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55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數記】第十三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4-6 11:09:0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為未來計劃(十三1~24)】
    一、先打發探子去窺探(1~16)
    二、摩西給予清楚的指示(17~24)
      1、 摩西清楚指示窺探的方向(17)
      2、 摩西給予他們一連串有待回覆的問題(18~20)
      3、摩西要求回來時要有證物(20)
──《新舊約輔讀》

【兩種眼光(十三25~33)】
    一、不信的眼光(28~29、31~33)
    二、相信的眼光(30)
──《新舊約輔讀》


逐節詳解

【民十三1】「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呂振中譯〕「永恆主告訴摩西說:」
  〔暫編註解〕據申1:22,神這次是依從了百姓的要求。
         1-24 遣發探子:與敵方開戰前,先偵探敵方的情報是智慧之舉,所以神也以此為美事;約書亞因著這次經驗,後來攻打耶利哥城也先派出探子(書2:1)。這次每支派都派出一位擔任探子的任務,以示公允及同心。探子除了要具備勇氣和冒險的精神,還必須是支派中的首領,因為他們要決定作戰的策略,領各支派攻取迦南地。首領要身先士卒去作探子,才能使士氣高昂。
         擔任探子的十二個首領,名字有別於1章; 2章; 7章所記的首領 。 可能上文作統計及行奉獻禮的,是一些年長德高望重的領袖;本文選派作探子的,則是一些年輕有為的青年領袖。此處十二支派的排名次序並無任何原則。
         13~14章記述以色列民從西奈經曠野到達了加低斯,這是半島中最肥沃的一塊綠洲,就在迦南的邊境附近。神接納百姓的要求,吩咐摩西派人去偵探迦南地,讓他們知道裡面的實際情況是不是真的那末美好(申一22)。這件事再次看見神對人不信的寬容與慈愛。
         探子回來時,帶了那地又大又甜的葡萄和其他水果,證明神的話何其信實。可是以色列民不只未增勇氣,上去攻取其地為業,反聽信部分探子的話,不敢前進,而且嚷著寧可回埃及。神本要把全民消滅,但聽了摩西的呼求,只讓報惡信的探子當時死亡;以色列人則在曠野流浪四十年,等到整整一代死去後才得進迦南。民眾後來不要神的幫助自行進攻,大敗而退。

【民十三2】「“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他們每支派中要打發一個人,都要作首領的。”」
  〔呂振中譯〕「『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按他們父系的支派每支派打發一人一人去,都要做他們中間的首領的。」
  〔暫編註解〕“你打發人去”。耶和華的命令顯然是在百姓要求派遣探子後發出的(比較申一22)。
         迦南是向亞伯拉罕 (創17:8),雅各(創48:3,4;詩105:10,11)和摩西 (出6:4)所應許的。神警告以色列人要遵守祂的律法,不要玷污那地,免得他們象原來的居民一樣被趕出去(利18:3,24-28;參結16:29)。

【民十三3】「摩西就照耶和華的吩咐從巴蘭的曠野打發他們去;他們都是以色列人的族長。」
  〔呂振中譯〕「摩西就照永恆主所吩咐的從巴蘭的曠野打發他們去;他們都是以色列人中做首領的人。」
  〔暫編註解〕吩咐。這是“葡萄初熟的時候”對摩西說的(第20節),大約發生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第二年的五月。
         從巴蘭的曠野。就是從加低斯巴尼亞(民32:8;申1:19-22;9:23;書14:7)。
         族長。指百夫長和千夫長(出18:25)和各支派的首領(民1:16)。但他們顯然是級別較低的“族長”。

【民十三4】「他們的名字:屬流便支派的有撒刻的的兒子沙母亞。」
  〔呂振中譯〕「以下就是他們的名字:屬如便支派的是撒刻的的兒子沙母亞;」
  〔暫編註解〕4~15本節至15節所記人名和1,2兩章以及7,10兩章所記的首領的名字不同。可能打探迦南的事需要年輕力壯的人。以前幾章所記的都屬較年長的領袖。名單中無利未人的代表,因他們專職會幕侍奉,在迦南無承受產業權。

【民十三5】「屬西緬支派的有何利的兒子的沙法。」
  〔呂振中譯〕「屬西緬支派的是何利的兒子的沙法;」

【民十三6】「屬猶大支派的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
  〔呂振中譯〕「屬猶大支派的是耶孚尼的兒子迦勒;」

