」:可能是押頓(參21:30),在亞柯東北以北十六公里(十英里)。
         「加拿」:在推羅東南十一公里(七英里)。
         「西頓」:雖在亞設抽籤得地的範圍,但這城沒有被攻取。(參士2:31)
         哈們。有人認為哈們是現在的烏姆阿瓦密德(Ummel-`Awāmîd) ,在亞革悉,也就是現在的錫伯(ez-Zîb )以北7英里處,位於阿卡以北8公里的海岸上。也有人認為哈們是離烏姆阿瓦密德3/4英里處的一個村莊。
         加拿。推羅東南的一座城,就是現在的卡那(Qânah)。

【書十九29】「轉到拉瑪和堅固城推羅,又轉到何薩,靠近亞革悉一帶地方,直通到海;」
  〔呂振中譯〕「界線又轉到拉瑪,又到堡壘城推羅;再轉到何薩、其終點是海。有瑪黑拉亞革悉、」
  〔暫編註解〕推羅城分為兩部分,一半在大陸上,另一半在海島上。這措施是為了防止敵人進攻時全城遭殲滅。所謂「堅固城推羅」大概是指海島的部分。
         「亞革悉」:在推羅與亞柯之間。
         「一帶地方」:原文可能是另一地名──亞黑拉(參士2:31),這城位於推羅以北六公里(四英里)。
         轉到。即“邊界轉到”。
         拉瑪。位置不詳,但有人認為是現在的拉密(Rameh),位於推羅東南偏南40.3公里處。
         堅固城推羅。直譯是“堅固岩石上的城邑”。但那座岩石上的名城要到二百年以後才建成,所以這裡要麼指大陸的推羅,要麼指亞設境內的其它山寨。
         靠近亞革悉。直譯是“亞悉革地區”。說明剛才所描述的邊界在亞悉革地區的海邊結束。亞悉革據認為是現在位於阿卡以北14公里處的錫伯(ez-Zîb)。

【書十九30】「又有烏瑪、亞弗、利合,共二十二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亞柯、亞弗、利合、二十二座城,還有屬這些城的村莊:」
  〔暫編註解〕「烏瑪」:可能是亞柯。
         「亞弗」:為常見地名,這裡大概指亞柯平原近河一地方。
         「利合」:這與28節的利合不同,大概是在亞柯以東十一公里(七英里)。
         亞弗。見書13:4注釋。一座位於北部邊界的城市。
         二十二座城。不包括迦密山和伊弗他伊勒谷,一共提到二十四個地方。所以其中至少有兩座邊城不屬於亞設。

【書十九31】「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亞設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呂振中譯〕「這些城和屬這些城的村莊、是亞設人支派、按家族所得的產業。」

【書十九32】「為拿弗他利人,按著宗族,拈出第六鬮。」
  〔呂振中譯〕「給拿弗他利人拈出了第六鬮,乃是給拿弗他利人、按家族拈的。」
  〔暫編註解〕拿弗他利人。拿弗他利是拉結使女辟拉的小兒子,排在他的哥哥但前面,就像西布倫排在以薩迦前面一樣。神評價人並不根據他的身份,而是根據他的品格。
     32~39 在亞設東面是“拿弗他利”的領土。
         32-39  拿弗他利所得之地:包括加利利東部直到約但河谷和加利利海;南面達他泊山,耶斯列谷。這一帶土地頗為肥沃。

【書十九33】「他們的境界是從希利弗、從撒拿音的橡樹,從亞大米尼吉和雅比聶,直到拉共,通到約旦河。」
  〔呂振中譯〕「他們的境界是從希利弗、從撒拿音的篤耨香樹那裏、和亞大米尼吉、和雅比聶、直到拉共;其終點是約但河。」
  〔暫編註解〕「希利弗」:可能在他泊山麓。
         希利弗。位置不詳。但士4:11提到撒拿音的橡樹靠近基低斯。基尼人希百的妻子雅億在這裡殺死了西西拉(士4:21)。“撒拿音”源于希伯來文動詞sa`an,意為“流浪”,說明這是一個流浪者和牧民支搭帳篷的地方。希百也許就是這樣的牧人。
         亞大米尼吉。KJV版為亞大米,尼吉。
         約旦河。關於邊界的描述從原哈勒湖以北的上約旦河谷開始。東部的邊界就是約旦河,包括哈勒湖和基尼烈海。接著敘述南部的邊界。

