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34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約書亞記】第十五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5-26 15:16:1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暫缺)

逐節詳解

【書十五1】「猶大支派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是在盡南邊,到以東的交界,向南直到尋的曠野。」
  〔呂振中譯〕「猶大人的支派、按家族拈鬮所得的地是延到以東邊界,向南直到尋的曠野、南方的儘邊。」
  〔暫編註解〕猶大支派。有人認為本章的敘述最好應該從上一章最後一句開始: “於是國中太平,沒有征戰了。猶大支派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是在盡南邊”。約書亞在從吉甲起程以前就為猶大,以法蓮和瑪拿西半個支派分配了土地。由於未加說明的原因,其他支派土地的分配沒有馬上完成。可能猶大和約瑟的後代比較勇敢,急於攻佔領自己的土地,其他支派則比較怠懈和畏懼。此外,猶大和約瑟傳承了流便被剝奪了的長子權利。猶大獲得了統治權。約瑟得到了雙份產業。他們可能因此而先行分配。猶大支派在南邊。約瑟的兒子們在中部。當營地遷到士羅以後,才給剩下的七個支派分配土地。在把土地分給這七個支派以前,還得進行更加詳細和廣泛的調查。第一次分配土地並不是獨斷專行的。各支派如果意識到其他支派得的較少,就絕不會自私地偏留自己的份。後來他們又進行了一些調整。
         迦南的許多城邑早已毀滅,沒有留下遺跡可以辨認。但也有許多城市保留了古代的名稱和可以辨認的特徵。這就有助於比較準確地確定各個支派的疆域。考古學家不斷發現更多的城市,更準確地找到古代地名的位置,從而越來越精確地瞭解巴勒斯坦的地理。本章前十二節確定了猶大支派的疆域。
         以東的交界。猶大支派的領土在迦南的最南部,在東南與以東接壤,南邊是尋的曠野。本節所指出猶大南部的邊界和民34:3-5所描述以色列的南部邊界是一致的。
     1-4  神的吩咐明確清楚,神不要百姓自己作主,我……請留意,神對應許之地的境界與說明都是非常明確的;祂精確地吩咐人所要做的事,把他們所需要的賜下,他們也就沒有理由不順服神。
     1~12 猶大的南界從“鹽海”(死海)的南端向西伸展至“埃及小河”。北界從死海北端伸展至地中海(這也包括東面和西面的邊界)。
         1-12  描述地界範圍:南界由鹽海(死海)南端起往西南延伸再轉西北至埃及小河;北界由死海北端起往西延伸至地中海;東界由死海南端至北端約但河口,西界為地中海海岸。
     本章記猶大支派分得之地,是最先分得約但河西土地的以色列支派。先劃定四界,然後特別提出給迦勒和俄陀聶的土地;最後把城邑依次分給猶大支派各宗族。

【書十五2】「他們的南界,是從鹽海的盡邊,就是從朝南的海汊起,」
  〔呂振中譯〕「他們的南界是鹽海的儘邊,從朝南的海汊起;」
  〔暫編註解〕朝南的海汊。七十士譯本為 “從向南延伸的高地”。敘利亞譯本為“他們的邊界從鹽海南岸開始,延伸到向南的海口”。 七十士譯本可能把“海汊”理解為伸入死海的那塊陸地了。敘利亞譯本也受其影響。該詞一般指伸出的地岬。但根據上下文,最好應理解為鹽海的南端。

【書十五3】「通到亞克拉濱坡的南邊,接連到尋,上到加低斯巴尼亞的南邊,又過希斯侖,上到亞達珥,繞到甲加,」
  〔呂振中譯〕「伸出亞克拉濱坡的南邊,過尋,上加低斯巴尼亞的南邊,又過希斯崙,上亞達珥,繞甲加,」
  〔暫編註解〕「亞克拉濱」:在亞拉巴谷地與猶大山地之間。
         「尋」:乃西乃沙漠與南地之間加低斯巴尼亞附近的曠野。
         亞克拉濱坡。直譯是“蠍子之山”,或“蠍子的高地”(見民34:4),可能是因為那裡蠍子很多。該地大概位於哈拉山到死海的中途。書11:17;12:7曾提到哈拉山。
         連接到尋。或“橫越到尋”,需要過山。
         加低斯巴尼亞。或“從南邊直上到加低斯巴尼亞”,在別是巴以南一段距離處。有人認為它是希伯侖以南118公里處的艾因庫戴拉(`Ain el-Qudeirât);也有人認為是希伯侖東南8公里的艾因奎戴斯(`Ain Qedeis)。
         希斯侖。希斯侖,亞達珥,甲加的準確位置不得而知。這條邊界顯然是從加低斯向西北直到亞達珥,然後再向西。他可能是沿著巴蘭曠野和尋曠野的邊界。加低斯巴尼亞似乎就在這條邊界上,因為聖經說它在這兩個曠野裡(民13:26;20:1)。

