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51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申命記】第三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4-27 09:50:0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申命記第三章】
一、無懼高牆堅城(1~11)
二、各盡其職(12~29)
1、盡職的摩西
2、勸勉約書亞(21~22)
3、甘心爭戰的百姓(18~20)
──《新舊約輔讀》

逐節詳解

【申三1】「“以後,我們轉回,向巴珊去。巴珊王噩和他的眾民都出來,在以得來與我們交戰。」
  〔呂振中譯〕「『我們又轉了身,按到巴珊路向上去;巴珊王噩和他的眾民都出來對我們接戰,在以得來上陣。」
  〔暫編註解〕“巴珊”。加利利海和約但河以東一個物產豐富的地區。參看民數記二十一章33節的腳註。
         「巴珊」:「肥沃」之意。巴珊位於基列之北,以產牛馳名。
         巴珊 請參看一4的註釋。
     噩 請參看一4的註釋。
     以得來 請參看一4的註釋。
         1~3本節至3節所記以色列人與巴珊王噩作戰的事見《民數記》二十一33~35。巴珊在吉列地北,水草茂盛,又富林產(賽二13;結二十七6;摩四1;彌七14等)。“以得來”:參一4注。
     1-3節: 以色列人面對巴珊王噩訓練有素的軍隊,本難得勝,但是終於打敗了敵人,因為神為他們爭戰。不管遭遇甚麼困難,神都能幫助祂的子民;不管困難障礙多大,總要記住,神永遠作王,一定會成全祂的應許。

【申三2】「耶和華對我說:‘不要怕他!因我已將他和他的眾民,並他的地,都交在你手中;你要待他象從前待住希實本的亞摩利王西宏一樣。’」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我說:”不要怕他,因為我已經把他和他的眾民、跟他的地、都交在你手中;你要待他、像待那住希實本的亞摩利人之王西宏一樣。」

【申三3】「於是耶和華我們的神也將巴珊王噩和他的眾民都交在我們手中;我們殺了他們,沒有留下一個。」
  〔呂振中譯〕「於是永恆主我們的神也將巴珊王噩、和他的眾民都交在我們手中;我們擊殺了他們,連一個殘存的人都沒有給他留下。」
  〔暫編註解〕百姓正確地把這次勝利歸功於耶和華,正如他們也把得勝西宏歸功於祂一樣。參看第二章30節的腳註。
         耶和華我們的上帝,也將巴珊王噩和他的眾民,都交在我們手中 請參看民廿一33~35。申命記這段經文(三1~11),是把民數記的記述擴展了。
     我們殺了他們,沒有留下一個 這是「聖戰」,請參看二34~36的註釋。

【申三4】「那時,我們奪了他所有的城,共有六十座,沒有一座城不被我們所奪。這為亞珥歌伯的全境,就是巴珊地噩王的國。」
  〔呂振中譯〕「那時我們攻取了他所有的城市;在巴珊之噩的國、亞珥歌伯全區、共有六十座城,沒有一座城我們不奪取來的。」
  〔暫編註解〕亞珥歌伯就是巴珊,原指巴珊地的一區(王上四13)。從《王上》四13所記,這60座城都是有城牆的大城,還有許多鄉村(5節),其地人口必甚多。
     「亞珥歌伯」:本是巴珊境內的一區,此處代表全巴珊。
         那時我們奪了他所有的城,共有六十座 這六十座城,可能是按字面的解釋,也可能是按數字的意義來解釋,就是全部的城邑的意思。
     亞珥歌伯 就是巴珊地(參看13節)。但按14節的解釋,比對王上四13和士十3~4的話,這亞珥歌伯卻在基列。

【申三5】「這些城都有堅固的高牆,有門有閂。此外還有許多無城牆的鄉村。」
  〔呂振中譯〕「這些城是堡壘城,有高牆,有門有閂;此外還有很多鄉下人的市集。」
  〔暫編註解〕「無城牆的鄉村」:指那些素來平安穩妥的村莊(結38:11)。
         此外,還有許多無城牆的鄉村 除了佔據噩王堅固的城邑之外,以色列人也掠奪了許多比利洗人的村莊 (按原文直譯)。比利洗人的原文,含有山居者,村居者或莊稼佬的意義。因此現代中文譯本繙為沒有城牆的村莊,似更合原意。