【書十九34】「又轉向西到亞斯納他泊,從那裡通到戶割,南邊到西布倫,西邊到亞設,又向日出之地,達到約旦河那裡的猶大。」
  〔呂振中譯〕「那界線又向西轉到亞斯納他泊,從那裏出到戶割,南邊和西布倫接觸,西邊和亞設接觸,日出的方向、則和約但河猶大接觸。」
  〔暫編註解〕「亞斯納他泊」:在他泊山麓。
         亞斯納他泊。直譯是“他泊的耳朵”,被認定為他泊山附近的烏姆傑貝爾(Umm Jebeil) 。西布倫和亞設在他泊山外構成了拿弗他利南部和西部的邊界。
         約旦河那裡的猶大。猶大支派的領土不與拿弗他利靠近。那麼拿弗他利怎麼會和約旦河東的猶大接壤嗎?有人解釋說在約旦河東基尼烈海附近有一些支搭著帳篷的村莊叫做哈倭特睚珥(士10:3-5)。睚珥是迦勒的父親希斯侖的孫子,是從一個瑪拿西支派的繼母而出的,但他的爺爺是猶大族(見代上2:21-23)。根據摩西的律法,以色列人的產業隨父系繼承,所以睚珥的土地屬瑪拿西支派,而屬猶大指派。所以說與哈倭特睚珥相鄰的拿弗他利“向日出之地,達到約旦河那裡的猶大”。
         還有一種解釋可能更加合理:以薩迦的領土沿約旦河西岸延伸到便雅憫和猶大。於是以薩迦擁有了約旦河西,就像迦得擁有約旦河東(書13:27)。

【書十九35】「堅固的城,就是西丁、側耳、哈末、拉甲、基尼烈、」
  〔呂振中譯〕「堡壘城有西丁、側耳、哈末、拉甲、基尼烈、」
  〔暫編註解〕「哈末」:在加利利海西南岸。
         堅固的城。35-39節列出16座城,其中側耳,亞大瑪,以得來與和璉的位置無法確定。
         西丁。意為“旁邊”。 就是《塔木德》所提到的基法哈特亞,意為“赫人的村莊”,現名哈丁(Hattîn) ,位於太巴列(Tiderias)西北6.6公里處。
         哈末。意為“溫暖”。據認為是太巴列稍南的的一個村莊,裡面有溫泉,可能是現在的哈曼塔巴里亞(Hammâm Tabarîyeh)。
         拉甲。可能源於動詞“擊打”。有人認為是在後來的太巴列以北的2.4公里處。其地名是符合的,所以至少是在它附近。
         基尼烈。意為“里拉琴”。是基尼烈海(加利利海)西北岸邊的一座堅固城。琴狀的革尼撒勒或加利利湖因此而得名。

【書十九36】「亞大瑪、拉瑪、夏瑣、」
  〔呂振中譯〕「亞大瑪、拉瑪、夏瑣、」
  〔暫編註解〕「亞大瑪」:在約但河與加利利海匯合處之西北四公里(二英里半)。
         夏瑣。見書11:1注釋。

【書十九37】「基低斯、以得來、隱夏瑣、」
  〔呂振中譯〕「基低斯、以得來、隱夏瑣、」
  〔暫編註解〕「隱夏瑣」:在基低斯西南或西邊。
         基低斯。通常叫做基低斯-拿弗他利,以別於其它的基低斯。位於原哈勒湖西北7公里處,是巴拉的家鄉(士4:6,9),也是他和底波拉召集部隊與西西拉作戰的地方。

