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37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約書亞記】第十一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5-18 11:21: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暫缺)

逐節詳解

【書十一1】「夏瑣王耶賓聽見這事,就打發人去見瑪頓王約巴、伸侖王、押煞王,」
  〔呂振中譯〕「夏瑣王耶賓聽見了,就打發人去見瑪頓王約巴、去見伸崙王、押煞王、」
  〔暫編註解〕夏瑣為迦南北部一座防守堅固的大城,位於加利利地北,米倫湖西南。考古學家發現古時的夏瑣,人煙稠密,是政治、經濟中心(10節)。這時,夏瑣發起北方聯手抵抗入侵的以色列人,加入聯軍的有北方、東北、西北方諸王(2~5節)。
         約書亞在南部勝利的消息使得加利利和西部地帶各城邦的王聯合起來。這聯盟以“夏瑣”王為首;夏瑣是今天已乾涸的戶勒湖(Lake Huleh)西南面約五英里(8公里)、加利利海以北十英里(16公里)以外的一座城。
         「夏瑣」:為大城(參10),位於米倫湖之西部和南部。
         「瑪頓」:在加利利海以西。
         「伸侖」:於西布倫境。
         「押煞」:在北部沿岸地區,近亞柯之東南。
         耶賓。意思可能是“他知道”,也許是夏瑣王通用的名字,因為後來奴役以色列人二十年,被底波拉和巴拉所打敗的夏瑣王也叫耶賓(士4:2-24)。本節的耶賓大概是北方部落聯盟的首領。
         夏瑣。直譯是“圍牆”。是一座防守堅固的城市,位於現已乾涸的哈勒湖西南,如今是瓦克丘(Tell Waqqâs)四十米高的堡壘,在哈勒湖以南6.3公里處,周圍是巴勒斯坦最美的谷地之一。以前湖面最寬處有3公里,長5公里。一大片長著蘆葦的沼澤在湖面以北延伸10公里,寬1.5-5公里。
         約巴。意思可能是“戰場傳令兵”或“大聲宣讀者”。
         瑪頓。意為“鬥爭”,“吵鬧”,“延伸”或“高地”。位置不詳,可能在加利利海西邊。
         伸侖。直譯是“看守”,“警衛”,是迦南人在加利利地區的一座城市。有人認為它就是伸侖米侖(書12:20)。這城後來分給了西布倫支派。
         押煞。直譯是“咒語”,是後來分給亞設支派的邊城之一(書19:25)。
         1-5  叫耶賓的夏瑣王好像不只一個……有兩個夏瑣王名字皆叫作耶賓。士師記所記的那一個,顯然不如這一個(參士4:2-3)。這裡的耶賓很有勢力,因為他能與多國結盟。表面來看,耶賓顯然比約書亞佔優勢,他的軍隊也較多。不管敵方人數多麼龐大,凡敬畏神的人都必能得勝。
         1-15  北部戰役:佔領迦南南部後,以色列人乘北上征服加利利地區的城邑。夏瑣王耶賓立刻聯合北部諸王來阻擋。

【書十一2】「與北方山地、基尼烈南邊的亞拉巴高原,並西邊多珥山崗的諸王。」
  〔呂振中譯〕「和北方山地、基尼烈南邊的亞拉巴、低原、跟西邊的拿法多珥那些王,」
  〔暫編註解〕基尼烈湖即加利利海。多珥山岡在地中海旁迦密山以南,包括該撒利亞以北的地區。
         “基尼烈”就是加利利海。“多珥”位於地中海沿岸,在該撒利亞和迦密山中間。
         本節應譯作:「與北方山地、基尼烈南邊的亞拉巴、低原、並西邊多珥山崗的諸王」。
         「基尼烈」:或許是近基尼烈湖(即加利利海)的一個城,其南邊的「亞拉巴」大概指加利利海南部之約但河谷。(參8:14注)
         「多珥」:位於地中海岸,靠近迦密山,故被描述為多珥山崗。
         北方山地。可能指加利利山區。
         亞拉巴高原(arabah)。通常譯為“平原,”有時不譯出來。在《舊約》後來的著作中常譯為“曠野”。通常指約旦河谷和死海一帶的低窪地區。本節可能指這個地區的北部,延伸到基尼烈城以南。基尼烈海(加利利海)因此而得名。七十士譯本為“基尼烈對面”。
         多珥山岡。可能指多珥後面的山岬或山脊。多珥在迦密南面的海邊,位於西撒利亞以北14.5公里處。