【書十五4】「接連到押們,通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為止。這就是他們的南界。」
  〔呂振中譯〕「過押們,出埃及小河;界線的終點是海:這是他們〔傳統:你們〕的南界。」
  〔暫編註解〕埃及小河。據認為是指艾裡什河(Wadi el-`Arish) 的北部支流。邊界順著這條河直到地中海。

【書十五5】「東界是從鹽海南邊到約旦河口;北界,是從約旦河口的海汊起,」
  〔呂振中譯〕「東界是鹽海、到約但河口。北邊的界是從約但河口的海汊起;」
  〔暫編註解〕東部邊界就是整個鹽海海岸,從南部海灣到北部海灣(見第二節注釋),就是約旦河的入海口。北部邊界從這裡開始。

【書十五6】「上到伯曷拉,過伯亞拉巴的北邊,上到流便之子波罕的磐石。」
  〔呂振中譯〕「那界線上伯曷拉,過伯亞拉巴的北邊;又上如便的兒子波罕的石頭;」
  〔暫編註解〕「伯曷拉」和「伯亞拉巴」:猶大與便雅憫的邊界上的小鎮,後列入便雅憫境(參18:19, 21-22) , 顯示支派間在分地上互有調整。
         伯曷拉。直譯是“鷓鴣之家”,現名艾因哈雅拉(`Ain Hajlah)。距約旦河3公里,在河口與以色列人安營的吉甲之間。伯曷拉在邊界上,但屬於便雅憫支派。
         伯亞拉巴。直譯是“曠野之家”,或“亞拉巴之家”。亞拉巴是約旦河邊的低地。伯亞拉巴的準確位置不詳,但可能靠近死海北部荒原的加拉利(`en Gharabeh)。有時稱它屬猶大(第61節),有時稱它屬便雅憫(書18:22)。
         波罕的磐石。這裡說邊界是上到波罕的磐石,而書18:17又說邊界是下到波罕的磐石。可見這塊磐石一定是在附近的山坡上,位於伯亞拉巴的西邊。這塊磐石為什麼以流便兒子的名字來命名就不得而知了。波罕也不住在這裡。至少流便支派的領土是在河的另一邊。但波罕可能屬於那些過河來幫助其他支派奪取土地的流便後人,建立了功勳,死後埋葬於此,立石碑作紀念,被稱為波罕的磐石。

【書十五7】「從亞割穀往北,上到底璧,直向河南亞都冥坡對面的吉甲。又接連到隱示麥泉,直通到隱羅結,」
  〔呂振中譯〕「又從亞割山谷往北上底璧,直向谿谷南邊亞都冥坡對面的吉甲;那界線過到隱示麥水,其終點就在隱羅結;」
  〔暫編註解〕「底璧」:可能在耶路撒冷東北以東。(不是10:38及本章15的「底璧」)
         「亞都冥」:為陡斜的山道。
         「隱示麥泉」:近耶路撒冷,又稱「基訓泉」(王上1:33)。
         「隱羅結」:在耶路撒冷東面之汲淪谷與欣嫩子谷的交匯處。
         底壁。不是書10:38中的底壁,而是位於耶路撒冷到耶利哥中途的托格裡特底比(Thogret ed-Debr)。
         亞割谷。耶利哥南邊的平原,叫布克亞(el-Buqe`ah)。西南東北西南走向,約5公里,位於古姆蘭遺跡(Khirbet Qumrân )以西,在猶大曠野的北部。見61節注釋。
         亞都冥。在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上到……亞都冥”指這裡的一個山口。本節“河”的原文指“冬季的溪流”,只在冬天下雨時有水,其它季節都是乾涸的。這個河谷據認為就是現在的達拉特達姆(Tal`at ed-Damm)。
         隱士麥泉。直譯是“太陽泉”。位於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是現在的埃爾菏達泉(`Ain el-Hôd ),離伯大尼不遠,是到達約旦河以前的最後一個水泉,被稱為使徒泉。
         隱羅結。直譯是“探子泉”。這是耶路撒冷城外的一個水泉或水井,在基純谷和欣嫩谷的交匯處。

