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36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約書亞記】第九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5-18 11:19: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中計(九1~15)】
   一、敵人聯盟對付以色列人──迦南山地、高原、沿海一帶的各族,彼此聯合起來對付以色列人(1~2)
   二、詭計──希未族的基遍居民,利用巧妙的詭計,騙得以色列人與他們立約,結果敵人成為朋友
   三、利誘──「以色列人受了他們些食物」(14),這種「甜頭」使他們更加容易接納基遍人
   四、沒有求問耶和華(14)
──《新舊約輔讀》

逐節詳解

【書九1】「約旦河西,住山地、高原,並對著黎巴嫩山沿大海一帶的諸王,就是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諸王,聽見這事,」
  〔呂振中譯〕「在約但河西邊、在山地、低原、和對着利巴嫩山、儘沿大海一帶所有的王、就是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或譯:何利〕人、耶布斯人的王、一聽見了,」
  〔暫編註解〕“諸王”是約但河西迦南人各族的領袖。迦南全境甚多獨立小城,有王統治。
         諸王。這些王聽到消息以後無疑既生氣又害怕,所以就召集了緊急會議。他們不但聽說了耶利哥和艾城的淪陷,無疑也聽說了以巴路山的大會。在那裡以色列人宣佈耶和華的律法是迦南全地的律法。以巴路山的大會表明以色列人將成為這裡唯一的主人。迦南人的怒氣可能蓋過了他們的恐懼。他們決心聯合抵抗,希望阻止對其領土的入侵。
         約旦河西。原文是“約旦河那邊”。這句話可能是作者在約旦河東寫的,也可能他剛過河。如果他已經在巴勒斯坦安家,就不大可能這樣寫。這證明至少《約書亞記》的這一部分是很早寫的。如果作者不是在河東,或者自認為在河東,“約旦河那邊”就是指河東了(見士5:17)。
         山地。指巴勒斯坦中部的山區,後來成為猶大和以法蓮的領土。“高原”指現在的謝費拉地區,或西部丘陵。“沿大海一帶”包括非利士和雪倫的沿海地帶。
         1-2為以下幾章的引言,這與諸王的戰爭始記於10章。
         1-6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以色列人也輕敵了──以色列人得勝的消息傳遍遠近時,有兩種反擊出現:一種是直接的敵對(當地的眾王開始合力來夾攻);另一種是間接的(基遍人設計欺騙)。我們順從神的命令,也會遇到同樣的敵對。想防止這些壓力,就必須倚靠神,每日與祂相交;祂會賜我們力量,能承受直接的壓力,也會給我們智慧,識透別人的詭計。
         9:1-11:23  會戰諸王:以色列人贏取耶利哥和艾城後,繼續向西推進,巴勒斯坦沿海一帶的諸王於是起而攻之。

【書九2】「就都聚集,同心合意地要與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爭戰。」
  〔呂振中譯〕「就一齊集合起來、眾人一詞地要和約書亞和以色列人交戰。」
  〔暫編註解〕同心合意。直譯是“異口同聲”。“口”常用來指“命令”。本節可能是這個意思。六個民族合兵統一指揮以應付危機。雖然他們屬於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利益,無疑也常常彼此不和,但他們要聯合起來抵抗神的子民。對義人的仇恨是他們聯合的基礎。惡人往往都是這樣的。例如對基督的敵意曾把彼拉多和希律聯合起來。到了末日,這種敵意也會把一切宗教和政治勢力都聯合起來反對神的真正餘民,就是那“守神誡命和耶穌真道的”(啟12:17)。