【書十一3】「又去見東方和西方的迦南人,與山地的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耶布斯人,並黑門山根米斯巴地的希未人。」
  〔呂振中譯〕「又去見東方西方的迦南人、和在山地的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耶布斯人、以及米斯巴地黑門山根的希未人。」
  〔暫編註解〕「黑門山」:於利巴嫩山對面,為北部最高的山。
         迦南人。這裡的迦南人不知是東邊的還是西邊。七十士譯本為“東部海邊的迦南人和亞摩利人”。有可能這兩個方向迦南人城邦都參戰了。耶賓把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耶布斯人和希未人都招聚了過來。
         黑門山根米斯巴地的希未人。有別於先前提到的基遍一帶的希未人(書9:3,7)。
         米斯巴。直譯為 “瞭望台”。 靠近黑門山根,位於前黎巴嫩山脈的南端,以色列的北部邊界。它也許在山腳西邊,其位置使之成為理想的軍事哨所。

【書十一4】「這些王和他們的眾軍都出來,人數多如海邊的沙,並有許多馬匹、車輛。」
  〔呂振中譯〕「這些王同他們的眾軍兵一齊出來,其人之多,就像海邊的沙那麼多;並有極多馬匹和車輛。」
  〔暫編註解〕“他們的眾軍”。雖然可能是誇張的說法,但約瑟夫稱北方的軍隊有三十萬步兵,一萬騎兵和二萬輛戰車。
         如海邊的沙。比喻龐大的不確定數量(創22:17;41:49;士7:12;撒上13:5)。類似的比喻還有“天上的星”(創15:5)和“蝗蟲”(士6:5;7:12)。約瑟弗斯說是“三十萬步兵,一萬騎兵和兩萬戰車”。
         許多。馬匹可能來自亞美尼亞,因為迦南地不適於它們的繁殖和使用(王上10:28,29)。鑒於有這麼多的敵軍,怪不得神要給約書亞特別的鼓勵和勝利的應許。

【書十一5】「這諸王會合,來到米倫水邊,一同安營,要與以色列人爭戰。」
  〔呂振中譯〕「這些王都會集攏來,一同來到米倫水邊紮營,要同以色列人交戰。」
  〔暫編註解〕“米倫水邊”。明顯不是戶勒湖,而是在戶勒和加利利海中間的眾多水泉。北方聯盟的軍隊在這裏集合。
         「米倫水」:指米倫湖與加利利海之間的水泉。
         會合。原文暗示這些國王是按“約定的時間和地點會合”的。選擇集合的地點無疑要適於車馬的調動,因為車輛無法在山區使用。廣闊的平原一定給迦南盟軍帶來勝利的信心。但眾多的人數和裝備不足以抵擋有天上的神所支持的一方,正如後來約拿單對拿兵器的人所指出的(撒上14:6)。
         米倫水邊。雖然有許多人認為是指哈勒湖,但也有人指出這片鬆軟的地區不適合於車馬。所以他們認為是指夏瑣西南的梅倫丘(Wadi Meirôn)。七十士譯本的“馬倫(Maron)” 為這種看法提供了佐證。迦南大軍聚集在米倫水邊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吉甲的約書亞耳中。不知道迦南人是不是想對希伯來人發動攻擊。既然他們的兵力主要是戰車和馬兵,就不太可能把這些適合平原作戰的部隊拉到其他地方去。他們更有可能想把以色列人引到他們所選擇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地方。但作為優秀的將帥,約書亞決定出其不意地對敵人發起攻勢,就像他以前在基遍所做的那樣。吉甲距離米倫約112.7公里。約瑟弗斯說行軍化了五天,可能是對的,因為部隊帶著輜重行動是很慢的。