【書十五8】「上到欣嫩子穀,貼近耶布斯的南界(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又上到欣嫩穀西邊的山頂,就是在利乏音穀極北的邊界。」
  〔呂振中譯〕「那界線又上欣嫩子平谷、到耶布斯的南阪坡(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界線又上西邊欣嫩平谷東面的山頂,就在利乏音山谷北面的儘邊;」
  〔暫編註解〕「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南門外東西橫臥的山谷。耶路撒冷並不在猶大境內(見63)。
         「利乏音谷」:在耶路撒冷以西。
         欣嫩子谷。又叫“欣嫩谷”。源於希伯來詞gehinnom ,後派生出希臘詞gehenna(“地獄” 。見太5:22,29,30;10:28;18:9;23:15;可9:43,45,47;路12:5;雅3:6),在《聖經》中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地方,因為人們在這裡獻祭給摩洛,包括獻兒童。上面的邱壇受到過約西亞的污穢。後來耶路撒冷的垃圾又在那裡焚燒。一般認為“欣嫩”一名來自其原來的主人。也有人認為該名來源於一個已廢的詞,意為“哀哭”。鑒於這裡曾有許多無辜的兒童受害,這樣推定比較合理(見王下23:10;耶7:31)。約西亞王廢除了欣嫩谷的偶像,污穢了邱壇以後,那谷顯然成了耶路撒冷的垃圾場,和大家咒詛的地方。那裡一直有火在焚燒各種污穢之物,以防止病菌的傳播。它在耶路撒冷西南面,與隱羅結的所在的城東南的基純谷匯合。
         耶布斯的南界。直譯是“耶布斯的肩頭”,可能指耶布斯城所坐落的高原或山脊。由於邊界從耶路撒冷城的南邊繞過去,這城就留在便雅憫支派的境內了。
         山頂。指欣嫩谷西邊的山頂。
         利乏音谷。撒下5:18。從耶路撒冷西南角向南延伸到伯利恒。這個地區非常富饒,為攻打耶路撒冷的敵人所覬覦。這也是兩次打敗非利士人的地方(撒下5:18-22;23:13;代上11:15;14:9)。

【書十五9】「又從山頂延到尼弗多亞的水源,通到以弗侖山的城邑,又延到巴拉(巴拉就是基列耶琳)。」
  〔呂振中譯〕「那界線又從山頂延到尼弗多亞的水源,出到以弗崙山那些城;又折到巴拉、就是基列耶琳;」
  〔暫編註解〕「尼弗多亞」:在耶路撒冷西北三公里(二英里)。
         「基列耶琳」:見士18:12注。
         尼弗多亞。在耶路撒冷西北4公里處,離以馬忤斯不遠,就是今天的利夫塔(Liftā)。
         以弗侖山。是從耶路撒冷到約帕道路附近的一條山脈,其上有所巴,庫勒聶,卡塔等小鎮。邊界仍舊是西北走向的。
         巴拉。又名基列耶琳。顯然是古代迦南人崇拜巴力的邱壇。很多人認為它就是現在的阿紮丘(Tell el-Azhar) ,系位於從耶路撒冷到約帕的路上13公里處的一個山村。基列耶琳是約櫃從非利士地運回後存放了二十年的地方(撒上7:1,2)。

【書十五10】「又從巴拉往西繞到西珥山,接連到耶琳山的北邊(耶琳就是基撒侖)。又下到伯示麥過亭納,」
  〔呂振中譯〕「又從巴拉往西繞到西珥山,過到耶琳山阪坡的北邊(耶琳就是基撒崙);又下伯示麥,過亭納;」
  〔暫編註解〕「西珥山」:異於以東境內的「西珥山」,此處在巴拉之西南。
         「伯示麥」:於19:41又名伊珥示麥,近亞雅侖谷。
         「亭納」:見士14:1注。
         繞到。邊界從巴拉開始,由西南方向轉為向西。
         西珥山。一條從基列耶琳開始西南走向的山脈,現名薩里斯(Sārîs)。Sārîs源於西珥(Seir),意為“多毛”。正如“基列耶琳”意為“森林之城”,該山脈無疑因其樹木而得名。這座西珥山與以掃所住的西珥山沒有聯繫。
         基撒侖。可能是現在的蓋斯拉(Keslā) ,又名哈耶琳(Har-jearim,“森林之山”),就像“基列耶琳”意為“森林之城”。該地原來似乎是森林覆蓋的。
         伯士麥。直譯是“太陽之殿”。太陽是迦南人崇拜的物件。山川,樹木,河流,泉源等都要奉獻給太陽。伯士麥在耶路撒冷西南24公里處,在通往亞實突和大海的路上,就是今天的盧梅拉山(Tell er-Rumeileh) 。在撒母耳的時代,這裡有許多人因觀看約櫃而被擊殺(撒上6:19)。
         亭拿。在伯士麥西北偏西約7公里處。

【書十五11】「通到以革倫北邊,延到施基侖,接連到巴拉山,又通到雅比聶,直通到海為止。」
  〔呂振中譯〕「出到北邊以革倫的阪坡,折到施基崙,過巴拉山,出雅比聶,界線的終點是海。」
  〔暫編註解〕「施基侖」:大概在以革倫西北五點六公里(三英里半)。
         通到以革倫北邊。直譯是“通到以革倫北邊的山上”。以革倫是五座非利城市中最北的一座,位於猶大山地到大海的中途。猶大邊界從城北不遠處穿過,因此以革倫屬於猶大支派(後來轉屬但支派)。
         施基侖。猶大北部邊界的一座小城。
         巴拉山。可能是以革倫西面與海岸線平行的一小段山脈。據說是奉獻給巴力的,因為這是太陽落山前最後照到的山峰。
         雅比聶。直譯是“神促使建造”。在約帕以南約13英里,距地中海4英里,在通往迦薩的路上,也就是後來的耶伯納村(Yebnā)。雅比聶在次經中被稱為雅米聶(Jamnia)。西元70年耶路撒冷毀滅時,很多猶太學者和公會議員逃到這裡。所以它是西元一、二世紀中猶太學術研究的重鎮。