【書九3】「基遍的居民聽見約書亞向耶利哥和艾城所行的事,」
  〔呂振中譯〕「但是基遍的居民聽見了約書亞向耶利哥和艾城所行的事,」
  〔暫編註解〕“基遍”有“山城”的意思,位於艾城西南,在耶路撒冷西北約12公里,面積大過耶利哥和艾城(十2)。城中居民為希未人,屬當滅的民族(九2,11~19;申七1)。基遍既近耶利哥與艾城,在以軍的攻勢中首當其衝;若告以實情,和約決無可能;所以誆稱來自遠方,慕名前來立約講和,以逃厄運。依規定,以色列人可以和迦南地以外民族立和約(參申二十11~15)。約書亞信以為真,與之立約,以色列會眾的首領且為此起誓。
         自此以後,基遍人在以色列人的社會中,雖屬次等公民,但受到保護(23節)。分地時,基遍城劃歸便雅憫支派(十八25),後來成為利未人城邑(二十一17),也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宗教中心(王上三4~5;代上十六39;代下一3)。
         基遍在耶路撒冷西北約十公里(六英里)。
         基遍。直譯是“山丘”。 基遍位於丘陵地帶,裡面有一個水池。耶利米稱之為“大水池”(耶41:12)。它在耶路撒冷西北約9公里處通往約帕的路上。其中所住的希未人(書9:7;見創10:17注釋)包括在本章1,2節的聯盟中。基遍人聽到耶利哥和艾城毀滅的消息以後,意識到抵抗以色列人是徒然的,就精心策劃了一個計謀來討好以色列人,與他們立約。
         有些學者認為希未人(見創10:17注釋)就是何利人(見創36:20注釋)。七十士譯本為稱希未人為何利人(Chorrhaion)。如果這種說法是對的,那麼來自亞美尼亞凡湖西南的何利人在赫人來到以前就定居在基遍一帶。
         基遍人的政體多少有些民主,因為基遍的使者說是他們的長老和那地的一切居民派他們來的(第11節)。如果他們有國王統治的話,他一定會驕傲自大,不肯向以色列人低頭,於是基遍人就可能與迦南諸王結盟了。基遍人大概向以巴路山派出了探子,聽到了律法的宣讀,以及神給以色列人(見申7:1-3)不可憐憫迦南人,在戰爭中不可寬恕他們,也不可與他們立約(見出23:32)的命令。基遍人決定不抵抗,至少表達了他們對以色列人神之大能一定的信心。他們願意與以色列人立約,包括保證放棄偶像崇拜並接受對耶和華的崇拜。
         3~27 以色列人可以跟遠方的城市和平相處,但他們卻必須把迦南地的城全然毀滅(申七1,2;二○11~15)。由於“基遍”距離艾城西南面只有六英里半(10.5公里),所以它的特使必須裝作從遠方來,才可以逃過正在入侵的以色列人。
         3-27基遍人恐怕以色列人滅絕他們,故設詭計冒充長途跋涉由遠地而來的使者,欺哄以色列人和他們立約,結果雖然逃過厄運,但卻受咒詛,世世代代為人奴隸。
         本章為以色列人取得迦南大部分土地記錄的第一部分——中部戰役。此役將迦南分切為二,以中部高原為根據地,開始南征北討。10及11章各為南部及北部戰役的記錄。

【書九4】「 就設詭計,假充使者,拿舊口袋和破裂縫補的舊皮酒袋馱在驢上;」
  〔呂振中譯〕「他們也就設了詭計,自備乾糧〔原文:假充使者〕,拿舊口袋和破裂修補的舊皮酒袋給驢馱着,」
  〔暫編註解〕設詭計。如果約書亞求問神,基遍人的詭計馬上就會戳穿。但就像在艾城一樣,他又一次忽略了這樣做。
         假充使者。該詞在聖經其他地方沒有出現。原意是“旋轉”。只出現在阿拉伯語中。如果用d 替換r (這兩個字母在在希伯來文中很容易混淆),該詞就譯成“準備行裝”,與第12節中“帶出來的這餅還是熱的”意思就一樣了。這種譯法與許多手稿和古代譯本相吻合,如七十士譯本和敘利亞譯本。可以理解為他們要裝扮成使者。“準備行裝”似乎更符合上下文。