【申三6】「我們將這些都毀滅了,像從前待希實本王西宏一樣,把有人煙的各城,連女人帶孩子,盡都毀滅;」
  〔呂振中譯〕「我們把這一些都盡行毀滅歸神,像待希實本王西宏一樣,把一切有男丁的城市、連女人帶小孩都盡行毀滅歸神;」
  〔暫編註解〕“都毀滅了”:參二34;七2注。在為神而作的聖戰中,須把敵方連人帶物全都摧毀。不能毀滅之物,例如金、銀等,則予保留,歸神為聖(參書六16~19)。有時擄得的牲畜等,也分給百姓(參書八1~2)。
     像從前待希實本王西宏一樣 請參看二32~36。

【申三7】「惟有一切牲畜和城中的財物都取為自己的掠物。」
  〔呂振中譯〕「只有一切牲口、和城市中所掠得的劫為己有。」

【申三8】「那時,我們從約但河東兩個亞摩利王的手將亞嫩谷直到黑門山之地奪過來。」
  〔呂振中譯〕「那時我們從約但河東邊亞摩利人兩個王手中、將亞嫩谿谷直到黑門山的地都奪取過來。」
  〔暫編註解〕征討西宏與噩二王所得到的土地,南迄亞嫩河谷,北達黑門山。黑門山位於巴勒斯坦東北,山脈連綿30公里,山頂終年積雪。黑門山、西連、示尼珥和西雲山(四48),可能都是同一山脈的著名山嶺(參代上五23)。其中黑門山峰高三千公尺,為黎巴嫩境內最壯觀的一座大山。
     “ 黑門山” 。高約九千二百英尺(2,800米)。這冰封的山峰形成以色列人從亞摩利人奪取之地的北界。“兩個亞摩利王”是西宏和噩。
         記下從西宏和噩二王的手裡所奪來的土地,就是約但河東部一帶。
         約但河東兩個亞摩利王 聖經中的約但河,是源於利巴嫩叢山間的黑門山附近,一直以深谷之勢向下奔流,經加利利海(在海平面下約七百英尺),而至死海(在海平面下約一千三百英尺)。約但河東的原文是「約但河外」。這裏的兩個亞摩利王,所指的就是西宏和噩。噩的國土雖在巴珊,他在民族譜上是屬於亞摩利人。
     亞嫩谷直到黑門山 有關亞嫩谷,請參看二24的註釋。黑門山又叫西雲山(四48)或巴力黑門山(士三3),是迦南人神聖的禁地(黑門就有「禁」地或「崇高」之意)。山在利巴嫩叢山之間,其主峰海拔九千一百多呎,是現今以色列國北部的國界,與黎巴嫩國和敘利亞國接壤之處。亞嫩谷直到黑門山的含義,是指約但河東由南至北的意思。

【申三9】「(這黑門山,西頓人稱為西連,亞摩利人稱為示尼珥),」
  〔呂振中譯〕「(這黑門山、西頓人稱為西連,亞摩利人稱為示尼珥);」
  〔暫編註解〕「西連」:乃黑門山的別稱,西頓人曾在這山下開拓一個殖民地(士18:7)。
         西頓人 以色列的傳統認西頓人為迦南的後裔(創十15)。西頓地屬現今的黎巴嫩國。在其首都貝魯特之南約卅五公里的地中海岸邊。舊約常將這地與推羅並稱,是古代海權的城邦強國。人種屬腓尼基族。
     西連 從詩廿九6來看,則不但西頓人稱黑門山為西連,連以色列人也這樣稱呼它(現代中文譯本已把這詩句的西連直譯為黑門山)。
     示尼珥 按照結廿七5這平行詩體文來看,示尼珥就是利巴嫩的別稱(現代中文譯本亦將此節的示尼珥直譯為黑門山);但從歌四8,則這示尼珥與黑門山有別,似乎是利巴嫩山的三個高峰之一的名稱。因此,這(申三9)節經文的插語,是否完全正確,則仍有待考證。