【書十五12】「西界就是大海和靠近大海之地,這是猶大人按著宗族所得之地四圍的交界。」
  〔呂振中譯〕「西界是大海和海的沿岸。這是猶大人按家族所得四圍的地界。」

【書十五13】「約書亞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將猶大人中的一段地,就是基列亞巴,分給耶孚尼的兒子迦勒。亞巴是亞衲族的始祖(基列亞巴就是希伯侖)。」
  〔呂振中譯〕「約書亞照永恆主所吩咐他的、將猶大人中一分地業、基列亞巴、分給了耶孚尼的兒子迦勒;亞巴是亞衲人的祖(基列亞巴就是希伯崙)。」
  〔暫編註解〕分給。見書14:12注釋。該動詞應譯為“已分給”(見14:13節)。該段還見諸與士1:10-15,稍有不同。《士師記》的作者可能引用了這段較早的材料,略作變動。兩處敘述的背景是一樣的,所以不大可能指攻佔希伯倫的兩個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四十年前從加低斯巴尼亞派出十二個探子(民13:22)時所提到的示篩,亞希幔,達買都還活著。有人認為這是亞衲族三個部落的名字,而不是個人的名字。
     13~19 “俄陀聶”在約書亞的閃電攻擊(一○38,39)之後,向底璧進行第二次襲擊。他後來成為以色列的士師(士三9~11)。
         13-19  迦勒和俄陀聶攻取之地:約書亞先前以閃電式手法攻取了底璧(見串),但這城可能後來失守,以致俄陀聶須再次攻取。

【書十五14】「迦勒就從那裡趕出亞衲族的三個族長,就是示篩、亞希幔、撻買;」
  〔呂振中譯〕「迦勒就從那裏把亞衲人的三個兒子、示篩、亞希幔、撻買、趕出;他們是亞衲人的後代。」
  〔暫編註解〕亞衲族。直譯是“亞衲的後裔”。

【書十五15】「又從那裡上去,攻擊底璧的居民,這底璧從前名叫基列西弗。」
  〔呂振中譯〕「他又從那裏上去攻擊底璧的居民;底璧從前名叫基列西弗。」
  〔暫編註解〕底璧位於希伯侖的南方,古名“基列西弗”(士一11),又名“基列薩拿”(49節)。在南部戰役中,約書亞曾攻陷希伯侖和底璧二城(十一21),大概逃脫的亞衲族人回來重占,以致迦勒要再攻打。
         底壁。見書10:38注釋。

【書十五16】「迦勒說:“誰能攻打基列西弗,將城奪取,我就把我女兒押撒給他為妻。”」
  〔呂振中譯〕「迦勒說:『誰能擊破基列西弗,將城攻取,我就把我的女兒押撒給他為妻。』」
  〔暫編註解〕古代父親對兒女的婚事擁有絕對的權利。子女也認為這樣的安排是天經地義的。但我們不要理解為迦勒把自己的女兒當成什麼人都可以爭奪的物件。迦勒無疑想讓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英勇有為的人,一個願意熱心為神而戰的人。也許他想給自己的女兒找一個社會地位差不多的人。押撒要嫁的不是第一個進入基列西弗的人,而是把城攻下的人。沒有人能單槍匹馬攻取這座防守嚴密的城市。所以這個應許可能只限制在迦勒手下的將帥們。
     16-19  俄陀聶,是個士師吧……約書亞死後,俄陀聶成為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士師(參士1:13;3:9-11),把壓迫他們的仇敵逐出,使全地再享太平。在以色列人的改革上,他擔任重要的角色,繼承了父輩迦勒對神的忠心。

【書十五17】「迦勒兄弟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奪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兒押撒給他為妻。」
  〔呂振中譯〕「迦勒的兄弟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攻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兒押撒給他為妻。」
  〔暫編註解〕俄陀聶在約書亞死後做了以色列人的士師(士三7~11),是第一位興起的士師。
         迦勒的兄弟是基納斯,而不是俄陀聶(見14:6節)。俄陀聶後來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他成為以色列的拯救者和士師(士3:9-11)。

【書十五18】「押撒過門的時候,勸丈夫向她父親求一塊田,押撒一下驢,迦勒問她說:“你要什麼?”」
  〔呂振中譯〕「押撒過門的時候,慫恿丈夫向她父親求塊田地;押撒一下驢,迦勒問她說:『你要甚麼?』」
  〔暫編註解〕“下驢”表示尊敬。
         一些希臘語文稿為“他勸她去求”,與《士師記》七十士譯本相同。俄陀聶顯然願意提這樣的要求,但最好由妻子,而不是由他提出。俄陀聶不想讓人覺得他是占了岳父的光。