【書九5】「將補過的舊鞋穿在腳上,把舊衣服穿在身上。他們所帶的餅都是幹的,長了黴了。」
  〔呂振中譯〕「將舊而補過的鞋穿在腳上,把舊的衣服穿在身上;他們做乾糧的餅都乾硬破碎。」

【書九6】「 他們到吉甲營中見約書亞,對他和以色列人說:“我們是從遠方來的,現在求你與我們立約。”」
  〔呂振中譯〕「他們到了吉甲營中見約書亞,對他和以色列人說:『我們是從遠地來的;現在求你和我們立約。』」
  〔暫編註解〕以色列人回到了耶利哥吉甲(靠近耶利哥)原來的營地,而不是一些人所認為的是靠近示劍的新吉甲(見王下2:1)。書9:17說以色列人從吉甲的營地起程,第三天到達基遍。但示劍離基遍很近,根本用不了三天。書10:7所說“約書亞上去”更證明了以色列人的營地是在約旦河谷。

【書九7】「以色列人對這些希未人說:“只怕你們是住在我們中間的,若是這樣,怎能和你們立約呢?”」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對這些希未〔或譯:何利〕人說:『只怕你們是住在我們中間的,那我們怎能和你們立約呢?』」
  〔暫編註解〕“希未人”明顯是相等於何利人(比較創三六2,20),而何利人就是在約書亞等人定居巴勒斯坦之前已經住在那裏的胡利人。
         以色列人。原文是單數,但後面的動詞是複數,說明這裡指的是“以色列”的個人。七十士譯本為 “以色列的孩子”。敘利亞譯本為“以色列家”。顯然談判是由首領來實施的。
         希未人。見第三節注釋。
         立約。以色列人可以與遠方的城邑締結和約,但不可以與附近的七個迦南民族講和(申7:1,2;20:10-15)。必須把他們全部消滅(申20:17),免得以色列人受他們虛假宗教和敗壞品行的污染。故一再指示以色列人不可與他們立約(見出32;34:12;申:2;20:16-18)。基遍人似乎知道這條命令,因所以設法冒充來自遠方的人。

【書九8】「他們對約書亞說:“我們是你的僕人。”約書亞問他們說:“你們是什麼人?是從哪裡來的?”」
  〔呂振中譯〕「他們對約書亞說:『我們願做你的僕人。』約書亞問他們說:『你們是甚麼人?是從哪裏來的?』」
  〔暫編註解〕這樣說可能是出於禮貌,而不是心悅誠服(見創32:4,18;50:18;王下10:5;16:7),只是為了讓以色列人動心。基遍人無疑想作出一些如納貢之類讓步,但希望條約盡可能對他們有利。然而他們精心編織的答覆並不能使約書亞滿意。這可以從他對他們所提的問題中看出來。他在疑惑不定的時候應該求問神。他可能像現今的很多基督徒那樣,感到自己不需要麻煩神就能處理好事情。但神吩咐我們把一切問題都帶到祂面前來。不要覺得會麻煩祂,增加祂的負擔。如果我們把一切問題都帶到主的面前,不依靠自己的聰明,就能避開許多的陷阱(箴3:5-7)。

【書九9】「他們回答說:“僕人從極遠之地而來,是因聽見耶和華你 神的名聲和他在埃及所行的一切事,」
  〔呂振中譯〕「他們對他說:『你僕人是為了永恆主你神至大之名就從很遠之地而來的;因為我們聽見了他的名聲:他在埃及所行的一切事,」
  〔暫編註解〕因耶和華的名。這句話表明基遍人已在一定的程度上追求神了。他們只有一點認識,就實行自己有限的亮光。他們的手段固然不對,但他們開始侍奉真神,這總是對的。他們雖然不瞭解整個事情的緣由,但他們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要遠超過任何所謂的神為其百姓所做的。他們據此開始權衡那些“神”的價值。神尊重他們有限的信心,不允許以色列人取消對他們的保證。神按照人的現狀接納他們,並設法引導他們進入更完美的侍奉。有些人開始侍奉神時動機完全是錯誤的,但神接納他們的降服,並幫助產生更良好的動機。基遍人就是這樣。就屬靈的特權而言,他們擁有立約的全部福氣。
         祂所行的一切事。基遍人故意只列舉發生在埃及和約旦河東的事。如果他們提到耶利哥和艾城,謊言就會被戳穿。因為遠道而來之人,一般是來不及知道最近發生之事的。