【民十三7】「屬以薩迦支派的有約色的兒子以迦。」
  〔呂振中譯〕「屬以薩迦支派的是約色的兒子以迦;」

【民十三8】「屬以法蓮支派的有嫩的兒子何西阿。」
  〔呂振中譯〕「屬以法蓮支派的是嫩的兒子何西亞;」

【民十三9】「屬便雅憫支派的有拉孚的兒子帕提。」
  〔呂振中譯〕「屬便雅憫支派的是拉孚的兒子帕提;」

【民十三10】「屬西布倫支派的有梭底的兒子迦疊。」
  〔呂振中譯〕「屬西布倫支派的是梭底的兒子迦疊;」

【民十三11】「約瑟的子孫,屬瑪拿西支派的有穌西的兒子迦底。」
  〔呂振中譯〕「屬約瑟支派的、就是屬瑪拿西支派的、是穌西的兒子迦底;」

【民十三12】「屬但支派的有基瑪利的兒子亞米利。」
  〔呂振中譯〕「屬但支派的是基瑪利的兒子亞米利;」

【民十三13】「屬亞設支派的有米迦勒的兒子西帖。」
  〔呂振中譯〕「屬亞設支派的是米迦勒的兒子西帖;」

【民十三14】「屬拿弗他利支派的有縛西的兒子拿比。」
  〔呂振中譯〕「屬拿弗他利支派的是縛西的兒子拿比;」

【民十三15】「屬迦得支派的有瑪基的兒子臼利。」
  〔呂振中譯〕「屬迦得支派的是瑪基的兒子臼利。」

【民十三16】「這就是摩西所打發、窺探那地之人的名字。摩西就稱嫩的兒子何西阿為約書亞。」
  〔呂振中譯〕「以上就是摩西所打發去窺探那地的人的名字。摩西稱嫩的兒子何西亞為約書亞。」
  〔暫編註解〕約書亞在名單中叫做何西阿(8節),意為“拯救”。本節說摩西給他取名約書亞,意為“主是拯救”。預示此人乃明日的領袖。
         “何西阿”的意思是“拯救”。在這名字前加上神立約之名(耶威)的縮寫。因此,約書亞的意思就是“神是拯救”。
         約書亞原名為何西阿(16), 起初是摩西的助手(出24:13), 後來被神立為摩西的接班人(27:18)。
         「何西阿」一名是救恩或拯救之意,「約書亞」的意思則是耶和華是救恩或耶和華拯救。摩西為他改名時大概已預知神要揀選使用他,成就神的拯救。按文法16節並沒有說明改名的時間,可能早在亞瑪力戰役之時已改了(出17:9)。
         約書亞。這個名字可能在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不久就賜給以法蓮支派的何西阿(第8節);否則,這個名字在出17:9中是提前使用了的。“何西阿”意為“救恩”;而“約書亞”是“耶和書亞”的縮略形式,意為“耶和華是救恩”。聖經的名字通常都是有意思的(見啟2:13,17;3:12;14:1;19:12,13,16;21:12,14;22:4)。

【民十三17】「摩西打發他們去窺探迦南地,說:“你們從南地上山地去,」
  〔呂振中譯〕「摩西打發他們去窺探迦南地,對他們說:『你們這就是從這裏取道南地上去,直上山地。」
  〔暫編註解〕“南地”指別是巴以南一片貧瘠乾地。“山地”指猶大經以法蓮到加利利一帶綿延不斷的山脈。摩西給探子的任務十分清楚。迦南的四界見三十四1~12,約等於今天的以色列、黎巴嫩和敘利亞南部大半。
         從南地。直譯為“進入尼革”,即巴勒斯坦南部地區(見創12:9注釋)。探子實際上是從加低斯向北到“南地”去的。該詞源於一個表示“幹”或“焦”的詞根,通常指巴勒斯坦南部邊境的荒漠地區。這是南部曠野與北方較乾燥地區之間的一個過度地帶,適合於牧放牲畜。它至今仍這樣稱呼。由於尼革位欲巴勒斯坦南面,故在希伯來語中指“南地”。
         山地。巴勒斯坦中部的山區(見第29注釋)。
         17~20摩西給予探子清楚的指示(17-20),吩咐他們從南地上山地(居高臨下,可一目了然),目的是瞭解整個地域的情況,包括:
         1 居民的強弱多寡,
         2 地理氣候的情況,
         3 防衛措施,
         4 土地是否肥美──樹木及果實的收成。
         以上資料對日後約書亞領以色列人攻佔迦南地各城鄉的次序及策略有很大的幫助。