【書十五19】「她說:“求你賜福給我,你既將我安置在南地,求你也給我水泉。”她父親就把上泉下泉賜給她。」
  〔呂振中譯〕「她說:『請將一件祝福禮給我;你既給我住南地,求你也給我一塊有水的盆地。』她父親就把上盆地和下盆地都給了她。」
  〔暫編註解〕押撒要求的田是一塊有水泉灌溉的好田,迦勒給她的土地,高處低處都有水泉,遠超過她所求。這塊地在底璧附近。今天,那一帶的農民仍用水泉灌溉田園。
         押撒要求父親給她地的原因。見士1:15注。
         水對農業的重要不言自明,迦勒對女兒的愛在此可見一斑……押撒向父親迦勒求澆灌田地的水泉,因為迦勒給她的一塊地在南部,非常乾燥。迦勒可能是把這塊地給她作嫁妝(15:17)。
         南地(`eres hannegeb) 。negeb 意為“乾燥”。它表示“南地”是因為巴勒斯坦的南部非常乾燥,就像一片荒漠。迦勒的女兒實際上是說,父親即給了自己一開乾旱之地,她希望再得到一塊有水泉的土地,以便取水灌溉。這件事記錄下來肯定是有教育意義的。我們也應向我們的天父求賜福的水泉,來澆灌自己乾涸的心靈。只要我們求,祂就賜給我們雙份,不但有上泉,還有下泉,完全滿足我們的需要。

【書十五20】「以下是猶大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產業:」
  〔呂振中譯〕「以下這些城是猶大人的支派按家族所得的產業。」
  〔暫編註解〕這是猶大支派所得的產業。這句話說明從13節到19節都是插入成分。分給猶大支派的土地長45英里,寬50英里,擁有各種地貌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它包括四個地區:一,南地,或乾旱之地,在中部山區和沙漠之間;二,丘陵,一般稱為設非拉,是中央山脈和地中海岸邊沙地之間的條形區域;三,山區,從南地希伯侖以南處開始隆起,一直向北延伸到耶路撒冷,東邊是死海曠野,西邊是設非拉;四,猶大荒野或“山地”。
     20-32  南地城邑的界限:別是巴(28)在盡南,麥瑪拿(31)在盡北,於別是巴東北十九公里(十二英里),實忻(32)在盡西,於迦薩以南24公里(十五英里)
     20~62 經文以四個地理地帶列出猶大的城市:(1)南部(20~32節);(2)高原(西部山麓;33~47節);(3)山地(48~60節);(4)傾斜下到死海的猶大曠野(61,62節)。
         20-62  猶大所得的城邑可分為四個區域:南地(20-32)、示非拉(33-47)、山地(48-60)、曠野(61-62)。

【書十五21】「猶大支派盡南邊的城邑,與以東交界相近的,就是甲薛、以得、雅姑珥、」
  〔呂振中譯〕「猶大支派儘南邊的城、和以東交界相近的、是甲薛、以得、雅姑珥、」
  〔暫編註解〕21~32這裡提到36座屬於南地的城市,大多數並不重要,歷史上也不為人所知。作者從東到西把這些城分為四組:第一組包括死海西南面、位於以東邊界上的九座城,大都沒有名氣,除了加低斯巴尼亞和大衛的勇士別那亞的出生地甲薛。他在這裡獲得了屠獅者的美譽。第二組有五六座城市,包括“加略希斯侖”(或加略和希斯侖),在猶大地的最南端,但位置不詳。根據傳說,這是叛徒猶大的家鄉,因此他被稱為加略人猶大。第三組有九座城市,包括歷史悠久的別是巴。它至今仍以其活水的泉源聞名。雖然猶大的邊界原來是稍南一些的,但作為沙漠和高原之間最後一個重要的城市,別是巴普遍被認為代表南部的邊界。所以“從但到別是巴”代表了從南到北整個區域。第四組有十三座城市,分佈在西部和西南部,包括與大衛有關係的洗革拉。