【書九10】「並他向約旦河東的兩個亞摩利王,就是希實本王西宏和在亞斯他錄的巴珊王噩一切所行的事。」
  〔呂振中譯〕「以及他對約但河東邊的兩個亞摩利人兩個王、對希實本王西宏、對在亞斯他錄的巴珊王噩──所行一切的事。」
  〔暫編註解〕基遍人很聰明,他們不提以色列人近期的勝利——若他們真的從遠方而來,就不可能知道那些事情。
         這些基遍的使者只提及以色列人在約但河東的戰績,佯裝從遠方而來,不知道他們最近的勝利。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蹟,以及他們對希實本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的待遇,在迦南地居民來說是耳熟能詳的事。參2:9-11注。

【書九11】「我們的長老和我們那地的一切居民對我們說:‘你們手裡要帶著路上用的食物,去迎接以色列人,對他們說:我們是你們的僕人,現在求你們與我們立約。’」
  〔呂振中譯〕「因此、我們的長老和我們那地所有的居民對我們說:“你們手裏要帶着路上用的乾糧、去迎接以色列人,對他們說:我們願做你們的僕人;現在求你們和我們立約。」
  〔暫編註解〕我們的長老。由此可見基遍及其各城是沒有國王統治的(見第3節注釋)。

【書九12】「我們出來要往你們這裡來的日子,從家裡帶出來的這餅還是熱的。看哪,現在都幹了,長了黴了。」
  〔呂振中譯〕「我們出來、要到你們這裏來的日子、從家裏帶出來自備做乾糧的這餅還是熱的;現在你看,都乾硬破碎了。」
  〔暫編註解〕長了黴。該詞的原文在《舊約》中只出現過三次。兩次在本章(5,12節)。一次在王上14:3,譯為“薄餅”,不可能譯為“長了黴”。本節為什麼這樣譯呢?有人認為這裡應和《列王記》翻得一樣。況且在《約書亞記》中,該詞前面的動詞都是完成時態。所以直譯是“看哪,現在都幹了,成薄餅了。但大多數翻譯者和評論者都認為是“長了黴了”。

【書九13】「這皮酒袋,我們盛酒的時候還是新的,看哪,現在已經破裂。我們這衣服和鞋,因為道路甚遠,也都穿舊了。”」
  〔呂振中譯〕「這些皮酒袋、我們盛酒時還是新的;你看,都破裂了;我們這些衣裳和鞋、因為道路很長,也都破舊了。”』」

