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60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出埃及記】第十六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2-23 14:47:2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綱要

【出埃及記(十六1~35)】
   一、埋怨的背後(十六1~21)
         1、他們是善忘的
         2、他們是小信的
   二、守安息日(十六22~35)
         1、真正的休息:不作工,也不參與平時每日的各項活動
         2、藉著參加崇拜將尊榮歸給神
         3、多用一點時間(較平日為多)去思想屬靈的事情、祈禱、讀經或閱讀屬靈書籍
——《新舊約輔讀》


逐節詳解

【出十六1】「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乃中間、汛的曠野。」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全會眾從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地以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汛的曠野、在以琳和西乃之間。」
  〔暫編註解〕“汛的曠野”位於西奈半島西南,在今德伯特蘭勒(Debbeter-Ramleh)區,近西奈山。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只有一個月,便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
         “汛的曠野”。西乃半島的西南面地帶。他們是在一個月前離開埃及的。
         本章主要記述神賜嗎哪作以色列人的糧食,並說明以色列人與安息日的關係;約略提到鵪鶉,詳細的記載見《民數記》11章。
         「第二個月十五日」:應是從年頭計起,而不是從出埃及後計起;他們是在正月十五日(出12:6)起行,現已離開埃及一個月,所預備的糧食差不多吃光了。
         「汛的曠野」:位於西乃半島的東北部;雖然我們今日不能確定以色列人在半島內所走的路程,但不能否認作者的確仔細將路程記錄,要強調是神自己「帶領」以色列人行走曠野,而不是選民按己意而行的。
         以色列全會眾 這是五經首次使用這詞句。
     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 目的不單在記年月日,也在表明從正月十四日(見十二6、18)喫逾越節羊羔後,以色列人於翌日離開埃及,至今已有一個月了。他們所帶的食物早就用光了。在路上撿喫東西是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的,因為這是「曠野」。
     汛的曠野 除了這裏和十七1,以及民卅三10~11提到這名稱之外,我們對這個曠野除知其名稱可能和西乃有些關聯,意義為「荊棘」之外,則其他便一無所知了。要注意的是,汛的曠野(Wilderness of Sin)和尋的曠野(Wilderness of Zin),並不是同一個地區。尋的曠野是在猶大的南方,汛的曠野按傳統的說法,則在西乃半島的西隅。

【出十六2】「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
  〔暫編註解〕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 離開埃及整整一個月,經歷了許多艱難,初期熱切期望的新生活冷淡下來了;旅途的困頓,飲食的不足,前路的茫茫,所見的盡是無邊的沙漠曠野,以色列全會眾都向摩西亞倫發怨言了。怨言則請參看十四11~12的註釋。

【出十六3】「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在埃及地早死在永恆主手裡;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餅吃到飽飽地,你們竟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要叫這全體大眾都餓死阿!』」
  〔暫編註解〕“肉鍋”即一鍋一鍋的肉。以色列人在埃及習慣了豐富的飲食(比較民一一5)。
         百姓其實不是真的快要餓死,只是懷戀在埃及所吃的美肉。(參串)
         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 這些話並不表示說話的人真想死,乃是在埋怨現在活凓似乎比死了還不如;這些話也表明並不單在向摩西埋怨,乃是直接向主神埋怨──怨祂將他們領出埃及;怨祂何不在埃及地將他們殺死,以致要他們今日在曠野忍受這些艱苦。
     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喫得飽足 這是在忍饑捱餓中的人,幻想過往生活的誇大話。這誇大的目的,是彰顯今日的艱難和加深與增強其埋怨的氣勢。
     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阿 這些話卻不單是埋怨,而是指責了。這指責,並且是刑事的罪狀,而且指責他們有預謀陷害的嫌疑。這是聽話的當事人,極難忍受的!