【書十一6】「耶和華對約書亞說:“你不要因他們懼怕。明日這時,我必將他們交付以色列人全然殺了。你要砍斷他們馬的蹄筋,用火焚燒他們的車輛。”」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約書亞說:『你不要因他們而懼怕;因為明天大約這時候、我必將他們全部刺死、都交付在以色列人面前;他們的馬你要砍斷蹄筋,他們的車輛你要放火去燒。』」
  〔暫編註解〕“砍斷他們馬的蹄筋”。神吩咐約書亞砍斷敵人馬的蹄筋,使之癱瘓,並焚燒他們的戰車,而不是把他們捉回來。這樣,以色列人便不會把信心放在馬匹和戰車上了。
         神吩咐砍斷敵人的馬蹄和焚燒其車輛,免得百姓倚靠這些而不倚靠祂。
         我必將他們交付。這段鼓勵的話是在以色列人與迦南人交鋒的前夕說的。原文的“我”是強調的,意思是“我必親自”。在這場戰役中,神要像以前一樣站在以色列人一邊。雖然這次的神跡沒有以前那樣驚心動魄,但神絲毫沒有減弱祂的幫助。神為以色列人施行奇跡不是為了讓他們無所事事,而是要激勵他們積極行動。神要藉著使以色列人的努力生效而制服迦南人。這和神降下大冰雹一樣,都是祂的作為。
         神跡往往發生在新的事工開始的時候,為我們的信心奠定基礎,並提供神幫助的保證。而後神跡就漸漸減少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神放棄了祂的子民,而是證明祂要求人表現更大的信心,儘管沒有看見,也要學會相信(約20:29)。這條原則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基督教在開創的時候發生了這麼多的神跡。隨著歷史證據的增加,神跡就相應地減少了。今天,我們擁有豐富的聖經亮光和歷史證據,無需超自然的神跡,就足以作為我們信心的基礎了。這並不是說神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決定是否需要或何時需要奇跡的乃是神。
         馬的蹄筋。原文意為“致殘”,即“砍斷跗關節以上的大筋”。七十士譯本為“割腱”。勝利者往往這樣處理戰場上俘獲又派不上用場的馬匹。為什麼要下這樣的命令呢?因為馬在巴勒斯坦只用于征戰。神不希望以色列人依靠車輛馬匹(申17:16;詩20:7),而要單單仰望祂。此外,以色列人保留這些戰馬會給他們帶來雙重的負擔,因為馬匹不適於巴勒斯坦的農業。以色列要成為農業國家,而不是商業國家。他們不需要依靠人力取勝,也不需保留龐大的兵力到處征戰。神要除去他們的這個試探,所以下令砍斷“馬的蹄筋”。

【書十一7】「於是約書亞率領一切兵丁,在米倫水邊突然向前攻打他們。」
  〔呂振中譯〕「於是約書亞同所有能爭戰的人猛然來到米倫水邊,向着他們衝鋒,攻打他們。」
  〔暫編註解〕即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候發起進攻。他們還沒有列陣迎戰,約書亞就“突然”臨到。約書亞毫不猶豫地執行了神的指示。

【書十一8】「耶和華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裡,以色列人就擊殺他們,追趕他們到西頓大城,到米斯利弗瑪音,直到東邊米斯巴的平原,將他們擊殺,沒有留下一個。」
  〔呂振中譯〕「永恆主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裏;以色列人擊敗了他們,追趕他們、到大西頓、到米斯利弗瑪音、直到東邊的米斯巴平原,擊殺他們,殺到沒有給他們剩下一個殘存的。」
  〔暫編註解〕約書亞將北方的敵軍趕入非利士人(腓尼基)境內。西頓乃腓尼基的大城邦。
         「西頓」:位於腓尼基海岸。
         「米斯利弗瑪音」:在亞柯平原之盡頭,這些地方是西部界限。
         西頓大城。這裡和書19:28都稱西頓為“大城”,並不是說它比另一個西頓城大,而是從人口的角度及其作為腓尼基主要城市的地位而說它大。在大衛和所羅門的時代,推羅取代西頓成為腓尼基的都城。迦南人逃往三個方向:一些敗往西北,一些逃往西南偏南,還有一些逃往東方。約書亞顯然分兵追擊逃敵。有一股人逃往64公里以外的西頓。
         米斯利弗瑪音。直譯是“石灰在水邊燃燒”。有人譯為“眾水彙集之所”。由此可見,這裡有許多溫泉,而不像一些人所解釋的是鹽坑或玻璃工廠。有些人認為它就是阿柯以北18公里的穆什裡夫遺跡(Khirbet el-Mushei-refeh) ,位於海岸線上,有許多溫泉。一些迦南人逃往這裡。
         米斯巴的平原。一片周圍是山的寬闊平原。西頓在西北,米斯巴平原在東北。它們都在黑門山腳。一些迦南人逃往這裡(3,17節)。
         沒有留下一個。這句話不能按字面來理解。許多迦南人無疑躲過了以色列人的刀劍,逃到推羅,西頓等地。這句話的意思是落在以色列人手裡的都喪失了命,不論是遇見的還是追上的都被殺掉了。