【書十九38】「以利穩、密大伊勒、和璉、伯亞納、伯示麥,共十九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以利穩、密大伊勒、和璉、伯亞納、伯示麥:十九座城、和屬這些城的村莊:」
  〔暫編註解〕密大伊勒。意為“神的塔”,位於哈勒湖區的西部,可能是靠近基低斯的梅大伊(Khirbet Mejdel)遺跡。
         伯示麥。意為“太陽的殿”。許多城鎮都以此為名,說明早期迦南居民普遍的太陽崇拜。這座城坐落在拿弗他利北部。

【書十九39】「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拿弗他利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呂振中譯〕「這些城和屬這些城的村莊、是拿弗他利人支派、按家族所得的產業。」
  〔暫編註解〕拿弗他利得地大半在加利利海以北,其中基尼烈即後來的加利利。

【書十九40】「為但支派,按著宗族,拈出第七鬮。」
  〔呂振中譯〕「給但人的支派、按家族拈出了第七鬮。」
  〔暫編註解〕在出埃及時的歷次人口普查中,但支派是僅次於猶大的人口最多的支派(見民第1和第26章)。儘管但支派的地位很重要,在出埃及的過程中擔任後衛,卻是最後分得土地的。他抽籤所得的土地在迦南南部,其東面是猶大支派,西面是迦南人,北面是以法蓮支派,南面是西緬支派。
         作者沒有描述但支派的邊界,只是提到了它的城鎮。其中有一些原來是分給猶大支派的,但猶大的份額太大,就分一些給但支派和西緬支派。
     40~48 “但”分得在便雅憫和地中海中間的一小片土地(比較士一34;一八1~31)。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向北伸展至遠處的“利善”(拉億,改名為但)。參看士師記一章34節及十八章1至31節的腳註。
         40-48  但所得之地:在猶大、以法蓮和便雅憫支派之間;即海濱平原耶昆河與梭烈谷之間的部分,以及示非拉的西麓。

【書十九41】「他們地業的境界是瑣拉、以實陶、伊珥示麥、」
  〔呂振中譯〕「他們產業的地界乃是瑣拉、以實陶、伊珥示麥、」
  〔暫編註解〕「伊珥示麥」:見15:10注。
         瑣拉。可能在耶路撒冷以西23.6公里的撒拉幹河(Wadi es-Sarar)。是參孫的父親瑪挪亞的故鄉(士13:2,25)。參孫出生在這裡,後來埋葬在瑣拉和以實陶中間(士16:31)。瑣拉,以實陶,也許還有伊珥示麥起初都分給了猶大支派(書15:10,33)。伊珥示麥可能就是伯示麥,因為前者意為“太陽城”,後者意為“太陽的殿”。

【書十九42】「沙拉賓、亞雅侖、伊提拉、」
  〔呂振中譯〕「沙拉賓、亞雅崙、伊提拉、」
  〔暫編註解〕「沙拉賓」:即沙賓(士1:35)。在亞雅侖谷,基色以東。
         沙拉賓。在士1:35中稱為沙賓。可能是現在的塞比特(Selbît ),位於巴勒斯坦中部,耶路撒冷和利達之間。此地原屬亞摩利人。他們不許但支派的人佔領。後來希伯來人攻佔了它(王上4:9)。
         亞雅侖。可能謂語亞雅侖谷。亞摩利人曾拒絕交出。這個山谷從耶路撒冷延伸到地中海,穿過設非拉丘陵直到利達。

【書十九43】「以倫、亭拿他、以革倫、」
  〔呂振中譯〕「以倫、亭拿他、以革倫、」
  〔暫編註解〕亭拿他。原先是分給猶大的(書15:57)。顯然就是士15:1-5中參孫娶妻的亭拿。這座城市至少在一段時間裡是受非利士人控制的。不知但支派的人有沒有實際控制它。該城最有可能是現在的巴塔什丘(Tell el-Batashi),位於伯示麥西北偏西7.2公里處,與猶大接壤。
         以革倫。這是非利士人五座重要城市中最北邊的一個,位於從地中海到猶大山地的中途(見書13:3)。據認為離阿科(`Akir) 只有數裡之遙,還保留著古老的名字。