【書九14】「以色列人受了他們些食物,並沒有求問耶和華。」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取了他們一些乾糧,並沒有求問永恆主怎樣吩咐。」
  〔暫編註解〕以色列人的罪是在這事上沒有求問耶和華。
         受了他們這些食物。可能比另一種譯法更好一些:“以色列人因他們的食物而接納了他們”。許多注釋家接受後一種譯法,儘管原文不一定有這樣的意思。他們認為這樣更符合上下文。希伯來領袖們親自品嘗,撫摩和測試了他們的食物,以便作出判斷。他們這樣做以後,就確信了自己的判斷。這次的考驗與他們第一次試圖攻取艾城時不一樣,否則他們會識破試探者的新偽裝。魔鬼有很多詭計。他要為受害者挑選最合適的。單靠人的智慧,我們在任何事上都是不安全的。
         沒有求問耶和華。神已經安排藉著祭司以利亞撒,用烏陵和土明來顯示祂的旨意(民27:18-23)。約書亞在作出決定的重要時刻應該這樣尋求神的引導。我們不知道神在這件事上會如何答覆。很可能祂仍然會饒恕基遍人。神的憐憫歡迎任何尋求祂拯救的人。神固然不允許祂的子民和迦南人立約,但這只是為了不讓以色列人效法當地居民的墮落行為。這些異教民族中的任何人,如果能像喇合那樣,轉離可憎之事而尋求神的憐憫,祂就會接納他們,就像後來祂接納尼尼微人那樣(拿3:10)。但所有問題的最後決定權在於神。惟有祂能真正鑒察人心。祂不會把這種決定權交給人。雖然祂下令消滅所有的迦南人,但這並不意味著祂不能在特殊情況下作出變動。神沒有授權以色列人哪怕與一個城市立約,否則迦南人可能會假裝悔改。這種欺騙將迅速蔓延。當地的許多居民都會假裝悔改,心裡依然在拜偶像。
         現今神的工人仍要十分小心,來確認一個人有沒有信心的憑據,再接納他立下信心之約。他不可自作主張,而要謙卑真誠地尋求神的引導(詩2:8)。
         14-17  以色列的首領這樣輕易地受騙,說明了甚麼?會眾的首領只看見這些人所帶的糧食又乾又霉,皮酒袋也破裂了,衣服和鞋都穿舊了,但是他們沒有看出那些人的詭詐。他們答應立約之後才明白真相──首領受騙了。神曾經明確地吩咐他們,不可與迦南地的人立約(參出23:32;34:12;民33:55;申7:2;20:17-18)。約書亞既是戰略家,就深深知道在領全民作戰以前,要與神交談,但是他在與基遍人立和約的事上,卻顯得極其無知,可見他與以色列的這一班首領,是憑自己意思作決定的。他們沒有尋求神的引導,就冒冒失失地實行自己的計劃,所以必須要向忿怒的百姓解釋,並要處理這種令人尷尬的盟約。

【書九15】「於是約書亞與他們講和,與他們立約,容他們活著,會眾的首領也向他們起誓。」
  〔呂振中譯〕「於是約書亞竟跟他們講和,與他們立約,容他們活着;會眾的首領也向他們起誓。」
  〔暫編註解〕會眾的首領。直譯是“受推舉的人”,即各支派的領袖。

【書九16】「以色列人與他們立約之後,過了三天,才聽見他們是近鄰,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的。」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和他們立約之後、過了三天、纔聽說他們是自己的近鄰,是住在自己中間的。」

【書九17】「以色列人起行,第三天到了他們的城邑,就是基遍、基非拉、比錄、基列耶琳。」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就往前行,第三天到了他們的城市;他們的城市就是基遍、基非拉、比錄、基列耶琳。」
  〔暫編註解〕這四座結成基遍聯盟的城,現在以色列人和平佔領。以色列會眾發怨言,或為害怕未毀滅迦南人招來神的刑罰,也可能因為失去了取得掠物的機會。
         「基非拉」:在基遍以西約八公里(五英里)。
         「基列耶琳」:在耶路撒冷以西約十四公里(九英里)。
         第三天。即他們起程前往基遍的第三天。所以他們走了兩天的路程。這證明他們不是像一些人所想的,是從新吉甲出發的。因為從新吉甲到基遍只要幾個時間。和約簽定、使者離開以後三天,以色列人發現基遍人的城就在附近。他們受騙了。也許是一些叛逃者告訴他們的,也許是以色列的探子發現了真情。約書亞命令下以色列軍隊馬上進發前去調查。也許約書亞想修改因基遍人的欺騙而立的約,並看看可以如何利用他們的城邑。
         他們的城邑。“基遍“,意為“山丘”。“基非拉“意為“少壯的獅子”。“比錄”意為“水井”,後來都劃歸便雅憫支派(書18:25,26)。基列耶琳歸猶大(書15:60)。約櫃曾安放在基列耶琳,直到它被大衛運往耶路撒冷(撒上6:21;7:1,2;撒下6:2)。基遍現在叫伊吉布(ej-Jîb),基非拉叫凱夫裡丘(Tell Kefîreh),基列耶琳叫阿薩爾丘(Tell el-Azhar)。