【書十一9】「約書亞就照耶和華所吩咐他的去行,砍斷他們馬的蹄筋,用火焚燒他們的車輛。」
  〔呂振中譯〕「約書亞就照永恆主所對他說的去處置他們;將他們的馬砍斷蹄筋,把他們的車輛放火去燒。」

【書十一10】「當時約書亞轉回奪了夏瑣,用刀擊殺夏瑣王,素來夏瑣在這諸國中是為首的。」
  〔呂振中譯〕「那時約書亞轉回了來,攻取夏瑣,用刀擊殺了夏瑣王;因為夏瑣在這列國中素來是做首領。」
  〔暫編註解〕夏瑣。見第1節注釋。
     10-13  在進軍迦南的戰役中,以色列人燒過幾座城?為甚麼?勝利的入侵者通常會將攻佔的城市完整保存下來,變為商業中心,或防衛基地。例如,摩西在申命記(參申6:10-12)中預言,以色列人要佔領非他們所建造的城市;但是夏瑣卻被焚毀了。它在過去既然是那地的京城,就是邪惡風俗的象徵,以色列人必須毀滅它。它被佔領、被毀滅,就折斷了聯軍的支柱,也削弱當地百姓想頑抗的意志。

【書十一11】「以色列人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口,將他們盡行殺滅,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約書亞又用火焚燒夏瑣。」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用刀擊殺了城中一切人口,將他們盡行殺滅歸神;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也用火焚燒夏瑣。」
  〔暫編註解〕約書亞奪得夏瑣是北征中最大的勝利。夏瑣王的軍隊早已在米倫戰敗,現又殺其王;群龍無首,以軍輕易取得其餘各王的城邑。
         夏瑣城被焚後不久,迦南人曾圖重建,在《士師記》四2記有另一個夏瑣王耶賓起來壓迫以色列人,為女士師底波拉所殺(士4~5章)。夏瑣後來歸屬拿弗他利支派。考古學家發現此城遺址有三次被焚痕跡,各在主前1400、1300及1230年左右。1300年的焚城當屬埃及法老塞提一世所為。1400年者或為此處所記焚城。
         盡行殺滅。關於該詞原文的意思,見書6:17注釋。這裡沒有說如何處理掠物。根據上下文,夏瑣城裡的一切,包括掠物,都和城一同燒盡了。而其它城邑的掠物,以色列人則歸了自己。第11節似乎是第十節的重複。但有人認為是描寫另一件事。第10節的“當時”可能指最初對夏瑣的包圍。迦南盟軍的領袖耶賓逃進城中避難。約書亞攻下了夏瑣,用刀殺了夏瑣王。這時他有可能與該城訂立和約,使之成為附屬城邦。也有人認為約書亞在廣大的地區勝利進軍的時候,夏瑣的居民叛變了,並重新宣佈了獨立。於是十一節就被認為是描述對他們的懲罰。

【書十一12】「約書亞奪了這些王的一切城邑,擒獲其中的諸王,用刀擊殺他們,將他們盡行殺滅,正如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的。」
  〔呂振中譯〕「這些王所有的城、和這些城所有的王、約書亞都攻取了;他用刀擊殺了他們,將他們盡行殺滅歸神,是照永恆主的僕人摩西所吩咐的。」

【書十一13】「至於造在山崗上的城,除了夏瑣以外,以色列人都沒有焚燒。約書亞只將夏瑣焚燒了。」
  〔呂振中譯〕「只是立在廢堆山上所有的城、除了夏瑣以外、以色列人倒沒有燒;只有夏瑣、約書亞燒了。」
  〔暫編註解〕“山岡”。由早期城鎮的瓦礫堆積而成的山丘或廢丘。
         在山岡上(tel)。其同源的阿拉伯詞tell 至今在巴勒斯坦還很常用。它指古代城邑所在的山岡。在原來的遺址上建造新城是一種普遍的做法。最後就形成了很高的山岡。申13:16;書8:28;耶30:18和49:2顯示了tel 是真正含義。根據上下文,這些城市的國王和居民全都被殺了,但牲口和財產卻被以色列人擄走了。不難想像這些被攻陷之城市的慘景:屍骨遍地,掠物堆積如山,滿城狼籍,處處殘垣斷壁。這些城市可以說是建“在山岡上”,或廢墟之上。但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毀掉,因為以色列人要住在“又大又美,非你手所建造”的城邑裡(申6:10)。