【申三10】「就是奪了平原的各城、基列全地、巴珊全地,直到撒迦和以得來,都是巴珊王噩國內的城邑。」
  〔呂振中譯〕「我們奪取了平原的一切城市、和全基列、全巴珊,直到撒迦和以得來、都是巴珊中噩國的城市。」
  〔暫編註解〕參二36注。“平原的各城”北起基列,南到亞嫩河。基列在約但河東岸,土地廣闊;雅博河流經其間,一分為二。12節“基列山地的一半”當指此而言。撒迦位置不詳,或在巴珊最北端(參書十三11)。以得來在巴珊的南部。
     「撒迦和以得來」:分別位於巴珊北面和南的邊界(書13:11; 代上5:11),後者似為噩的首邑之一(見申1:4)。
         直到撒迦 這撒迦是巴珊地最東北盡頭的城名,也是該東北區域的地名。當說及直到撒迦時,其含意就是整個巴珊國均被以色列人佔領了。
     以得來 這以得來既是巴珊的首都(參看一4的註釋),連首都都給以色列人奪去了,含義是巴珊國就此滅亡了。

【申三11】「(利乏音人所剩下的只有巴珊王噩。他的床是鐵的,長九肘,寬四肘,都是以人肘為度。現今豈不是在亞捫人的拉巴嗎?)”」
  〔呂振中譯〕「(利乏音人所遺留的只人只剩下巴珊王噩;看哪,他的棺材是個黑礦石頭的棺材;長九肘,寬四肘;按人肘的尺寸;現今豈不是在亞捫人的拉巴麼?)』」
  〔暫編註解〕“利乏音人”參二11注。這種傳奇性的巨人原只剩下巴珊王噩,可是連他也死了。“床”可指“棺槨”,乃一個人最後安息的地方。拉巴是亞捫人的首邑,即今約但首都亞曼。“人肘”指當時通用的量度單位。“長九肘寬四肘”:約等於今天4公尺長1.8公尺寬。
     “噩”。居住在巴勒斯坦的最後一個利乏音人。參看第二章20節的腳註。他的鐵“床”一直被理解為用鐵來裝飾的石棺材,或準備放在他墓穴中、有鐵裝飾的臥榻,或由玄武岩(含鐵的石)鑿刻的紀念碑。無論如何,該床的尺寸(13.5 x 6英尺,或4.1 x 1.8米)顯出噩的魁梧身材。
         「床」:可能指棺木。
         「以人肘為度」:即按照通常的尺寸來量度。
         利乏音人所剩下的,只有巴珊王噩 從這句話看來,利乏音人有可能不是一個民族名稱,乃是一個身型的名稱。因為三8已說明噩王是亞摩利人,而這裏的中文繙譯,和合本亦繙得不大好。現代中文譯本已跟從七十士譯本的譯法,將之改正為噩王是最後一個利乏音人,含意乃是:噩王是上古最後一個身型高大的人。他的身型之大,可從他的棺材(或譯作床,見下句解釋)之大而得知。
     他的床是鐵的 這裏的床,大概是指棺材;而鐵,卻不是今人所謂的鐵,乃是一種似鐵顏色的玄武岩石。
     肘 聖經所說的肘,最少有以下兩種:古肘(代下三3),人肘(申三11)。古肘是量度聖殿和一般建造物時使用的,是比較精密,也比人肘為長的(即結四十5所說的「每肘是一肘零一掌」)。以現代的尺寸來說,一古肘約等於五一八公厘,即二十點四英寸。人肘是一個約數,但這約數若比照古肘的話,約四四五公厘,即十七點五一英寸。因為人肘是由上下手臂的臂彎至指尖(正式的計算法是到拇指尖)的長度。概略的說法,是一英尺半。噩的棺材長九肘,即十三英尺半,寬四肘,即六英尺,可見其人之身材高大也。
     拉巴 這拉巴,並不是書十五60所記屬猶大支派的村莊拉巴,乃是約但河東離約但河約卅五公里的亞捫人的拉巴(書十三25),即現今約但國的首都安曼。它也是當年亞捫人的首都(參看撒下十一1)。