【出十六4】「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摩西說:『看吧,我要從天上將食物降給你們;人民可以出去,每天撿每天的分兒,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行我的法度。」
  〔話中之光〕(一)以色列人因吃喝而得罪神(參3節)。我們是何等容易因衣食而離棄神。但如果我們回頭倚靠神,祂的供應又是何等豐富和滿足!
  〔暫編註解〕“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參看第十六章15節的腳註。每天只供應足夠的糧食(比較太六11),除了星期五外;他們在星期五要收集雙倍的食物,供應當天和安息日的食用(5,26節)。我們的主是世人最需要的、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糧(約六51)。
         「糧食」:在原文廣義上可指任何食物(包括肉),但狹義上乃指麵包(即單指嗎哪);從下文來看,這狹義的解釋較為適合。神賜嗎哪「試驗」他們的信心,讓他們倚靠 每天的供應,並相信 在第六天內會賜下雙倍的食物。
         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 通常的糧食是地的出產,但神要從天降給。這是神蹟。因為神聽到了他們的怨言(8節)。這神蹟不單不指普通的糧食,連鵪鶉也不包括在內,乃獨指嗎哪(見下句),並預表基督為天上的糧(參看約六32~35)。
     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 雖是神特別的恩賜,人仍然要自己勞動每天去收,因為在人犯罪後,神已為人立了定例,必須終身勞苦,才能得喫(創三17、19)。更要緊的,是不能貪得,只能每天收每天的分,藉以遵守神的法度。
       4~5“嗎哪”為天降糧食,象露水一樣落到地面。

【出十六5】「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
  〔呂振中譯〕「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豫備好了,就會比天天所撿的多一倍。』」
  〔暫編註解〕第六天……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 這是另一個神蹟。按原文,是在第六天他們仍然是收一俄梅珥,但當他們預備好了的時候,這糧食卻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以足夠他們在第七日之用。因為第七日是安息日,他們不當勞動。

【出十六6】「摩西、亞倫對以色列眾人說:“到了晚上,你們要知道是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
  〔呂振中譯〕「摩西亞倫對以色列眾人說:『到了晚上,你們就知道是永恆主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
  〔暫編註解〕到了晚上,你們要知道是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 這是預言鵪鶉的飛來(見13節),並藉此事實,要叫百姓知道領他們出埃及的,不是出於摩西這人意,乃是出於主神的旨意。因此,他們的埋怨,也不是對人的不信任,乃是對神的不信賴。
         6~7 是平衡的,強調他們將要經歷神的能力 , 而8節則解釋神將如何藉著每早晨及晚上的神跡來彰顯祂自己。摩西指出百姓發怨言實在是向神抱怨;百姓企圖隱藏他們對神的不信,將責任推到摩西身上,摩西卻將他們對神的不信一語道出。
         6~8 摩西以辯駁的方式回答百姓:百姓控告摩西,指他領他們出埃及是一種欺騙,摩西的回答是:他們不久便會經歷那帶他們出埃及的耶和華所顯的大能。

【出十六7】「早晨,你們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因為耶和華聽見你們向他所發的怨言了。我們算什麼,你們竟向我們發怨言呢?”」
  〔呂振中譯〕「早晨、你們要看見永恆主的榮耀,因為永恆主聽見了你們向他發的怨言了。我們算什麼?你們竟向我們發怨言阿?』」
  〔暫編註解〕早晨,你們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 這是預言嗎哪的降下,用以比對百姓向主神所發的怨言為非。
     我們算甚麼 這是摩西亞倫的自辯。但這自辯並不在解脫自身的責任,乃將榮耀歸給主神。

【出十六8】「摩西又說:“耶和華晚上必給你們肉吃,早晨必給你們食物得飽;因為你們向耶和華發的怨言,他都聽見了。我們算什麼,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乃是向耶和華發的。”」
  〔呂振中譯〕「摩西說:『永恆主晚上必給你們肉吃,早晨必給你們食物吃飽,因為你們向永恆主發的怨言、他都聽見了。我們算什麼?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乃是向永恆主發的。』」
  〔暫編註解〕你們向耶和華發的怨言,他都聽見了 這兩節經文似乎重複了上兩節的話,重複是強調。這是強調人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念頭,神都知道。神知道人的思念和言語,積極方面是鼓勵人要祈禱,消極方面乃要人去除怨言。但是,出埃及記和民數記所記述的每一怨言,接凓必有神的作為,這是我們應該知道,並且當緊記的。因為神聽見怨言後,固然在慈愛中為人解決問題,也在祂的公義中,對不信賴祂的行動作為施行應得的懲罰。