【書十一14】「那些城邑所有的財物和牲畜,以色列人都取為自己的掠物;惟有一切人口都用刀擊殺,直到殺盡。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
  〔呂振中譯〕「這些城所有被掠之物和牲口。以色列人都劫為己有;只是所有的人他們都用刀擊殺,直到他們消滅掉為止;凡有氣息的沒有剩下一個。」

【書十一15】「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僕人摩西,摩西就照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
  〔呂振中譯〕「永恆主怎樣吩咐他的僕人摩西,摩西就怎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永恆主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遍廢而不行的。」
  〔暫編註解〕約書亞是順服神的典範,從他身上我學到些甚麼順服的功課?約書亞小心翼翼,順從神的一切吩咐。這卷書常常提到順服這個主題,部分原因是,順服乃是每個信徒在生活中都能具體實踐的事。我們不可能明白一切,因為不會知道所有事情的真相。我們不能控制別人所做的,也管不了別人怎樣對待我們,但是我們能管住自己,作順服神的抉擇。不管遇見甚麼新的挑戰,聖經都有適當的教誨,讓我們明白若要順從神,就應全心順服。
         本節高度評價了約書亞的品格。他嚴格遵守神的一切命令。他有一種單純的性格,完全接受和執行神的話,不管前途如何。有些人只忠實於他們所喜歡和完全贊同的事。但真正信靠神就是要完全順從祂的旨意。個人的意願可能與已知的本分產生衝突,但一個順從的人都會選擇遵守神的旨意,而不管會如何將自己肉體的私欲釘在十字架上。對於像約書亞這樣品格高尚的人來說,殺戮和實施懲罰一定是很痛苦的事。但他像一名真正的戰士,尊重統帥的命令,不忽略任何已知的責任。在這一點上很多基督徒失敗了。他們可能避開了明顯的罪惡,卻不去運用更大的恩典,實現更高的要求。這種忽略也是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4:17) 。

【書十一16】「約書亞奪了那全地,就是山地、一帶南地、歌珊全地、高原、亞拉巴、以色列的山地和山下的高原。」
  〔呂振中譯〕「這樣,約書亞奪取了那一帶全地、就是山地、南地全部、歌珊全地、低原、亞拉巴、以色列山地、和山地之低原、」
  〔暫編註解〕「高原」:應作「低原」。
         「以色列的山地」:指巴勒坦中部的山地。
         山地。見書10:40,41注釋。
     16~17約書亞至此已大致征服了迦南全境,從南端的加低斯巴尼亞(哈拉山在其東,為沙漠中的山峰),到北方加利利海東北約65公里的黑門山一帶。巴力迦得為黑門山西邊的一個谷地,自南徂北,盡入其版圖,雖有少數迦南人存留,當時起不了什麼作用。
         16-23  南北戰役概括的總結

【書十一17】「從上西珥的哈拉山,直到黑門山下黎巴嫩平原的巴力迦得,並且擒獲那些地的諸王,將他們殺死。」
  〔呂振中譯〕「從爬上西珥的哈拉山、直到黑門山下利巴嫩平原的巴力迦得;他並且捉住了那些地方所有的王,擊打他們,把他們處死。」
  〔暫編註解〕“哈拉山”位於南部,在別是巴東南約二十三英里(37公里)以外。“黑門山”位於北部,在加利利海東北約四十英里(64公里)以外。約書亞已經控制整片土地。
         黑門山為巴勒斯坦地最高的一座山,有兩個山峰,海拔2813公尺,山脈全長33公里。
         「西珥」:約在亞拉巴以西,後屬猶大支派,與約但河東以東人的西珥山有(參15:10)。
         「哈拉山」:在別是巴以南四十九公里(廿七英里)。
         「巴力迦得」:大概是位於黑門山西面之山谷。
         哈拉山。直譯是“平滑的山”,或“分開的山”。七十士譯本為Chelcha 。敘利亞譯本稱之為“分開的山”。它坐落在死海西南35英里處。作者大概想要的指出應許之地的南界和北界。約書亞的征戰南起以東的邊界,即哈拉山的所在地,北至黎巴嫩山腳的巴力迦得。有人認為巴力迦得就是帕尼斯或該撒利亞腓利比,也有人認為是巴貝克。