【申三12】「“那時,我們得了這地。從亞嫩谷邊的亞羅珥起,我將基列山地的一半,並其中的城邑,都給了流便人和迦得人。」
  〔呂振中譯〕「『那時我們取得了這地;從亞嫩谿谷邊的亞羅珥起、我把基列山地的一半、和它的城市、都給了如便人和迦得人。」
  〔暫編註解〕“基列山地的一半”,參10節注。
     都給了呂便人和迦得人 按照以色列的傳統,呂便(和合本譯為流便)是雅各從利亞所生的長子(創廿九32)。但他因污穢了父親的床(創卅五22,四十九3~4),而致僅分得由亞嫩谷邊的亞羅珥起(請參看二24~36的註釋),至耶利哥對面的河東之地,當然不包含摩押人和亞捫人之地在內(請參看書十三15~23)。迦得按以色列的傳統,是雅各從利亞的使女悉帕所生的兒子(創三十10~11),他分得的土地較大,是在呂便支派的北端,沿約但河東直至加利利海的南端的境界(請參看書十三24~28),就是原亞摩利國的一半和基列山地的一半。
     12~17 參看民數記第三十二章的腳註。“基尼烈”。加利利海。“鹽海”。死海。
         12-17 平均分配河東之地:摩西將約但河東所得的土地分配給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但要他們日後協助其餘各支派征服約但河以西的土地(18-20)。
         12~20本節至20節的記事可參《民數記》三十二章和三十四13~15及注。
         12~29從本節到本章尾可分為三段,都以“那時”開始。第一段為12~17節,講述所得土地如何分配給了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第二段為18~22節,講摩西吩咐得到土地的二個半支派的勇士須與其他支派一同渡河,得到全迦南後才可回來。第三段為23~28節,記摩西登毗斯迦山頂遠眺應許美地,和派約書亞繼承他帶領百姓。29節為結語。

【申三13】「其餘的基列地和巴珊全地,就是噩王的國,我給了瑪拿西半支派。亞珥歌伯全地乃是巴珊全地;這叫做利乏音人之地。」
  〔呂振中譯〕「基列其餘的部分、和全巴珊、就是噩的國、亞珥歌伯全區、我給了瑪拿西的半族派。(這巴珊全地叫作利乏音人之地。」
  〔暫編註解〕其餘的……就給了瑪拿西半支派 按以色列的傳統,瑪拿西是約瑟的長子(創四十一51),後來給雅各接受為他自己的兒子,但在其弟以法蓮之下(創四十八8~22),藉使約瑟名下可多得一分的分地。瑪拿西半支派所分得的地,就是基列的一部分和巴珊全地(參看民十三29~31)。
     亞珥歌伯全地乃是巴珊全地 請參看三4的註釋。
     這叫作利乏音人之地 大概因巴珊王噩是身材高大的人,故有此稱呼。亦可參看二11和三11的註釋。

【申三14】「瑪拿西的子孫睚珥占了亞珥歌伯全境,直到基述人和瑪迦人的交界,就按自己的名稱這巴珊地為哈倭特睚珥,直到今日。」
  〔呂振中譯〕「瑪拿西的子孫睚珥取了亞珥歌伯全區、直到基述人和瑪迦人的邊界,就按自己的名字將這些村子將巴珊叫做哈倭特睚珥〔即:睚珥的帳篷村〕,直到今日還用那名稱。)」
  〔暫編註解〕基述和瑪迦都是位於巴珊北部的小邦。基述在加利利海東岸,瑪迦在基述之北。到大衛王時代仍為一個獨立國(撒下三3;十6)。
     「基述」、「瑪迦」:在巴珊北部的小國。
         睚珥 這可能和瑪拿西的子孫,在士師時代的攻取基列地有關聯;是將不同的傳統混合在一起的概述(參看士十4;書十三30;民卅二41;王上四13等)。因此,他所攻取的地就按自己的名,稱之為哈倭特睚珥,即小城,或村鎮的意思(哈倭特是帳棚,睚珥乃市鎮。用帳棚搭成的市鎮,乃屬小型鎮集之意)。
     基述人 這是居住在加利利海東邊的巴珊地西部的亞蘭人。這些人居住過的地方,後來就叫基述地。
     瑪迦人 這是在基述之北,於加利利海上溯的約但河東邊居住的人。也屬亞蘭族的一支。