【書十九44】「伊利提基、基比頓、巴拉、」
  〔呂振中譯〕「伊利提基、基比頓、巴拉、」
  〔暫編註解〕「伊利提基」:可能在耶路撒冷以西四十公里(廿五英里)。
         基比頓。意為“丘”,或“高地”。就是現在的梅拉丘(Tell el-Melât ),在約帕(雅法)以東11.5公里處。但支派的人要麼沒有佔領該城,要麼被非利士人奪走了(王上15:27;16:15)。這是一座利未人的城鎮(書21:23)。

【書十九45】「伊胡得、比尼比拉、迦特臨門、」
  〔呂振中譯〕「伊胡得、比尼比拉、迦特臨門、」
  〔暫編註解〕迦特臨門。一座利未人的城鎮(書21:24;代上6:69),可能就是約帕東北7公里的雅利什丘(Tell-ej-Jerîsheh)。

【書十九46】「美耶昆、拉昆,並約帕對面的地界。」
  〔呂振中譯〕「美耶昆、拉昆,同約帕對面的地界。」
  〔暫編註解〕約帕。意為“美麗”。現名雅法(Jaffa),與現代的以色列港口特拉維夫相鄰。本節沒有說迦弗屬於但支派,只是說地界在約帕對面,並沒有包括約帕。

【書十九47】「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因為但人上去攻取利善,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得了那城,住在其中,以他們先祖但的名,將利善改名為但。」
  〔呂振中譯〕「但人的地界太小、容不下他們,但人就上去攻利善〔或譯:拉億〕,攻取那城,用刀擊殺了城中的人,取得那城,住在城中,以他們先祖但的名字、將利善〔或譯:拉億〕改稱為但:」
  〔暫編註解〕“利善”後名“但”,在米倫湖北,為巴勒斯坦地的北界。舊約中常有“從但到別是巴”一語(士二十1等),指的就是以色列人所在地的範圍。但人分得的地原在地中海沿岸,因趕不出迦南人,迫居山地(士一34~35;十八1~2),才到北方覓地居住,於是佔據了利善。分裂後的北國王耶羅波安在但設有金牛犢,興起拜偶像之風,陷以民於罪。(但支派此次遷徙往北方發生在士師時代,本節或為編輯時加的一個附注)。
         「利善」:位於約但河源頭。
         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因為他們強大的鄰居亞摩利人把他們逼進山區,不讓他們住在平原(士1:34)。他們只好去尋找沒有這種勁敵的土地。所以但支派不肯佔領神分給他們的土地。如果他們願意與神的計畫合作,祂本來會賜給他們完全的勝利。但他們自己去選擇疆域。據說就是因為這種態度,《啟示錄》第7章沒有把但支派列在其中。
         利善。黎巴嫩山腳約旦河源頭附近的一座城市,在《士師記》中叫做拉億。那是它被但人攻佔以前的名字。但支派派出去偵察北方土地的五個探子發現了這座城,就回報說,那地甚好,安全又平靜,離西頓也遠,與別城沒有來往。但支派馬上就派出六百名勇士奪取了該城,並把它改名為但(見士第18章)。
         因為攻取利善發生在約書亞死後,有人據此認為《約書亞書》不是約書亞寫的,而是晚得多的時候寫的。但顯然這一小段攻取利善的記載,是後人在神的引導下補充的,以完成但支派領土的記錄。
         47-48  但人攻取利善,這地原沒有分給他們,這……但支派的人覺得所分的地業有些地方不易攻取,所以避難就易,攻取利善,他們知道在那裡較易取勝。在事情容易時,人人皆會信靠神,但在環境看似不利時,就是對我們的信心與勇氣的考驗了。要信靠神,祂的大能足可解決最困難的情勢。