【書十一18】「約書亞和這諸王爭戰了許多年日。」
  〔呂振中譯〕「約書亞和眾王作戰了許多年日。」
  〔暫編註解〕以色列人先後用了六、七年時間征服浙大片土地,“許多年月”指此(參十二7注)。
         “許多時日”是多久?攻佔迦南多處土地的過程,從書上看起來似乎很快,但實際上征戰用了七年的時間!我們常指望生活中有很快的改變,或很快地勝過罪惡,但是與神同行,乃是一生之久的事,而改變與勝利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人很容易對神失去耐性,想放棄盼望,因為事情進展得太慢。我們身處其境,不容易看到進展,但是回顧以往,就會看到神從來沒有停止工作。
         根據書14:7-10,征服迦南用了六七年時間。大約在出埃及以後兩年,四十歲的迦勒在加低斯巴尼亞奉摩西的差遣去偵察迦南。現在他已經八十五歲了。從加低斯到以色列人圍困耶利哥是38或39年時間。85年減去78或79年為征戰的六七年。作者插入這句話是為了強調戰爭持續了很久。讀者不要因戰爭敘述的簡短而以為征伐所用的時間也很短。神說明了征戰延長的原因:“恐怕野地的獸多起來害你”(申7:22)。漫長的艱苦征戰也可能是為了培養祂子民的信心。

【書十一19】「除了基遍的希未人之外,沒有一城與以色列人講和的,都是以色列人爭戰奪來的。」
  〔呂振中譯〕「除了住基遍的希未人之外、沒有一城跟以色列人講和的;這一切他們都在戰爭中奪取了來。」
  〔暫編註解〕本節暗示,如果迦南人願意,其它的城市也可以像基遍人那樣與以色列人講和。雖然在摩西消滅迦南人的命令中,沒有明說他們投降耶和華就可以得到豁免,但從喇合與基遍人的例子,特別從是本節的經文來看,這種可能性還是很明顯的。如果這些註定遭劫的民族宣佈放棄他們的偶像,真誠地與以色列人合作,就不會對以色列人構成威脅。消滅他們的命令既失去了理由,我們可以設想也就失去了其必要性(見耶18:7,8)。

【書十一20】「因為耶和華的意思是要使他們心裡剛硬,來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叫他們盡被殺滅,不蒙憐憫,正如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呂振中譯〕「因為使他們的心頑強、來對以色列人接戰的、是出於永恆主,要把他們盡行殺滅歸神,使他們不得恩待,反而被消滅掉,正如永恆主所吩咐摩西的。」
  〔暫編註解〕此處和《申命記》七章及二十16~18說明了以色列人在戰爭中殺滅敵人的理由。以色列人進迦南是一次聖戰,神的土地必須潔淨,沒有拜偶像的異教信仰者居住。以色列人既為聖潔的子民,不可與拜偶像的人混合,以免信仰受損,或受引誘接受他神。以色列人常不能完全遵守此定例;但神寬容,希望借此考驗以民肯不肯遵行祂的道路。參《士師記》二20~三4。
         使他們心裡剛硬。見出4:21注釋。神不會違背人的意願而強行控制他。這裡的問題不涉及人自由的道德意志。這種意志允許人選擇永生,但也不阻止人作出相反的選擇。神在這裡所處理的是那些一再拒絕祂慈憐的民族。神已經給了他們足夠的機會來悔改。現在神的公義要求馬上實施懲罰,並選擇了消滅他們的工具。
         神本可以選擇其它方法來懲罰這些民族。祂選擇以色列人作為祂毀滅的工具,是為了他們的利益。他們需要經歷各種考驗來鍛煉自己的信心,並準備好履行更高的屬靈使命。他們在加低斯的失敗,以及由此造成的耽擱,大大增加了征服迦南的困難。迦南各民族有了充足的時間修築防禦工事並擴充兵力。神用長期的征戰來磨練祂的子民,幫助他們在失敗之處取得勝利。
         不蒙憐憫。本節暗示如果這些民族悔改,神是會憐憫他們的。這種態度與祂在結33:11和彼後3:9所表現的品格是一致的。在另一方面,神也有權利毀滅那些有機會得救但卻不加以利用的人。祂就是這樣處置那些堅決不肯悔改的人。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沒有人可以否認祂的這種權利。