【出十六9】「摩西對亞倫說:“你告訴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就近耶和華面前,因為他已經聽見你們的怨言了。’”」
  〔呂振中譯〕「摩西對亞倫說:『你要對以色列人全會眾說:『你們要走近前來到永恆主面前,因為他已經聽見你們的怨言了。』」
  〔暫編註解〕在宣佈糧食的應許之前,摩西要百姓來到耶和華,承認自己背叛了祂。由於摩西和亞倫的行為受到了質疑,神必須向百姓表明祂認可祂忠心僕人的行動並尊重他們的承諾。

【出十六10】「亞倫正對以色列全會眾說話的時候,他們向曠野觀看,不料,耶和華的榮光在雲中顯現。」
  〔呂振中譯〕「亞倫對以色列人全會眾說話的時候,會眾面向著曠野,阿,永恆主的榮耀在雲中顯現呢。」
  〔暫編註解〕不料,耶和華的榮光在雲中顯現 這是繼續前面的主題──怨言和神的作為。當亞倫還在和以色列全會眾說話的時候,他們向曠野觀看,發現了耶和華的榮光,知道祂的臨在,了解祂即將有所作為,因為主神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了。

【出十六11】「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呂振中譯〕「永恆主告訴摩西說:」

【出十六12】「“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你告訴他們說:‘到黃昏的時候,你們要吃肉,早晨必有食物得飽,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的怨言、我已經聽見了;你要告訴他們說:『傍晚時分你們必吃肉;早晨你們必有食物吃飽,你們就知道我永恆主乃是你們的神。』」
  〔暫編註解〕神計畫賜嗎哪給以色列人為食物,但百姓要求有肉吃(3,8節),神賜他們鵪鶉(13節)。後來百姓厭惡嗎哪、貪吃鵪鶉、以致招禍(民十一13~34)
         神表明祂已聽見百姓的怨言。雖然他們的要求不一定反映真實的需要,只是藉此表示不滿;但神依然遂其所願,讓他們知道神的豐富足夠維持他們生活的所需。

【出十六13】「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
  〔呂振中譯〕「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把營都遮滿了;早晨在營的四圍、滿有露水。」
  〔暫編註解〕鵪鶉肉味鮮美,成群飛來,停在地面深達一公尺(民十一31~33)。在地中海一帶,鵪鶉冬天飛到非洲和阿拉伯避寒,春天則大群徙往北方,到秋天又飛回。有若干飛越西奈半島,因飛行長途,十分疲困,極易捕捉。但此說不足解釋何以以色列人一年到頭都可捉到大量鵪鶉當肉來吃。我們必須相信,掌管大自然的神可以要飛鳥聽命,完成祂的計畫。
         “鵪鶉”。短翅細頭的小鳥,牠們飛倦的時候很容易被捕捉,而且被視為美味的佳餚。後來神曾使用牠們給以色列民帶來災禍(民一一31~34)。
         「鵪鶉」:體積很細小,經常來往歐洲南部及亞拉伯之間,所以必經西乃半島。
         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 繼續讀下去,一直到本章的完結,都沒有再出現鵪鶉,而只有嗎哪。這是顯明嗎哪為每天都有,鵪鶉卻不是。鵪鶉是一種季候鳥,每年秋季由歐洲飛越地中海到西乃半島作短停,然後南飛非洲過冬。春天則再北飛,在西乃半島北部短暫棲息,等候適宜風向再北飛歐洲。因此,在他們經過長飛後,便很為疲累,而只離地面約三尺的大批集中飛行,極易為人捕捉。至今西乃半島仍然有這季候現象(參看民十一31~33)。但按詩七十八27~28的誦述,則這鵪鶉亦如嗎哪從天而降。
     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 這是賜嗎哪的預告現象。

【出十六14】「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
  〔呂振中譯〕「那露水消散了以後,就見野地上、有細小鱗狀的東西、細小像白霜在地上。」
  〔暫編註解〕看十六31注。
         希伯來人相信露水是由天而降 (申33:28), 所以認為嗎哪與露水一同而來。
         「小圓物」:原文的意思不大清楚,或可譯為細小片狀物。
         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 太陽蒸發了露水以後,包含在露水中而遺存在野地的,是一片片薄霜般的小圓物(請參看31節和民十一7~8)。