【民十三18】「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強是弱,是多是少,」
  〔呂振中譯〕「看那地怎麼樣,看住在那裏的人民是強壯是軟弱、是少是多,」

【民十三19】「所住之地是好是歹,所住之處是營盤是堅城。」
  〔呂振中譯〕「看他們所住的地怎麼樣、是好是歹,看他們所住的成怎麼樣、是營盤、還是堡壘,」

【民十三20】「又看那地土是肥美是瘠薄,其中有樹木沒有。你們要放開膽量,把那地的果子帶些來。”(那時正是葡萄初熟的時候。)」
  〔呂振中譯〕「看那地怎麼樣、是肥沃還是瘠薄,看那裏有沒有樹木。你們要放膽,把那地的果子拿些來。』那時正是葡萄初熟的時候。」
  〔暫編註解〕葡萄約在陽曆七月間初熟,比較十11。以色列人已離開西奈山約兩個月。
         「葡萄初熟的時候」:即七月。十二個探子按摩西的指示行事(21-24)。
         肥美。指多產(見尼9:25,35)。

【民十三21】「他們上去窺探那地,從尋的曠野到利合,直到哈馬口。」
  〔呂振中譯〕「他們上去、窺探了那地,從尋的曠野到利合,向着哈馬口那方向。」
  〔暫編註解〕尋的曠野為南地以南的曠野。南地在巴勒斯坦最南端。哈馬口是一關口,在巴勒斯坦最北方。這句話等於說探子已走遍了迦南地。
         “尋的曠野”。南地的北半部。“利合”。黎巴嫩境內的一個城鎮。探子從南向北行。
         「尋的曠野」:就在加低斯鄰近東北的地方;
         「利合 ...... .哈馬口」:在迦南地的北部邊界(34:8),兩地相隔二百五十英里之遙,來回用四十天時間(25)也相當合理。這裡特別提及希伯侖城歷史的悠久,建城之時比埃及的鎖安城還早七年(約西元前一千七百年),使以色列人回想神早已對亞作拉罕應許賜這塊地土(創13:14-18)。
         尋的曠野。不要與西乃山附近汛的曠野混淆(出16:1)。加低斯位於尋的曠野(民20:1;27:14;33:36;34:3,4;申32:51;書15:1,3)。該曠野合併在巴蘭的曠野中(見民13:3)。
         到利合。可能指加利利海附近的利合。也可能指北方俄隆提斯河附近的另一個利合。

【民十三22】「他們從南地上去,到了希伯侖;在那裡有亞衲族人亞希幔、示篩、撻買。(原來希伯侖城被建造比埃及的鎖安城早七年。)」
  〔呂振中譯〕「他們取道南地上去,來到希伯崙;在那裏有亞衲人的後代亞希幔、示篩、撻買。(這希伯崙之建造比埃及的鎖安還早七年。)」
  〔暫編註解〕希伯侖在亞伯拉罕時代名為“基列亞巴”(創二十三2,19)。四百年前只是一個畜牧民族居住的小城(參創13,14,23,25諸章),現在已是一個設防的大鎮。亞衲族人以高大著稱(申二10;書十一21~22),住在希伯侖。以實各谷在希伯侖北面,後者迄今仍以產葡萄聞名。亞衲人雖高大,後來為迦勒擊敗逐走(書十五14)。
         “希伯崙”後來歸迦勒所有(書一四13~15)。“亞衲族人”。一個巨人的部落(33節;申九2),多以來與以色列人為敵(書一五13,14)。
         「亞衲」:意為「頸項」,可能與他們身材高大有關。
         從南地。即進入尼革地(見第17節)。
         希伯侖。在耶路撒冷以南約30公里(士1:10)。
         亞衲族人。有人認為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脖子族人”,可能指一個長脖子的民族。該詞詞根譯為“鏈子”,就是戴在脖子上的鏈子(士8:26;箴1:9;歌4:9)。本文是說希伯侖附近的人又高又大(見申1:28;9:2)。