【申三15】「我又將基列給了瑪吉。」
  〔呂振中譯〕「我又把基列給了瑪吉;」
  〔暫編註解〕瑪姬是約瑟之子瑪拿西的長子,也是基列人的祖先(書十七1)。
     瑪吉 按以色列的傳統,瑪吉是約瑟的孫子,瑪拿西的兒子(創五十23)。他也是自往基列去攻佔地土的(民卅二39;參看書十七1)。後來這些人的居住地,也就叫做瑪吉(士五14)。

【申三16】「從基列到亞嫩谷,以谷中為界,直到亞捫人交界的雅博河,我給了流便人和迦得人,」
  〔呂振中譯〕「從基列到亞嫩谿谷、(谿谷中間也作為界線)、直到亞捫人的邊界、雅博谿河,我給了如便人和迦得人;」
  〔暫編註解〕摩西將攻佔河東兩個亞摩利王的地,由亞嫩谷至耶利哥對面的死海東邊的地,將之分給呂便人;由死海北端至加利利海南端的約但河東之地,則分給迦得人;又把原屬巴珊王的轄區和基列的一部分,給了瑪拿西的半支派,就是睚珥和瑪吉的子孫(民卅二1~42)。

【申三17】「又將亞拉巴和靠近約但河之地,從基尼烈直到亞拉巴海,就是鹽海,並毗斯迦山根東邊之地,都給了他們。」
  〔呂振中譯〕「又將亞拉巴、(以約但河作為界線)、從基尼烈直到亞拉巴海、就是鹽海、跟毘斯迦山下坡東邊的地方都給了他們。」
  〔暫編註解〕“基尼烈”為拿弗他利支派所得的一個城,位於加利利海西北岸(加利利海在舊約時代叫做基尼烈湖,見民三十四11)。鹽海即死海,舊約中無“死海”之名,主後第一或第二世紀,始名“死海”。“毗斯迦”乃摩西所登遠望迦南之山峰,在死海東邊摩押平原的尼波山上(三十四1)。
     「亞拉巴」:見1:1注。
         「基尼烈」:即加利利海。
         「毘斯迦」:或許就是死海東面那俯視鹽海(死海)的尼波山(32:49; 34:1)。
         基尼烈 這是在加利利海西北端的一個小城。在新約,這城譯為革尼撒勒(太十四34),並用這名來稱加利利海,即革尼撒勒湖(路五1)。因為加利利海的形狀像豎琴,而基尼烈的原義就是豎琴。
     亞拉巴海,就是鹽海 即是死海。這海又叫東海(珥二20;參看結四十七18),也叫前海(以色列人述說方向時是面向東方的。因此,前方為東,後方為西,右方為南,左方為北。亞十四8的中文已譯為東海,原文卻是前海)。以色列的歷史家約瑟夫,稱此海為瀝青海(因海面常泛游有瀝青泡沫之故),又叫它做所多瑪海。亞拉伯人叫它做 Bahr Lut (羅得海),而死海的名稱,卻是主後第二世紀起,由希臘人所給的名字。舊約通稱為鹽海(創十四3;民卅四3),或叫它做平原的海,或音譯為亞拉巴海。
     毘斯迦山 現代中文譯本繙作比斯迦山。是古亞摩利地的尼波山向西北方直伸至死海邊的山脊,後屬摩押,與耶利哥遙遙相對(參看申卅四1)。