【書十九48】「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但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呂振中譯〕「這些城和屬這些城的村莊、是但人支派、按家族所得的產業。」

【書十九49】「以色列人按著境界分完了地業,就在他們中間將地給嫩的兒子約書亞為業,」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將地按界線分為產業、分完了,就在他們中間將地給了嫩的兒子約書亞為產業。」
  〔暫編註解〕約書亞是最後分得土地的。從這個程式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領袖人格的高尚。他沒有利用職務的便利以權謀私。他抵制了領袖們經常遭遇的試探,即犧牲弱勢群體來中飽私囊。約書亞雖然在百姓中德高望重,卻把自己的事放在最後。他把民族的利益放在個人的私利之上。約書亞為一切擔任國家或教會公職的人樹立了榜樣。聖經還提到約書亞未經百姓的同意,絕不將土地占為己有。聖經說以色列人把地給了約書亞。他們愛戴自己的領袖。怪不得在約書亞和與他同工的長老有生之年,以色列人都專心侍奉耶和華(書24:31;士2:7)。這種無私的服務會引發愛心,反過來會激勵人順從。沒有學會無私服務的人無權擔任領導職位。不求自己的喜悅(羅15:3)的基督,乃是無私服務的偉大榜樣。
     49~50 土地分配完畢後,百姓把以法蓮山地的“亭拿西拉城”給了約書亞,該城在呂大(羅德)東北約十二英里(19公里)以外。
         49-51  為甚麼要把地分了?好處是甚麼?我們大有理由相信,將迦南地按照各支派定地界,勝過仍讓它連成一片。原因是:(1)定出地界,使每個支派各擁有自己的地業,加強各支派的忠誠與團結。(2)地界劃定各支派的權利與責任,幫助各支派個別發展與成熟。(3)如果人人都想住在最好的地區的話,就可能發生衝突,有了地界,就能抑制這事的發生。(4)早在雅各的時代(參創48:21-22),神就應許給每個支派一分產業,分地是實現祂的應許。

【書十九50】「是照耶和華的吩咐,將約書亞所求的城,就是以法蓮山地的亭拿西拉城,給了他。他就修那城,住在其中。」
  〔呂振中譯〕「他們照永恆主所吩咐的將約書亞所要求的城,以法蓮山地的亭拿西拉、給了他,他就修造那城,住在城中。」
  〔暫編註解〕“亭拿西拉”又名“亭拿希烈”(士二9)。位於以法蓮山地,為約書亞所得的私人地業,以志其功績。約書亞住在這裡直到死日,而且葬在此地(二十四30;士二9)。“是照耶和華的吩咐”一語或暗示耶和華神在約書亞作探子偵察迦南時,已允將此地賜給他,就象將希伯侖賜給迦勒一樣(十四13;十五13)。
         「亭拿西拉」:見士2:9注。
         亭拿西拉。直譯是“剩下的部分”。約書亞沒有挑選最好的土地,只在自己的支派中會幕的所在地示羅附近選了一個地方。

【書十九51】「這就是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長,在示羅會幕門口,耶和華面前,拈鬮所分的地業。這樣,他們把地分完了。」
  〔呂振中譯〕「這些地段就是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跟以色列人各支派父系家屬的首領、在示羅會棚出入處、永恆主面前、憑拈鬮所分的產業。這樣,他們就把分地的事作完了。」
  〔暫編註解〕主持分地的人是摩西預先指定的(民三十四17~19),在這一類繼任者難決定的事上,有遠見的領袖摩西死前一一作了安排,是遵照神所吩咐的。
         分配土地的工作是在神面前,受祂的指導公開進行的。這樣,所有的百姓都知道這不是出於人的獨斷專行。這種認識有助於消除一切牢騷。雖然如此,還是出現一些不滿情緒(書17:14-18)。這個教訓也是給我們的。生活中的一切重要問題都要帶到“會幕門口”,以承認神在人生凡事上的權威。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靈修版聖經註釋》․《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