【出十六15】「以色列人看見,不知道是什麼,就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麼呢?”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看見,不知道是什麼,就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麼(或譯:這是嗎哪)?』摩西對他們說:『這是永恆主給你們吃的食物。」
  〔暫編註解〕 “ 這是什麼呢” 。或譯作“ 這是嗎哪”。在希伯來文裏,嗎哪意思是“什麼”——好象說:“它的名字就是什麼”。這種食物在第31節,民數記十一章7至9節,詩篇七十八篇24、25節以及一百零五篇40節有詳細的描述。
         「這是甚麽呢」:在原文與「嗎哪」的發音極為相似,可能就是嗎哪一名的起源。
         這是甚麼呢 按原有的希伯來文 ma{n hu^~。的正譯,應作「這是嗎哪」。但 ma{n(31節亦同此)的音譯並不是「嗎哪」。中文的這音譯,是根據七十士譯本的音譯而來的。雖然原文 ma{n hu^ 的正譯應作這是嗎哪,但從本節的前後文來看,譯作這是甚麼仍然是正確的。七十士譯本音譯為「嗎哪」,並不根據 ma{n hu^ 兩字,乃根據他們譯作時代的亞蘭文的這是甚麼(what)。晚期的亞蘭文,正和亞拉伯文一樣,將 ma{n 的後面加一長 a 音(manna),便成了 what。所以,嗎哪的原義,就成了這是甚麼?或者說,嗎哪是這是甚麼的音譯。雖然百姓驚奇的不知道這是甚麼,摩西卻告訴他們: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喫的食物。

【出十六16】「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你們要按著各人的飯量,為帳棚裡的人,按著人數收起來,各拿一俄梅珥。”」
  〔呂振中譯〕「永恆主所吩咐的話是這樣說:『你們各人要按著自己的食量撿;一人一俄梅珥,照你們的人數,各按自己帳棚裡的人數去拾取。』」
  〔暫編註解〕“俄梅珥”是一種容量單位,為“一伊法的十分之一”(36節),約等於2、3公升,似為一個人一天的配給量。
         “一俄梅珥”。一俄梅珥相等於今天的多少分量,我們不能確定,也許約有兩誇脫(2.3公升)。
         「俄梅珥」:是當時的容量單位,約二點三公斤,是人一天的口糧。
         按凓各人的飯量……各拿一俄梅珥 摩西的這吩咐,似乎是矛盾的。因為各人的飯量,並不一定每一個人每天是喫一俄梅珥。俄梅珥是乾容量名稱,只在本章使用過。按36節的記述來看,則約為現今乾容量的二點三公升。
     為帳棚裏的人,按凓人數收起來 這是各家要按人數的多少,就收多少俄梅珥的嗎哪。因此,在平均食量之下,按各人的飯量各拿一俄梅珥,就不致成為矛盾了。

【出十六17】「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的撿得多,有的撿得少。」
  〔暫編註解〕以色列人就這樣行 但這並不表示以色列人都遵守主神的法度(見第4節),因為下一句已告訴我們: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多收的,顯明是貪心;少收的,可能信心不夠,只是收一點來嘗試嘗試其滋味而已。

【出十六18】「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飯量收取。」
  〔呂振中譯〕「趕到他們用俄梅珥一量,多撿的沒有餘,少撿的也沒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食量撿。」
  〔暫編註解〕保羅曾引用此語,勉勵信徒樂捐(林後八15)。
         意思是他們把所收集到的嗎哪集合在一起,以至每人可取得一俄梅珥。
         神按需要賜嗎哪給百姓,並禁止他們儲存,讓他們學會信靠按時的供應。
         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 這是另一個神蹟。不但是教訓他們不可貪心,也要有信心──信靠神天天早晨會有供給,不必貪多,也不必只是試試。因為神所賜的都是好的,祂的應許都是確實可靠的。
     各人按凓自己的飯量收取 這是回應16節的話,並從本節上句可表明,每人一俄梅珥,正是各人全家食量每日的平均數。