【申三18】「“那時,我吩咐你們說:‘耶和華你們的神已將這地賜給你們為業;你們所有的勇士都要帶著兵器,在你們的弟兄以色列人前面過去。」
  〔呂振中譯〕「『那時我吩咐你們說:”永恆主你們的神已將這地賜給你們去取得它;你們一切有力氣的人都要武裝好好、在你們的族弟兄以色列人前面過去。」
  〔暫編註解〕你們所有的勇士,都要帶凓兵器,在你們的弟兄以色列人前面過去 按照民卅二1~27的記述,是呂便的子孫和迦得的子孫,見所攻取的地土可牧放牲畜,他們就向摩西要求得凓雅謝地和基列地,並自願在為他們的婦人孩子造了堅固的城後,便帶兵器走在以色列人的前頭,去攻取河西之地為其他支派的產業。摩西先是不明他的原意而告誡他們,在後明白他們的善意後,便允准了所請。其後,在民卅二33~42,記述摩西將河東的得地,不單賜給呂便和迦得兩個來請求得地的支派,也將原屬巴珊國的地土分給了瑪拿西的半個支派。所以在河東得地的瑪拿西半個支派的壯丁,也須同過約但河西去爭戰。
         18~20 向流便、迦得和瑪拿西支派所提出的條件是,他們的男丁必須與其它支派一起征服約但河以西的土地,然後才能在摩西分配給他們的約但河東之地定居。

【申三19】「但你們的妻子、孩子、牲畜(我知道你們有許多的牲畜)可以住在我所賜給你們的各城裡。」
  〔呂振中譯〕「只有你們的妻子和小孩、跟牲畜(我知道你們有許多牲畜)還要住在我所賜給你們的城市中,」
  〔暫編註解〕但你們的妻子、孩子、牲畜,可以住在我所賜給你們的各城裏 這表明在河東得地的兩個半支派,是將家屬留在河東,在他們所建造的堅固城裏(民卅二16~17),只有壯丁渡河去打仗的。
     我知道你們有許多的牲畜 這其實也是呂便的子孫和迦得的子孫,之所以會向摩西要求得河東之地的原因。請參看民卅二1、4。

【申三20】「等到你們弟兄在約但河那邊,也得耶和華你們神所賜給他們的地,又使他們得享平安,與你們一樣,你們才可以回到我所賜給你們為業之地。’」
  〔呂振中譯〕「等到永恆主把你們的族弟兄安頓好了,像把你們安頓好了一樣,而他們也取得了永恆主你們的神所賜給他們在約但河西邊的地了,然後你們纔可以各人回到自己的基業,就是我所賜給你們的。”」
  〔暫編註解〕“約但河那邊”指約但河西的迦南地(25節;十一30)。以色列人到了迦南之後,在新土上安頓,無仇敵擾害、沒有強國的壓迫與內亂,也免於流浪、饑饉和瘟疫,“得享平安”(參十二9~10;二十五19)。
     等到你們弟兄在約但河那邊,也得……地;……得享平安……,你們纔可以回…… 按照書廿二1~6的記述,這兩個半支派的人是遵守了他們的諾言,沒有離棄他們的弟兄,而為他們爭戰,直到他們也得地和享平安。因此,約書亞便為他們祝福,打發他們回河東去。

【申三21】「那時我吩咐約書亞說:‘你親眼看見了耶和華你神向這二王所行的;耶和華也必向你所要去的各國照樣行。」
  〔呂振中譯〕「那時我吩咐約書亞說:”你已經親眼見過永恆主你們的神向這兩個王所行的一切事,永恆主也必向你所要過到的各國照樣地行。」
  〔暫編註解〕約書亞 請參看一38的註釋。
     你親眼看見了耶和華你上帝向這二王所行的,耶和華也必向你所要去的各國照樣行 約書亞當然是親眼看見上主對西宏和向噩所行的,因為按傳統,約書亞是摩西時代的軍事統領(參看出十七9、13)。但在這裡的吩咐,明顯的就預示了約書亞要接續摩西的領導地位,並繼續作軍事統領,到河西去爭戰而進佔應許的迦南地。
         21-22節: 這兩節記述了摩西對約書亞的勉勵,因為約書亞要領百姓進入應許之地,與頑固的邪惡勢力爭戰。因著神應許幫助他全然得勝,所以他就無所懼怕。我們爭戰的物件,雖然不是不信神的軍隊,但是也會像昔日約書亞時代的敵軍一樣囂張。不管是抵擋試探,或是克服膽怯,只要我們順服神,祂就應許不但要和我們並肩作戰,並且還要讓我們得勝。
         21-22 勉勵約書亞──接棒人。這位顯赫一時的軍事領袖(出17:9),曾被稱為摩西的幫手和摩西所揀選的一個人(參出24:13; 民11:28),現被神立為摩西的接棒人乃眾望所歸的事(詳情見民27:15-23)。