【書十五22】「基拿、底摩拿、亞大達、」
  〔呂振中譯〕「基拿、底摩拿、亞大達、」

【書十五23】「基低斯、夏瑣、以提楠、」
  〔呂振中譯〕「基低斯、夏瑣、以提楠、」

【書十五24】「西弗、提煉、比亞綠、」
  〔呂振中譯〕「西弗、提鍊、比亞綠、」

【書十五25】「夏瑣哈大他、加略希斯侖(加略希斯侖就是夏瑣)、」
  〔呂振中譯〕「夏瑣哈大他、加略希斯崙(加略希斯崙就是夏瑣)、」

【書十五26】「亞曼、示瑪、摩拉大、」
  〔呂振中譯〕「亞曼、示瑪、摩拉大、」

【書十五27】「哈薩迦大、黑實門、伯帕列、」
  〔呂振中譯〕「哈薩迦大、黑實門、伯帕列、」

【書十五28】「哈薩書亞、別是巴、比斯約他、」
  〔呂振中譯〕「哈薩書亞、別是巴、和屬別是巴的廂鎮〔傳統:比斯約他〕、」

【書十五29】「巴拉、以因、以森、」
  〔呂振中譯〕「巴拉、以因、以森、」

【書十五30】「伊勒多臘、基失、何珥瑪、」
  〔呂振中譯〕「伊勒多臘、基失、何珥瑪、」

【書十五31】「洗革拉、麥瑪拿、三撒拿、」
  〔呂振中譯〕「洗革拉、麥瑪拿、三撒拿、」

【書十五32】「利巴勿、實忻、亞因、臨門,共二十九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利巴勿、實忻、亞因臨門:共二十九座城,還有屬這些城的村莊。」
  〔暫編註解〕自15節至本節共記有36個城邑的名字,這裡說29個,其中有些或為村落的名字。這些城邑與鄉村後來大半給了西緬支派(十九1~9)。
         “ 共二十九座城” 。這裏列出三十八個地點,不過其中九個可能太小,稱不上是“城市”,又或者它們是屬於西緬的地業(一九9)。
         「亞因」、「臨門」:似是一個名稱,在約書亞記其他地方只出現其中之一(參19:7; 21:16)二者合起來便讀作「音臨門」。(參尼11:29)
         「共二十九座城」:這裡所列的數目已超過二十九,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某些地方太小,未算作一個城。
         關於實際列出的三十六座城市和這裡提到的二十九座之間的矛盾,有兩種解釋。一,上述城市中的九座:別是巴,摩拉大,哈薩書亞,巴拉,以森,何珥瑪,洗革拉,亞因和利門,後來劃給了西緬支派(書19:2-7)。作者可能知道這種情況,所以就沒有把它們算在裡面。這是猶太人的解釋,比較令人滿意。還有一種解釋的依據是這些地名解讀的困難。這個地區好些城市的名字都是合成詞。上述的很多地方都已不復存在,還有一些名字也變了。翻譯的人經常把該合起來的名字分開,或把該分開的名字合起來了。這種信息的匱缺導致了地名數量的增加。

【書十五33】「在高原有以實陶、瑣拉、亞實拿、」
  〔呂振中譯〕「在低原有以實陶、瑣拉、亞實拿、」
  〔暫編註解〕「以實陶」和「瑣拉」:後屬但支派,見士13:25注。
         猶大疆域的第二個部分是高原,通常稱為設非拉,系中央山脈和地中海沿岸平原之間的條形區域。這是一片海拔152米的石灰岩山地。作者把這裡眾多的城市分為四組。第一組是在東北,有十五座城(第36節說有14座,所以最後兩個可能指同一座城市)。其中有兩個城市與參孫的歷史有關:以實陶和瑪挪亞的住處瑣拉。瑣拉就是現在的薩拉幹河(Wadi es-Sarar) ,耶路撒冷以西24公里處。這一組還包括迦南人的都市耶末;大衛避難的亞杜蘭;梭哥,現為阿巴爾遺跡(Khirbet `Abbâl) ,位於耶末以南3公里;亞西加,在伯和倫戰役的追擊中曾提到過(書10:10,11)。第二組包括十六座城市,全都分佈在平原上,包括迦南的城市拉吉,以革倫和瑪基大。第三組有九個城市,包括靠近山地的南部地區。這裡有約書亞的戰果立拿;位於在亞杜蘭以南4.1公里處一個山丘上的基伊拉。大衛曾從非利士人手中把它奪過來;後來羅波安駐防的瑪利沙。該城在亞撒的時代也很有名。它靠近現在的密拉什,位於拜特賈夫林(Beit-Jibrîn )南邊1.6公里處。第四組包括非利士沿海的諸城。上面所提到的都是設非拉的重要城市。
     33~36本節至36節的城鄉介乎猶大中部高原與非利士人所居的沿海地帶之間,大部分仍為非利士人所占,到大衛王時始取得;其中有些城邑後來改分給但支派。
         33-47示非拉(「高原」)是介於中央山地與沿岸平原之間的地方,分為四部分。

【書十五34】「撒挪亞、隱幹寧、他普亞、以楠、」
  〔呂振中譯〕「撒挪亞、隱干寧、他普亞、以楠、」

【書十五35】「耶末、亞杜蘭、梭哥、亞西加、」
  〔呂振中譯〕「耶末、亞杜蘭、梭哥、亞西加、」

【書十五36】「沙拉音、亞底他音,基底拉、基底羅他音,共十四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沙拉音、亞底他音、基底拉、基底羅他音:十四座城,還有屬這些城的村莊。」