【出十六19】「摩西對他們說:“所收的,不許什麼人留到早晨。”」
  〔呂振中譯〕「摩西對他們說:『誰都不可把所把撿的留到早晨。』」
  〔暫編註解〕所收的,不許甚麼人留到早晨 從表面看來,這吩咐是多餘的。但在實際上卻不然。首先,這是有關主神的試驗(4節)和人對主神的信賴與否,也關乎神的旨意是要人每日勞動以得食物。另一方面,聖經中原有的潔淨條例,都與當日的生活條件有關聯。這裏的吩咐也不例外。在曠野酷熱的天氣之下,食物留到第二天的,多數會變味腐壞,以致使食用的人產生疾病。所以摩西吩咐他們,不許將所收的留到第二天的早晨──當天收的嗎哪,當天就必須喫掉。

【出十六20】「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摩西便向他們發怒。」
  〔呂振中譯〕「有人不聽摩西的話,把所撿的留到早晨,就生蛆長蟲變臭了:摩西很惱怒他們。」
  〔暫編註解〕嗎哪必須當天收當天吃,不能隔日收取。基督徒不能靠過去的屬靈經歷,來維持現在靈性上的長進。
         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 不聽摩西話的,有的可能是故意的觸犯,也有的可能是出於沒有信心,怕第二天無可收取而餓肚,所以留下一些作預防。
     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 這是另一個神蹟,是警戒無信心或故意不聽摩西之吩咐的人的。因為食物在第二天變臭是較常有的,忽然在第二天生蟲了,卻是罕見的。
     摩西便向他們發怒 為人極其謙和(民十二3)的摩西,之所以會向以色列人發怒,是因為他們在受試驗(4節)上失敗了。這是對主神的不忠不信,也是對組織上和日後的駕馭上,極其不利的。一個大團體,必須每個人對每個共同要遵守的條例都加以遵守,才能有組織上的效果和團體上的力量。

【出十六21】「他們每日早晨,按著各人的飯量收取,日頭一發熱,就消化了。」
  〔呂振中譯〕「每天早晨他們都去撿,各人按著自己的食量撿;日光一熱,就熔化了。」
  〔暫編註解〕日頭一發熱就消化了 嗎哪究竟是甚麼東西?今天的人還是在追問和研究。有的人認為是一種曠野的地衣(苔蘚),在清晨有露水時很快生長出來,露水蒸發成白色如露珠形的圓狀物,太陽出來曬乾後就變回泥土顏色而成為泥土的一部分。另有人認為是檉柳樹上的小昆蟲,喫了樹上的液汁,像蜜蜂般的排出這種小圓白色如珍珠般的東西,這東西經太陽一曬便乾而變成土色,以致難得以肉眼辨認。這兩者的說法都有可能。筆者曾三次到西乃半島,的確可以找到有些花可耐乾旱數年,遇水重開而讓花瓣內種籽隨水沖到其他地方生長;水若不多,花開後又可重新乾合保存種籽。但卻沒有找到過這種地衣。另一方面,檉柳樹上的小昆蟲排泄物,今日亦仍可找到。顏色和味道亦正如31節所言。不過,縱令這嗎哪是當地的正常產物,要一時產量如此之大,能供飽如許多人,並如許長的時間(見35節),亦非有神的大能作為是不可能成就的。

【出十六22】「到第六天,他們收了雙倍的食物,每人兩俄梅珥。會眾的官長來告訴摩西;」
  〔呂振中譯〕「在第六天、他們撿了雙倍食物,每人兩俄梅珥;會眾所有的首長就來告訴摩西。」
  〔暫編註解〕到第六日,他們收了雙倍的食物 因第七日是安息日(見創二2~3;出二十8~11等),他們不當作工,連收取嗎哪和煮、烤嗎哪均不可行。
     會眾的官長來告訴摩西 從這記述,可知當日已按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的方式,設立了官長。但這裏的官長,原意大概包含的職責極少,可能是在鑒察百姓是否遵守這收取嗎哪的法度而已(參看本章4和20節)。所以,當百姓收取雙倍的食物時,他們趕快來向摩西呈報情況了。