【申三22】「你不要怕他們,因那為你爭戰的是耶和華你的神。’”」
  〔呂振中譯〕「你們不要怕他們;因為那是永恆主你們的神、他在為你們爭戰。”」
  〔暫編註解〕因為那為你爭戰的,是耶和華你的上帝 申命記派特別凓重要以色列人和他們的領袖,不要懼怕敵人,或驚惶於他們的聲勢。原因是他們出去打仗,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因為上主是為他們爭戰的(參看撒上十七47;亞四6)。

【申三23】「“那時,我懇求耶和華說:」
  〔呂振中譯〕「『那時我懇求永恆主說:」
  〔暫編註解〕摩西曾懇求神讓他進入迦南,好看見神大能作為的完全彰顯。但他身為領袖,雖然自己無辜,也應為百姓背叛之罪同受懲罰(一26)。他所求的未獲允准(26節)。只可以上到毗斯迦山頂,像當年亞伯拉罕一樣,遠眺那美地卻不能進入(27節;創十三14)。
     那時我懇求耶和華 這是回憶的記述(參看民十四13~25)。這懇求,是類於雅各在雅博渡口與上主摔跤的(創卅二22~24;參看何十二4~5)。
     23-28 摩西的禱告:摩西所盼望的是能與以色列民一起進入應許之地,但他的要求被神拒絕,他只能遙望迦南美地。

【申三24】「‘主耶和華啊,你已將你的大力大能顯給僕人看。在天上,在地下,有什麼神能像你行事、像你有大能的作為呢?」
  〔呂振中譯〕「”我主永恆主阿,是你已經開始將你的至大和你大力的手顯給你僕人看的;在天上、在地上、有哪一位神能照你的作為和你大能的樣子行事呢?」
  〔暫編註解〕主耶和華阿…… 這是摩西的祈禱。這祈禱,不但使我們看到摩西經驗過上主的大力大能,就是祂在埃及和領以色列人過紅海的事上,所施行的大能的作為(參看出七至十五章),也叫我們知道當怎樣向上主禱告。禱告的人,必須先知道上主的大能,頌讚祂的作為奇妙。了解了這點,就不單可信靠上主必能成就按祂聖善的旨意所要給祈禱之人的答覆;就算不允准所求的,也會謹遵上主的旨意,因為祂是天地的主宰,祂的旨意都是好的。

【申三25】「求你容我過去,看約但河那邊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黎巴嫩。’」
  〔呂振中譯〕「求你容我過去,看約但河西邊美好之地、那美好之山地和利巴嫩。”」
  〔暫編註解〕求你容我過去,看約但河那邊的美地 這是摩西懇求禱告的主題,就是讓他過約但河去,一見河西的美地。自從領以色列人以來,上主就應許要使他們得進入他們列祖應許為業之地(參看一8)。無奈在米利巴擊磐得水的事上,摩西未遵上主為聖,因此被罰不得進入應許之地(民二十10~12),所以摩西才有這祈求。