【民十三23】「他們到了以實各谷,從那裡砍了葡萄樹的一枝,上頭有一掛葡萄,兩個人用杠抬著,又帶了些石榴和無花果來。」
  〔呂振中譯〕「他們來到以實各谷;從那裏砍了一根枝子,上頭挂葡萄樹,須要兩個人用杠抬着。他們還帶了些石榴和無花果來。」
  〔暫編註解〕以實各谷(`Eshcol)意思是“串”。該詞也出現在創40:10;申32:32;賽65:8;彌7:1中。

【民十三24】「(因為以色列人從那裡砍來的那掛葡萄,所以那地方叫做以實各谷。)」
  〔呂振中譯〕「為了以色列人從那裏砍下來的那挂葡萄,那地方纔叫做以實各〔即:一挂〕谷。」
  〔暫編註解〕“以實各谷”。“谷”直譯作:“乾河床”。以實各的意思是“一串”。位於希伯崙以北,這乾河床然以葡萄著名。
         「以實各」:原文即「一掛」。

【民十三25】「 過了四十天,他們窺探那地才回來,」
  〔呂振中譯〕「窺探那地過了四十天,他們就回來。」
  〔暫編註解〕25-33 探子回報:探子照實況回報,更加上主觀感受的描繪(25)。當中十個探子懼怕當地居民的高大,惟有迦勒和約書亞憑信心說話(30-33, 14:6)。

【民十三26】「到了巴蘭曠野的加低斯,見摩西、亞倫,並以色列的全會眾,回報摩西、亞倫,並全會眾,又把那地的果子給他們看;」
  〔呂振中譯〕「來到巴蘭曠野的加低斯、見摩西亞倫和以色列人全會眾,向他們和全會眾報告,又把那地的果子給他們看。」
  〔暫編註解〕巴蘭曠野在尋的曠野(21節)南,巴蘭和尋在地理上屬同一個大曠野,一在南,一在北。

【民十三27】「又告訴摩西說:“我們到了你所打發我們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這就是那地的果子。」
  〔呂振中譯〕「他們向摩西敘說:『我們到了你所打發我們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的;這就是它的果子。」
  〔暫編註解〕「那地」:指迦南地,他們稱它為「你所打發我們去的那地」,但聖經通常描述這地為「耶和華向他們起誓應許之地」(例如13:2; 14:16, 23, 30, 40; 15:2等) , 他們改變了用詞反映他們心裡已忘了這是神應許之地,因他們害怕迦南人的強大。
         奶與蜜。泛指富裕(見出3:8注釋;參13:5;33:3)。巴勒斯坦當時比現在要濕潤和繁茂得多(見創12:6注釋)。
         27~29 探子的回報是合乎事實的:那地出產大量果子,城邑堅固,人口混雜。所有人都看見這些事實;但約書亞和迦勒更擁有信心(比較來三19)。

【民十三28】「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並且我們在那裡看見了亞衲族的人。」
  〔呂振中譯〕「不過住在那地的人民很壯健、城邑也有堡壘、又極大;我們也看見亞衲人的後代在那裏。」
  〔暫編註解〕「然而」更清楚表明他們的感受。他們的報告引起以色列人的激動,因此迦勒須起來說話,安撫百姓(30)。不信的探子為了堅持己見,繼續加上誇張的描述,希望民眾撒消攻打迦南地的念頭。
         “然而”的原文指人所辦不到的事。該詞說明他們缺乏信心,並顯明了他們的罪。如果他們實事求是地說明真相,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但他們藉著這個詞插入了個人的觀點,認為前面的任務是以色列人的所無法完成的。

【民十三29】「亞瑪力人住在南地;赫人、耶布斯人、亞摩利人住在山地;迦南人住在海邊並約但河旁。”」
  〔呂振中譯〕「有亞瑪力人住在南地;有赫人耶布斯人亞摩利人住在山地;有迦南人住在海邊、和約但河旁。』」
  〔暫編註解〕亞瑪力人好戰,住迦南南疆和西奈半島(出十七章,民十四45);赫人住在希伯侖一帶;耶布斯人住在耶路撒冷(書十五63);亞瑪力人也住在山區;迦南人則多沿海而居,或住在山谷中。
         亞瑪力人。是以掃的後代(見創36:12注釋)。他們是生活在巴勒斯坦以南曠野地區的遊牧民族。關於他們第一次襲擊以色列人,見出17:8-16。
         赫人。一個強大帝國的臣民(見創10:15注釋)。
         耶布斯人。一個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弱小民族,後來被大衛所征服(撒下5:6;見創10:16注釋)。
         亞摩利人。原先是強大的民族,出沒于申1:19,44所說的山區和其他地方(見創10:16注釋)。
         在海邊。指地中海邊。
         約但河旁。參見民2:17。