【書十五37】「又有洗楠、哈大沙、麥大迦得、」
  〔呂振中譯〕「又有洗楠、哈大沙、麥大迦得、」

【書十五38】「底連、米斯巴、約帖、」
  〔呂振中譯〕「底連、米斯巴、約帖、」

【書十五39】「拉吉、波斯加、伊磯倫、」
  〔呂振中譯〕「拉吉、波斯加、伊磯倫、」

【書十五40】「迦本、拉幔、基提利、」
  〔呂振中譯〕「迦本、拉瑪斯〔有古卷:拉幔〕、基提利、」

【書十五41】「基低羅、伯大袞、拿瑪、瑪基大,共十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基低羅、伯大袞、拿瑪、瑪基大:十六座城,還有屬這些城的村莊。」

【書十五42】「又有立拿、以帖、亞珊、」
  〔呂振中譯〕「又有立拿、以帖、亞珊、」
  〔暫編註解〕「以帖」和「亞珊」:後列入西緬境(參19:7)。

【書十五43】「益弗他、亞實拿、尼悉、」
  〔呂振中譯〕「益弗他、亞實拿、尼悉、」

【書十五44】「基伊拉、亞革悉、瑪利沙,共九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基伊拉、亞革悉、瑪利沙:共九座城,還有屬這些城的村莊。」

【書十五45】「又有以革倫和屬以革倫的鎮市村莊。」
  〔呂振中譯〕「又有以革倫、和屬以革倫的廂鎮和村莊;」
  〔暫編註解〕45-47   這部分為沿岸一帶,直至埃及小河,屬非利士人之地。北部後列入但境(參19:40-46)。這部分大致沒有被攻取,一直在非利士人手中。

【書十五46】「從以革倫直到海,一切靠近亞實突之地,並屬其地的村莊。」
  〔呂振中譯〕「從以革倫與海之間、所有靠近亞實突的地、跟那些城的村莊。」

【書十五47】「亞實突和屬亞實突的鎮市村莊,迦薩和屬迦薩的鎮市村莊,直到埃及小河,並大海和靠近大海之地。」
  〔呂振中譯〕「亞實突、和屬亞實突的廂鎮村莊;迦薩、和屬迦薩的廂鎮村莊;直到埃及小河、跟大海、與海的沿岸。」

【書十五48】「在山地有沙密、雅提珥、梭哥、」
  〔呂振中譯〕「在山地有沙密、雅提珥、梭哥、」
  〔暫編註解〕第三部分最為重要,是“山地”。從希伯侖以南的南地向北延伸到耶路撒冷,東邊是死海的曠野,西邊是設非拉。最高點靠近希伯侖,海拔1006米多。這裡所列舉的城市分為五組。
         第一組包括11座城市,分佈在西南部。比較重要的有雅提珥,就是現在的阿提珥遺跡(Khirbet `Attîr ),約希伯侖西南21公里處;梭哥,現在的蘇威哥遺跡(Khirbet Shuweikeh) ;上面提到過的底壁(書10:38,39);以實提莫,現在的實莫(es-Semû ),也是大衛逃難所之一;基羅,可能是現在的雅羅遺跡(Khirbet Jâlā ),希伯侖西北10.5公里處,押沙龍的謀士亞希多弗的故鄉,和他自殺的地方。
         第二組城市在第一組的北面,有九座城,比較有名的是希伯侖。
         第三組有十座城市(55-57節),靠近南邊的曠野,其中有些與大衛的逃亡生涯有關。這裡有希伯侖以南13公里的瑪雲。吝嗇的拿八就住在這裡;大衛的妻子亞希暖的出身地耶斯列。還有亭拿,不是參孫故事裡的亭拿,而是先祖猶大“上去”剪羊毛的那個亭拿,在伯利恒以西偏南14.5公里處。這裡沒有提到伯利恒。它是大衛和基督的出生地,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讓它聞名世界了。根據先知彌迦的記載(彌5:2),該城本來是默默無聞的。在約書亞的時代它可能根本不值得一提。
         第四組有六座城市,在希伯侖的北面。
         第五組只有兩座城,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基列耶琳,原來叫巴拉或基列巴力,以及靠近基列耶琳的拉巴,位置不詳。
     48-60山地西麓為示非拉,東邊為曠野。

【書十五49】「大拿、基列薩拿(基列薩拿就是底璧)、」
  〔呂振中譯〕「大拿、基列薩拿、(基列薩拿、就是底璧)、」

【書十五50】「亞拿伯、以實提莫、亞念、」
  〔呂振中譯〕「亞拿伯、以實提莫、亞念、」

【書十五51】「歌珊、何倫、基羅,共十一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歌珊、何倫、基羅:十一座城,還有屬這些城的村莊。」
  〔暫編註解〕此處歌珊為一個城的名字,不同於十41的“歌珊全地”。