【出十六23】「摩西對他們說:“耶和華這樣說:‘明天是聖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你們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
  〔呂振中譯〕「摩西對他們說:『永恆主是這樣說的:『明天是完全歇息的日子,是向永恆主守的聖安息;你們要烤的就烤,要煮的就煮;凡所餘剩的要給自己存放著,留到早晨。』」
  〔暫編註解〕這是聖經中第一次正式提到安息日,也是以色列人最早守安息日的記載。神創造天地之後,第七天歇息了一切的工。以色列人在此日不作工,停止一切日常活動(27~30節;三十五2~3);這當為安息日的原來意義。後來摩西律法設立詳盡的安息日制度,成為宗教性的假日。
         “煮”即煮沸。“安息日”一詞首次出現,意思是“停止”,但守安息日的來源可見於創世記二章2、3節。第七日要分別為聖日,歸給耶和華。在西乃,安息日成為律法的一部分,並且象徵神與子民的立約關係(比較二○8~11;三一12~17)。
         顯示嗎哪的奇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炮制。
         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 這是本書首次提到安息日,並加一聖字來形容其神聖性和重要性。
     以色列人的安息日是以每六日之後的第七日,即第六日日落後到第七日日落前的一天,為安息日。這守安息日的律例,已明定於二十8~11;廿三12等。因為是聖的,是向主神守的,所以嚴定甚麼工都不可作,並另有許多附帶的規條在內。
     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 在此不但使我們看到嗎哪可烤可煮,民十一8且說可用磨推,可用臼搗。但是現代西乃從檉柳樹昆蟲排泄物所收取的嗎哪,則只能製成類似蜂蜜漿般的,用為塗在麵包上的助食品。因此,現代的嗎哪很可能就不是主神以神蹟從天降下供養以色列人的那種。

【出十六24】「他們就照摩西的吩咐留到早晨,也不臭,裡頭也沒有蟲子。」
  〔呂振中譯〕「他們就照摩西所吩咐的存放到早晨,居然也不發臭,裡頭也沒有蛆子。」
  〔暫編註解〕也不臭,裏頭也沒有蟲子 這是又一項神蹟。20節指出,不聽摩西吩咐而將嗎哪留到第二天早晨的,就生出蟲變臭。但是,在這節告訴我們,他們在第六日留作聖安息日的嗎哪,在第二天卻既不臭也沒有蟲子。

【出十六25】「摩西說:“你們今天吃這個吧!因為今天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你們在田野必找不著了。」
  〔呂振中譯〕「摩西說:『今天你們就吃這個吧;因為今天是事奉永恆主的安息日;今天你們在田野是找不著的了。」
  〔暫編註解〕「安息日」:是神分別出來特別的一日,這日是歡樂的,百姓不需哀哭或捱餓。
         本節的“安息日”,希伯來語是shabbath,與第23和26節相同,意為“安息”,相當於加了不定冠詞,說明在勞作方面第七天與前面六天的區別。而第29節和出20:8中的“安息日”,希伯來原文是hashshabbath,相當於加了定冠詞,指出第七天安息的特性;即以安息來紀念神在創造周第七日的安息,所以是安息聖日。
         25~27你們在田野必找不凓了 這是又一項神蹟。六天有嗎哪降下,第七天是聖安息日,他們把第六天的嗎哪留到第七天喫既不生蟲也不變臭,而第七天連嗎哪也在清晨就找不凓了。果然,第七天百姓中有人出去收,甚麼也找不凓。因此,這天降嗎哪的神蹟,我們惟有以單純的信心,信靠主神是對祂的子民所作的特別安排,而不是我們能用甚麼地上的方法可作解釋的。

【出十六26】「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沒有了。”」
  〔呂振中譯〕「六天你們都可以撿;但第七天是安息日,那一天必然沒有的。』」
  〔暫編註解〕六天。這句話與十誡的第四誡的相似。不僅提到了安息日是神聖安息的日子,而且提到此前工作的日子。在神對於人類的計畫中,這六個工作日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安息日。它們是賜給人類使用的。但是每週的第七天卻是神聖的(第23節)。應遵照神第四誡的規定度過。
         安息日。希伯來原文使用了定冠詞(見第25, 28節注釋)。安息日是創造周結束時所設立的神聖制度(出20:11)。

【出十六27】「第七天,百姓中有人出去收,什麼也找不著。」
  〔呂振中譯〕「第七天民間有人出去撿,真地找不著。」
  〔暫編註解〕和往常一樣,總有人不相信摩西的話,想親自看一看有沒有嗎哪降下,或者他們是出於頑梗和固執而故意違犯這條誡命。