【書十一21】「當時約書亞來到,將住山地、希伯侖、底璧、亞拿伯、猶大山地、以色列山地所有的亞衲族人剪除了。約書亞將他們和他們的城邑盡都毀滅。」
  〔呂振中譯〕「那時約書亞來到,就從山地、從希伯崙、底璧、亞拿伯、從猶大全山地、以色列全山地、將亞衲人剪滅掉;約書亞把他們同他們的城盡行毀滅歸神。」
  〔暫編註解〕“亞衲族人”。住在南部的巨人,他們在四十年前曾嚇跑以色列人的探子。參看民數記十三章33節的腳註。
         「亞拿伯」:在底璧以南約五點六公里(三英里半)。
         當時。就是在上述戰爭延續的過程中。這並不是10:36-41中所記述之戰事的簡單重複。在很多時候,以色列人從所征服的領土上撤退以後,迦南原來的居民又重新予以佔領,所以戰爭要繼續進行下去。這次是希伯侖和附近的城邑底壁和亞拿伯(見書11:21;15:15-17;士1:19,20),特別提到消滅了亞衲族人,因為四十年前他們曾令那十個探子膽寒。這些探子描述了亞衲人的身材和氣力,是以色列人征服迦南不可逾越的障礙(民13:28,33)。
         亞衲族人。他們是身材高大的民族,可能是原住民,也可能是古代東方的移民。他們起初住在約旦河東岸,後來佔領了猶大山地和以後被非利士人奪取的沿海城邑。
     21~22這些地方都在迦南南方。四十年前,“亞衲族人”曾令摩西派出窺探迦南的探子膽戰心驚,叫以色列人上一代談虎色變(參民十三33);今天在約書亞的軍隊前豕突狼奔。
         21-22  巨人還是巨人,怎麼?是以色列人改變了──昔日探子窺探迦南地,報惡信息說亞納人是巨人族,百姓因此退縮了(參民13-14)。這一次以色列人不再因懼怕巨人而不敢爭戰,反而踴躍地要佔領神所賜的應許之地。

【書十一22】「在以色列人的地沒有留下一個亞衲族人,只在迦薩、迦特和亞實突有留下的。」
  〔呂振中譯〕「在以色列人的地、沒有一個亞衲人留下來;只在迦薩、迦特、和亞實突有剩下的。」
  〔暫編註解〕這裡所舉迦薩等城為當日非利士人所居。非利士人到大衛時代才被以色列人控制。參《撒上》十七23.
         「迦特」:在迦薩之東北約卅二公里(二十英里)。
         雖然大部分亞衲人被征服了,但仍有一部分逃往後來屬於非利士的鄉村和城邑,並定居了下來。歌利亞等巨人似乎就是他們的後裔。在以色列人徹底征服迦南以前,他們似乎又回來佔領了希伯(15:13,14)。約書亞死後過了幾年,他們又被迦勒和俄陀聶趕了出去(士1:9,10)。

【書十一23】「這樣,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呂振中譯〕「這樣,約書亞奪取了那一帶全地,都照永恆主所告訴摩西的;約書亞按族派照分配辦法將地給了以色列人做產業。於是遍地太平、沒有戰爭。」
  〔暫編註解〕以色列人南征北討,大小戰役無數,一共征戰了六、七年。本書詳加記載的著名戰事計有:1,耶利哥城之役(六12~27);2,艾城和伯特利之役(七2~八29);3,討伐南方聯盟之役(十1~27);4,瑪基大之役(十28);5,立拿之役(十29~30);6,拉吉之役(十31~32);7,基色之役(十33);8,伊磯倫之役(十34~35);9,希伯侖之役(十36~37);10,底璧之役(十38~39);11;討伐北方聯盟之役(十一1~9);12,夏瑣之役(十一10~11);13;征討北方諸城之役(十一12~15)。
         現在戰爭已經過去,“國中太平”。
         主要的敵對勢力雖然被攻破了,但以色列人還要繼續將迦南人克服,本節乃簡單的總結而已。
         全地(kol)。往往不表示其原來的含義。在本節裡不能從絕對的意義上去理解。因為神親自對約書亞說:“還有許多未得之地”(13:1)。約書亞攻下了迦南。不再會出現有組織的抵抗了。神無意立即消滅迦南人。約書亞也沒有這樣的軍事計畫。在完全征服以前還要把土地分給各支派,並安排他們在已經佔領的土地上定居下來。但迦南人已徹底失敗,聞風喪膽,不敢再抵抗了。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靈修版聖經註釋》․《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