【書十五52】「又有亞拉、度瑪、以珊、」
  〔呂振中譯〕「又有亞拉、度瑪、以珊、」

【書十五53】「雅農、伯他普亞、亞非加、」
  〔呂振中譯〕「雅農、伯他普亞、亞非加、」

【書十五54】「宏他、基列亞巴(基列亞巴就是希伯侖)、洗珥,共九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宏他、基列亞巴、(基列亞巴就是希伯崙)、洗珥:九座城,還有屬這些城的村莊。」

【書十五55】「又有瑪雲、迦密、西弗、淤他、」
  〔呂振中譯〕「又有瑪雲、迦密、西邊弗、淤他、」

【書十五56】「耶斯列、約甸、撒挪亞、」
  〔呂振中譯〕「耶斯列、約甸、撒挪亞、」

【書十五57】「該隱、基比亞、亭納,共十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該隱、基比亞、亭納:十座城,還有屬這些城的村莊。」

【書十五58】「又有哈忽、伯夙、基突、」
  〔呂振中譯〕「又有哈忽、伯夙、基突、」

【書十五59】「瑪臘、伯亞諾、伊勒提君,共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瑪臘、伯亞諾、伊勒提君:六座城,還有屬這些城的村莊。」

【書十五60】「又有基列巴力(基列巴力就是基列耶琳)、拉巴,共兩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又有基列巴力(基列巴力就是基列耶琳)、拉巴:兩座城,還有屬這兩城的村莊。」

【書十五61】「在曠野有伯亞拉巴、密丁、西迦迦、」
  〔呂振中譯〕「在曠野有伯亞拉巴、密丁、西迦迦、」
  〔暫編註解〕猶大的最後六座城市在耶利哥以南死海以西的曠野裡。最北的是位於切爾幹河(Wadi Qelt)上的伯亞拉巴(見第6節注釋);最南的兩座城市是位於死海西北岸邊的鹽城(可能是古姆蘭),和西岸半途的隱基底(見撒上24:1)。還有三座城市位置不詳,可能是亞割谷(或布克亞el-Buqe`ah,見第7節注釋)的三個廢墟:阿布塔巴遺跡(Khirdet Abu Tabaq),薩拉遺跡(Khirdet Samrah)和瑪卡裡(Khirdet el-Maqari)遺跡。“隱基底”意為“小羊之泉”,現在依然以其溫泉而著稱,古姆蘭遺跡因死海古卷的發現而聞名。
     61~62“曠野”指耶路撒冷東邊及南邊與死海接壤的乾旱地區。“鹽城”有的聖經學者認為就是二十世紀考古學家發現《死海古卷》的昆蘭(Qumran)。《死海古卷》的發現,肯定了舊約很多經卷的歷史真實性。
         61-62這曠野是沿著死海西岸狹窄的地方。山地西麓為陡斜的山坡,村莊疏落,人口稀少。

【書十五62】「匿珊、鹽城、隱基底,共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呂振中譯〕「匿珊、鹽城、隱基底:六座城,還有屬這些城的村莊。」

【書十五63】「至於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猶大人不能把他們趕出去,耶布斯人卻在耶路撒冷與猶大人同住,直到今日。」
  〔呂振中譯〕「至於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猶大人卻不能把他們趕出;耶布斯人就和猶大人同住在耶路撒冷、直到今日。」
  〔暫編註解〕耶路撒冷分上城和下城。約書亞只攻取到下城(北部),未能攻下上城(南部);要到大衛時代才取得,並趕走了耶布斯人(撒下五6~7)。
         猶大人確實佔據了下城( 士一8,21),但上城到了大衛王的時候才被佔領,而耶布斯人也被殲滅(撒下五6,7)。
         不能趕出去。根據士1:18,21和撒下5:6的記載,猶大支派顯然佔領並燒毀了耶路撒冷的一部分。但他們可能沒有攻取錫安山上的堡壘。耶布斯王被約書亞殺了,但城市仍控制在耶布斯人手中,直到被猶大支派燒毀。從簡短的記錄來看,耶布斯人後來又奪回和重新建造了耶路撒冷,直到大衛的時代。
         耶路撒冷原來是分給便雅憫支派的,因為邊界從城南的山谷中穿過。雖然它屬於便雅憫支派,但猶大支派因參與攻城(士1:8),就想與便雅憫支派分享。後來耶路撒冷就成為大衛的城。
         這對於我們有一個屬靈的教訓。在大衛的時代以前,猶大支派沒有驅逐耶布斯人,可能是因為負罪感,和自覺對神信心的軟弱,使猶大人感到無法勝任這個任務。這裡的教訓是明顯的。當我們以自己不能勝任為由,拒絕神所交托的任務時,我們就表現出不信來。信心一旦離開,恐懼必然取而代之。當我們不相信神時,就會害怕自己的仇敵。熱心消失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懶惰和冷漠。
         直到今日。本節又一次證明《約書亞記》不是猶大諸王的時代以後寫的。因為在寫這節經文的時候,耶布斯人和猶大人同住,而到了大衛的時代,他們就被趕出去了。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靈修版聖經註釋》․《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