【書九18】「因為會眾的首領已經指著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向他們起誓,所以以色列人不擊殺他們。全會眾就向首領發怨言。」
  〔呂振中譯〕「但是以色列人不擊殺他們,因為會眾的首領曾經指着永恆主以色列的神向他們起了誓;全會眾就向首領們發怨言。」
  〔暫編註解〕雖在基遍人的欺詐之下訂立( 1 5節),但該和平條約仍然是不可違背的。“發怨言”,大概由於百姓不能佔領基遍人的城市和貨物。
         雖然百姓埋怨他們的首領。首領簽訂這樣的協定也確實錯了,以色列人仍覺得有義務遵守諾言。承諾一旦作出,只要它不勉強人去做壞事,就應該視為神聖(見箴12:22;詩24:4;15:4)。以色列的領袖由於自己的錯誤而給全會眾帶來了麻煩。為了自己的信譽,他們覺得仍要遵守諾言。身負重任的人需要非常小心,以免依靠自己的判斷而給全會眾帶來麻煩。

【書九19】「眾首領對全會眾說:“我們已經指著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向他們起誓,現在我們不能害他們。」
  〔呂振中譯〕「眾首領對全會眾說:『我們曾經指着永恆主以色列的神向他們起了誓;現在我們不能觸害他們。」
  〔暫編註解〕19-20  知道錯了也不能反悔,只緣──約書亞與他的謀士犯了錯誤,但是他們已經起誓要保護基遍人,就不能食言。他們不能因為基遍人的詭計而廢除所起的誓。神吩咐人起了誓就必須遵守(參利5:4;27:1,28),違背諾言是嚴重的罪。這件事教導我們,不要隨隨便便地作出承諾。

【書九20】「我們要如此待他們,容他們活著,免得有忿怒因我們所起的誓臨到我們身上。”」
  〔呂振中譯〕「我們要這樣處置他們,容他們活着,免得有神的震怒因我們向他們起的誓、而臨到我們身上。』」
  〔暫編註解〕如果需要通過犯罪來實現諾言,那它就不再具有約束力,因為我們沒有義務犯罪(見士11:29-40)。雖然首領們貿然犯了錯,仍不應違背自己的諾言,哪怕自己要受到傷害(詩15:4)。神顯然贊成他們這樣做。後來掃羅違背了諾言,祂就很不喜歡(撒下21:1-3)。
     20~21神的子民不可背約(民三十2),即令吃虧,也不可失約於人。以色列人與基遍所立之約獲神承認;後來掃羅王毀約而殺死基遍人,為神追究責任(撒下二十一1~2)。“作劈柴挑水的人”即為服勞役之意。
         20~21 由於所起的“誓”,基遍人可以活(比較民三○2),但他們要在會幕作劈柴挑水的人。參看以斯拉記二章43節的腳註。基遍人以為自己的詭計能讓他們得自由,但實際上卻令他們成為奴僕;然而,他們在會幕服務,也使他們有機會敬拜獨一的真神。