【出十六28】「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們不肯守我的誡命和律法,要到幾時呢?」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摩西說:『你們不肯守我的誡命和律法、要到幾時呢?」
  〔暫編註解〕再度提出神是不斷的試驗百姓順服的程度。
         神對摩西的話,實際上是對整個民族,特別是悖逆的個人說的。希伯來動詞“不肯”的複數形式說明了這一點。嗎哪賜下的第一天就有了悖逆之舉(第20節),現在發生了性質更為嚴重的事。神象審判官那樣質問這種罪行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明白悖逆的壞處。以色列人以後的歷史表明,他們要花多長的時間才學會這個重要的教訓。神問“幾時”,暗示他們會長期明知故犯地干犯安息日(見第25,27節注釋)。

【出十六29】「你們看!耶和華既將安息日賜給你們,所以第六天他賜給你們兩天的食物,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許什麼人出去。”」
  〔呂振中譯〕「你們看,永恆主將安息日賜給你們,所以第六天他賜給你們兩天的食物: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所在;各人都不要出自己的地方。』」
  〔暫編註解〕你們看。神對其頑梗百姓的忍耐是令人驚訝的。對於我們這些不耐心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訓。神並沒有一再懲罰以色列人不斷的怨言和悖逆,反而屈尊與他們講理,向他們解釋其要求的目的。安息日是一個安息的聖日,他們不應該踐踏;所以前一天為他們降下雙倍的食物。
         各人要住。以色列人奉命在安息日留在營裡,不要為嗎哪或其他事出去。他們這一天的光陰都要用來在家休息並默想神聖的題目。神指示以色列人要在“聖”日聚集敬拜(出12:16),這和其他“聖”日的做法是一致的(見利23:2-4,7,8,21,24,27,35-37)。猶太人在被擄回歸以後設立和實施了有關安息日離城的嚴格規定。任何人都不得行走超過兩千肘或大約一公里的路程。在《新約》中,這段距離通常稱為“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徒1:12)。從聖經時代起,正統猶太人一直嚴格遵守有關安息日的數不清的人為規定,結果神所設立歡樂的安息日(賽58:13),反而成為一種重擔。

【出十六30】「於是百姓第七天安息了。」
  〔呂振中譯〕「於是人民在第七天都休息著。」
  〔暫編註解〕百姓在安息日早晨既找不到嗎哪,又因外出找嗎哪而受到責備,就開始在安息日安息了。

【出十六31】「這食物,以色列家叫嗎哪;樣子象芫荽子,顏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
  〔呂振中譯〕「這東西、以色列家給起名叫『嗎哪』,就像芫荽子,白色;它的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
  〔暫編註解〕這裡和14節都記有嗎哪的形狀和味道。在西奈半島若干地方,每逢夏初,也可以見到這種“如白霜的小圓物”,多出現在一種檉柳屬的樹上。阿拉伯人一早出去採集,煮壓過後當蜜糖用。據說是一種寄生樹上的甲蟲,吸吮樹汁後的分泌物,味甜色白,也有帶棕黃色的,可以久儲不壞。這種白色“糖”粒多在夜間積集,白天便為沙漠的螞蟻搬走。
         這與聖經所說的嗎哪有許多不同處。1.這種甲蟲分泌物可以久儲,但嗎哪留久了會生蟲發臭;這種分泌物一年總產量只有幾公斤(沙漠裡樹木極少),而且只在夏初一個極短時間出現,與神賜嗎哪的大量定期降下(第六天降下雙分,第七天則沒有供應)極不相同;2.“嗎哪”希伯來文的意思為“這是甚麼”(man hu,15節),以色列人顯然從未見過這種東西,因此驚問:“這是甚麼呢?”這句問話成了神賜糧食的名字;3.嗎哪的供應,除第七天外,天天都有,以色列人無論到哪裡,那裡就有,不受地區限制(35節)。這種豐富不斷的供應先後達四十年,一直到以色列人在吉甲吃到迦南地的農業出產之後才停止降下(書五12);4.嗎哪裝在罐子裡,存放在法櫃前,“留到世世代代”(33節),更說明是很特別的食物。
         嗎哪樣子像芫荽子,顏色象珍珠,鋪在地面好像白霜,味道象用新油煎的甜薄餅(民十一7~8),《詩篇》稱之為“大能者的糧食”(詩七十八24~25)。它雖為有機體食物,但來源是超自然的,故也稱為“靈食”(林前十3)。
         嗎哪的樣子像「芫荽子」;後者的種子細小,呈灰白色,通常作煮菜調味用。
         嗎哪 請參看本章15節和21節的註釋。
     芫荽子 又名胡荽子(見現代中文譯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高二尺多,莖葉都清香,葉成羽形,夏秋開五瓣小白花。埃及、西乃、約但河谷均有生長。果實是圓形、色白有香味,可曬乾作香料和調味,也可用為藥材。
     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 這是和檉柳樹昆蟲分泌物所製成的「嗎哪」有相同的味道了。