【民十三30】「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
  〔呂振中譯〕「迦勒在摩西面前叫人民安靜下來、說:『我們立刻上去、取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勝過它。』」
  〔暫編註解〕迦勒和約書亞是猶大和以法蓮兩支派的探子(6,8節),因著他們的勇敢和信心,雖然同代的人都死在巴蘭的曠野,他們卻得進入神所允許的迦南地(參二十六65;三十二11~14)。
         迦勒。約書亞可能英勇善戰,但不擅長於當眾發言(見民14:6)。

【民十三31】「但那些和他同去的人說:“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
  〔呂振中譯〕「但是那些和他一同上去的人說:『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族,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

【民十三32】「探子中有人論到所窺探之地,向以色列人報惡信,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
  〔呂振中譯〕「那些探子向以色列人發表他們所窺探之地的惡報告、說:『我們所經過而窺探的地、那是個吞喫居民之地,並且我們所看見的、其中的人民、都是身量高大的人。」
  〔暫編註解〕迦勒安慰百姓,力圖重燃他們對神應許的信心,可是其餘的探子用更誇大的言詞來長他人威風。他們說的話所以叫做“惡信”,不只因為他們把那地說得兇惡難比,也是因為所作的解釋極破壞之能事,把那地叫做“吞吃居民之地”;又說“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這些都是誇大不顧真相之詞。
         依當時法律,作假見證的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地受刑罰。他們訛稱迦南為食人之地,便應受死刑。十個報惡信的探子當即死亡。百姓因為聽信假見證,不信迦勒與約書亞的證供,他們所擔心的會在迦南遇到的死亡命運,現在就臨到他們(十四3,29~34)。
         “吞喫居民之地”。由於那是一片肥沃的好地,所以不同的部族都不惜用武力去爭取。
         「吞吃居民之地」:不是指環境惡劣使人死亡,因為上文描述這地為「流奶與蜜」(27)之地,他們的意思是迦南人乃像食人的民族。
         惡信。他們所說的不一定都是假話,但他們的信息卻是很令人沮喪的。“報”的原文有“編造”,“散佈”之意。表面的現象似乎證實了惡信。在人看來,征服迦南是不可能的。但神曾把這地應許給他們,並吩咐他們去征服它。他們這時沒有這樣做,說明他們對神把迦南賜給他們的能力產生懷疑。保羅在為信仰所作的有力辯護中,把加低斯巴尼亞的悲慘經歷,作為對基督徒充滿教育意義的教訓(來3:8至於4:16)。
         吞吃居民。該詞含義不明。不大可能指那地的貧瘠,因為方才已說它的流奶與蜜(第27節)。這與他們關於迦南是一個肥美之地的報告是相矛盾的(第27節)。說那裡的人身材高大,似乎也為他們的報告作反證。
         人民都身量高大。摩2:9描述亞摩利人像香柏樹那樣高大,象橡樹那樣強壯。

【民十三33】「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
  〔呂振中譯〕「在那裏我們看見了巨人、亞衲人的子孫、屬於巨人一種的;據我們看、我們正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正如蚱蜢。」
  〔暫編註解〕“亞衲族人,就是偉人”。直譯作:利乏音(Nephilim)。亞衲是住在巴勒斯坦南部、希伯崙附近的一個部落。有些亞衲人在約書亞征服迦南之後仍然存活(書一一21,22)。他們顯然是身材高大的人(比較申二10)。舊約另一次提到利乏音(偉人)是指一個活於洪水前的種族(創六4)。
         偉人。可能源於動詞“倒下”。該詞也用在創6:4中。可能指倒在刀下的人,所以是說那地“吞吃居民”(第32節);也可能指身材高大的人使別人心寒而倒下(見創6:4注釋)。相關的動詞用來指橫死(撒上4:10;14:13)。
         就如蚱蜢一樣。在賽40:22中指神眼中的人類。這種生動的描述在閃族語言中是很常見的(撒上24:14;26:20;王上20:27)。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註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