【書九21】「首領又對會眾說:“要容他們活著。”於是他們為全會眾作了劈柴挑水的人,正如首領對他們所說的話。」
  〔呂振中譯〕「首領們對會眾說:『要容他們活着。』於是他們給全會眾做檢柴打水的人,正如首領們所說到他們的。」
  〔暫編註解〕根據23和27節,這種雜役是為會眾和神的殿服務的。這些工人在百姓中的地位是最低的(申29:10,11)。這種勞役都是由他們中的外人來做的,作為對基遍人的懲罰。如果基遍人與以色列人以誠相待,他們的性命仍會保全,但就不用做這些雜役了。但咒詛也可以轉化為福氣。他們確實是僕人,但他們是在為神的殿效勞。藉著在神的殿裡服役,他們很容易認識真神。因此,他們所受的影響防止了他們回到祖先的偶像崇拜中去。他們雖然是以色列人的僕役,但他們是屬於耶和華的自由民。因為在侍奉神中,最低的職位也是自由的。祂的工作本身就是報酬。有人認為《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中的“尼提寧”就是基遍人(拉2:70;8:20;尼7:60),因為尼提寧是聖殿的僕役。希伯來文nethinim 意思是“奉獻的人”,所以有可能是基遍人。根據撒下21:1-9,基遍人顯然一直生活到大衛的時代。但掃羅的錯誤熱心差一點滅絕了他們。後來大衛給了他們新的職任。他們就成了尼希米時代的“尼提寧”人。

【書九22】「約書亞召了他們來,對他們說:“為什麼欺哄我們說:‘我們離你們甚遠’呢?其實你們是住在我們中間。」
  〔呂振中譯〕「約書亞把他們召了來,告訴他們說:『為甚麼你們哄騙我們說:“我們離你們很遠”,其實你們卻是住在我們中間的?」

【書九23】「現在你們是被咒詛的!你們中間的人必斷不了作奴僕,為我 神的殿作劈柴挑水的人。”」
  〔呂振中譯〕「現在你們是被咒詛的了;你們中間必不斷有人做奴隸、給我的神的殿〔或譯:給我和我的神的殿〕做撿柴打水的人。』」
  〔暫編註解〕“被咒詛的”指當年挪亞所說迦南當受咒詛給他弟兄作奴僕的話(創九24~27)。“為我神的殿,作劈柴挑水的人”是21節所說的為“全會眾”服勞役的具體說明。會幕獻祭需要大量柴和水,這種勞動工作落在基遍人身上。
         從掃羅時代開始,中心聖所一直在基遍(代上二十一29;代下一3),直到所羅門王建殿。猶太人被擄之後,所羅巴伯回國的行列中,有“尼提寧”(殿役),可能就是基遍人的後裔(拉二43注)。在迦南諸族中,只有耶利哥城的喇合全家和基遍人沒有被毀滅。

【書九24】「他們回答約書亞說:“因為有人實在告訴你的僕人,耶和華你的 神曾吩咐他的僕人摩西,把這全地賜給你們,並在你們面前滅絕這地的一切居民;所以我們為你們的緣故甚怕喪命,就行了這事。」
  〔呂振中譯〕「他們回答約書亞說:『因為有人確實告訴你僕人說永恆主你的神曾經吩咐他僕人摩西、把這遍地賜給你們,並把這地所有的居民都從你們面前消滅掉,故此我們為了你們的緣故、很怕喪命,就行了這事了。」

【書九25】「現在我們在你手中,你以怎樣待我們為善為正,就怎樣作吧!”」
  〔呂振中譯〕「現在你看,我們都在你手中;你看怎樣處置我們為好為對,就怎樣行好啦。』」

【書九26】「於是約書亞這樣待他們,救他們脫離以色列人的手,以色列人就沒有殺他們。」
  〔呂振中譯〕「於是約書亞這樣處置他們,援救他們脫離以色列人的手,以色列人就沒有殺戮他們。」

【書九27】「當日約書亞使他們在耶和華所要選擇的地方,為會眾和耶和華的壇作劈柴挑水的人,直到今日。」
  〔呂振中譯〕「當那一天約書亞使他們給會眾和永恆主的祭壇、在他所要選擇的地方、做撿柴打水的人;到今日還是如此。」
  〔暫編註解〕基遍人在以色列民中和祭壇處作劈柴,挑水的奴僕。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靈修版聖經註釋》․《SDA聖經注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