【出十六32】「摩西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要將一滿俄梅珥(俄梅珥就是伊法十分之一)嗎哪留到世世代代,使後人可以看見我當日將你們領出埃及地,在曠野所給你們吃的食物。’”」
  〔呂振中譯〕「摩西說:『永恆主所吩咐的話是這樣說:『要將一俄梅珥(俄梅珥約等於四升)嗎哪留給你們的後代,讓後人可以看我當日領你們出埃及地、在曠野所給你們吃的食物。』」
  〔暫編註解〕要將一滿俄梅珥嗎哪留到世世代代 這不單是作為記念,也是作為證據。證明神曾怎樣神奇的在曠野中供養一大批從埃及為奴之家出來的以色列人。我當日將你們領出埃及地的我字,七十士譯本繙為「主神」,是清楚地想避免人以為是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誤會。
         32~33 神吩咐將嗎哪留到後世,讓以色列人記得他們的生活是何等需要倚賴神。

【出十六33】「摩西對亞倫說:“你拿一個罐子,盛一滿俄梅珥嗎哪,存在耶和華面前,要留到世世代代。”」
  〔呂振中譯〕「摩西對亞倫說:『你拿一個罐子,裡面盛著一俄梅珥嗎哪,存放在永恆主面前,好留給你們的後代。』」
  〔暫編註解〕那“罐子”是金的(來九4)。
         罐子 七十士譯本和有些亞蘭文意譯本繙成「金罐子」。
     存留在耶和華面前 意思是放在主神(或按七十士譯本作「神」)的法櫃前(見下節)。

【出十六34】「耶和華怎麼吩咐摩西,亞倫就怎麼行,把嗎哪放在法櫃前存留。」
  〔呂振中譯〕「亞倫就照永恆主所吩咐摩西的、把嗎哪存放在法櫃前留著。」
  〔暫編註解〕《希伯來書》九4說,會幕至聖所的約櫃中存放有金罐裝的嗎哪、亞倫的杖和兩塊約版。在正式建造會幕前(25章),摩西已設有一個敬拜神的帳篷會幕(三十三11)。
         “法櫃”指兩塊法版,這些法版與嗎哪和亞倫開花的杖,都存放在約櫃裏(比較來九4)。
         作者超越了時間的次序去敘述這事,為要帶出一個神學重點:嗎哪(代表恩典)與法版(代表律法)都同是屬於神的。
         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亞倫就怎樣行 表明主神吩咐摩西,摩西就叫亞倫去行,正如在十災中一樣。
     把嗎哪放在法櫃前存留 要注意的是,這存放嗎哪的罐子,是放在法櫃前,而不是像來九4所說的放在約櫃裏面。

【出十六35】「以色列人吃嗎哪共四十年,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吃嗎哪四十年,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他們吃嗎哪,直到進了迦南地的邊界。」
  〔暫編註解〕參31節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有當地的穀物供應以後,嗎哪就停止降下了(書五10~12)。
         “四十年”直到以色列人進入迦南。
         以色列人喫嗎哪共四十年 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時間,按聖經的傳統是四十年(參看民十四26~35;申八2~3等)。因此,在傳統上,也認為他們在這四十年間所喫的,就全是嗎哪。
     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 這句話實際所要講的,乃是在那大而可畏的曠野生活中,神都恩慈的供養了以色列人生活必需的食物。

【出十六36】「(俄梅珥乃伊法十分之一。)」
  〔呂振中譯〕「[『俄梅珥』就是一『伊法』的十分之一]」
  〔暫編註解〕一伊法約等於22升。

暫編註解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中文聖經註釋》․

※以上內容摘錄自『查經資料大全』,更多相關內容,請上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