【申三26】「但耶和華因你們的緣故向我發怒,不應允我,對我說:‘罷了!你不要向我再提這事。」
  〔呂振中譯〕「但永恆主為了你們的緣故、卻向我震怒,不聽我;永恆主對我說;”罷了;再別向我重提這事了。」
  〔暫編註解〕“耶和華……向我發怒”。由於摩西在米利巴的不順服和不信,參看民數記第二十章8節的腳註。
         「因你們的緣故」:摩西發怒得罪神,乃由百姓激怒所引起(民20:1-13; 27:12-14); 另一方面 , 作為選民的領袖,他要和他們共同承擔背逆神的罪。
         但耶和華因你們的緣故向我發怒,不應允我 摩西沒有依照上主的曉諭,「吩咐磐石發出水來」(民二十8),反而自大的向百姓自稱「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民二十10),而且不是以口「吩咐」,乃是「用杖擊打磐石」(民二十11),所以被上主判定為「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民二十12,廿七12~14),以致不得進入應許之地。
         26-28節: 神已經清楚說明:摩西不得進入應許之地(參民20:12),所以吩咐摩西指派約書亞作新領袖,並且多方鼓勵他承擔這個新角色。這是對教會與機構的最好提醒,切記裝備新人,去接替舊的領袖。優秀的領導人會為百姓預備,找到有領袖潛能的人,多加訓練並鼓勵他們,這樣舊的領袖不在時,一應事務仍可照常,不受影響。

【申三27】「你且上毗斯迦山頂去,向東、西、南、北舉目觀望,因為你必不能過這約但河。」
  〔呂振中譯〕「你要上毘斯迦山頂,舉目向西、向北、向南、向東、親眼觀看;因為你不能過這約但河了。」
  〔暫編註解〕“毗斯迦山”。參看民數記二十三章14節的腳註。
         你且上毘斯迦山頂去 以色列人的不同傳統,對摩西所登的山有不同的名稱:民廿七12是亞巴琳山,這裏是毘斯迦山頂。民卅三47說亞巴琳山是在尼波的對面,申卅二49卻叫摩西上亞巴琳山中的尼波山去,而卅四1的記述,是摩西登尼波山,然後上了毘斯迦山頂。究竟那一種說法為對?答案是他們都對,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說話而已。原因是這些山嶺都互相連接,尼波山確和亞巴琳山相對,而後者則較偏西北並在耶利哥的斜對面,且視野較為廣闊。毘斯迦是亞巴琳山上的一峰,所以叫做毘斯迦山頂(請參看三17的註釋)。
     向東西南北舉目觀望,因為你必不能過這約但河 摩西可以在毘斯迦山頂看到迦南美地,卻沒有進入迦南美地。這並不是說摩西現在並沒有進入天上的迦南,乃表明這位律法的代表並不能領人進入天上的迦南,惟有預表福音的代表約書亞,就是預表耶穌基督的那位,才得領人進入天上的迦南(參看約一17)。

【申三28】「你卻要囑咐約書亞,勉勵他,使他膽壯;因為他必在這百姓前面過去,使他們承受你所要觀看之地。’」
  〔呂振中譯〕「你卻要吩咐約書亞,鼓勵他剛強壯膽;因為是他要在這人民前面領路過去;是他要使他們承受你所只能觀看的這地。”」
  〔暫編註解〕神要摩西把領導權交付約書亞。這位年青一代的新領袖要負起兩個責任:1,征服新土(帶領這百姓過河);2,把土地分配給百姓(“承受你所要觀看之地”)。
     約書亞……必在這百姓前面過去,使他們承受你所要觀看之地 請參看一38,三21;以及本章前節的註釋。

【申三29】「於是我們住在伯毗珥對面的谷中。”」
  〔呂振中譯〕「於是我們住在伯毘珥前面的平谷中。」
  〔暫編註解〕“伯毗珥”的意思是“毗珥的居所”,可能就是以色列人曾拜過巴力毗珥的地方(參民二十三28;二十五3)。以色列人曾在這裡和迦南偶像首次接觸而犯罪受罰,現在,伯毗珥“對面的谷中”成了以民走向光明新生活的起點。
     「伯毗珥」:即毗珥的殿;以色列民曾在這裡崇拜巴力偶像、行淫亂,陷入極大的罪中(參民25章)。
         於是我們住在伯毘珥對面的谷中 這伯毘珥是靠近毘斯迦山,在約但河東原屬摩押的地。摩西亦被上主葬在那裏(卅四6),其後則劃歸呂便支派(書十三15、20)。這谷地,也許就是那上主在何烈山的約之外,在摩押與以色列人立約的地方(參看廿九1)。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中文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雷建生《申命記解讀》․《串珠聖經註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